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誌之輔佐劉備

第三卷 荊襄霸業 第二百五十六章 社會改革 文 / 葉戀

.    第三是最重的就是藉戶口清查將治下所有人民無論貴賤貧富都納入編戶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換句話說也就是「平均人權」。

    中國三代的封建社會隨著時間推演階級劃分越趨精細且嚴密。秦、漢大一統後雖短暫打破藩籬隨著太平之世又死灰復燃舊貴族消滅而新貴族又興無形間使社會民間弊端叢生影響也越來越大。世族豪門子弟不勞而獲奢華淫逸;貧民不只無立錐之地甚且鬻賣自身、妻兒輕賤有如螻蟻。這種「金字塔」結構的理論看似穩定往往與現實相反而極不穩定。桓、靈之時爆黃巾之亂一不可收拾幾乎傾覆大漢統治。

    如不從結構作改變朝代更替便有如重新洗牌換湯不換藥一再重覆上演。漢末之時即便有遠見的政治家也因歷史經驗的不足歸納不出這個結論或者說這班人的出身本來就屬於「世族」-在那個時代惟有世族大家才有受教權容易在政治上獵取地位;即使有心改革鞏固政權往往也是治標不治本多少不願觸及這個弊端。

    相較之下擁有「前世」經驗的陸羽自然看得出這個問題而且具備了一個優勢--清楚如何按部就班的作徹底改革。

    剛開始陸羽並未觸及這個層面一面是由於「入境隨俗」認為既來到這個時代又沒有支持也想將就著得過且過。但與喬煙的被迫分離讓他深刻的體認到如果不是因為「家世」和「地位」又何至於此?從他離開「心谷」那天起他就下定決心要盡所能的取得權力緊握在手--不是為了自私而是要改變這種態勢即使只是減少「棒打鴛鴦兩處飛」的情形那也夠了。

    當然那時陸羽並不曉得他只是一時情緒的轉移;等後來逐漸旴衡全局他才開始意識到要改革並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他面對的不僅是封建制度的上層階級還包括了投靠劉備軍的世族甚至與自己一同奮鬥的僚友--他們因為出身的緣故自然要保護既得利益;而有時讓陸羽十分沮喪的是連他為之爭取的下層階級如隸徒婢妓之屬也因一時利益或人云亦云的反對渾然不知陸羽的苦心。

    但是最後陸羽還是成功的堅持作到了。一面這是由於劉備的支持。劉備出身微賤也經歷民間疾苦;早年同樣被這班豪族瞧不起甚至也和陸羽的境遇相似被迫要與已訂婚尚未過門的小姐解除婚約使他多少認同陸羽的主張。其次是秀兒的鼓勵她原本出身就不好遇到陸羽才懂得什麼叫作幸福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有時陸羽氣餒時她還會責問道:「難道你就不替函兒的母親想一想?」讓陸羽重新獲得力量。第三方面的支持則是許多他一手提拔的將領如太史慈、趙雲、臧霸、魏延、甘寧、黃忠、甚至關羽、張飛等都贊成支持讓他有機會放手一搏。

    陸羽十分確信這項改革一旦成功了效益之大將遠非一般人所能想像。正因此改革之路也十分艱辛。他考慮許久決定一步步的按部就班走一開始採取不動聲色的方式先從最重要的「觀念」作起。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要推動教育制度讓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除了拔擢人才其實就是藉此機會將「人生而平等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改善自己的家庭甚至創造美好的前途」的「觀念」灌輸到所有學子的頭腦裡。

    隨著一次次戰爭的勝利和領地的擴大「書院」和「武院」也起了極大的作用提供成批的基層文官和士官讓政務和軍務非但不受影響而且向上提升了數個檔次。凡表現優異的也都陸續陞遷兌現了陸羽之前所承諾「改善自身家庭創造美好前途」的話更刺激了低階百姓相要改善的渴望。

    據有巴、蜀後有一天陸羽忽然以劉備的名義下令各地作好「戶口清查」的預備工作並先行準備政令宣導。這類工作在大漢年間有過數次所以大部分人並不以為異。等到會戰結束陸羽立即以快馬遞送緊急命令要各地於三月二十日同時開封。命令的內容是要付諸實施戶口普查一事而且出乎意料的陸羽要各地凡從書院畢業的基層文官甚至尚在求學的學子全部在各州郡縣的衛戍保護下一地又一地的舉辦「說明會」宣傳「人生而平等不可妄自菲薄」的觀念鼓吹所有的百姓全都出來登記身份;凡登記的都可獲得權利可按專長由政府輔導就業:務農可獲足以養家的田地工匠則由政府協助就業從商則可向政府低利貸款……。

