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七六回 銅牆鐵壁 文 / 半埂草

    第一七六回銅牆鐵壁

    正如李彥他們所料。建奴主力於二月四日離開廣寧以後,並沒有選擇在第一時間馳援鳳凰城,而是兵分兩路,主力四萬南下,兵鋒直指金復。

    第二次金州之戰中,建奴在金州城下損失了六千餘人,之後,努爾哈赤一直盯著金州,在他眼中,形狀奇怪的金州城,就像刺蝟一樣,李永芳等人的遭遇,也表明金州易守難攻,所以他打算趁著那一萬京營精銳不在城內,一舉攻破金州大本營。

    至於東江的戰事,努爾哈赤並不認為明軍在野戰中,能夠對全騎兵的建奴主力帶來麻煩,最多打不過就轉進,然後伺機再撲上去咬一口,直到明軍崩潰為止。

    二月八日,建奴前鋒出現在復州城周圍。在反覆試探過後,建奴才發現復州已經是一座空城,旋即佔領了這座完整的城池。

    二月十日,努爾哈赤率主力進入復州,並派兵佔領了沿海的羊倌堡與南北信口,不過這裡的城堡,在明軍撤退之前,已經破壞殆盡,建奴沒有船隻,對不遠處長生島上的明軍遼民,毫無辦法,只得在海邊紮下寨子,防止島上的明軍登岸偷襲。

    二月十一日,建奴大軍佔領欒古關,前鋒出現在鐵工城外,第三次金州之戰,也就此拉開大幕。

    雖然作出明軍主力不在遼南的判斷,但是對遼南的具體情況,包括鐵工、金州兩座城池裡面,到底有多少兵力,部署如何,努爾哈赤都是一無所知,為穩妥計。他也必須要拔掉鐵工城這座要道口的堡壘。

    建奴的偵騎流水似的在金州與鐵工城之間穿梭,明軍也沒有阻攔,他們將兩座城池外面的情況報告給努爾哈赤。

    很顯然,與龐大的金州城相比,鐵工城並不大,攻打鐵工城,可以作為對明軍的試探,努爾哈赤並沒有認為鐵工城也會是塊硬石頭,或許明軍會像羊倌堡那些守軍一樣不戰而退也說不定,努爾哈赤已經遇到過很多這樣的情況,復州城沒有一兵一卒,沿海的幾座城堡也是望風而逃,使得他對佔領鐵工城充滿信心。

    不過,建奴試圖進攻鐵工城的前鋒很快遇上了麻煩,他們在接近城牆的過程中,被兩邊的火力交叉射擊,留下大量屍體之後,不得不撤退,放棄了這次試探性的攻擊行動。

    二月十二日,努爾哈赤親臨鐵工城下,當看到鐵工城多層樓宇式的城牆之後,也不禁皺起眉頭,顯然,他原先想著要一舉攻佔鐵工城的打算,就此破滅,眼前這個城,與復州城不同,也與他從前見到過的明軍城牆不同。

    首先是高大,城牆主體達七八丈高。大概在四丈多的高度,出現第一層,牆面佈滿了射擊孔,只露出一個瞭望孔似的空隙,也就是說明軍可以在射擊孔後面射擊,但是城下的羽箭想要射進去的話,可能性會很小。

    努爾哈赤相信,在那些射擊孔的後面,一定還會佈置一些步兵,以防止敵人對射擊孔的爭奪。

    然後在五丈多的高度,才是鐵工城主體的一層,這裡雖然不像下面那一層那樣保護得很嚴密,但是在頭頂一丈許的高度,也有屋簷護著,這也能當掉不少拋射的羽箭。

    而在那一層屋簷的上方,還有一層和第一層相似的工事,也就是說在守城的時候,上中下三層的明軍可以同時對城下的敵人進行攻擊。

    努爾哈赤雖然一時間弄不清楚鐵工城的全部威力,但直覺這個城池不大好對付,於是讓隊伍中作為輔兵的漢軍打頭陣,拿著鐵鎬、鐵鑿衝向城牆,這也是建奴攻城時常用的套路,就是去挖牆腳。

    建奴一開始選擇的是一處稜尖,這個位置不用擔心兩邊的火力,但是能夠展開的兵力有限,好在建奴只是試探攻擊,尚沒有大軍出動。

    即便如此,這些衝在前面的漢軍很快遭到城頭的猛烈打擊,反正其它地方並沒有遭到攻擊,城頭可以從容地在這段城牆上安排更多的人,一時間鉛彈、羽箭、石塊亂飛。城下頓時血肉橫飛。

