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五卷 民生民計 第十章 武帝教子(10) 文 / 風笑我
. 室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得甚是突然,太子一行與蕭斡楓的戲還沒有作完,裴元慶大軍就深入了室韋。而同時,三萬遼東道守軍也在魏雲光的率領下佔了遼水商務渡口,繼而強行渡過遼水,進入室韋境內。
得到此報,柴紹當即就下令將蕭斡楓一行拿下,並在當日護衛著太子,連帶押解蕭家父女返回了幽州。
……
※※※※※※※※※※※※
自信固然好,可過度的自信就不是自信了,而是自大!
室韋國君宇文齊此時方知,自己太過自信,將室韋看得強大了一些,以致於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如今,趙國大將裴元慶在遼水源頭大敗室韋騎軍,又馬不停蹄率軍直奔都城而來。趙軍一路上猶如尖刀刺入肉身,其勢銳不可擋!而趙國大將魏雲光也自室韋南境強渡遼水,向室韋都城殺來!
這些趙國騎軍不但彪悍勇猛、善於騎射,而且在奔襲途中為了補充給養,他們更是在沿途大肆搶掠糧草,全然不顧趙國一貫標榜的仁義形象。
在戰術的運用上,趙國騎軍很是詭譎,他們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趙國騎軍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從而使趙軍的遠距離機動性達到了歷史上所有騎軍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在室韋國境內進行著上千里的大規模機動行軍,室韋軍隊卻對其無法預料和防範。
告急文書每日都是高高一沓,宇文齊此時可謂是焦頭爛額。
室韋亡國在即!
……
※※※※※※※※※※※※※
百濟國最早建都漢江南岸慰禮城,後來由於高麗的軍事擴張,被迫南遷都於錦江中游之熊津。而其鄰國新羅也在不斷擴張,及至大趙歷華紀五年,新羅領土幾乎是百濟領土的兩倍還要多,其中還包括肥沃富饒的洛東江流域和漢江下游地區。此時,新羅若取百濟,就猶如探囊取物一般。有鑒於此,百濟被迫遣使與宿敵高麗,請求與其連兵。不料,此舉卻遭高麗拒絕,聯縱失敗。百濟遂轉而求助於隔海相望的倭國,以求擺脫滅亡的命運。
然而,百濟國這一求生存的策略在政治上是極為短見的,它使自己在東亞戰略格局中處在了與中原大趙國對立的地位。尤其是在華紀九年,大趙國武帝將目光投向東方之後,百濟的這種劣勢就更加凸現了出來。
對於百濟目前所處的形勢和其所採取的戰略,一直窺伺百濟的新羅是十分清楚的。此時新羅的興起和發展正好與高麗在半島上的擴張形成對立,再有新羅兼併半島上的伽耶,又與扶持伽耶的倭國產生了利害衝突。新羅當然不願、也不能承受同時與百濟、高麗和倭國鬥爭,在這種情況下,新羅停止了對百濟的不軌意圖,與親近倭國的百濟結盟,將自己劃入了百濟與倭國一派,意圖借此將集中在自身的矛盾轉移向高麗。
但高麗榮留王很快就識破了新羅善德女王的意圖。
高麗與趙國接壤,對趙國的瞭解遠遠要比百濟、新羅多出許多。因此,榮留王明白,要抵禦三國聯盟,唯有拉動中原大趙王朝一起行動才行。於是,高麗立刻改變了對大趙若即若離的態度,時時處處向大趙示好,努力要讓大趙感到只有高麗才是其在東亞事務中唯一忠實可靠的盟友。
出於為大趙國建立屏障的目的,如榮留王所願,大趙王朝接納了高麗,並向高麗表示,其國就是大趙在半島上的唯一盟友。
榮留王對此非常滿意,尤其是在華紀九年八月初,趙國大將裴元慶、魏雲光領兵攻取室韋國之後,被趙**隊強大戰鬥力震撼的榮留王更是慶幸自己作了正確的選擇。
※※※※※※※※※※※※※※※※
華紀九年八月初,趙國大將裴元慶、魏雲光領兵,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取室韋國,室韋國亡。
趙國迅速滅亡室韋國,向東亞諸國家彰顯了大趙軍隊的強悍,而且其與高麗的交好,也讓結盟不久的百濟、新羅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
早在大趙歷華紀九年六月,新羅與百濟結盟之後,百濟國王扶余璋便將太子豐璋作為人質送往倭國,並對倭國作出了不少承諾,只為求得倭國出兵相助百濟、新羅兩國聯軍征伐高麗。
倭國為島國,而島國特有的閉塞、狹隘使其長期處於落後、貧困的狀態。面對之前中原大隋、大唐的繁華,及至如今大趙國的昌盛,倭國民眾的心理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因而養成了他們極度自卑的性格。但同時,由於其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其民眾又有著開放、吸收快的特性,因而也使其能迅速適應潮流、趕超先進,進而產生無比的優越感。
極度自卑的人是不會保有自尊的,而沒有自尊,卻又擁有過分優越感的民族,注定了是一個狂妄、自大,而且凶殘的民族,或者說,就是一個存在普遍心理變態的民族。
觀倭國熱衷於與其他民族對抗的主要根源,除其國內資源貧瘠需要掠奪之外,這種變態的民族性格,也正是根源之一……倭國人需要在所謂的「征服」中尋找其失落的自尊。因此,倭人把被其侵略一方的人不當作人,而是當作動物任意殺戮、殘害**,並在「征服」中奉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如此國家,如此民族,對於百濟國扶余璋的出兵要求怎會不答應?
