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六回 新官上任 文 / 半埂草

    第一二六回新官上任

    李彥手上拿著包有才搜集的幾位都水司官員的資料。經過京裡的歷練,包有才也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市井混混,現在的他,越來越像汪文言,在哪裡都能吃得開。

    華夏社的采風科在采寫新聞的同時,也漸漸開始搜集整理各種信息、資料,有時候確實能帶來不少方便。

    都水司職務最高的是郎中,正五品,一共有五人,除一位總理司務的郎中白守采,其餘四位都是駐紮地方,分管河道,如管北河的徐大聘駐山東張秋,管南河的李之藻駐南直隸高郵等。

    都水司諸多事務,重點便在於水利,包括治水、漕運、海塘及農田灌溉等,所以才設幾位郎中,專司治河,手中的權力也是極大。

    即便是朝廷這些年的財政狀況愈顯窘迫,水利失修也是常事,但在南北漕運河道的投入上。卻是分毫不敢減少,這畢竟關係到北方的糧食及很多物資的供應。

    運河漕運,這是維持明帝國的一條生命線。

    此外還有員外郎劉麟長,協助郎中白守采管理司務,為從五品官職,然後就是正六品的都水司主事,一共有七人,分理水利、道路、舟車、織造、鐵券、祭器、量衡等。

    這些事務,權重各有不同,鐵券、量衡通常沒有什麼權力;織造、祭器也只是名義上的管理,織造有織造局,和祭器一樣,其權力主要還在宮裡的內監,工部也就只能做做統計分析而已。

    因此可見,都水司的事務中,以水利、道路、舟車為最重,水利由郎中駐紮分司,具體管轄,郎中員外郎統籌,分管的主事反而成了助手,也是沒有什麼具體權力,七個主事中,其實還是以分管道路、舟車的二人最有實權。其中又以舟車為最。

    舟車主事管修造漕船、運糧車、戰車等,可以想見,這類涉及到工程,以及修造的項目,每年經手的銀錢都是個不小的數目,是典型的肥差。

    與水利比較起來,舟車修造不僅常年維持,還不用擔心洪水決堤等天災造成的後果要承擔責任,差不多是都水司最為人眼熱的項目。

    李彥這個主事乃是欽點管舟車的,他起初也沒認識到舟車方面有這麼多的油水。

    「看來,咱怕是搶了別人的飯碗。」李彥笑呵呵地說道,如果是別的事情,他還不會管多少,不過修船造車,還是要問一問的,車船實在是太重要了。

    隨著事業的重心漸漸往京城集中,李彥早先已經將鄭書調了過來,要理清都水司的事情,他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彥這邊,李小為、李睿、李茂、徐洪、劉鐵鎖、孫彪差不多都已經獨當一面,而要說到核心,依然還是鄭書、包有才和石柱子。

    這不僅是因為三人與李三娃的關係非比尋常,也同三人的特點有關,鄭書的冷酷,包有才的靈活,石柱子的謀略,以及他們分別為李彥打理產業,搜集信息和運營華夏社,這些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說說看。你們都有些什麼想法?」李彥微笑看著三個同伴和屬下,一年多以前,他們怕是誰也想不到會有今日,能夠參與朝廷重要事務的管理。

    「屬下是沒有什麼想法,只負責提供信息,」包有才笑呵呵地說道,在李彥的要求下,他們都是不在自稱「小的」,但在議事的時候,還是堅持稱「屬下」,李彥也只好由得他們去了。

    李彥伸手點了點包有才:「這可不行,作為情報部門的負責人,準確客觀固然是第一要求,起碼的分析判斷還是要有的。」

    「情報部門?」包有才一對小眼驟然亮起。

    李彥點了點頭:「或者叫信息部門,如今咱們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你的采風科就相當於耳目,這方面的事情可就都指著你了。」

    「屬下明白了,」包有才興奮地呵呵笑道:「那屬下可就說了,屬下覺得,舟車這兩方面的事情,看起來都差不多,雖然說是工部管,錢和料都在工部手裡過,但在事實上,都是下面的人在做,分得很散,不好管理。」

    「譬如造車,遼東用的車,大多是自己召集各鎮軍匠做的,都水司也只是分派任務錢料。似乎也參與具體的製造。」

    「漕船的修造也是差不多,」石柱子繼續補充道:「江北漕運由設在淮安的清江廠負責,清江廠又下屬京衛、中都、北直隸、衛河四總廠,每總廠又下屬很多分廠,但清江廠屬漕運總督管理,工部還是只管錢、工、料的批核。」

