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六十節 琉球問題 文 / 黃初

    第三百六十節琉球問題

    在開羅會議期間,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原本歷史上就真實發生過的關於琉球群島地位的談判。

    1943年底,蔣介石帶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時,提出了日本攫取中國之土地,應歸還中國等4項要求。對蔣介石提出的上述幾點,羅斯福均表示同意。羅斯福還說,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中國的要求是合理的。

    在談到剝奪日本在太平洋侵佔的島嶼時,羅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島。他對蔣介石說:

    「琉球群島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

    出於羅斯福的個人感情和此時的中國現實政治成分,這位美國總統一直想將中國打造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天然盟友。實際上,這樣的觀念在此時的大多數美國人中,都佔有很大影響力,所以羅斯福提出讓中國接管琉球群島的提議,到是很有幾分,真想讓中國將來能夠在西太平洋佔據一些重點地帶,幫美國人遏制一下可能重新崛起的日本和背面那個龐大大物。

    只是對羅斯福突然提到的這個問題,蔣介石沒有料到,也不知如何回答好。

    過了一會兒,他才對羅斯福說:

    「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佔領,然後國際托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

    蔣介石這樣一說,羅斯福認為他不想要琉球群島,故未再說。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部,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群島、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面積4500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14世紀初,琉球群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3個小王國,公元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國王分別受到冊封,官民與明朝往來十分頻繁。15世紀初,該群島又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但仍向中國封建統治者朝貢。1609年,日本薩摩藩(島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後,琉球王雖向明朝與薩摩藩同時進貢,國王仍受中國冊封,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

    1872年10月,日本明治政府未與中國商量,強行廢琉球國為琉球藩。1879年3月,日本又派重兵入侵琉球,強行吞併琉球,設置沖繩縣。

    琉球群島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又系中國的東大門,歷史上是中國的附屬國,與日本無關。羅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佔的琉球群島交給中國,自然有其道理。

    如果歷史不發生改變,這個群島可能會繼續被美軍佔領,然後到朝戰爆發後,因為想將日本打造成為遏制中國的最佳打手,而將其行政和主權移交給日本,讓起進行實際管轄。

    但現在的時空,有了范哈兒在,當然不會再發生這樣的意外。

    在正式會談之前,劉文輝就代表範哈兒,向老蔣提到了一些中國必須要求的土地和利益,其中就包括琉球群島。

    等到劉文輝提起琉球群島的重要性,老蔣才大驚。蔣介石想到琉球被日本佔領了多年,原擬定的提案不含琉球問題,覺得不好回答,為此事詢問王寵惠。

    王寵惠說:「琉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從軍事的角度講,我們應該要。」

    「那日本將來要與我們扯皮怎麼辦?」

    「我認為,從某種角度講,琉球歷史上是我們的附屬國,交給我們比較合情理,日本扯皮沒有道理。」

    這樣一來,老蔣才立刻答應了劉文輝的提議。

    1943年11月25日,蔣介石與羅斯福再次會談時,又談到了琉球群島。羅斯福說:

    「我反覆考慮,琉球群島在台灣的東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台灣,如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佔領。是不是與台灣及澎湖列島一併交給你們管轄?」

    「這個當然,總統先生,上次我就聲明願意中美共管琉球,既然美方願意承認中國對琉球群島的主權,我們怎麼會把自己的土地推出去?」

    老蔣笑著應下。

    由於這一次蔣介石堅持要琉球群島,故《開羅宣言》在寫到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時,不但提到「日本所竊取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後面還加了一句,「包括琉球群島及其附屬島嶼」。

    這一與歷史上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對於這個時空的大戰,卻幾乎完全不產生影響。

    不管是此時作戰中的中英美三國,還是作為敵人的日本,都不會意識到,這個附加的話,會對今後的中國國防安全,產生多大的變化。

    此時日本人的艱難,中美英三國自然不會在乎。即便是日本寄予厚望的蘇聯,這個時候也在美英的施壓下,正準備前往德黑蘭,商量關於對德和對日後繼作戰的問題。

    當然,目前對日作戰的絕對主力,還是中美兩國,這方面英國做的也是明顯不如。

    英國的對日戰爭是以澳洲及印度為根據地,印度總督由北非英軍總司令官,後改任印度軍總司令官的魏菲爾將軍擔任。除去調派軍隊及訓練印度兵外,雖然英國的交通極困難,但為了仍能繼續單獨對日作戰,故在印度各地建立了許多軍需工廠。英國的對日作戰和地中海海戰一樣,也是從英國的觀點出發,開戰初期以馬來半島為防禦線,以後計劃進攻的方向是從澳洲到新加坡,再從新加坡到香港。這一點可以看出與美國以直接使日本屈服為目標的大規模作戰根本不同。