華紀九年七月,倭國集中其國所有戰艦,準備渡海作戰。
按照倭國大臣蘇我蝦夷制定的作戰計劃,將由新羅、百濟聯軍自陸地北上進攻高麗,而倭**隊則乘戰艦沿半島西海岸駛入黃海,在百濟國白村江地區補充給養之後,繼續北上,自海路直接攻擊高麗都城平壤。
這蘇我蝦夷卻忽略了趙國……蘇我蝦夷想不到,黃海在武帝李元霸眼裡就是趙國的領海,那容得倭國隨意進出?而且,倭國、新羅、百濟三國在攻下高麗後,下一步必定會打趙國的主意,李元霸又豈會坐視不理?
不過,這也怪不得蘇我蝦夷忽視趙國。
一則,趙國因為一直沒有著手經略東方,倭國對其的強大也只是耳聞而已。因此,實際上倭國並沒有真正領教過趙國的強勢……就如緊鄰趙國的室韋都會小看趙國,更不要說與趙國隔著千山萬水的倭國了!
二則,狂妄自大本就是這個民族的特性,就是室韋國的滅亡,在自大的倭國人看來,也只是室韋太弱,而不是趙國太強。他們在沒有被打倒之前,是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的!……哦,不!即便是在被打倒之後,他們也不會真正承認、正視自己的失敗!
……
大趙歷華紀九年八月初,倭國艦隊自本土出發,駛向黃海。而高麗榮留王自知無力抵抗三國聯軍,遂向趙國武帝尋求援助。武帝應允相助,並立即在北平軍區遼東道、冀東軍區東萊兩地,集結軍隊、戰艦,欲從水、陸援助高麗。
八月下旬,就在倭國艦隊將要駛入黃海的時候,新羅、百濟聯軍自陸路向新羅發動了攻擊。兩國聯軍首戰即勝,迅速攻取高麗國三座城池。
高麗榮留王急遣使者上書趙國,大趙武帝李元霸乃出璽書,警告兩蕃,讓他們從高麗國境退兵。但兩國已攻取高麗城池,正是士氣最旺時,哪裡會聽從大趙武帝的示諭?他們置大趙武帝警告於不顧,繼續攻城掠地。
武帝聞之大怒,遂召集群臣,就要商討出兵事宜。
……
大殿之中,武帝李元霸高坐龍椅之上,群臣在其下肅然而立。
「眾卿家,百濟、倭國、新羅三國無視我大趙示其退兵的警告,朕決定不日發兵,相助高麗!今日朕召集眾卿家,正為著制定出兵作戰的尺度而來……究竟是助高麗抵禦進攻就好,還是,相助高麗一統半島?或是一舉滅了幾國,永除後患?」李元霸掃視群臣,靜待臣子們提出建議。
政務部總管凌敬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我大趙以仁義治國,當不宜過多介入它國事務。就如此次裴將軍貿然進擊室韋,並滅其國,這已經讓周邊國家、甚至趙國民眾質疑我大趙朝廷奉行之『仁義』!因此,臣主張此次將三國聯軍驅逐出高麗境就好!」
聞得凌敬提起滅室韋之事,李元霸眉頭微蹙,道:「裴將軍攻取室韋,實乃室韋邊境守軍挑釁所致,為室韋咎由自取。此事朕會另行詔告天下,此處暫時不議……」李元霸望向階下的徐世勣,道:「嗯,徐總管,對出兵高麗一事,你怎樣認為?」
民部總管徐世勣連忙上前,道:「稟陛下,臣以為,大趙經略西方多年,現已處在穩固階段,如今朝廷的經略重點正應放在東方……觀前望今,東方諸國因我大趙的無暇顧及,已經逐漸壯大,而其中的倭國、新羅、高麗三國經過多次革新,國勢更是日漸昌盛。若我大趙不及早將其扼殺,日後必成大患!」
扼殺,好強硬的語氣!
許多大臣敏銳地注意到了徐總管用的這個詞,武帝也注意到了。
「扼殺……依徐總管言中之意,是借此機會滅掉對大趙有威脅的諸國?」李元霸問道。
徐世勣正容道:「稟陛下,臣正是此意!」
眾大臣動容!大趙自華紀二年後就沒有再進行過大型的戰役,朝廷一直施行「仁義治國、以德服人」的王道方略。此次裴元慶、魏雲光領軍滅室韋已經在朝野掀起了大波,而在這時候,五部總管之一的徐世勣突然提出以武力吞併東方諸國,而且態度堅決強硬,這已經涉及到了朝廷今後的政策走向,眾大臣如何不驚!
