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六、望江樓與薛濤 文 / 宋隱之
望江樓公園位於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園內岸柳石欄,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主要建築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闢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望江樓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薛濤字洪度,嘉州(今屬四川樂山)人。隨父宦居蜀中,自幼聰穎好學,才智出眾。父喪後,因家貧,十五歲編入樂籍。她能詩善文,又諳練音律,得當時西川節度使韋皋的賞識,能出入官府,曾做過校書郎,時稱女校書。據記載,薛濤有詩五百首,與她同時的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劉禹錫、張籍等都對她十分推崇,並寫詩互相唱和。可惜這些詩歌大多散失,流傳至今僅存九十餘首。
公園大部分地面被竹林覆蓋,因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便在園中遍植各類佳竹,遂成國內名竹薈萃之地,也被稱為「竹子公園」或「錦城竹園」。目前園內的竹子品種有150餘種之多,不僅有四川產各類名竹,還引進有中國南方各省及日本、東南亞一帶所產稀有竹子。主要品種有人面竹、佛肚竹、方竹、雞爪竹、紫竹、綿竹、胡琴竹、麥竹、實心竹等。
望江樓,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高39米,共4層,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下面兩層四方飛簷,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江樓本名「崇麗閣」,取晉人左思《蜀都賦》中的名句「既麗且崇,實號成都」而命名,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誌物。
位於崇麗閣西側的濯錦樓,兩層三間,略似船形,因漢代成都的織錦戶常把織好的錦放入錦江中濯洗,因此錦江又名濯錦江,濯錦樓因此得名。樓呈船形,據說是紀念薛濤在船上為密友元稹送行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位於崇麗閣東側的吟詩樓,依據薛濤晚年所住碧雞坊之吟詩樓而建,四面敞開,三疊相依。吟詩樓西南方的枇杷門巷,是根據詩人王建贈薛濤詩中的「枇杷花裡閉門居」之意而建的。穿過枇杷門巷,便是五雲仙館、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築。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雲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
園內還有傳為薛濤取水制箋的薛濤井,井旁立有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為清康熙時成都知府翼應熊的手跡。薛濤晚年曾在住地碧雞坊自製一種深紅色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緻,世稱「薛濤箋」,歷代多有仿製。實際上此井為明代蜀王仿製薛濤箋取水之井。
院內有薛濤墓塚。
其實,除了薛濤,望江樓還有一層不為人知的意義。今天望江樓所在的位置,古代叫玉女津。津就是渡口的意思。為什麼叫玉女津呢?這是因為在唐宋時期,這個渡口比較繁華。當時,錦江兩岸是四季花開不斷,姑娘們常常從浣花溪上船,一路留連觀賞美景,玉女津所在的渡口就是終點,使這個渡口常常美女如雲,帶有許多靈氣。同時,要遠行的人們往往從萬里橋碼頭上岸,親朋好友同船相送,送到玉女津,一般就不能再向前送了。送行者下船,遠航的船雲帆高掛,船向前拐過一個彎,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思念。
薛濤是唐朝有名的樂伎,與唐朝的大詩人元稹、白居易、裴度、劉禹錫、杜牧等都有往來唱和,曾被元稹讚譽被「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她用自己的井水製出的紙在當時很負盛名,被稱為「薛濤箋」。薛濤生前並不住在今天的望江公園,只是死後葬於成都東門外的錦江畔,望江公園內有她的土塚,高6米,周長10餘米。到明代時,蜀獻王朱椿為了紀念薛濤,就在今天的望江公園打井建作坊,仿製薛濤箋。由於井水經砂質地層過濾,甘甜清冽,所製出的紙號為上品。到了清康熙年間,在井旁刻了一通「薛濤井」的石碑,從此,人們就以為薛濤故里在今天的望江公園了。