    在進行對日戰爭期間,東南亞方面美英軍的司令官之間的關係雖然沒有歐戰那樣尖刻,但同樣也有歧見。尤其是美國史迪威將軍所主張開闢印度、重慶空運交通線的問題,美、英立場未能一致。美軍想空運飛機及軍援物資,加強重慶方面,而且美國空軍要從中國本土起飛,轟炸滿洲及日本本島,以便破壞日本戰鬥力的根源。相反,英軍想將主力集中,奪回馬來及新加坡等地,美軍對這種作戰似乎並不感興趣。

    美國的反攻是以澳洲為基地的麥克阿瑟的水陸兩棲作戰部隊為主力;另一方面,海空軍以夏威夷為基地,由尼米茲總司令統率。麥克阿瑟軍首先奪回了瓜達爾卡納爾,再經過新幾內亞、菲律賓、台灣、琉球,直逼日本本土,而尼米茲艦隊奪得了馬紹爾、加羅林諸島後,進攻關島及小笠原諸島,並有直接轟炸日本本土的空軍主力協助作戰;東南亞方面的史迪威計劃從中國大陸進攻日本;英澳聯合的東南亞軍在奪得新加坡後,繼續北上。這些聯合軍隊,在最後日本投降時,將由麥克阿瑟為統帥。

    中**隊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自日中戰爭開始後,都到處堅決抵抗日本,所以在共同作戰方面更做有力的部署,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更何況即便不算國共兩黨,僅僅是范哈兒西南聯盟一己之力,目前就已經在東南亞和兩廣地區,連戰連捷,殲滅日軍不下幾萬人,對日本的南下部隊造成了致命打擊,所以亞洲的日本,現在看起來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至於歐洲方面,在美國尚未做好充分準備與日本和德國作戰時,蘇聯已經與德國激戰,所以蘇聯是美英的「恩人與救世主」。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霍普金斯,於德蘇開戰後一個月,忽然來到莫斯科,以後哈爾曼也在同年九月二十六日抵達,並根據《援助法案》無代價地送給蘇聯十億美元以上的援助物資。霍普金斯同哈里曼兩人都主張與蘇聯進行「無條件合作」,軍事首腦馬歇爾元帥等的意見也是想利用蘇聯。

    當開羅會議還沒結束的時候,英美兩國,就已經把準備工作做到了德黑蘭,為與蘇聯的會議開始做提前準備了。

    一個月以前,這些國家的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的史無前例的會議,最終為在德黑蘭同俄國人舉行同盟國首腦全體會議鋪平了道路。

    一年多來,羅斯福總統一直試圖安排這樣一次會議,他聽到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說斯大林已經表示正在考慮參加對日作戰,深受鼓舞。然而,丘吉爾非常擔心這位蘇聯領導人在謀求以此換取美國支持開闢第二戰場,使紅軍能在東歐和巴爾幹自由行動。首相堅持,英美兩國應舉行一次預備性會談,討論他認為是他們為一九四四年制訂的戰略計劃的「非常嚴重的缺陷」。

    丘吉爾抵達開羅時患著重感冒,後來轉為肺炎。當他發現羅斯福總統已經邀請老蔣第一次以平等夥伴身份參加開羅會談時,他的情緒格外憂慮不安了。羅斯福打算既激勵這中國領導人繼續打日本,又向英國施加壓力,使英國最終在東南亞發動大規模攻勢。英國領導人則抱著截然不同的目的,丘吉爾指望利用這次會議使美國人充分「關心地中海」,同意他為該戰區制訂的戰略計劃。他希望搶在俄國人之前出兵巴爾幹半島,並向意大利戰役投入更多的同盟國部隊。這樣做有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的危險。因為在巴多格利奧元帥的政府於九月三日正式投降時,德軍已進軍南下去佔領羅馬。一周以後,當美國陸軍在薩萊諾登陸時,幾乎被德國裝甲部隊趕回海裡去。

    英國人這次來開會是準備為推遲原來商定的出兵法國的行動進行辯論的,雖然他們知道這樣做可能導致同美國人發生嚴重矛盾,並可能同俄國人公開分裂。丘吉爾發現,由於羅斯福總統堅持優先考慮首相認為作戰「時間拖得長,情況複雜和不重要」的一個戰區,開羅會議陷入了棘手的問題。他以尖刻的語言私下抱怨道:

    「希望勸說蔣介石及其夫人去參觀金字塔,痛痛快快地一直玩到我們從德黑蘭回來,這樣的希望落空了,結果中國在開羅會議上佔居了首要地位,而不是最末的地位。」

    丘吉爾對中國的看法實質上是維多利亞式的、英國式的和帝國主義的。他沒有意識到,羅斯福為把蔣介石樹為「四巨頭」之一而作的努力,是遵循美國一貫政策和始終堅持的原則的,即必須鼓勵和支持中國成為世界強國。

