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八十三章 曹操造亂 文 / 醉風吹雲
第一百八十三章曹操造亂
隨著日子的一天天過去,原來的喜悅之情也是被種種消息衝散了大半。
其中之一就是天下大勢發生著劇烈的震盪。而當先者,就是我最關心的兩個敵人曹操與孫策。在這幾天之中,他們那一系列舉動,總讓我感覺到中原戰事蒙上了一層霧。
首先就是孫策的動向,先是那令人費解地由陸路進攻身在荊北的張濟,讓人感覺他對荊北是勢在必得。不過戰事僅僅是進行了十天,孫、張兩家居然是在達成了停戰協議。而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曹操那天降神兵般地,在雍州與馬騰打得難解難分之時,居然能再發六萬大軍進攻荊北。也正是因為曹操如此舉動,使得張濟兵敗身亡。
再得當更加詳細的消息之後,我也是才知道事情的經過。
孫策發大軍進攻荊北,直接是迫使張濟派出大量兵馬進行阻攔。也正是因為曹操當時身陷雍州戰場,張濟才敢有如此動作。不過此次領軍之人並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侄子張繡和軍師賈詡。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組合,張繡的衝勁與賈詡的多謀,再加上西涼士兵那強悍地戰鬥力,使得他們在與孫策的對攻之中並不弱於下風。
不過也就在戰火越燒越大之時,曹操卻趁此機會出兵荊北。因為曹操出兵計其隱秘,並且雍州還是打地如火如荼,因此張濟也就認為曹操根本就沒有多少兵馬,於是主動迎擊。
正因為這情報上的巨大失誤,使得張濟在與曹操的第一仗中便兵敗被殺。而殺張濟的人,正是原先在雍州抵抗馬騰的夏侯惇。
而夏侯惇和他那六萬大軍,以及張濟被殺這兩塊石頭,立刻是把中原原本清晰的局勢給攪亂了。而他們首先反應就是原本為你死我亡的張繡與孫策,居然是能夠冰釋前嫌,張繡直接反身回救宛城,而孫策則是準備由水路進攻荊州了。
而其次的表現,那就是夏侯惇那六萬奇兵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效果,宛城在雙方一番血戰下來之後,最終還是由張繡牢牢地掌控著。其次是孫策與劉表已經是開戰了,雙方的水軍早已經是交上手了。
對於現在中原如此混亂的局勢,也是我史料未及的。原想四家會打到入東後再各自休兵,沒想到此時最應該修養的曹操居然是主動把這水攪渾,並且給我一個感覺,那就是曹操被孫策給耍了一道。因此,我在得到此消息之後,也是把手下眾智囊都召集起來,不過裡面多了一個陸遜。
在知道了最詳盡的消息之後,眾人也是陷入了沉思,並沒有立刻對此時的局勢發表什麼看法。
隨後,諸葛瑾也是先分析了這個情報,也是讓我知道了,為什麼我會感覺曹操被人擺了一道。只聽諸葛瑾說道:「縱觀開戰之後一切消息,瑾以為在戰前曹、孫兩家就已結盟,相約共擊荊北張濟,而孫策先行出兵,其目的就在調動張濟主力。隨後曹操突發大軍,再給張濟以最後一擊。而結果,便是張濟敗亡。不過孫策收兵顯然未經過曹操同意,致使如今曹軍在荊被陷入苦戰而不能拿下。」
經過諸葛瑾的述說,我也是知道了為什麼我會有那種感覺。現在的雙方間的約定,基本上是以利益為基礎。如果不是曹操與孫策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他們也不可能會聯合在一起。不過現在張濟已亡,孫策眼看著曹操盡得荊北之地而自己卻在空耗兵糧,什麼也沒得到,心中自然不平,於是主動放張繡回去與曹軍相抗,而自己則去找仇家尋仇,這似乎看起來非常合理。
這時,陳登也是說道:「或許雍州戰事根本沒有我等想像中之激烈,而如今雍州戰事卻在當時為眾人所熟知,或有誇大之成分。」
「元龍說地有理,西涼騎兵之威,在董卓之時備已見過。如今曹操能抽調出一員大將與數萬大軍進攻張濟,想來雍州戰事並無多大。」我也是贊同地說道。
