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十五節 東南亞盟軍司令 文 / 黃初

    第三百十五節東南亞盟軍司令

    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美**事首腦第一次作為正式的盟友,和英國的軍事首腦們坐在了一起。

    白宮的這次會議是由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聯合主持的,任務是討論大戰中最重要的一次作戰計劃會議的議程。

    丘吉爾選擇「阿卡迪亞」作為這次會議的恰當的代號,希望這個詞所比喻的古希臘田園牧歌式的靜謐,將能成為他們聯合指揮協調一致的象徵。

    可是事與願違,雖然總統和首相非常一致,共謀同盟國的利益,他們的軍事指揮官卻不是這樣。

    海軍上將金同「歐洲第一」戰略——「彩虹5號」計劃——的制訂者斯塔克不一樣,金不是一個親英派。他對這個新盟國傲慢而過分聰明的外交手腕懷有成見,這個成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的,當時他擔任大西洋艦隊司令亨利?梅奧的參謀長,有機會親自觀察英國如何施展外交手腕,梅奧本人也是極其不喜歡和不信任英國人的。

    金既然正在採取行動加強對美國海軍的控制,他就決心不讓英國發號施令,以免降低太平洋戰區的地位。這位海軍上將認為,打贏日本主要依靠海軍作戰。陸軍同樣抱有偏見,覺得打敗希特勒最終需要一場地面戰役,自然而然地贊成重視大西洋戰區。

    雖然陸、海軍雙方都感覺到,它們的新盟國希望美國扶持搖搖欲墜的英帝國,海軍對於部署力量支持英帝國受到威脅的海外殖民地卻比陸軍反感得多。馬歇爾將軍後來也承認,美國方面的反英情緒太強烈了,實在有些過分。美國的人民和將軍們,總是在提防著英國佬的背信棄義。

    當丘吉爾在白宮二樓掛上旅行地圖,開闢一間通訊室,建立起英帝國的臨時司令部的時候,美國的參謀長們最初的這種敵對情緒並沒有緩和下來。

    丘吉爾住在東北角的一套房間,隔壁就是羅斯福總統和他的密友哈里?霍普金斯的住房。當討論重大的問題來制訂同盟國的戰略時,首相可以就近同總統親密往來。丘吉爾享有一種獨特的有利條件,他喜好交際,把他的戰時內閣團結得像一家人,而金和馬歇爾的性格冷若冰霜,不喜歡白宮的交際,他們同總統當然就有隔閡。

    這樣的安排非常適合英國人。丘吉爾來華盛頓的時候,帶來了一份精心準備的情況介紹,他在介紹中支持繼續執行「歐洲第一」戰略,要求美國恢復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中斷了的、根據租借法提供的武器援助。首相相信,他同總統面對面的會談,能使他奠定「進行戰爭的主要戰略基礎」,讓雙方參謀長另行開會解決具體問題。英國議事日程上的第一道議題是,丘吉爾決心說服羅斯福同意同盟國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將德**隊趕出北非,從側面答覆斯大林提出的出兵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

    在阿卡迪亞會議開幕式上,丘吉爾首相就像前一天晚上在宴會上雄辯地介紹了英國的雄偉戰略,從而說服總統同意他的觀點那樣,試圖爭取美國的軍事首腦們也支持他的觀點,他們在傾聽的時候難以掩蓋內心的不悅。在充滿歡樂氣氛的深夜討論中,首相和總統一致同意打敗德國應比對日作戰更重要。現在丘吉爾回顧了在北非向隆美爾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所謂「體育家計劃」,只要美**隊在北愛爾蘭駐防,騰出那裡的英國部隊,這項計劃是有可能實現的。美國轟炸機將參加對第三帝國工業腹地的襲擊,同盟國剩餘的人力物力將可用來保衛遠東,因為同盟國在遠東「處於守勢」。他解釋說,這意味著新加坡要堅守六個月,以便控制馬來屏障,不讓日本得到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資源,這樣就可以贏得時間,使增援部隊到達馬來亞和緬甸,保衛中國國民黨人的陸上供應線。

    羅斯福總統顯然已經接受了英國的戰略方案,這使他的軍事顧問們感到沮喪。美國的參謀長們不像英國的戰時內閣那樣團結,他們沒有準備好去反駁這位首相的有力陳述,但是他的地中海戰略顯露著「帝國主義的」鋒芒,迫使馬歇爾將軍提出保留意見。這次會議結束之後,他立即要求約瑟夫?史迪威少將準備好說明不應執行『體育家計劃』的六十五條理由,他同艾伯特?魏德邁將軍一樣,認為這位英國人對他們的總司令的影響太大了。

    「英國佬有頭,我們只有小尾巴。」史迪威發牢騷了,擔心:「事態正迫使我們執行建議不善、考慮不周的計劃」。

    英國的地中海戰略是替換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馬歇爾將軍決心不讓美國承擔執行這項戰略計劃的義務。而英國人擔心,美**事領導人將會屈服於輿論界要求集中力量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強大壓力,然而,這種擔心在聖誕夜一掃而光。

