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十七節 一退再退 文 / 黃初

    第二百十七節一退再退

    范哈兒對於現在國民黨的海軍將領,並不喜歡,但是對於下面那些服從命令的基層士兵,卻並無歧視。將是兵的膽,將領怯戰,怎麼能怪士兵懦弱,所以他不要海軍的高級將領,只要那些普通的水兵。

    在科技日新月異,海軍作戰正面臨大變革的時候,啟用那些老式的海軍將領,本來就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主意。范哈兒寧願從中青年海軍軍官中,直接提拔有新興意識的人成為將領統帥,也不願意接受那些聲名赫赫,卻大多保守怯弱的國民黨老將。

    軍火事件處理結束的時候,蘇嘉一線的戰事,卻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在蘇州防線這邊,日本派遣軍將主要的物資和士兵配給都充足提供,戰鬥攻勢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強度。而作為對手的**蘇州陣地,卻是因為自身所產物資裝備有限,而集中的部隊數量卻是極為龐大,所以物資提供實際只能勉強完成防禦的基本所需,即便日軍的攻勢,實際還有所保留,卻也是**這邊的極限了。

    但是在嘉興防線,**這邊的范哈兒第25軍,卻是擁有充足的後勤和武器裝備補給,一直向對面日軍第114師團,給予最大的火力壓制。而日軍第114師團,卻是沒親娘的疼的小崽子,只能領取第6師團等幾個老派師團的殘餘物資,來和第25軍進行對抗作戰。

    1938年1月1日,蔣中正發佈元旦文告。

    繼續向國民宣傳抗戰主張,並且積極讚揚了正在進行的蘇嘉防禦作戰,認為只要國家人人抗日,處處設防,就絕對能將地小民寡的日本人,從中國的土地上趕出去。

    這好話人人愛聽,不過戰事進行到現在,很多人卻是已經疲憊了。這一片元旦文告對國人的激勵,還不如戰場的一場小勝作用來得大。

    中日之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四個多月。

    這期間,兩國既有大規模的血腥交戰,也有間隙時兩國談判企圖和解,但是戰鬥還是佔據了絕對主流。

    這長時日的戰鬥,即便對於兩個早有戰爭準備的國家來說,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不管是老蔣的國民政府,還是日本的戰時大本營,都感覺到,儲備的戰時物資已經開始大幅減少,需要進行新物資的調集和加緊生產,才能滿足前線的戰事需求了。在這方面國民政府的困境更加明顯,已經丟了華北和上海,蘇嘉一線又正陷入戰火,這幾個地區都是此前國家的重點工業區,尤其是上海,在華東佔據的工業地位,是其他城市完全無法取代的,這一戰丟失後,立刻讓國民政府的工業產出,大幅縮水。

    就在日本僅僅需要擔心美國禁運,而導致鋼鐵和石油困境的時候,老蔣卻是已經需要擔心基本的武器彈藥供應了。至於南京高層的奢侈品供應,則是完全已經陷入停頓。大量的達官顯貴,在聽說了街頭巷尾一些重慶繁華的宣傳後,已經在府院內部,主張將府院的部分職能部分,暫時前往安全的重慶進行辦公了。

    蘇嘉一線的戰事還在進行,但是南京的高層,卻是已經看到了這條戰線的不可持久,悄悄開始準備起後路來。

    剛一開始,重慶並不是後路的第一選擇,甚至連第二選擇都算不上。

    第一進入考慮的,還是汪系實力較強的武漢,隨後就是何健的長沙,但是最終,當重慶進入幾位高層人員的視線後,大家對於其他的選擇,就變得有點沉默了。

    重慶的經濟實力,在抗戰開始前,就已經有了西南小上海的稱呼,尤其是他的航空和船運也極為發達,隨著成渝、成昆鐵路的開通,更是成為西南的交通樞紐城市,軍事實力則在劉湘和范哈兒前後幾年經營下,打造得像鐵桶一般。尤其是他還是現在華東爆發戰時後,唯一和緬甸仰光出海口,保持直接陸路和航空通道的內陸城市,可以直接獲得國際援助和海外物資,擁有這高層人士極為需要的各類奢侈品。

    無論從哪方面看,重慶作為戰時的臨時政治指揮中心,都是非常合適的。

    但是他也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這座城市不是控制在老蔣或者國民政府中央哪一派系的手中,他是西南大軍閥范哈兒的駐蹕之地。一旦國民政府遷往那兒,會不會實力雄厚的這位西南王控制,那絕對很難保證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最大膽的人,也不敢在陪都討論上,將支持重慶的話公然提出來來。

    最後還是老蔣一句再議,把重慶的地位暫時擱置了。

    不過無論如何,重慶還是進入了所有高層人員的眼中,它的政治地位,一下子被提高了好幾倍。

    范哈兒之所以能贏得何應欽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這裡面重慶在抗戰中的特俗地位,無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像何應欽這樣的軍隊「文職人員」來說,重慶的地位,尤其顯得重要。

