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五節 緊迫的一年 文 / 黃初

    第二百三十五節緊迫的一年

    送走陳佈雷後,繼續留在浦口的范哈兒和唐生智,都不約而同的把注意力,放到了指揮部的大戰術地圖上。

    那位侍從室主任過來,除了授勳,主要就是傳達老蔣對於南京戰事的重視,還有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近期很可能將會展開徐州會戰。

    徐州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一個節點,是這個時代中國鐵路真正大動脈的交匯點,不管是戰略上,還是政治上,都意義極為重大。

    陳佈雷的這個消息一出,兩人當然都十分重視。

    尤其是范哈兒,他更加明白,恐怕那個歷史上會十分相似的血戰台兒莊戰役,也等於快要爆發了。

    台兒莊(今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徐州東北,是隴海、津浦兩大鐵路幹線的一個戰略支撐點,也是南北運河的一個咽喉要道。歷史上的那次血戰,也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極具象徵意義的勝利,雖然歷史上那次戰鬥勝利後不久,徐州就真正丟失了,被某些批評為贏了戰役輸了戰略,但這一次范哈兒卻是不準備讓這樣的情況發生,一旦徐州會戰開始,他必然不會就那麼坐視。

    他如今已經守住了南京,只要再在台兒莊戰役中插一腳,將日軍擋在南北兩線,那對日本的消耗,就不絕對增加一倍不止。大量的人力物力,將會幾倍於真實歷史的被浪費在從海上進行物資調遣上。再在美國已經施行了禁運的情況下,日本對於這樣的消耗,到底能堅持多少時間,也確實是一個未知數。

    而范哈兒堅信,這個時間,應該不會超過一年。

    不過毫無疑問,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將會非常難過,絕對是緊迫的一年,順利渡過去了,抗戰前途一片光明,而如果撐不過過去,毫無疑問道路還會是非常曲折的,即便范哈兒已經做了萬一的準備,還是覺得寧願不要遇到那萬一的情況好。

    只要中國在南京和徐州兩線,堅決擋住了日軍的進攻,再阻止他們在沿海登陸的可能,日軍在從1937年開始,最多堅持兩年,就大不可能再將進攻持續下去了。歷史上,日軍對**的進攻,在進入到1939年後,就開始趨緩,主要就是因為攤子鋪的太大,各種戰爭物資消耗劇烈,後勤跟不上了,再加上淪陷區的國人抗暴激烈,自然而然不得不把進攻力量收縮,主要進行淪陷區的鎮壓工作了。

    而事實也不出范哈兒所料,此時日軍東京大本營內,作為戰事最高指揮機構,對於侵華戰爭的不順利,內部也一度產生了較大的爭論。

    日本現代陸軍自創建以來,就一直抄襲法**隊的軍制。知道德國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成為強國以後,出現了要倣傚德**制的傾向,又設立了不少類似機構,機構逐漸完善。到了甲午和日俄戰爭之後,才真正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特色體制。

    1893年2月,日本明治天皇在批准新設海軍軍令機關的同時,命令起草《戰時大本營條例》。所謂戰時大本營,就是戰時日本天皇指揮本**隊的最高統帥部。制定這一條例是想規定各自為政的陸海軍軍令機關戰時的關係,因而可以說是十分正確的措施。參謀總長有棲川宮根據事先的研究,很快草擬了條文。規定在天皇之大麾下,設置最高統帥部稱為大本營。在大本營中,參謀總長參與籌劃最高統帥部的軍事機密事項,負責擬定帝國全軍即陸海軍的重大作戰行動計劃。參謀由陸海軍武官充任,其人員另行規定。在大本營中設置各機關的高等部,根據重大作戰行動計劃管理其事務。

    在該條例中,第二條成為設置海軍軍令部的前提條件。就是說擔心設置海軍軍令部,將來會對陸海軍作戰計劃產生分歧,因此想通過平時制定《戰時大本營條例》,規定參謀總長以大本營參謀長的身份,平時擬制帝國陸海軍的重大作戰行動計劃,達到陸海軍協調一致的目的。

    另外還明確了大本營的參謀由陸海軍武官充任,文官不當參謀。即是說,戰時大本營是純統帥機關,參與作戰計劃和作戰指導的是陸海軍武官,非武官人員即使是國務大臣也不得參加。這件規定都表明,日本人認為戰爭大都以武力戰為主體的思想佔了上風。

    日本侵華戰爭設置大本營的問題,實際上從他們發動盧溝橋事變後就開始討論了,並由兩統帥部事務當局聯繫宣戰問題進行了研究。

    只是那時中日還未宣戰,先期爭論的重點,還是宣不宣戰。日本首相近衛認為從—個國家應採取正當行動看,還是宣戰為好,並試探了陸海軍方面的意向。但陸海軍次官都提出陸海軍的一致意見是希望暫不宣戰,他們的理由是一宣戰,就會「妨礙」中國同第三國之間的貿易,而日本從外國進口軍需物資也會受到相當的限制,從而將大大地影響國防力量,產生嚴重後果,並以數字作了詳細說明。