    當天,盟國聯合參謀長會議在聯邦儲備大樓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的首次會議上,英國人欣慰地聽取斯塔克海軍上將重申美國的立場:

    「我們的觀點不變:德國仍然是主要敵人,打敗它是勝利的關鍵。一旦德國被打敗,意大利就會跟著垮台,日本勢必被打敗。」

    在保證繼續執行「歐洲第一」戰略問題上達成的籠統協議,為確定各種應優先考慮的軍事行動這個更容易引起爭論的討論開闢了道路。這個討論果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辯論又持續了三個星期。

    自從八月大西洋憲章會議以來,馬歇爾將軍和約翰?迪爾爵士陸軍元帥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關係,這有助於達成上述協議。丘吉爾免去了迪爾帝國總參謀長的職務,派他去華盛頓領導出席盟國聯合參謀長會議的英國參謀長委員會代表團。迪爾和馬歇爾之間的友誼和互相諒解,將成為雙方實現軍事合作的主要依靠,雖然經常發生激烈的意見分歧。

    正是丘吉爾本人,在聖誕夜的深夜裡同羅斯福總統舉行了私下會議之後,引起了一場最大的意見風暴。

    他認為他已說服羅斯福同意將原來派往菲律賓,現在改變方向開往澳大利亞的增援部隊調去保衛馬來亞。

    美國將軍們憤怒抗議讓麥克阿瑟赤膊上陣保衛英帝國,大發雷霆的陸軍部長威脅要辭職,哈里?霍普金斯被派去平息將軍們的怒氣,他圓滑地否認了丘吉爾有這樣的想法。這起事件使習慣於在丘吉爾戰時內閣的嚴格領導下工作的英**事領導人相信:美國的指揮系統已經一盤散沙。

    「整個體制還是喬治?華盛頓時代的那一套,華盛頓被推選為所有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他也就擔任了。」迪爾在致艾倫?布魯克爵士將軍的一封電報中提出批評:「這個國家連戰爭是怎麼回事的最起碼的概念也沒有,他們武裝部隊的戰備狀況糟糕到不可想像的地步。」

    在這次聖誕節會議上,馬歇爾宣佈了建立統一作戰指揮的計劃,英國的參謀長們聽了不覺大吃一驚。馬歇爾說:

    「我們的麻煩十之**是由於人類的弱點造成的,我要求由一人指揮整個戰區——包括空中、地面和艦艇。單憑合作,我們是無法應付的。」

    他建議任命盟軍最高司令,這些司令官不僅可以克服國家之間的障礙,而且可以任命陸軍將領指揮艦隊,海軍將領替陸軍官兵負最後負責。

    馬歇爾的這個建議,和范哈兒向盟軍參謀長會議提出的建議不謀而合。實際上,此時他的那份建議書,正躺在馬歇爾的辦公桌上,隨後這份建議就被馬歇爾直接提交給了羅斯福和丘吉爾。

    只是英國的那些參謀長們對這個建議不表態,他們故意拖延,聲稱這樣重大的決定應由首相來作。

    丘吉爾在聖誕節還要埋頭處理其他問題。除了在衛理公會教堂作早禮拜,有機會和總統一起起勁地唱了一會兒頌歌之外,他在那一天幾乎再也沒有值得高興的事情了。

    但因為最近的太平洋的戰局實在對盟國不利,羅斯福和丘吉爾兩人在看過范哈兒的建議書,最終在討論設立東南亞戰區以及戰區盟軍司令部的時候,都一致認為確實有必要設立幾個盟軍戰區。而第一個戰區,正是目前戰事最危急,也最為需要的東南亞戰區。

    但隨後,關於這個盟軍戰區司令部的組成、權力範圍以及司令人選,兩人卻是出現了爭議。

    「首相,我相信麥克阿瑟絕對是最好的人選,你可以放心……」羅斯福總統提出的人選,自然是自己的愛將麥克阿瑟了。

    而丘吉爾卻是大大搖頭:

    「總統先生,不是我覺得麥克阿瑟將軍不行,只是他現在的部隊,已經撤離了馬尼拉,對於前方的戰事,已經無法發揮最大的影響。而現在東南亞正在進行主力作戰的,正是皇家陸軍,所以我覺得現在坐鎮新加坡的亨利?波納爾爵士,才是最適合的東南亞盟軍總司令人選。」

    「不,不,首相,我覺得困守新加坡的亨利?波納爾爵士,更主要的職責還是指揮新加坡戰事,他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管理整個東南亞戰區的事務。相反,麥克阿瑟將軍有和日軍正面作戰的經驗,而且現在已經安全撤退,由他來負責指揮整個東南亞盟軍,絕對是最合適的人選……」