    實際上,在何應欽傳達完最高統帥部關於這次軍火爭端的裁決後不久,南京的其他很多高層人士,甚至包括一些汪系成員,都直接致電范哈兒,對他表示支持和理解。

    雖然在南京關於失守後的新國家中心選擇上,由於汪精衛一系的強烈提議,最終還是選擇武漢作為後備的政治中心,但是大多數府院高層,還是認為,只有真正遠離戰火的重慶,才是最適合的戰時陪都。

    在這樣的氛圍下,范哈兒在華東戰場的地位,頓時變得越來越微妙。連帶著,就連坐鎮南京,在最高統帥部當個高級參議的王家烈,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屢屢拔升,如今已經是副參議長,相當於副總參謀的存在了。

    就在元旦日過後,中日兩國政府首腦的元旦文告聲音還沒靜下來,正在進行的蘇嘉防禦戰事,就發生了極為迅速的變化。

    從華北增援來滬、正在海運途中的第16師團突然由白茆口附近登陸,向常熟方向進攻。同時日本上海派遣軍在軍幾十艘戰艦的支持下,迅速的選擇了在滸浦口登陸,同時向蘇嘉方向發起多方向的進攻。

    本來就已經支撐到極點的蘇州前敵陣線,立刻搖搖欲墜,快要守不住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嘉興的范哈兒第25軍,就算明明已經將對面的第114師團打得傷亡慘重,隨時可以正面突擊進軍擊潰他們,也還是在收到蘇州方面的消息後,不得不立刻改變作戰計劃,由進攻直接改為後撤。

    但是正在準備的范哈兒,在收到蘇州戰區司令部發來的電報後,卻是不屑的一掌將電報甩在了桌子上。

    「堅守20天,哼,蘇州方面竟然還是以守住20天為目標,那樣一旦目標達成,他們肯定會快速逃竄。到時候正在進攻的日本人,可絕對不會錯過那麼個好時機,肯定也會全力追擊,一逃一追,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就算是我們還有一戰之力的部隊,也會被敗軍裹挾,完全喪失作戰能力。」

    從12月15日開始的蘇嘉防禦作戰,進行到了1938年元旦,實際已經差不多快到20天,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大多數**將士,內心早已經疲憊不堪,很多人想著,盡快達到上峰給予的堅守20天要求,隨即就撤退下去安全過日子了。

    這樣的情緒,也是因為單調防守作戰,加上屢屢沒有勝利的刺激,才讓防守方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罷了。

    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卻是非常懂**的這種心理。

    他甚至在派出登陸的部隊的時候,就已經設想:

    「一旦突破,敵必陷於混亂狀態,我軍可長驅直入,打下南京。」

    日本大本營對於這方面也有設想,認為可以:「趁機以敗軍為前驅,步步緊逼追擊,以圖摧毀南京防線,趁勢對南京發動突擊。」

    在日本早有這方面設想的情況,他們早就把決戰的場合,放在了南京。

    據守嘉興的范哈兒,雖然不瞭解日軍的打算,但是卻也能看出來,現在戰場上這種情況,**是真退不起,一旦敗退的話,後方的吳福線之類,恐怕根本不容**站穩,就會被尾隨追擊的日軍擊潰。

    但是這方面,他卻也是沒有辦法,只能看一步,走一步,慢慢行進,以圖求變了。

    1月5日,最高統帥部給出的關於堅守20天期限終於達到,第三戰區司令部和前指,同時向蘇嘉一線各部**發出通告,要求棄守當前陣地,次第向下一層國防工程吳福線有序轉進。

    但是這時候,**命令系統中的混亂問題,就開始爆發出來了。

    就在戰區司令部和前指像蘇嘉防線上的**各部下達命令的同時,戰區某些高級將領的命令和前指命令就互相衝突了,顧副司令官命令前指陳誠總指揮:

    「余現在蘇州,爾後到達武進。前敵總指揮暫在吳縣指揮,俟吳福主陣地部署完畢後,位置於宜興。」

    但此時前指卻認為,他們應該準備次第向吳福線轉進的命令,立刻後撤,而不是繼續在前方打仗,給顧副司令官做炮灰創造時間。

    當日,日軍第114師團攻佔嘉興,第6師團佔領蘇州,第11師團攻佔莫城鎮,第16師團攻佔常熟,並有一部乘24艘軍艦於福山登陸。在此情況下,下午14時,薛岳致函羅卓英、廖磊:

    「我蘇州方面部隊已陸續撤退……本翼軍決放棄固守吳福陣地之計劃,逐段撤退,以掩護錫澄線陣地之佔領……希望能繼續遲滯敵人3日,至22日黃昏,不使敵人接近錫澄之前進陣地鴻山—安鎮—向塘橋—烏龜山—閘山鎮之線」。

    嘉興城的范哈兒第25軍,在撤退時還是很從容的,就像當初從松江後撤一樣,這次他對面的敵人,同樣被他打得沒了力氣,能繼續緊緊跟在范哈兒第25軍後面,不讓他們脫離關注就很不錯,至於追擊,根本想都不用想。