    不過與日軍高層的這種態度相反,狂熱好戰的日軍基層軍隊總意見是宣戰,多數人主張如不宣戰就不能接收中國的海關(海港稅關),並給郵政、金融等中國佔領地區的行政帶來諸多不便。作戰將受到限制不能徹底實施。親日派的中國領導人對日本的決心有疑慮,因而對建立政權的運動缺乏熱情。他們叫囂應果斷地宣戰明確日本的正當理由和基本立場,對野心和目的,絲毫不加掩飾。

    但最後日本內閣和海陸軍省的政客經過研究後,還是認為不宣戰對日本有利。而隨後,日本陸軍省首腦反對在不宣戰的情況下設置「戰時大本營」,因而只得暫時作罷。

    到了八月上海淞滬抗戰正式開始,由於在范哈兒的推動下,中國方面主動對日宣戰,日本內閣的政客們,也只能在軍方狂喜的訴求聲中,馬上對應宣戰。

    隨後,日軍參謀部的領導者們決定立即設置大本營,並急忙著手進行事務性交涉,陸軍也表示同意。

    根據日本陸軍省軍務局制定的方案,設想把大本營作為謀求政略和戰略一致的機關,也可以說是最高戰爭指導機關,而不是單純的統帥機關。這一設想是要在大本營陸軍部內設立省、部首腦合一的中樞機關,省、部各機關作為執行機構。對於政略和戰略上的緊急重大的政務問題,需召開大本營御前會議。參加會議者包括主要內閣大臣、兩統帥部長、樞密院議長。

    只是日本參謀部及海軍省、部首腦想把大本營作為單純的統帥機關,因而反對上述方案。海軍次官山本五十六宣稱:

    「海軍並不認為有必要設置大本營,但如果始終在狹義國防的意義上作為海陸協同作戰的指導機關也並不反時。」

    關於設置的時間,米內海軍大臣認為應在上海戰役的戰局告—段落之後根據形勢決定。此後,大本營的設置問題取得了具體的進展。

    1937年底,日軍頒布第—號軍令,制定了《大本營令》,其條文如下:「第一條在天皇之大麾下,設置最高統帥部,稱為大本營。大本營在戰時或發生事變時根據需要設立。第二條參謀總長及軍令部總長分別作為各自參謀之首長,為最高統帥部之機密事務而盡力,參與作戰的計劃,並根據最終目的,負責陸海軍間的協同配合。第三條大本營的編制及勤務另行規定。」

    日本大本營正式成立,同日發佈全國動員令,大本營設在皇宮內。

    日本大本營陸軍部的組成為:大本營陸軍參謀(大本營陸軍參謀部、大本營陸軍副官部),大本營陸軍各機關(隸屬於參謀總長,包括兵站總監部[下轄運輸通信長官部、野戰兵器長官部、野戰航空兵器長官部、野戰經理長官部、野戰衛少長官部]、大本營陸軍報道部、大本營附屬陸軍諜報機關、大本營陸軍管理部),以及陸軍中參加大本營的陸軍大臣,包括處理有關軍政事務的必要的隨從人員)。大本營海軍部也同陸軍部一樣,由大本營海軍參謀、大本營海軍各機關(明確指示隸屬軍令部總長,包括大本營海軍通信部、大本營海軍報道部.大本營海軍戰備考察部、大本營附屬海軍諜報機關)、海軍大臣組成。此外規定,侍從武官隨從天皇參加大本營。

    大本營會議由陸海軍兩統帥部長、陸海軍兩位大臣、兩統帥部次長、兩統帥部第一部長組成,另外在討論與軍政有關的議案時,陸海軍省兩位次官參加,根據議案情況,在參謀部或軍令部召開,或者在召開御前會議以及特別必要時,在皇宮內進行。

    後來決定設「大本營參謀會議」,由兩統帥部次長以下人員,主要是負責作戰的部、科長組成,根據議案情況陸海軍省次官、必要的陸海軍參謀、大臣隨員參加會議。

    隨著中國南京、太原等地戰事的僵持,新一次大本營御前會議於1938年4月24日上午,在日本皇宮內召開。由於首相未參加大本營,因而為協調國務和統帥,身兼這兩方面職務的陸海軍大臣將肩負起重要任務。但是,近衛內閣希望組成一個協議會,以進一步密切政府和大本營的聯繫。為此,同大本營達成了協議,在特別重要的情況下,奏請召開御前會議,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陸海軍大臣出席;以及奉御命,總理大臣列席,根據情況,有時內閣大臣也出席。

    這一次出席會議的就有日本閒院宮參謀總長、杉山陸軍大臣、多田駿參謀副總長、下村定第一部長、伏見宮軍令部總長、米內海軍大臣、鳩田繁太郎軍令部副總長、近籐信竹第一部長,以及近衛內閣的總理和部分閣臣。