    「江南的湖廣、江西、浙江和南直隸,漕船的修造分散在各衛所進行,有時團造,不設專官,也是由漕運總督督管,都水司只是審核確認應該修理或建造所需的物料,由各衛所批單領用而已。」

    「也就是說,都水司的權力其實不小,掌著銀錢和物料的審批,想要貪錢是極為容易,但要干預具體的製造,卻很麻煩?」李彥也已經理清都水司主事的職權,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直接管理生產,以造出更好的舟車,推動舟車製造業的發展,而不是錢料的審批權。

    「工部還管著清江、衛河等船廠的坐住工匠,」鄭書緩緩說道。

    「那又怎麼樣,難道我能不顧漕運總督的反對,將工匠從清江廠抽調出來?」李彥無奈地反問了一句。

    清江廠由漕運總督管,具體又由淮安同知管京衛、衛河二廠,揚州同知管中都、直隸二廠,工部似乎只能管生產計劃,而這個計劃,通常是漕運那邊提交,都水司審批。

    「該死的審批!」李彥惡狠狠地罵了一句,他也知道很多人為了這個審批權而眼紅,這偏偏不是他所需要的。

    「李大人,你的令名,本官與諸位同僚已是如雷貫耳,」李彥報到的首日,都水司郎中白守采笑呵呵地將他引薦給其他官員。

    李彥客氣地一一見禮。口中也不忘謙虛:「末學後進,以後還要請諸位大人多多指教。」

    「能與李大人共事,也是吾等的榮幸,」眾官員大多禮貌地回應,他們確實知道李彥的名字,京城的官員,不看《華夏商報》的幾乎沒有,也不可能不知道華夏社。

    除了《華夏商報》,《華夏文學》倡導的自然文風。以及涉及面廣泛的策論,也是大多數京官必然要看的。

    故而,雖然李彥以監生出任都水司主事有些不合常理,不過以李彥的文名,以李彥的恩寵,也完全可以。

    只有一位瘦瘦的主事冷哼一聲:「豈敢,李大人可是以軍戶恩蔭國子監監生,此等恩寵,舉朝罕見;歷任錦衣衛百戶、軍器局大使、營繕所所副,這等資歷,吾等望塵莫及;如今又是工部都水司主事,管舟車,兼理軍器局,責任重大,豈是吾輩能望項背的?」

    這些話明著像是在吹捧李彥,語氣卻是冷嘲熱諷,影射李彥軍戶的出身,以國子監出任都水司主事不合常理;而所謂的資歷,也都是非主流的小官,一下子就出任位高權重,向來只有進士才能擔任的都水司主事,無論從出身還是資歷來說,都是不夠格的。

    「金大人?」李彥微微一笑。知道此人便是原本實際兼管水利和舟車的都水司主事金元嘉,也是李彥此次任命的最直接受害者,他對李彥有意見,也是正常。

    李彥更從包有才那裡知道,這個金元嘉在都水司主事的位置上,上下其手,可是賺了不少家財。

    僅僅是這個原因,李彥便不準備在這個位置上做出退讓,他上輩子最痛恨的就是貪官。

    至於其他人,事不關己,自然沒必要出頭做惡人,更沒必要得罪李彥這個皇帝面前的大紅人。

    簡單的客套以後,白守采便請眾人分坐兩旁,微微瞇起雙眼,銳利的目光掃過在座諸人,輕咳一聲道:「李大人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知道,發明彈子鎖,解彌天危機於無形;組織華夏社,發天下士林清越之音;創辦大生紡織,使我大明織造愈顯繁榮。」

    李彥有些意外地看了白守采一眼,據他所知,金元嘉應該與白守采靠得很近,而在七位主事中,金元嘉的位置是最重要的,這自然也是白守采保舉的緣故,沒想到他會為自己說話。

    白守采所說的這些,也正是部分朝臣支持李彥出任都水司主事,朝野間反對的聲音也很微弱的主要原因,李彥不禁有恩寵,還有文名,有實績,除了出身和資歷不夠,要論其他,擔任主事確屬足夠。

    而李彥的文名、實績,又讓攻擊他出身與資歷的人變得膚淺,如此一來,加上吏部尚書周嘉謨,工部尚書王佐的鼎力支持,天啟皇帝的旨意,李彥出任都水司主事,可謂順理成章。

    「由此可見,以李大人的文名才識,署理舟車,實在是最合適不過了,」白守采對李彥微微點頭:「聖上有旨,李大人署理都水司舟車事宜,咱們今日就議一議,諸位的分工應該如何調整。」

    看著白守采笑瞇瞇的模樣,李彥隱隱意識到此人怕是不太好對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