    此舉引各地世家豪門極度不滿甚至有起而抗爭者。本來面對的只是衛戍軍並非沒有勝算可衛戍的後盾卻是劉備的大軍那可是經過大戰洗禮的鐵血部隊呀。當然這班貴冑也動用了劉備軍政府中的關係甚至諸葛亮和龐統都擋不住人情壓力只能無奈的上門希望陸羽稍微「高抬貴手」。對此陸羽並不退縮反而從劉備處取得同意下了一條極為強硬的命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私自蓄養或藏慝人口者以謀反大罪論處。」這種罪名可是大到能誅九族的!這條命令一下部分貴冑之家終於都屈服了乖乖的依照法規辦理;不過有更多士族仍持觀望態度。

    由於大部分地方官員都是陸羽提拔或是由書院畢業分的所以都忠心的執行;少部分宥於人情壓力立即被「暗箭」上報幾乎一律遭到撤職查辦的下場。即使查明只是壓力之故態度有所猶疑牽延也被處以「永不錄用」的刑罰。這一來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好不容易有了「仕途」豈能因此葬送?既知陸羽是「玩真的」權衡之下所有官員無不凜遵。

    有的士族不信邪的硬是抗命也許一時成功。但是等到正規的駐守軍團來到面對百戰精銳如何能敵?不過處死刑終究是大事陸羽也不願真的那麼作所以私下吩咐把人抓來後押赴刑場先當眾聲明其罪狀由辰時至申時來個「疲勞轟炸」然後上千刀斧手出列呼喝作勢把「犯人」直嚇得屁股尿流再由幾名書院學生帶頭讓圍觀群眾訕笑說如此貪生怕死之輩完全比不上戰場殺敵百戰餘生的勇士怎麼有資格自居人上?

    陸羽用此種罕有的強硬方式對付反抗者又對守法者承諾日後給與補償加上利用輿論和宣傳軟硬兼施的各個擊破終於在兩個月後完成了戶口清查的工作落實戶籍。接著又按每戶資料立即實施授田、授技、貸款等務使人皆有業足以自養。

    對於豪門佔有膏腴田野富有貲財陸羽並不剝奪其既有產業但對田地則採取了「限田」方式規定田須自耕以免有荒廢之虞每人占田因生產力不同不得過某一數目多者即由政府按價收購或租或賣與流民或有能力耕種者。

    陸羽也徵得劉備同意頒下法令:領地內所有人無論士農工商、甚至徒隸婢妓地位一律平等皆為大漢臣民享有同樣權利都負有應盡義務。原來依附甚至賣身者也由政府按人頭豫先支付費用給世族即可成為自由民日後隨所得分年無息償還直至償清為止;以後「人口」不許販賣即使自願也不行要賣也只有政府有權利凡經查獲私販者以侵佔朝廷公物罪論處……

    如此多方配合歷經年餘的艱苦奮鬥在陸羽的不懈指揮和劉備的鼎力支持下終於完成這項劃時代的改革。

    在人口結構中原來納入政府戶籍的最多卻也只佔了約一半;另一半主要是將戶籍依附世家大族的人和賣身為奴婢者或因戰俘成為軍戶者或無戶籍四處流浪者最少的就是士族豪門了。現在他們的社會地位一致不再有高下之分;職業也無分貴賤重要的是在行業上有成就。此舉讓佔大多數的下階百姓有生活改善的機會如何能不努力?於是在劉備轄下的五州內百業驟興各行達人皆勤奮各司所職也都出自內心的更擁載政府不但提供劉備軍最後一統大漢開拓四方的資本也為帝國的長治久安奠立基礎。

    遺憾的是帝國的最後幾任君主和在位施政者安逸守舊的走回儒家「人治」的老路先是不顧貧富懸殊的現象任其擴大傷害又製造出一班「新貴族」開放私販人口終於導致社會結構的崩潰;加上天災流行不能及時應變造成農村解體百業蕭條許多人流離失所結為盜匪最後變成陳勝、吳廣之流讓偌大帝國一朝沒落。

    不過陸羽為帝國紮下的厚實根基讓大亂不過僅僅二十年就又歸一統;接下來的隋唐帝國魄力雖不如蜀漢帝國仍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民權因而在各方面也有著不差的表現當然這是後話了。

    除了政務和社會改革軍事方面的重整也相當重要。

    然大會戰獲得最後勝利劉備軍的損失依舊慘重亟需好好整編運補。

    特別是在三大軍師心中都有向西、北、南開拓的想法一面算是藉此作為增加人口和獲取財力的便捷手段一面對於軍隊來說實際作戰仍是最佳訓練辨法雖然免不了會有一些死傷但以當時周圍的情況來看自薩拉罕草原之戰、擊敗南蠻、聯合羌族後已無重大威脅之對手何況除三大軍師外徐庶、陳宮、陳登、李恢等也都不是好惹的人物即便是將領如張遼、趙雲、張任、魏延等也是智勇兼備應付起來綽綽有餘。

    再說藉此機會也可培養正在成長的新一代人才如陸遜、鄧艾等。

    由於關中、涼州向為良馬產區獲得此地對於劉備軍建立優良騎兵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陸羽來到這一世輔佐劉備建立帝業的一個無可取代的夢想。