    結果,蔣介石和羅斯福共同向英國人施加壓力,要英國人重新打開東南亞陸上補給通道,而不是發動一系列大規模的盟軍兩棲攻勢,把日軍趕出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

    在史迪威在會議前分送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備忘錄中,明確地陳述了美國的理由,史迪威在備忘錄中問道:

    「美國青年為什麼要為重建英國人的殖民帝國和他們的荷蘭和法國衛星國去送死呢?」

    這個備忘錄使人又想起了過去美國對想像中的英國的帝國野心的敵對情緒,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進而增加了備忘錄的份量。他們決定,盟軍的作戰如果可能的話必須局限於現有戰區,因為「如果把我們在亞洲的努力和軍事行動集中在中國和中國周圍,就能把我們捲入殖民帝國主義的範圍限制在最低限度」。

    因此,美**事領導人堅決支持路易斯?蒙巴頓勳爵在第一次開羅全體會議上扼要闡述的馬來亞攻勢。東南亞盟軍統帥部已經把以前制訂的「阿納基姆」計劃改變為在一九四四年發動打開馬來亞陸上通道的戰役。丘吉爾和他的參謀長們堅決拒絕被迫發動他們仍然根本反對的攻勢,他們並不知道羅斯福總統已經私下答應老蔣,美國對中國的軍火支持將照常實施。

    經過三天疲勞的辯論之後,盟國的總戰略仍然沒有確定。老蔣乘飛機回重慶了,他要繼續去指揮他的徐州新一**會戰。中國終於得到了大國地位,開羅宣言答應把日本侵佔的領土歸還給「六分儀」會議第一階段的受益者蔣介石,羅斯福總統保證向他提供更多的補給品並單方面答應在一九四四年發動大規模的東南亞攻勢。

    十一月二十七日,英美兩國代表團登上一隊轟炸機,這些飛機將運載代表們經過艱險的航程,前去同俄國人舉行「尤蕾卡」首腦會議。英美聯合作戰計劃的深刻裂痕這時只不過暫時掩蓋起來了。同蘇聯領導人的首次重要會議是在英蘇兩國駐波斯首都德黑蘭的公使館舉行的。兩國公使館是毗連的,周圍警衛森嚴。為了避免從美國公使館到這裡的很長一段路程中有人搗亂的風險,也為了同斯大林接近,羅斯福接受邀請,住在俄國公使館大院。丘吉爾本來就擔心他的老朋友會深陷俄國領導人的圈套,當他發現總統在會上和正式宴會時故意避開他,他更加擔心了。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羅斯福總統從開羅到德黑蘭,應斯大林的邀請前往蘇聯駐伊朗大使館,與斯人林、丘吉爾開始會談。

    儘管為了避免有明顯的上下席之分,製造了一張櫟木大圓桌,但是英國人很快就發現,他們在第一次特命全權大使會議上確實處於孤立地位。羅斯福作為與會的最年輕的領導人擔任主持人,讓丘吉爾首先發言。丘吉爾又誇誇其談地評論了全球戰略,特別強調地中海的重要性。斯大林通過他的翻譯粗暴地宣佈:「讓我們談正經的。」這位俄國領導人講話的速度和鋒利,同他的深黃色金邊制服的華麗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馬歇爾非常滿意的是,這位蘇聯領導人顯然贊成下一年把「霸王」行動置於盟國所有計劃的首位。他再次拒絕丘吉爾鼓吹的「軟肚皮」地中海戰略,堅持意大利戰役必須是有限的,拒絕在巴爾幹採取冒險行動。他的態度使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感到高興,但是引起丘吉爾的深重疑慮。

    斯大林利用英美分歧的手段使俄國人得以主宰德黑蘭會議,他意識到,美國代表團,尤其是羅斯福總統,不僅渴望討好他們這位敏感的盟友,而且願意利用這個機會結束英國人為發動地中海邊緣攻勢而進行的努力。

    只有在涉及比較為英蘇都比較敏感的中國問題時,這位俄國領導人才支持丘吉爾。斯大林滔滔不絕地讚揚美國海軍最近在太平洋取得的勝利,答應一旦打敗德國,他將參加對日作戰。他信心十足地預言:

    「那時,通過我們的共同戰線,我們將勝利。」

    他企圖以此成功地降低中國對聯盟的重要性,讓美國把對中國不斷增加的軍援,恢復到蘇聯身上來。

    在這一點上,蘇聯和英國,幾乎有完全一致的立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