更何況,裴元慶出兵室韋,雖然朝廷言稱是其與室韋邊境守軍發生衝突,繼而進擊室韋國,但是,有誰不知道這就是武帝的意願?……不然,裴元慶與魏雲光都是朝廷大員,沒事跑到室韋邊境去屯兵幹嘛?
從出兵滅室韋國到徐世勣的強硬言詞,眾大臣難免會猜疑:「難道,武帝要走回老路,以霸道治國?」
商務司都督洪修平站出,躬身道:「陛下,臣不認同徐總管所言!」
李元霸面色平和,道:「哦,為何?」
洪修平道:「稟陛下,『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我大趙當秉承一貫的國策,以仁義待諸國,方可得以萬世昌盛!若一味出兵滅國攻城,一則已臣服我大趙的諸國將會因此心生疑懼;二則只會為大趙增加沉重的負擔,使大趙的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甚至後退!」
洪修平此言直且尖銳,但也甚為有理。大趙在立國後的九年間,停止擴張休生養息,其綜合國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同時也贏得了周邊不少國家的臣服。若此時貿然發動侵略它國的戰爭,勢必讓諸國對大趙現行的政策質疑,繼而影響已歸附國家和地區的穩定。
徐世勣辯道:「稟陛下,洪都督所言甚為有理,但是,洪都督卻也小看了百濟等三國的野心。中原地大物博,向來為諸國垂涎。而我王一直奉行『王道』,且無暇東顧,致使東方諸國以為我大趙無力制約它們,因而更無視我大趙的存在……三國敢於公然攻取與我大趙相鄰的高麗便是明證!既然無視我大趙,那麼,三國在攻取高麗之後,必然會將目光轉向大趙。其時三國已取得高麗為進擊大趙的基礎之地,三國就可避開其相對勢弱的海路,自陸路將戰火燃到趙國……」
李元霸點頭,心道:「看來,還是經歷過沙場的徐世勣能夠看穿三國的野心,凌敬幾位文士出身之人終究過於迂腐了一些!」
此時凌敬要待出言相辨,卻見武帝一揮手,道:「幾位卿家,稍安勿燥,且來聽聽朕之所言有無道理!」李元霸掃視群臣,朗聲說道:「新羅、百濟、高麗三國從古到今矛盾不斷,積怨極深。此次百濟、新羅兩國聯合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實因出於其自身發展的目的。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攻取高麗,繼而將其分之。但是,由於新羅與百濟的聯合只是出於維護共同的利益,在高麗亡後,他們原本的積怨必會爆發…朕敢斷言,若只是這兩國,那麼,他們在攻取高麗之後,必然會起內訌,實對大趙構不成什麼威脅。但是,眾卿家,此次發動戰爭的不只有百濟、新羅兩國,還有一個倭國!」
李元霸一拍龍椅扶手,沉聲道:「這倭國參戰的目的可是與兩國不同!倭國為島國,這就決定了其國內資源貧瘠、其國民性貪婪!資源貧瘠使得它必須要向外擴張,而貪婪的本性卻使得它不會滿足。就如徐總管所言,在奪取高麗之後,倭國必會在半島經略,為攻取大趙做好準備!」
站起身,武帝李元霸顯得有些激動:「倭國之人喜食人肉,在本族內盛行拋棄老人的陋習,他們喜殺俘虜和弱者,酷喜男女混澡、男女亂交,以及姦殺、奸幼、『淫』亂等等!這是一個低素質的民族,他們最懼怕強者,也最害怕雖弱卻強硬、並敢於抗擊者。對手越是強硬,越是蔑視他,他就越怕、越尊重你,必定會對你表示友好和服從……行仁義,對倭國人來說就如同對牛彈琴!對他們來說,強者、勝者就可主宰一切,而弱者、敗者就必須任受宰割……」
「……因此,不要把倭國、還有倭國人看得太高了,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仁義道德!」李元霸將手重重一揮而下,道:「新羅與百濟或可寬容,但是對倭國人卻絕不能放鬆、寬容……」
武帝李元霸卓然而立,昂首挺胸,語聲肅然:「此戰,必戰!」
……
※※※※※※※※※※※※※※※※※※
大趙歷,華紀九年八月二十三,大趙國武帝陛下詔諭天下,言:「……倭國、新羅、百濟三國,出兵友鄰高麗,侵擾其國百姓,滅之可也!而其中倭國,性殘貪婪,他日必為趙國患,除之可也!……」
詔書中明確表示大趙國之所以出兵,是不願見到高麗被侵凌,而且還言稱倭國它日必為趙國的禍患,當及早除之!隨後,大趙國武帝親臨冀東東萊,調兵遣將,分水、陸兩軍東進,前援高麗。
至此,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確定了大趙王朝在東亞地區中心地位的「半島之戰」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