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

第二章 鏡裡乾坤 第三十八節:放山 文 / 天下霸唱

    第三十八節:放山

    關東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人參是百草之王,中藥之首,歷來在關東三寶裡佔著一寶。山區將人參俗稱為「棒槌」,管進深山老林採挖野山參的行當稱為「放山」。一般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直到下枯霜為止。

    放山人在近千年採挖山參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包括「暗語、技術、禁忌、工具」等等。根據人參生長年代劃分為「三花兒、巴掌、二角子、燈檯子、四匹葉、五匹葉、六匹葉」,最大的是八匹葉。八匹葉人參主莖長兩層葉子,稱二層樓;每層四個叉的是四匹葉,兩層四匹葉相加成為「兩層樓八匹葉」,極其罕見,五匹葉以上即為大棒槌。

    想去挖大棒槌,首先要拉幫,也就是進山之前組織幫伙,這事都由「把頭」負責。把頭是一夥放山人的首領。能當把頭的人,必須具有豐富的經驗,懂山規,講仁義,有挖參技術,會觀山景,能夠看出哪座山會生長人參,進山後不會迷路。

    有了隊伍就能進山了,不過進山也要選黃道吉日,一般為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進山後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爺老把頭孫良。用三塊石頭搭成老爺府,在老爺府前禱告,祈求保佑。然後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熗子,也就是簡易的窩棚,再用木桿支架苫樹皮防雨,裡面鋪上草和狍子皮,作為在山裡過夜住宿的地方,晚間在窩棚前點起火堆,驅趕蚊蟲,防止野獸,去潮氣暖身以及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燒的柴禾要順著擺放,一般由把頭點火。放山人每天從這裡出發去不同的山林挖參。

    到山裡尋找人參的過程在行話裡叫「壓山」,又稱開山、巡山、壓趟子、撒目草,名目很多。壓山之前先由把頭「觀山景」,選定去哪片山林,這是對山形山勢和樹木植被的仔細觀察,判斷哪裡會生長人參。有時侯把頭會根據晚上做的夢決定壓山的地點,此時眾人只管跟隨,不能點破。

    壓山時幫伙人員要分工「排棍兒」,把頭為頭棍兒,中間的人稱腰棍兒,排在最外邊的稱邊棍兒,邊棍兒也要有豐富的放山經驗。放山人拿索撥棍,按排棍兒順序橫排,兩人間距丈餘,索撥棍尖可搭在一起,不放過一塊磚的距離,撥草緩行,尋找人參。講究「寧落一座山,不落一塊磚」。

    上次說到在深山裡尋找人參的蹤跡叫「壓山」,壓山時不准亂喊話,看見東西喊出來就得拿著,即使看見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壓山時頭棍和邊棍邊走邊「打拐子」,將細樹枝折斷成90度做為記號,以避免重複搜尋。

    按把頭和邊棍所指的方向拐彎是打拐子,遇到林子太密了,幾步之外可能彼此看不見,又不許亂喊,因此要用索寶棍敲擊樹幹的辦法彼此聯繫,稱為「叫棍兒」,敲一下樹幹,每人依次回敲一聲,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繼續壓山。

    休息抽煙時索寶棍要摟在懷裡立著,防止人參跑了;絕對不准坐樹墩,傳說樹墩是山神爺老把頭的座位;煙口袋沒煙了,不能說「沒有」,怕不吉利,拍拍煙口袋,別人會送煙;不准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達山,也就是迷路,另外壓山時還有個大忌諱,不准拉屎撒尿,是怕衝撞山神老把頭。

    如果途中遇到了蛇可是個好兆頭,因為蛇是「錢串子」,預示著即將開眼兒;遇到老虎也主大吉大利,放山人也稱老虎為山神爺;走過的地方沒發現人參,如果把頭認為這個地方能有人參,就返回再找,叫「翻趟子」。放山人把干鹿角、干狍子角叫「干找」,見到不吉利,預示著白忙活。放山人抽煙稱「拿火」,休息稱「拿蹲兒」,吃飯稱「拿飯」,睡覺稱「拿覺」,改變住處稱「拿房子」,意思都是為了拿到人參。挖到人參稱「撮住了米口袋」,「沒開眼兒」也稱「沒撮住米口袋」,做飯的稱「端鍋的」。

    發現人參叫開眼兒,要大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要問:什麼貨?這叫接山。發現人參者得如實回答幾匹葉。當發現人參者回答五匹葉或六匹葉時,大伙會一齊喊:「快當!快當!」這在東北話中的意思是順利,也有祝賀的意思在裡頭。

    發現人參者立即敲兩下樹幹,把索寶棍棍插在人參旁邊。因其有功,此時可休息抽煙。把頭也要抽煙歇氣定神兒,準備抬棒槌。如果看花了眼,喊了山卻發現不是大棒槌,叫「詐山」。喊詐山要麼回熗子,要麼給山神爺老把頭磕頭謝罪,繼續壓山。有時幾天沒開眼兒,為振奮精神,故意喊山,叫「喊空山」。放山人對二角子情有獨鍾。二角子是開山的鑰匙,預示能拿到大棒槌。發現二角子要燒香磕頭致謝。壓山第一次開眼兒如果是四匹葉,發現人參者接山時只能答「棒槌」。因為「四」不好聽。

    壓山找到人參之後,接下來還要挖參,俗稱「抬棒槌」。首先用棒槌鎖鎖住棒槌——兩頭拴著大錢的紅線繩,大錢上的年號越吉利越好,紅繩中間繞在人參的主莖上,兩頭大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寶棍和樹枝上,以便防止棒槌跑掉,因為地形複雜,參草難辨,轉眼不見,有時再找很難,然後大伙跪在人參前,或搭建老爺府,以草代香,磕頭拜謝山神爺老把頭,再打火堆軀幹蚊蟲,由把頭開始挖參。

    挖棒槌是很複雜的細活兒,用手扒去棒槌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鋸鋸斷棒槌周邊的樹根,不能用斧子砍,樹根有彈性,會震壞棒槌。細樹根用剪子剪斷。用快當簽子仔細撥除棒槌周圍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須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須都不能挖斷。清理出每根鬚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以防掉水分。抬棒槌所用的時間與棒槌生長的大小和環境有關,有時抬一苗棒槌需要幾天的時間。

    人參挖出後,要「打參包子」。揭一塊新鮮的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把人參裹住,包上樹皮,用樹皮腰子捆好。苔蘚柔軟、潮濕、不易乾燥,用來包裹人參,利於保鮮。

    抬出棒槌後,要「砍兆頭」,繼續壓山發現五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或是六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也要砍兆頭,在人參附近紅松樹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寶棍高的位置面向人參方向削去一塊樹皮,在光滑的樹幹左側按幫伙人數刻橫槓,右側按抬出人參的匹數刻橫槓。然後給兆頭「洗臉」,所謂洗臉就是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為了保護兆頭幾十年後也能看清,因此放山人往往能在許多年前的老兆頭前找到人參。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抬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後人。放山人更講究互助,放山挖到人參,賣的錢幫伙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時遇到別的幫伙,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伙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己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

    放山人的經歷大多充滿了此類傳奇色彩,而且從採參專用的器具、放山場地的勘測、森林中方向辨別,到環境保護意識,不少方面都充滿了科學原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