    基本保持了完整戰力的第25軍,最後個從蘇嘉線陣地撤離,但卻是第一個安全抵達吳福線。

    就在第25軍剛剛抵達吳福線後不久,在日軍跟蹤追擊下,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前敵總指揮陳誠,也發現無力對追擊日軍形成有效狙擊,只能和薛岳一樣,命令已退至吳福線附近的各軍,「於7日夜開始向錫澄線轉進,惟仍以一部佔領唯亭、外跨塘陣地掩護,斟酌情形待繼續轉進」。

    同時致函第15和第21兩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廖磊,告知:

    「鐵道正面我軍之主力於7日夜間開始向錫澄線轉進……望兄等督率各部,遲滯敵之前進,使由正面轉進之我軍,得有確實佔領陣地時間之餘裕」。

    左翼軍總司令薛岳也依照顧、陳的指示,以與信函相同內容的訓令,命第15、第21兩集團軍「支持至7日晚撤退,並派一部沿常錫公路逐次拒止敵人之前進,掩護各部轉進」。對各軍、師的行動及到達位置等,均作了具體規定,並通知當轉進至錫澄線以後的後繼安排。

    剛剛抵達錫澄線,顧、陳二人就又命令:

    「兩集團軍轉進後,蕭之楚、劉和鼎兩軍(第26、39軍)及60師留於錫澄線使用,其餘18軍各部轉進至宜興待命,第21集團軍各部轉進至武進附近待命」。

    信中最後還特別指出:這樣部署,是「為顧慮澄錫線作戰以後能掩護南京外圍陣地之佔領,關係甚大……務請注意照辦」。

    從蘇嘉防線開始後撤,到吳福線根本無法立足,再向錫澄線後撤,不過兩天時間,整整幾十萬**,就在滬寧線上,上演了一場敗退的大場面。

    至9日,各部方才基本達到預定位置。

    這期間,早有預料的范哈兒,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部隊,被敗軍裹挾,一起繼續向南京方向後撤。

    按照戰前的作戰方案,當時**把以上海、杭州灣為第一線,昆山、無錫、蘇州、杭州一帶為第二線,江陰、鎮江為第三線,南京、京杭公路為第四線。計劃還規定各線部隊應該預先有準備,假如上海的部隊打了一個時期要撤退時,則第一線上海、杭州灣的部隊撤退到浙江以西、皖南一帶,整理補充,並在那裡準備陣地。以後各線則陸續往後方調動,以作長期抗日的準備。

    現在這麼一連撤,自然打破了原來的次第按照各線防守計劃。

    根據當時的態勢,中國最高統帥部判斷日軍「當以一部沿京滬線進逼,以主力循京杭國道(寧杭公路)繞攻南京。此路敵軍到達長興後,必分兵擊廣德、宣城,循江南鐵路(寧蕪鐵路)襲取蕪湖,斷我後路,並與京滬、京杭三面夾擊,作圍攻首都之企圖」。為鞏固吳興(即湖州)方面之戰局,最高統帥部令新到之第7軍先頭部隊在升山市至大錢鎮線佔領陣地,以川軍劉湘部改編5個師(第144、145、146、147、148師)集結廣德、泗安、安吉一帶地區,以為策應。同時令到達武進的第21集團軍向宜興、張渚鎮轉進。

    日本「華中方面軍」突破吳福線陣地後,按照在蘇州、嘉興一線準備以後的作戰,同時企圖攻佔無錫及湖州的方針,於20日下達命令,令上海派遣軍攻佔無錫,第10軍以一部準備攻擊湖州,以精銳的一部準備協助上海派遣軍攻擊無錫。日本上海派遣軍部署第13師團由常熟地區向位於錫澄陣地中間的青陽鎮進攻,軍主力第18師團、第11師團及第9師團向無錫進攻。日第10軍沒有遵照方面軍的命令部署軍隊,仍舊以第10軍主力獨自果斷地向南京追擊」的方針,命第6師團在嘉善地區集結,命國崎支隊、第18師團及第114師團等部全力向湖州進攻。23日,日軍在太湖南、北兩側開始進攻。至25日,日本上海派遣軍突破第74軍、第39軍陣地,佔領了無錫;第10軍突破了第7軍的防線,佔領了湖州。

    無錫、湖州失守後,中國統帥部為使淞滬戰場撤回的部隊,脫離日軍由京杭國道的大包圍,令集結於宜興、張渚等地的第21集團軍、第15集團軍以及總預備隊等各部隊迅速向孝豐、廣德、寧國等地轉進,並撤銷了第15、第21等集團軍的番號(仍分別稱「第7軍團」及「第16軍團」)。同時命令長興第144師郭勳祺部及泗安之148師陳萬仞部(該兩師原為潘文華第23軍所部,歸第21軍軍長唐式遵指揮(下轄第145師、第146師)),迅速協同第7軍攻擊該方面(湖州)之敵,企圖奪回湖州。但在該命令下達的同日(25日),日軍第10軍已將主力推進至湖州附近,並以其第114師團攻佔了長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