    這次會議的目的並不僅是為了作出重要的決策,也是由於不久將要對軍令部首腦進行部分人事變動,因此需在變動前對現在的作戰計劃作一說明。首先,兩位總長分別陳述了陸海軍的作戰方針,兩位第一部長作了具體說明,下村第一部長介紹了最近將要決定的陸軍《作戰指導大綱》的要點。其內容包括對山東及南京方向實施積極的作戰以及對華南航空基地的佔領已在進行準備等,體現出比以往更加積極的意圖。

    隨後海陸軍兩位副總長分別介紹了作戰現況,多田副總長很重視對蘇關係,他在介紹完中國陸戰的情況後補充說:

    「陸軍必須時常考慮對付蘇聯的問題,因而在同中國的戰爭中使用兵力要有限度。」

    而鳩田副總長卻強調對美關係,他認為:

    「應針對美英努力提南戰術技術水平,以防萬一。」

    這其實是日本陸海軍戰略的基本思想。

    這種會議,本來不特意規定名稱,但當初就通稱為「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隨著會議次數的增加,大本營和政府都開始重視起來。聯席會議在法制上沒有任何權威,嚴格地說,會議作出的決定也只不過是單純的協議。必要的事項還要由內閣會議決定,政府和大本營都充分予以尊重,並努力付諸實現。因而聯絡會議也可以說是日本的戰爭指導機構。另外,昭和時代的元老只有年邁的西園寺公望,再也沒有人能起到明治、大正時代元老的作用了。優柔寡斷的日本大本營統帥部,雖想將美蘇列為第一目標,堅持盡量不擴大侵華事態的方針,但受現地軍隊下層作戰形勢的左右,戰線逐步擴大。

    1936年,日本軍令部提議當前應對《帝國國防方針》等進行第三次修改,不要再討論國防國策問題。主要假想敵國還是未能確定為一國,而是確定為蘇、美兩國。

    但是以蘇、美的順序,還是美、蘇的顧序,仍是日本陸海軍爭執的一個大問題。最後商定,以美國、俄國的記述順序,並不表示國防目標的重要與次要,問題才得到解決。最後形成了—個調和陸軍的主張和海軍的要求的折衷方案,修正案中規定「鑒於帝國國防之本義,帝國之國防以同我發生衝突可能性最大,且有強大國力,特別是有強大軍備的美國、俄國為目標,同時應防備中國和英國。」還規定:「未來戰爭可能是長期戰爭,為此,必須有適應這一情況的決心和準備。」

    主要假想敵國已按上述原則確定下來,因而日本陸海軍在國防上就需保持能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佯地區的兵力。關於這一兵力問題,陸海軍各自擬定方案末發生爭論。陸軍確定,戰爭初期所需兵力大體以50個師為基幹,特別需要立即完成的主要事項是航空兵力戰時要保持約140個中隊,平時駐滿洲兵力至少要以6個高滿員率師為基幹,平常維持20個常備師。海軍決定保持12艘主力艦、10艘航空母艦、28艘巡洋艦、6個水雷艦艇支隊和7個潛艇支隊為基幹的海外作戰部隊,此外尤其想發展65個隊的常務基地航空兵力。

    日本由此判斷,在今後約10年的時間裡,估計將能保持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七到十分之八的兵力。在用兵綱領中,是按美國、俄國,還是按俄國、美國的順序記述,是一個不影響實質的形式上的問題,陸海軍為此爭論不休。結果決定,國防方針按「美、俄」,用兵綱領按「俄、美」的順序記述,雙方才達成了妥協。當時日軍參謀總長閒院宮裁仁親王,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因而有關《帝國國防方針》等三個問題的具體業務處理由參謀副總長西尾壽造和軍令部副總長鳩田繁太郎負責。

    日軍佔領了平津、上海、蘇州、嘉興、滁縣、濟南以後,又在南京和太原投入大量日軍打陣地戰。由於剩餘兵力不足,日軍大本營曾一度主張暫不擴大作戰地區,集中力量「掃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鞏固已佔領的地區,以便爾後更進一步擴大戰爭。

    但是,這一主張遭到侵華日本派遣軍和陸軍部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必須雙管齊下,一面積極「掃蕩討伐」佔領區內的抗日游擊隊,建立偽政權;一面繼續向佔領區的前方進攻,消滅集中在徐州、武漢、廣州等地的中**隊主力,扶植全國性的傀儡政權,以便盡快征服中國,結束侵華戰爭。最多一年時間,就可以征服整個中國。

    這樣的提議,自然形成了極大的爭論。

    不過日軍大本營因為前期對華戰爭的估算屢次失誤,反而是前線「冒進」的指揮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所以派遣軍方面和陸軍部方面的意見,不管是在高層還是在底層,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即便某幾位狂妄指揮官,先是「三周滅亡中國」,隨後是「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宣言屢次破產,現在又提出「一年內滅亡中國」,但還是讓他們獲得的了一定的支持。

    連戰連勝,還是把全部日本人骨子裡的瘋狂和賭徒心態,給全部激發了出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