「不過西涼兵只善步戰,攻城之時卻顯笨拙,曹操或可利用此弊,擇堅城而守後再抽調大軍也未嘗不可。」陳登道。
聽到還有這麼一種情況,我也是感歎道:「準確的情報確實是太重要了。」如果現在我有雍州的準確情報,根本就不需要在此多加猜測。不過雍州確實距離太遠,實在難以建立情報站。
就在此時,陸遜也是說道:「或許袁紹願意得此消息。主公以秘密手段令其得到曹操兩面作戰之消息,讓其出兵以攻曹操。」
見到陸遜第一次參加這種會議就敢大膽發言,荀諶也是讚賞地看了他一眼,不過卻反對道:「如此形式,袁紹手下眾謀士也能看出,不需主公另行告之,否則袁紹可能會心存疑慮而不再出兵。」
聽完荀諶的話,陸遜也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道:「此時主公大可坐山觀虎鬥,待時機成熟之時,再行出兵。」
時機?什麼時機?於是我把目光看向了荀諶。只聽荀諶說道:「時機乃是荊州劉表向主公求救之時。荊州練軍,向來重水而輕陸。而孫策欲攻荊州,其水軍必定要擊敗荊州水軍。此時我軍缺糧,不可妄動兵力,如孫策被阻不能過江,我軍大可按兵不動等待秋收來臨。如若孫策過得長江,劉表必定不能敵之,來尋主公救援。到時索糧出兵方為上策。」
聽了荀諶的見解,我也是感覺很好,正想下命令之時,卻見到許久為曾發言的徐庶在那緊鎖眉頭。於是我問道:「元直為何事而煩惱?」
徐庶聽後說道:「回主公,庶正為曹操之行為而煩惱。」
我聽後也是示意他繼續往下說,只聽徐庶繼續說道:「曹操已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已是取得極大之優勢,為何此時卻要陷己於不利之中?」
徐庶之言,才是把原來的話題轉移到曹操的身上。想一想曹操現在的行為,確實是極其冒險的。雖然我與袁紹剛剛在青州大戰一場,不過雙方卻未損失多少,如今僅是缺糧而已。曹操又憑什麼保證我們不會趁火打劫,出兵攻他。
隨後徐庶也是在思考了一會兒後說道:「此時庶只能斷定雍州戰事會在近期內結束,而曹操如此誘惑主公與袁紹前去進攻,庶實想不出其欲何為。」
在經過了徐庶這麼一提醒,我也是把目光放在了曹操身上。雖然此時並不知道他想要幹什麼,不過防備還是需要的。
在隨後的幾天之中,各地的戰報也是不斷地送來。正是如同當時所預測的那樣,在秋收前夕,天下局勢正朝著更為混亂的方向上發展著。
孫策與劉表的戰鬥,那正是以精對亂。雖然荊州水軍數量眾多,甚至比我擴軍後的水軍還多,不過其指揮人員卻是蔡瑁。在對上周瑜率領的孫策水軍之後,也是被周瑜用各種計策耍地團團轉。只是荊州水軍畢竟家大業大,一時之間周瑜還是不能得勝。
不過袁紹方面就很令人失望了,雖然袁紹的野心是令他很想渡過黃河攻擊曹操,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是袁紹。在連連大戰,已無存糧的情況之下,袁紹不得不把已經集結起來的大軍重新解散。
而雍州戰場之上,正是應了徐庶之言,曹操也是使出了殺手鑭,利用手上新收的白波賊混入馬騰軍中,最後在雙方正式大戰之時反戈一擊,讓馬騰領受了進攻雍州以來的最大失敗,最後曹操也是追擊了許久,終於是在馬超盡退的情況之下,取得了雍州大半的治理之權。
不過就算如此,曹操的一個小動作卻是被我抓住了。曹操在確定了袁紹不可能發兵之後,宛城戰場之上的夏侯惇也是一改先前強攻宛城的戰略,開始分兵進攻宛城周邊的小城鎮起來。
最後,徐庶在見到夏侯惇的反應之後,也是笑道:「曹操如此放心,皆因夏侯惇耳。如今主公與袁紹皆因缺糧而不能出兵,夏侯惇才可放心分兵以取荊北。庶料想此時曹操已有伏兵以應主公與袁紹之進攻。」
聽了徐庶之言,我在心中想道:「曹操可真會選時間,袁紹缺糧而我則是名不正言不順,畢竟皇上還在他的手上,身為皇叔的我進攻皇上,那不是謀反麼。不過我也是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