    為了建立足以媲美「前世」蒙古鐵騎的優良騎兵陸羽還按著自己有限的記憶盡可能在沒有隨時間消褪的情況下在十年前就寫下了一紙簡短的草案後來在蜀中建立馬場時拿出來給許靖和馬過目二人大吃一驚因為想不到陸羽對於養馬竟也這麼專精當然陸羽照例要謙遜一番。

    在陸羽的草案中大致提到:各地的馬為適應天候和需要品種各有不同能力各有差異。在大漢地區最好的馬產在幽州和并州;當然這是由於戰國以降中原與草原民族長期爭鬥的結果。草原民族依靠培養出來的良馬建立起強大的騎兵對中原進行劫掠;中原的反擊則是師其技以制之盡可能用以物易物方式引進優良馬種建立同樣強大的騎兵然後依賴更為充實的後勤對草原地區大舉進擊。經數百年展幽、並之地的馬匹自然冠絕大漢。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袁紹的「幽燕鐵騎」呂布的「并州狼騎」間接反映出這種情況。即使是曹軍的「虎豹騎」馬匹也幾乎清一色來自幽州、朔方等地。日後大唐初年李世民冠絕天下的「玄甲天騎」優良的馬匹即來自北方的突厥和并州自產。

    另一個產好馬的地區就在涼州主要是來自西北的好馬。漢武帝雖大力展騎兵但中原地區的馬種並不適合出塞作戰因此迫切需要獲得新的優良馬種就派人前往西域尋求終於結交到離長安九千里伊犁河地區的烏孫;烏孫以良馬千匹為聘請婚漢武帝便以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為妻此後烏孫馬又被稱為「西極馬」。

    之後漢武帝得知有比西極馬更優良的汗血寶馬產地是在大宛派人易貨不得乃兵十八萬費四年工夫終於大獲全勝扶立新大宛國王獲五十匹良馬並採集葡萄、苜蓿種帶回。這些汗血寶馬送往長安時漢武帝下令沿途設亭迎接因此絲路沿線許多地方都建有候馬亭。大宛國每年還向漢朝進獻兩匹「天馬」。獲得這批良馬後漢朝很快就建立起更強悍的騎兵隊伍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尤其是馬場所在的涼州。漢末「西涼鐵騎」能威震中原十八路諸侯莫能與匹與此大有關係。

    當然陸羽不會忘記「前世」的蒙古大帝國。不過蒙古馬並不算好體型小、外觀樸素、度不快但粗食而耐勞苦相當適合遊牧生活和軍事活動。這些陸羽自然不可能寫出來但卻大略題到:針對地形、風土、用途等考量可培養、使用不同的馬;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其優良性及血統的純正。在這一點上作得最好的便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遊牧民族由於環境的嚴苛和篩選的嚴格培育出來的純種阿拉伯馬。

    陸羽在「馴馬草書」題到:篩選好馬有一定方式平常盡可能讓馬匹只吃野草或草料公馬在生四齒後除留少數駿馬做種馬外其餘即去勢以消暴躁習性且可長得壯闊耐風寒。從初春開始讓馬匹盡量吃水草休息;初秋時便加鞍於馬背繫於營帳左右每天只喂少許水草過了一個月後馬匹身上贅肉全消才開始騎騁訓練;另外馬匹在行軍時不准吃水草因為容易得病。公馬既是種馬雌馬相對於血統的傳承便很重要必須細心照料調教使其不但具有刻苦耐勞、兼具度的特質更有乖順服從、忠心護主的個性。

    自得到雍、涼地區後劉備軍即致全力於馬匹的嚴格挑選和精心畜養;除了西羌、塞北之地最重要的是漢武帝時聞名的西北天極馬和大宛汗血馬更是必求之好馬。

    陸羽甚至透過絲路貿易不惜重資總算運來了一小批阿拉伯白馬。加上照著「馴馬草書」的方法照料挑選出優良的馬加以培育一年後第一批看似體型較小卻優良忠心的阿拉伯白馬足夠讓劉備軍重建的「白龍軍團」裝備三個「白馬槍騎營」;再經過三年的訓練實力比起當年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猶有過之。

    來自西羌的羌馬、西北的天極馬、大宛的汗血馬、塞北的胡馬等在各馬場照著陸羽的「馴馬草書」針對不同馬匹煞費苦心的培養下兩年後一天可跑數百哩耐勞而無汗的成批優良戰馬開始陸續裝備了「雷龍軍團」、「黑龍軍團」、「狂龍軍團」、「陷陣營」和「近衛營」以及各軍團的騎兵營不僅為帝國的統一累積強大的本錢更在帝國建立後初期征戰各地使大漢盛世不僅延續了近三百年更在疆域上不輸後來出現的蒙古大帝國。

    當然以帝國的制度和文化而言更是絕無僅有。

    難怪「後世」歷史學者對於評論「華夏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時都不約而同的公推「玉麒麟」可知一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