    建奴的第一次進攻很快被打退,努爾哈赤讓人砍了那些退下來的人的腦袋,然後驅趕漢軍,立刻發起了第二次攻擊。

    這一次,努爾哈赤選擇了一南一北,還有中間的一處稜尖,還有一處城牆,四處同時發起進攻,他要看看城頭是不是還有足夠的兵力。

    鐵工城中主力軍兵力雖然不足,但是附近鐵礦的礦工都退入城中,他們都被組織起來參加守城,因為都成參加過軍事訓練,所以簡單的作戰技能,都能很快上手。

    城頭的防守做得很有層次,基本上是第一層的火銃手用火銃射擊,這種槍口向下的射擊,首先要用通條將鉛彈壓扁,使其不會從銃管中滑落,然後才能射擊。

    第二層空間比較大,城頭佈置了火炮,以及傳統的守城器械,譬如滾木,礌石,狼牙拍,夜叉擂等等,絞車攪動的狼牙拍就設在稜尖,一拍扔下去,被砸到的人頓時血肉模糊。

    稜尖的地方本來就不大,正好是這些器械發揮作用的地方。

    第三層位置最高,在戰事並不激烈的時候,他們只需要將一些石塊扔下去就行。

    三層立體火力,雖然沒有交叉射擊,但也夠建奴受的,建奴的第二次進攻也很快潰敗。

    雖然兩次進攻都以失敗而告終,努爾哈赤卻看到了明軍作戰的方式,這些明軍顯然與他在廣寧看到的明軍不同,他們作戰很有章法。而且也很穩健,建奴幾次潰散,明軍都有追擊的意思,看來,要想拿下鐵工城,也只有硬打了。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倒是不急了,他讓代善和皇太極領兵兩萬,前往金州。而他領著剩下來的兩萬大軍,在距離鐵工城不遠的地方安營紮寨。

    努爾哈赤覺得,既然明軍在東江出現了一萬多人,那麼遼南的兵力應該不多才是,鐵工城城頭的火力很猛,努爾哈赤估計城頭有三四千人,加上輪換安排,城內的兵力應該在一萬人做人。

    鐵工城如果有一萬人的話,那麼金州城還會有多少人?努爾哈赤覺得這會是一次機會。

    不過,代善和皇太極在金州城下也遭到了挫敗,金州城頭的火力一點也不比鐵工城弱,還要更加猛烈,因為金州城頭擁有不少的火炮,這些火炮大量使用開花彈,威力與實心彈不可同日而語。

    連續的挫敗使得努爾哈赤皺起眉頭,開始考慮金州與鐵工城真正的實力。

    後金在與明軍的作戰中,雖然所向披靡者居多,但也不是沒有打過硬仗,廣寧之戰中,西平堡,以及後來的義州衛之戰,就是兩場硬仗,後金血戰終日。才打下這兩座城池。

    只不過西平堡之戰中,守將黑雲龍兩次出城溺戰,消耗了城裡的兵力,後來又是彈藥補給不濟,才被建奴抓住機會,破城而入。

    義州衛之戰,城池不大,守軍也只有三千,建奴也用了四個多時辰才打下,總的來說,建奴不缺乏攻堅的能力,但是騎兵野戰才是他們最擅長的作戰方式。

    鐵工城、金州城與西平堡、義州衛城相比,要高大很多,而且設計更加合理,守城的器械物資也充分得很,特別是火器的密度相當高,要想接近城牆,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行。

    努爾哈赤也能看出,遼南的明軍確實與遼西不同,即便是看不到具體細節,但從明軍每次攻擊都是整齊有序,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支號令統一,紀律嚴明的軍隊。

    而這,正是強軍的最基本素質。

    歷史上,袁崇煥憑借幾門紅夷大炮取得了寧遠、寧錦大捷,雖然從戰果和戰鬥過程來說,也實在算不上什麼大捷,不過袁崇煥守住了寧遠兩次,趙率教也守住了錦州確實不假。

    袁崇煥能做到的事情,李彥認為復遼軍也能做到,起碼他們堅守的城池要比寧遠、錦州更加堅固,並有利於防守,裝備、士兵也都要比寧錦來得更好,他們沒有理由做不到。

    金州與鐵工城輪流安排各營守城,除了主力四個營,又整編四個守備營,其中鐵工城主要以鐵礦場的工人為主,他們原本都是逃亡遼南的遼東百姓,在復遼軍的護翼下過上新的生活,雖然這種生活說不上多好,要干沉重的活計,但起碼很穩定,有飯吃,有衣穿,他們的孩子還能上學堂。

    即便不為了復仇,只為了避免再次逃難,他們也有動力與建奴死戰到底。

    這些礦工掌握的軍事技能說不上嫻熟,但是他們習慣了軍事化管理,至少在令行禁止這上面做得很好,沒有任何問題。

    有此為基礎,礦工們很快被組成兩個營,輪流與主力營一起參與守城作戰,他們的表現也相當出色。

    復州營與鐵工營也進行了混編,成軍更早,並參加了復州之戰的復州營抽調了兩個哨,加入鐵工營,鐵工營的兩哨新兵充實進復州營,以老帶新,使得新兵們在戰場快速成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