到清嘉慶年間,陸續建成了吟詩樓、濯錦樓、浣箋亭,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建崇麗閣。崇麗閣取名於晉代——家左思有名的《蜀都賦》中的「既麗且崇,實號成都」,已成了今天成都的標誌性建築。
四層樓的崇麗閣外觀十分精美、壯觀,上兩層八角攢尖,下兩層四方飛簷,突突立於江邊,望江水千古流逝,看西北雪山雄姿。在宋代的時候,這裡也曾修建望江樓,陸游就曾在此登樓望景,並寫下了「雪山西北橫,大江東南流」的《登樓》詩。建於錦江邊的崇麗閣與江水渾然一體,整幅圖面剛柔相濟,雄渾與靈性合二為一,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望江樓,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高39米,共4層,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下面兩層四方飛簷,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江樓本名「崇麗閣」,取晉人左思《蜀都賦》中的名句「既麗且崇,實號成都」而命名,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誌物。
位於崇麗閣西側的濯錦樓,兩層三間,略似船形,因漢代成都的織錦戶常把織好的錦放入錦江中濯洗,因此錦江又名濯錦江,濯錦樓因此得名。樓呈船形,據說是紀念薛濤在船上為密友元稹送行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位於崇麗閣東側的吟詩樓,依據薛濤晚年所住碧雞坊之吟詩樓而建,四面敞開,三疊相依。吟詩樓西南方的枇杷門巷,是根據詩人王建贈薛濤詩中的「枇杷花裡閉門居」之意而建的。穿過枇杷門巷,便是五雲仙館、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築。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雲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
園內還有傳為薛濤取水制箋的薛濤井,井旁立有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為清康熙時成都知府翼應熊的手跡。薛濤晚年曾在住地碧雞坊自製一種深紅色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緻,世稱「薛濤箋」,歷代多有仿製。實際上此井為明代蜀王仿製薛濤箋取水之井。
院內有薛濤墓塚。
其實,除了薛濤,望江樓還有一層不為人知的意義。今天望江樓所在的位置,古代叫玉女津。津就是渡口的意思。為什麼叫玉女津呢?這是因為在唐宋時期,這個渡口比較繁華。當時,錦江兩岸是四季花開不斷,姑娘們常常從浣花溪上船,一路留連觀賞美景,玉女津所在的渡口就是終點,使這個渡口常常美女如雲,帶有許多靈氣。同時,要遠行的人們往往從萬里橋碼頭上岸,親朋好友同船相送,送到玉女津,一般就不能再向前送了。送行者下船,遠航的船雲帆高掛,船向前拐過一個彎,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思念。
薛濤是唐朝有名的樂伎,與唐朝的大詩人元稹、白居易、裴度、劉禹錫、杜牧等都有往來唱和,曾被元稹讚譽被「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她用自己的井水製出的紙在當時很負盛名,被稱為「薛濤箋」。薛濤生前並不住在今天的望江公園,只是死後葬於成都東門外的錦江畔,望江公園內有她的土塚,高6米,周長10餘米。到明代時,蜀獻王朱椿為了紀念薛濤,就在今天的望江公園打井建作坊,仿製薛濤箋。由於井水經砂質地層過濾,甘甜清冽,所製出的紙號為上品。到了清康熙年間,在井旁刻了一通「薛濤井」的石碑,從此,人們就以為薛濤故里在今天的望江公園了。
到清嘉慶年間,陸續建成了吟詩樓、濯錦樓、浣箋亭,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建崇麗閣。崇麗閣取名於晉代——家左思有名的《蜀都賦》中的「既麗且崇,實號成都」,已成了今天成都的標誌性建築。
四層樓的崇麗閣外觀十分精美、壯觀,上兩層八角攢尖,下兩層四方飛簷,突突立於江邊,望江水千古流逝,看西北雪山雄姿。在宋代的時候,這裡也曾修建望江樓,陸游就曾在此登樓望景,並寫下了「雪山西北橫,大江東南流」的《登樓》詩。建於錦江邊的崇麗閣與江水渾然一體,整幅圖面剛柔相濟,雄渾與靈性合二為一,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