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三十三節 大戰形勢 文 / 黃初

    第三百三十三節大戰形勢

    華盛頓對於史迪威的麻煩,還是有所察覺的。

    而且這個時空的中國抗戰力量,已經比原來增強了好幾分。在現在情況下,中國將要在幾個月後展開的反攻,對於整個盟國的作戰形式,也確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接到史迪威的三項要求報告後,很快,勞克林?柯裡以羅斯福總統特使身份,代替哈里?霍普金斯來到重慶。

    照例,中國政府對於任何來訪的外國人,都維持了一貫熱情。

    柯裡在同老蔣初步會談後仍感到十分鼓舞,認為他已經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柯裡身材矮小,但卻很自大。羅斯福第一次派他以總統私人代表身份到重慶來是1940年春季,在那以後,他一直在華盛頓主管援華租借物資。他很快就以「柯裡梳子」和「機智的柯裡」的綽號出現在史迪威的日記裡。柯裡不贊成用租借物資要挾中國採取軍事行動。他對馬歇爾說:「鑒於中國仰賴我們繼續提供援助,估計不會出現不合作的麻煩。」

    老蔣在同柯裡會晤時對史迪威表示不滿,再次想讓美國撤換史迪威,或至少是不讓他再管租借物資。史迪威如果在物資問題上較通融一些,如果他建議華盛頓接受委員長的要求並不對物資的使用管得太嚴的話,他本來隨時都能對蔣介石採取隨和態度。這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但是,蔣介石很快就發現史迪威不願意在這層意義上持合作態度,因此,他後來從來沒有長時間放棄撤換史迪威的念頭。

    當柯裡把蔣介石的不滿意見的大意轉告給史迪威時,史迪威反駁道,他告訴委員長的全是時局真相,因為他相信委員長想瞭解真實情況。

    「我只能據此繼續工作。」史迪威聲嘶力竭的要求。

    談到最後,史迪威還是當他的參謀長,而老蔣也承諾,中國將會在完成中央軍整編換裝工作後,擇機對日軍發起反攻。只是具體發動的時間麼,就要看老美在物資上的補償數量來定了。

    就在亞洲戰場激戰正酣的時候,如今的歐戰也同樣十分慘烈。

    只是這一次,所向披靡的德軍,終於遇到了麻煩,這個地方,就是莫斯科。

    之前德軍對莫斯科的攻佔行動其實已經被粉碎,但是他們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失敗,直到1942年,隨著俄軍的反擊工作準備就緒,真正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的到來了。

    當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襲擊了珍珠港,使太平洋突然變成了戰場的時候,德國人和俄國人也在歐洲東部白雪皚皚的平原上進行生死搏鬥。

    現在確實是戰火遍及全世界。

    德國政府利用日本和盎格魯撒克遜大國之間爆發戰爭,三天之後就對美利堅合眾國宣戰。這個決定是根據對美國巨大的戰爭潛力嚴重低估而作出的,德國每一個有識之士都對希特勒的決定感到目瞪口呆。這樣做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很快就表現出來了:美國向蘇聯提供的補給品現在源源不斷地像洪水般地湧去。

    毫無疑問,這些補給品對赤色巨人克服其所遭受的巨大損失,並在戰爭的進程中不斷壯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據可靠數字披露,美國向蘇聯提供的物資有:一萬七千架飛機,五萬一千輛吉普車,四十萬輛卡車,一萬二千輛裝甲戰鬥車,八千門高射炮,一百零五艘潛水艇,一百九十七艘魚雷艇,五萬噸皮革製品,一千五百萬雙靴子,三百七十萬條輪胎,二百八十萬噸鋼,八十萬噸化學製品,三十四萬噸炸藥,二百六十萬噸石油製品,四百七十萬噸食品,八萬一千噸橡膠。沒有美國這麼大量的支援,俄國很難在1943年發起進攻,這樣說絲毫也不誇大。

