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狀元風流

大道小說網 一、陳氏三狀元 文 / 宋隱之

    宋狀元、宰相(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大橋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縣就建址於大橋場東側。唐未,任新井縣令的陳翔就是陳氏三狀元的祖父。陳氏祖籍河北(今河北省安平縣),據《陳氏族譜》載:「陳氏自唐有德公其後入蜀,居閬州西水等處。唐未,陳翔為新井令,因家焉。」陳翔之子陳省華有三個兒子,即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繼中進士,堯叟、堯咨考中狀元(南部俗稱三狀元),大橋鎮因此而聞名當世。古老的新井縣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併入南部縣,因「三陳」狀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話和古跡。

    陳省華夫婦庭訓嚴謹,教子有方,《南部縣志》載:「宋陳省華對客,子堯叟、堯佐、堯咨列待,客不安。省華曰:學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下,後來三子成名而母獲殊榮。《保寧府志》載:「陳馮氏,南部人,陳省華妻,多智術,有賢行,教子以禮法,以堯叟貴,封鄢國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陳」為官勤政愛民,連皇帝也寫詩相贊。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趙恆《賜尚書陳堯叟出判河陽》詩云:「文苑昭清譽,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歐陽修也曾撰文《賣油翁》言「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大橋鎮東北有一個小山灣,茂林修竹,清幽絕俗。灣內有一長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彎月形的天然巖洞,是陳氏三兄弟幼年讀書的地方,當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內有一突出的小石錐,相傳為陳氏兄弟效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苦讀書而留下的遺跡。歷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詩名。宋淳熙三年(1176年),楊異悚詩云:「入戶萬君子,當巖數老龍。」詩贊陳氏兄弟,言之鑿鑿。

    漱玉洞在今大橋小學後面元寶山下,離漱玉洞不遠處有瑞筍灣,因三石筍得名。《陳氏族譜》載:「先祖下葬時,天降鴻雨七日,地生瑞筍三根,兄弟將相迭出」「瑞筍」其實是石頭如筍狀,質青而堅硬,中筍高達2米,略呈方形,左右圓而略低,可惜特殊時期中被毀。清縣令李澍有詩吟石筍道:「新井縣中石筍生,聯床風雨讀書聲。古來鼎足無雙品,佔盡鰲頭第一名。此日殘留西水曲,當時紙貴洛陽城」

    大橋鎮南側,有一石墩平橋,橋長16.4米,寬2.9米,高3.8米,是陳母「杖墜金魚」處。《南部縣志》載:「金魚橋在縣西九十里,宋堯咨守荊南歸,母馮氏問堯咨:汝典郡,有何異政;答云:過客己見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報國,一夫之技,豈父訓哉。擊以杖,墜所佩金魚,故名。」

    大橋鎮東南50米處有一座三塊巨石砌成的橋,橋中刻龍,揚首奮須,故稱"龍橋"。旁有一口鑿於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廣,水味甘美,大旱不竭。傳說陳母馮氏在汴京思家鄉水,堯叟以驛馬馳送,故名「思鄉井」。龍橋即當時驛馬候水處。

    大橋鎮四山夾一河,山間秀木茂密,支盤河碧水澄清。古時從閬中到成都經大橋古道,道邊有一座二郎神廟,側旁又有逍遙觀與高大的清風閣相對峙。逍遙觀建在老君山,山中有老君洞,傳說神仙常在洞中聚會談玄。大橋鎮上古時有明月樓,是文人墨客常相聚的地方。前人留有詩句題詠新井縣道:「四面青山拱筆尖,金魚透海湧寒泉。一道二朗前鎮守,逍遙觀頂老君眠。清風閣上神仙聚,明月樓口古聖賢。書巖教子談經史,龍橋古記萬萬年。」大橋鎮因「三陳」事至今聞名遐邇。

    「三陳」雖然功名顯達,但與眉山「三蘇」相比,還是鮮為人知。

    「三陳」的生活年代早於「三蘇」,其功名、官職也遠遠超過「三蘇」。同時,他們也都勤政愛民,蘇軾治理西湖,留有「蘇堤」,陳堯佐治理錢塘、衛河、汾河,留有「陳公堤」。

    究其原因,「三蘇」美名得以文章傳世,正如三蘇祠一聯所說: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