    知道英國人作戰風格的羅斯福,根本不願意將自己的軍隊交出去。

    不然什麼時候美軍當了英軍的盾牌,對面的死胖子還根本不會承情。

    丘吉爾肯定不願意將「光榮」的英軍交給美國一個敗軍之將,所以還是堅持,甚至提出了讓在澳大利亞的韋唯爾來擔任司令,無奈還是無法說服羅斯福。

    如果現在太平洋的戰事順利,羅斯福也許還願意讓出部分指揮權,但現在實際是盟軍正在不斷敗退中,這讓羅斯福怎麼可能把軍隊交給最善拉別人擋炮火的英國。上次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法軍就在這方面受過英軍的按照,羅斯福肯定不願意犯同樣的錯誤。

    雖然丘吉爾很驕傲,也大膽的在羅斯福這個老朋友面前堅持己見了,但當羅斯福真正祭出殺手鑭的時候,這位首相還是無奈的退縮了。

    因為羅斯福說了一句:

    「如果首相堅持要讓遠東英軍司令阿奇博爾德?韋維爾爵士將軍擔任司令,那麼戰區的武器補給和物資供應,就必須從中整個盟軍系統中獨立出來……」

    「好了,總統先生,你贏了,我相信遠東英軍在這個時候,肯定願意服從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

    形勢逼人強,在遠東已經全面奔潰的大英帝國,在這個時候根本離不開美國的武器和物資供應。

    就在總統和首相商量好自己心中的東南亞盟軍總司令人選的時候,遠在昆明,提出這個主義的范哈兒,卻是絲毫不知道情況。

    他剛剛視察了設立在昆明的一個秘密研究基地。

    這個研究基地,研究的可是時下最高科的軍事技術——導彈。

    隨著德軍開始在英倫三島上使用v1、v2導彈發起攻擊,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這種威力極大的武器。而且以訛傳訛,名聲被誇大了好幾倍。

    作為早前長期和德國有軍事合作的西南聯盟部隊,他們對於德軍的這種高技術武器,當然並不陌生。

    實際上,范哈兒派遣到德國去的大量軍事間諜,雖然從中獲取的有效情報不多,但這種德國人三十年代起就開始研製的武器,在范哈兒眼裡,並不是特別機密的事情。

    只是他同樣知道,歷史上德國的導彈威力雖然巨大,但是並沒有幫助德國贏得二戰。導彈真正的威力,一直要到二戰結束後,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才開始真正展現他的威力。而這個年代威力最大的v2,雖然已經完全具備了彈道導彈的威力,但是研究和製造的成本太高,製造技術水平又太高,實戰應用價值並不大。

    不過范哈兒雖然瞭解這一情況,卻還是決定研究和製造導彈。

    他製造的,正是在二戰中實際名聲並不如v2的v1導彈。

    歷史上,v2導彈因為已經彈體龐大,技術先進,是真正難以攔截的戰術武器,屬於彈道導彈。但這個名聲不顯的v1導彈,卻是技術極為簡單,德國人製造這種導彈,從設計到開始動手製造,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而它的性能,也確實遠遠無法和v2導彈相比。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德軍發射了八千多枚v1,但有將近一半,都在中途被英軍摧毀了。

    因為這種導彈的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太低,英軍的新式戰鬥機都比它飛得快,所以只要被英國空軍飛行員發現後,基本都能被摧毀。所以這種實際製造了三萬多枚的導彈,對於英國造成的損害,反而遠遠不如發射效率一直不高的v2。

    而范哈兒之所以決定製造v1,卻是看中了他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設計簡單,製造成本更低。

    范哈兒的技術人員,甚至不需要特別研究,只要根據間諜拍攝的v1導彈照片,就能差不多把它的原理弄清楚了。而這對於研究技術和製造技術相對落後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優勢的。

    v1這種導彈在這個年代技術「不先進」,作戰水平「不高」,卻僅僅是相對v2來說了。實際上,范哈兒知道,這種原理導彈的v1導彈大規模,實際還要到20世紀後半葉。根據他原理製造的巡航導彈,絕對是以後那個年代,實戰價值最大的武器。

    只有事實瞭解v1的范哈兒,才能理解巡航導彈對於實戰的價值。

    范哈兒甚至連自己技術部門仿製的v1導彈名稱都相好了,就是「戰斧」。

    他準備大批量大規模的製造戰斧,他固然技術不夠先進,但熟知巡航導彈攻擊訣竅的范哈兒相信,到時候只要採取飽和攻擊的手段,那對手絕對防範無門。

    實際上,這種巡航導彈對於擁有精銳空軍、並且背後有美國不斷提供飛機補給的英國來說,也許是容易摧毀的目標,但對於物資極度缺乏,自身武器產量很低的日本來說,如果范哈兒利用戰斧進行飽和攻擊,那絕對會成為日本人的噩夢。

    就在去年,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和實驗,「戰斧」導彈終於開始投入批量生產。

    但范哈兒並沒有就此滿足,他在研究小組完成「戰斧」巡航導彈的定型和製造以後,立刻指示他們進行導彈艦艇化的研究。

    因為體積較小,威力同樣稍小的v1導彈,實際非常適合發展為反艦導彈,歷史上第一種反艦導彈是納粹德國在1943年7月研製成功的hs一293a一1型空艦導彈,它的主體樣本就是來自v1導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