    1941年底,非洲的形勢也很危急。

    隆美爾未能在1941年春季拿下托布魯克,因為英國人在被迫退到埃及邊界時,作出了完全正確的決定,不從托布魯克撤出。兩次企圖通過突然襲擊來攻佔要塞都遭到失敗,而隆美爾又缺乏發動一次有計劃進攻的兵力。他現在忙得暈頭轉向,企圖在足夠數量的援兵一到,就重新發起進攻。本來橫渡地中海毫無困難的運輸船隊現在卻遭到英國海、空軍日益頻繁的襲擊。

    因此,隆美爾只得將進攻的日期從9月推到10月,然後又推到11月,最後推到12月。結果發生了隆美爾早就擔心的事:敵人先動手了。

    11月18日,奧金萊克將軍用比他的對手軸心國的部隊要強得多的第八集團軍發起了進攻。經過歷時幾周的時起時伏的戰鬥,他突破了意軍對托布魯克的包圍,援救了英勇的駐守要塞部隊。

    隆美爾被迫後撤,到1942年年初,他的部隊處在阿傑達比亞和的黎波里之間的錫爾特大彎曲地帶,這幾乎正好是他一年前就任該線部隊司令時德軍的所在地。但是,他發現敵軍分散,英國人尚未能解決後勤問題,就抓住了這個時機。第八集團軍的陣地實際上力量是很弱的,隆美爾立刻利用了這一弱點,於1月21日發起反攻。他不顧一切地將全部力量都投入戰鬥,於2月初再次將部隊推進到托布魯克的門口。

    1942年的頭幾個月裡,當英軍的攻勢終於被阻止住之後,在東線德軍面臨的任務是清除敵人插入德軍防線的許多突出部分,並突破敵人把德軍分割成大小好幾塊的許多包圍圈。這些戰鬥中最重要的是突破對丘爾姆和德緬斯克——位於哈爾科夫以南,通向伊久姆的縱深突出地帶——的包圍圈,以及攻打俄國人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費奧多西亞的橋頭堡的戰鬥。現在也有可能採取措施對那些在冬季戰役中陷於絕境的部隊進行休整,並在德國組織新的戰鬥師。武裝黨衛隊又進一步擴大了,這對陸軍是很不利的,因為經過戰鬥考驗的陸軍部隊中許多無法被替代的下級軍官和資格較老的軍士被抽走了。

    到戰爭結束時,武裝黨衛隊有三十八個師。

    1942年期間,當必須從龐大的空軍地勤人員中抽人來補充陸軍時,希特勒卻命令說不應把空軍的過剩人員往陸軍師一調了事,因為他擔心深受納粹理論熏陶的空軍人員併入陸軍後「思想上」會有損失。相反,他接受了戈林的建議,成立了十六個「德國空軍野戰師」。這樣做的一個結果是:陸軍因得不到人員補充被逐漸壓垮,而新編的「德國空軍野戰師」由於缺乏戰鬥經驗,一投入戰鬥就遭到極大的傷亡。

    在有關今後作戰的戰略問題上,希特勒與陸軍總司令部之間跟往常一樣意見分歧。希特勒把前任陸軍總司令馮?布勞希奇陸軍元帥作為去年失敗的替罪羊,免去了他的職務,並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的職務。他現在選擇了頓河-伏爾加河地區和礦藏豐富的高加索,作為德軍作戰的新目標。

    而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由於莫斯科是俄國的首都,又是俄國的交通樞紐,所以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標,現在應把它最後攻下來。他極為鄭重地強調指出,如果德國部隊向頓河一伏爾加河地區和高加索前進,那就必將出現德軍三百英里長的側翼失去掩護的危險局面。他的論點未能說服希特勒。

