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四十四回 江山為盤民為子 文 / 墮落的狼崽
第一百四十四回英主下棋江山為盤民為子
玄武湖古稱桑泊。原來只是一塊因斷層作用而形成的沼澤濕地,湖水來自鍾山北麓。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後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因為玄武湖玄武湖位於燕雀湖和宮城之北,故又名「後湖」或「北湖」。秦始皇滅楚後改金陵為秣陵縣,玄武湖更名為秣陵湖,因漢時秣陵都尉蔣子文葬地湖畔,孫吳時孫權為避祖父孫鍾名諱,遂名「蔣陵湖」。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或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洲和櫻洲的前身。傳說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黑龍」(很可能是現在的揚子鍔),因而又改稱玄武湖。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大肆擴張南京城的範圍,玄武湖從此成為南京城東北城牆外的護城河,湖面僅及六朝時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黃冊庫,作為明朝政府貯藏全國戶口賦役總冊的庫房禁地,不允許一般人隨便進入。時人乃有「瀛洲咫尺與去齊,島嶼凌空望欲迷。為貯版圖人罕到,只餘樓閣夕陽低」的諷喻。
如今,新朝初立,李無庸喜愛玄武湖的風景,毫不猶豫的下了一道聖旨,把玄武湖作為皇家園林,被稱為上林苑,也可作為檢閱軍隊所用。麟洲處於玄武湖中心位置,與翠洲南北遙遙相對,翠亭就坐落在上面。而翠亭之上,一個身著月白長褂的年輕人與個四旬的中年人正安詳的下著棋。
「軍師,今日難得偷的半日閒,所以招先生來陪陪朕手談一局。沒有耽誤先生到秦淮河去散心吧!」身著月白色長衫的李無庸微笑的望著對面的宋獻策。
宋獻策手執黑子,臉皮通紅,嘴角抽動了幾下,顯然是有苦說不出。好半響才說道:「與陛下手談是臣的莫大榮幸。既然如此系,臣就先走一步了。」宋獻策執黑,李無庸執白,長者執黑,執黑者先行,這種情況也只有劉謙與宋獻策有這樣的待遇,對劉謙,李無庸是個晚輩,儘管他如今是個皇帝;對宋獻策,他是尊重,而宋獻策也深知這點也不推辭。
邊角,宋獻策下了個邊角,倒是在李無庸的意料之中,接著李無庸也走了一步,居然也是個邊角。宋獻策猛的眼睛一亮,論棋藝,在李無庸未登基前二人也切磋了許多次,以前李無庸毫不猶豫的落於天元,問鼎之心昭然若揭,而如今登基後居然只下了邊角,倒是讓人奇怪。聰明的宋獻策思索了半響,方才啞然失笑。宋獻策占東北,李無庸占東南,如同天下大局一樣。宋獻策心裡一亮,肚子裡暗思道:「我說陛下您每日政務繁忙,奏折都堆的山一樣高了,哪裡還有時間跑到這裡看風景,原來是心裡有事。難怪你剛下朝就找我來,這局恐怕是很難分出勝負來了。」
「軍師,平時你我君臣雖也有輸贏,但是你我卻不在乎輸贏,但今日,朕與先生要賭的綵頭,不知先生敢否?」李無庸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淡漠從容,彷彿勝利已經入了囊中似的。
「不知陛下想賭什麼?」宋獻策既然知道李無庸這次手談的目的,心裡也就放心許多了,嘴巴也不顧忌起來。
「先生若是贏了朕,待先生駕鶴後,與國丈一樣,靈位位於朕之上。」李無庸漫不經心的下了一個子,彷彿是象隨手扔了一件小東西一樣。
倒是苦了對面的宋獻策,手中的棋子失落掉在棋盤上,如今的太廟之上也只是追封了兩代而已,百年之後,立於李無庸之上,是何等的榮耀,宋獻策想都不敢想。
「哈哈,落子無悔,軍師,你要是輸了,把你家珍藏的那瓶四十年的竹葉青拿來送給朕,如何?」李無庸見宋獻策的那顆棋子跌落的位置,彷彿見到了勝利已經向自己招手了。
「這下學問大了,學問大了,還是小心點好。」宋獻策藉著取棋子思考的機會,偷偷的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珠。價碼如此之大,價碼如此之差別,宋獻策再也看不清楚李無庸下這場棋的目的了。
「觀棋如觀人,先生下棋喜劍走偏鋒,出奇不意,不愧是位智者。」局到中途,李無庸突然停了下來,盯著宋獻策微笑道。
「陛下下棋,舉重若輕,或奇、或正,有時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有時分土必爭,變化多端,讓人毫無規律加以揣測,端顯陛下用兵之道。」宋獻策當然知道今天的戲肉來了,也把棋子放了下來。
「但無論怎樣變化,均有規律可言,只是別人沒有發現罷了,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要懂的取捨罷了,兩者均有害,取其輕者。朕也是這樣,用最小的損失來換取最大的利益。」李無庸不可琢磨的說了一句,其中的寓意卻很深刻。
對面的宋獻策心裡一動,猛的站了起來,撩起下擺,跪倒在地,大聲道:「臣宋獻策懇請陛下准許臣每年上繳朝廷俸祿一千兩。以抵賦稅、丁役、徭役。」
李無庸聞言大喜,朗朗一笑,站起身來,走上去扶起宋獻策,拍著他那枯瘦的雙手,歎息道:「還是先生知我啊!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不但關係到朝廷的根本,還是關係到天下百姓的生存問題,本朝不同於前朝,各種賦稅壓在那些窮苦百姓身上,天下百姓何其苦也。攤丁入畝與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關係到天下百姓的生存,先生能有如此心懷,朕替天下謝過先生了。」
宋獻策聞言忽然哽咽道:「臣一直以為自己聰慧,如今才知道什麼才是大聰明,陛下以身作則,不設體己銀,不設私庫,也同天下臣工一樣拿俸祿,如此方為天下英主。」
「朕拿的可比你們多,每個月十萬兩,朕還擔心花不完呢!」李無庸見宋獻策也認為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好,也不由的開起玩笑來。其實李無庸在自己決定拿俸祿,交稅收的時候,就知道這件事已經辦的差不多了,皇帝自己都自己拿俸祿養活自己一家人,照樣交銀抵差、抵糧,這些做臣子的能逃嗎?你比皇帝還大嗎?之所以如今還沒動靜,也不過少了一個出頭的人罷了,而宋獻策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至於他所納的一千兩,根本不能動他的根本,李唐王朝奉行的高薪養廉,俸祿之高遠多於前朝,像宋獻策這樣的一品大員月俸也有一萬兩。至於其他的人,所交納的稅收也是根據品級和俸祿的大小合理安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