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截教大巫

第二卷 三皇五帝 第二十三章 聖人婚期五帝治世 文 / 秋水明落日

    上回書說到天庭蟠桃大會結束,眾人紛紛離去,黎靜師徒四人一起,不一會女媧突然到來,青雲介紹了他的兩個師弟妹,女媧送出兩件寶貝,黎靜就帶著兩個徒弟回到瀛洲島去等著林華了。卻說這青雲倒是很逗樂,竟然堂堂聖人身份,帶著另外一個聖人去當起了山大王,還整的有模有樣,在青雲山上,青雲向女媧表白,二人也是郎有情、妾有意,於是便一拍即合,青雲講女媧送回媧皇宮,言道回去籌備一下,擇日昭示洪荒。

    卻說青雲一路飛奔到了方丈島上,卻發現黎靜和兩位師弟妹都不在,於是又奔向了瀛洲島,進了島內,上了聽雨軒,剛到門口就聽奔馳在前面突然喊了一句:「大師兄來了啊。」

    這一喊不要緊,卻是通知了裡面的人,但是卻把青雲嚇了一跳,這位師弟怎麼了?怎麼突然大呼小叫的,於是開口道:「走,和我進去找老師,我有好消息要宣佈。」於是奔馳便跟著青雲進了聽雨軒。

    青雲進了聽雨軒,與眾人見禮道:「各位,青雲有禮了,見過老師。」

    后土卻是樂樂呵呵的道:「喲,這不是青雲聖人麼?怎麼有空到我這瀛洲島來啊,這麼清閒啊?」

    玄冥在邊上也是面色古怪的笑道:「小美人送走了啊,這才有功夫到這來啊?」說完之後才發現這話似乎有問題,於是就閉口不言了。黎靜卻是咯咯直笑。

    這時外面卻是進來兩個人,突然大叫道:「這不是青雲麼?怎麼跑著來了?聽說你還會泡妞了?不簡單啊。」正是林華和通天教主。

    黎靜一看林華回來了,站起來就道:「你幹什麼去了,怎麼才回來,你在天庭把我的蟠桃都吃了,我正找你算賬呢,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

    林華憋了半天整出來一句話,卻是把大家都逗樂了,林華道:「我吃著蟠桃,就想啊,這人參果是不是也該熟了啊,於是就跑到五莊觀去了,摘了幾個人參果回來,半路上就碰見他了。」說完還指著通天。

    通天卻是愣愣的看著林華,這小子也太能白活了吧,明明是他自己把我從金鰲島叫來,現在卻說是我自己送上門的,但是也不好說什麼,只好默默的承認了,但是大家看到通天的表情,也都猜了個**分。

    正在這時門外突然傳來一聲高叫:「林華是不是在家,人呢?」不一會進來一個人,正是那地仙之祖,五莊觀鎮元子。

    鎮元子一進屋,看見林華在呢,於是拉著林華道:「剛才你是不是去我的五莊觀了?你是不是摘我的人參果了?」說著還眼巴巴的看著林華。林華看著鎮元子,慢慢的拿下他那抓著自己胳膊的手,慢慢的道:「鎮元大仙啊,我冤枉啊,貧道要是想吃的話直接去找你要不就是了,怎麼會去自己摘呢,你一定是弄錯了,剛才我一直和通天在一起,剛從金鰲島回來,不信你問通天。」鎮元子刷的轉過頭來看著通天。

    黎靜,后土,玄冥,楊嬋等人聽後都是憋得滿臉通紅,還是第一次見著林華睜著眼睛說瞎話,但又不好笑出來,就只能繼續憋著。

    通天見到鎮元子的眼神,也是一陣不好意思,燦燦的道:「這個,剛才林華是和我一起從金鰲島回來的。」然後就躲的遠遠地,站到了青雲身後。

    鎮元子相當無奈了,恨恨的看向林華道:「你等著下次讓我抓到的,看我不收拾你。」

    林華笑嘻嘻的看著鎮元子道:「鎮元大仙,你也不要生氣,我那黃中李最近也是成熟了,一會給你拿回去一個兩個的,消消氣啊,而且咱們這今天似乎是有喜事啊。」

    青雲卻是道:「鎮元子,別生氣了,我估計你那點東西就是被林華偷了,只是沒抓到就是了,下次看緊點,哈哈。」說完還拍了拍鎮元子,又道:「下面我宣佈一個消息,近日我和女媧走得很近,前不久我們決定結為道侶,只是還沒有昭示天下,今天和大家商量一下,定下個時日,我要大宴洪荒。」

    眾人一聽則是紛紛上前恭喜,青雲一一謝過,最後到了黎靜這裡,卻是深鞠了一躬,開口道:「這時日還請老師定奪。」眾人則是羨慕的看向黎靜,看人家教的徒弟,都聖人了還是什麼都聽老師的,處處給老師留面子。黎靜也是有些不好意思,扶起青雲道:「青雲,以後你還是不要行這麼大的禮了,有損聖人威嚴。」

    青雲卻堅持道:「老師,何為聖人威嚴,若是一朝成道,便忘了昔日老師恩情,那才是有損聖人威嚴,還望老師不要推卻。」黎靜無奈,只好答應,又道:「至於你的婚期,你畢竟是人族天皇,等三皇五帝都結束再行操辦你看如何,到時候人族治世,天皇大喜,豈不美哉?」

    青雲卻是又行一禮:「多謝老師安排,弟子在方丈島也建了一座落霞殿,老師什麼時候沒事了也可回方丈島看看,那裡也是老師的家。」眾人又是紛紛恭喜青雲。

    話說自從蚩尤證得人皇之後,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烈山部落的卿,三皇已立,功德巨大,人族也使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便注定接下來的五帝雖然也有功德,但是卻是不會像三皇那樣造就不死不滅之身。

    卿這個人心胸寬廣,知事明理,善於謀略,在位期間舉人不惟親,獎罰重於道,卻是人人稱讚,卿在位八十年,至此自己也覺得自己不該再繼續擔任人皇,於是禪位於自己的侄子——帝嚳,因輔佐卿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三十歲時,代卿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在位七十年,相傳日月所照,風雨所至,無有不臣服,將共主之位傳於自己的兒子摯,摯在位九年,無甚大成就,功績,各部落也是不慎服從,於是九年後便傳位於自己的異母兄弟堯。

    堯,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令羲、和兩族掌天文,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測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週期為一月,太陽一週期為一年,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曆法,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籐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願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瞭解;堯當政時,發生過嚴重的水災,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四處氾濫,他讓鯀治水,疏導九河,戰勝了洪水;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年老後,為找到繼任的賢者,到處尋訪,四岳薦舜,謂舜至孝,對迫害他的父親、繼母仍孝順無二心,與鄰里相處和睦。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使九男與處觀其外,以考察舜的品行。又「納於百揆,賓於四門」,試驗他的才能,最後叫他「入於大麓」,讓烈風驟雨和虎狼蟲蛇考驗他的勇氣,舜逐一通過了考驗,堯放心地把國君之位讓給舜,卻割捨了不肖之子丹朱,成為歷代賢君之美談。傳說堯讓位後居養老城(今順平縣陽城)。

    舜執政以後,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繫,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像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舜晚年將帝位傳於了大禹,大禹,姒姓,名文命。

    堯舜之時,洪水氾濫,鯀治水無方被流放到了羽山,大禹接位之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划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只是大禹之子啟,在大禹離去之後不服伯益為主,便起兵將伯益擊殺,自己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至此三皇五帝時期到此結束。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