    5月12日,蘇軍元帥提莫申科向哈爾科夫區的德軍陣地發起進攻,德軍費了很大力氣才將他們擊退。

    與此同時,曼施泰因的集團軍向刻赤進攻,這可稱為6月1日對塞瓦斯托波爾發動的大進攻的序幕。

    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德軍擊敗了蘇軍英勇頑強的抵抗,攻佔了塞瓦斯托波爾。

    就在同一天,希特勒的強大夏季攻勢開始。

    南方集團軍群的老戰區被一分為二,新劃分的戰區是:a集團軍群在右翼,b集團軍群在左翼。b集團軍群現在奉命去攻佔斯大林格勒,然後派機動部隊沿著伏爾加河順流而下攻打阿斯特拉罕。與此同時,a集團軍群應奪回在冬季丟失的羅斯托夫,然後進軍高加索。同去年一樣,今年的目標又是分散的。打是打了,但不是握緊拳頭,而是張開巴掌去打。據報道,斯大林的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當時曾經說過,他希望希特勒去打斯大林格勒,因為這是俄國取得最後勝利的捷徑。

    德軍前進迅速,頓涅茨盆地很快被拿下來,但落入德軍手中的俘虜和物資之少使人驚訝,這又是意味深長的,它清楚地表明蘇軍在避免決戰。只有在頓河的大彎曲地帶進行的卡拉契戰役中,才殲滅了大批敵人。羅斯托夫被重新奪回來了,六十多英里寬的戰線推進到高加索。

    8月8日,德軍佔領了油田地區的邁科普。這是德軍在東線進軍的最高峰。

    現在大約有五千萬俄國人生活在佔領區,佔領區擁有俄國一半以上的煤、鋁、錳和鐵等礦產資源,俄國百分之四十的鐵路集中在這個地區。同時,在前線的中段地區必須打退俄國人旨在減輕對其遠在南方部隊的壓力而發動的猛烈進攻。在這些防禦戰中,由於希特勒頑固地不准德軍進行甚至是局部的撤退,德軍遭受了不必要的嚴重傷亡。

    8月25日,德軍山地部隊把卍字旗插到了高加索的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峰。但是後來,由於缺乏燃料,同時也由於俄國人這時沿著捷列克河展開了更為強大的反攻,德軍前進速度放慢。

    8月14日開始對斯大林格勒進攻也只有緩慢的進展,直到9月1日,德軍才打退了守軍的頑強抵抗,推進到該城的遠郊區。

    在這一年的夏天,當加拿大部隊由後來在戰爭中出名的蒙巴頓海軍上將指揮,在迪埃普登陸時,駐守大西洋海岸的德軍才從那裡虛假的寧靜中清醒過來。誠然,前來進攻的部隊被打退了,並遭到了嚴重的傷亡,但是這次登陸按照其意圖使敵人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可供他們在1944年大進攻中借鑒。

    在非洲,隆美爾的供應狀況有所改善,這僅僅是暫時的,但這使他能夠考慮再次進攻托布魯克。德國和意大利最高統帥部設想首先攻佔托布魯克,然後進攻馬耳他。佔領了馬耳他島將最終清除英國對軸心國運輸船隊進行海空襲擊的基地,這種襲擊使德國蒙受了重大損失。

    5月26日,隆美爾用三個德軍裝甲、摩托化師和三個意軍裝甲、摩托化師發起進攻。他計劃從南部包抄敵軍,第二天下午,他已到達英軍加扎拉陣地的後邊。但是,這時他開始遇到了麻煩。戰鬥進行了三個星期,僅僅是由於他一再親自出馬,全力指揮,他的部隊最後才一個一個地攻克了敵人的據點,重新取得了主動。他遇到的最頑強的抵抗是在法國部隊和一個猶太營防守的沙漠要塞比爾?哈凱姆:直到6月9日他才攻佔了這一要塞。

    6月20日,隆美爾開始進攻托布魯克要塞,他在這次戰鬥中得到了凱塞林空軍軍團的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非常有力的支援。他實現了某種程度的突然襲擊,因為在前一天他欺騙了敵人,使他們以為他的計劃和1941年那次一樣,是繞過要塞,追擊削弱了的英軍主力到埃及境內。第一天隆美爾就突破了托布魯克周圍的防禦系統,到了晚上,筋疲力盡的德軍終於佔領了這個使進攻和防守雙方都犧牲了很多人的要塞。繳獲的物資幾乎無法計算,俘虜敵軍三萬人。

    攻佔托布魯克無疑是德軍沙漠之戰的高峰。隆美爾緊追潰退的敵軍,越過了埃及邊界,6月30日,他推進到阿拉曼英國強大的防禦陣地的面前。

    阿拉曼陣地是保護通向亞歷山大和尼羅河三角洲通道的最後一道可防守的防線。

    隆美爾在這一次追擊中彈藥消耗殆盡,特別是因為後勤供應情況再次惡化,運至隆美爾部隊的補給品像涓涓細流一樣,少得可憐。奪取馬耳他的計劃不得不放棄,因為德國空軍沒有能力既參加這一戰鬥,又同時支援隆美爾的裝甲集團軍進一步向前推進。德軍現在知道馬耳他島當時物資十分短缺,以至幾乎準備投降,就更加後悔作出的這個放棄攻佔該島的決定。

    對隆美爾來說,在阿拉曼前線度過的夏天是充滿了危機的幾個月。

    8月30日,他試圖突破英軍陣地,向亞歷山大進軍,幾乎取得了成功。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軸心國的油船隊在快到托布魯克錨地時被擊沉。結果是燃料嚴重短缺,以至於隆美爾的進攻部隊停在沙漠裡整整六天,無法前進。士兵們稱這次犧牲很大的敗仗為「六天自行車比賽」。

    非洲裝甲集團軍在這次大傷元氣的戰鬥後就一蹶不振,它的補給狀況也越來越糟。運輸船隊能完整無損地抵達北非港口的極少。由於損失越來越大,軸心國現有的商船噸位急劇下降。

    1942年9月中旬,當隆美爾向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匯報時——他完全知道自己講的話的份量——他說:「除非保證對非洲的補給,否則裝甲集團軍就一刻也頂不住兩個世界大國的聯合部隊。它遲早會遭受與哈勒法亞守軍同樣命運的危險。」(1942年初,哈勒法亞守軍由於彈盡糧絕,不得不投降。)

    縱觀全局,看來:1942年秋德軍的勝利達到了頂點。在西線,德軍駐守著從北角到比斯開灣的大西洋海岸,佔領著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和盧森堡。在東線,德軍前進到列寧格勒郊區和頓河、伏爾加河沿岸;整個巴爾幹半島已在德國控制之下。在南線,德軍和意軍距離尼羅河不到三十英里。德軍潛水艇和輔助巡洋艦在世界各大洋游弋,對同盟國的船隻構成了空前的威脅。德國空軍誠然沒有過去那麼強大,但它仍能給敵人以十分沉重的打擊。

    然而,只有到現在才開始看清楚,弦已繃得很緊。在德國,食品配給還夠吃,儘管肉和脂肪有些短缺;軍隊裡的食品供應直到戰爭結束,始終是充足的。對德國城市的轟炸襲擊越來越歷害,開始造成嚴重的損失。能獲得的基本原料供應量已接近最大限度。儘管如此,軍火工業仍開足馬力進行生產。由於去年冬天在俄國遭受的嚴重傷亡,剩下的尚未動員入伍的一級體格的男子已經很少:軍隊和工廠相互爭奪剩下的勞動力,這就導致從佔領區強制輸入勞工。這種做法反過來又引起或加強了法國的游擊隊運動,在東方佔領區和巴爾幹更是如此。

    總的來說,德意志民族還沒有認真考慮過被打敗的可能性。他們準備進行的一場戰爭顯然肯定是長期的。雖然很多家庭為有親人死亡而悲傷,但德國人民卻準備打下去,因為看來別無選擇。在意大利——我們最重要的盟國,人們的精神狀態則完全不一樣。意大利人沒有打過大勝仗,卻一味地遭受失敗:他們失去了意屬東非,他們的大批士兵作了英軍的俘虜,海軍的主力艦隻被擊沉,同時,他們還遭受著越來越嚴重的飢餓。

    這樣,在戰爭的第三個年頭——1942年快要結束的時候,總的形勢看來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在這一年剩下的幾個月裡,接連發生的兩件事,先在南線,後在東線,使局勢完全改觀。這兩件事都是二次大戰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