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七九回 小勝一場 文 / 半埂草

    第一七九回小勝一場

    滅虜營的騎兵一出,建奴騎兵的壓力驟然增大,不能像剛才一樣,肆無忌憚地衝擊槍兵的正面,必須要考慮兩翼的壓力。

    因為大蟲河的間隔,建奴的騎兵雖然強悍,但始終處於兵力的下風,也無法將主力騎兵全部投送過岸,立時陷入下風。

    建奴一直在繼續填河,擴大渡河的通道,但一時之間,填好的地方終究有限,能夠投送的兵力也很有限。

    由於過河的兵力有限,明軍又有大隊的騎兵,建奴騎兵也難以用速度進行迂迴,阿敏試圖讓騎兵在河灘上集結以後,再發起大規模的攻擊,但是明軍的騎兵又不停地騷擾,使得他的計劃無法實施,最終只能是老老實實地填河,以使得大軍可以同時渡河,而不會陷入以寡敵眾的不利局面。

    不過這一次,明軍沒有放任建奴從容地填河、推進,而是將兩個哨的騎兵全都放在第一線,不停地騷擾、狙擊;建奴自然也容不得明軍如此囂張,也派出騎兵掩護、策應,大蟲河兩岸頓時上演了一出騎兵的纏鬥。雙方不時出動小股騎兵,圍繞河岸的控制權,來回追擊、攻殺。

    與此同時,重新編組以後的長槍兵與火銃手混合編隊,也緩緩壓向河岸,火銃手再次站到隊列的最前面,他們的火銃射程可以覆蓋大蟲河的兩岸,這給填河的軍士,以及試圖突擊的騎兵帶來很大的麻煩。

    在大蟲河畔激戰的同時,由破虜營、東江營、鎮江營一部組成的東路軍,也離開了臨江大營,沿著大蟲河向北挺近,越來越接近現在的戰場。

    阿敏雖然先後派出兩個千人隊騷擾、遲滯這股明軍的行動,不過臨江大營距離險山堡並不遠,留給建奴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多。

    建奴怎麼也沒有想到,東路軍會給他們設置一個陷阱,用火銃與手雷打了次伏擊,殺傷了建奴數百人。

    鴨綠江沿岸屬於丘陵地帶,雖然沒有什麼大山,或者地形特別險峻之處,但溝壑縱橫,加上植被還很茂密,適合伏擊的地方還挺多。

    駱養性用上了劉文炳曾經用過的辦法,讓列陣作戰能力還不過關的鎮江營化整為零,對建奴的騎兵來了個反騷擾,使得建奴的騎兵陷入困境當中,根本無法對明軍主力造成威脅。

    東路軍漸漸迫近,在主戰場沒有取得重要突破的建奴主力,也逐步等待不下去,隔著河岸發起了又一次的進攻,結果還是和上一次相同,建奴始終無法打透明軍的陣列,而在吸收了經驗教訓之後,明軍在戰場上快速成長,他們已經不再給建奴直接衝擊長槍兵陣的機會,騎兵的騷擾、火銃兵隊列與長槍兵隊列的靈活轉變,都使建奴的作戰困難一再增加。

    激戰終日,建奴始終無法擊破明軍的防線,而明軍的東路軍又終於出現在建奴大軍的側後方,這讓建奴不得不放棄了進攻,而是選擇後退紮營,以應對糟糕的局面。

    在東路軍迫近以後,明軍終於在戰場局部形成兵力優勢,兩路大軍差不多都有十個哨左右的兵力,也就是七千餘人,加在一起,也有一萬五千左右的戰兵,還有數千輔兵。

    阿敏終於發現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由於東路軍是沿著大蟲河前進,雖然他們現在還有一點距離,卻恰好掐住了建奴大軍渡河的要害,使其無法快速渡過大蟲河,退向寬甸。

    至於其他方向,在湯站堡、鎮江堡,甚至劉家坳,都有明軍的存在,無論阿敏想要從哪個方向運動,都不會太容易。

    更讓阿敏沒有想到的是,明軍居然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在夜間開戰。

    復遼軍一直注意夜間作戰的訓練,雖然有些人因為夜盲症等原因,夜裡無法行動,但兩路大軍還是能湊起三四千人。

    明軍的夜襲讓阿敏措施不及,白日的戰鬥讓很多建奴都有些垂頭喪氣,他們很難想像在野戰中,兵力差不多,甚至還要略佔優勢的情況,竟然衝不開對方的長槍陣。

    建奴軍中號令森嚴,紀律嚴明到幾近於殘酷,這才使得建奴大軍沒有崩潰,至少從表面上來說,還很難看出建奴內部的憂慮。

    但是夜間給明軍突然衝擊,建奴的應對就顯得有些慌亂。

    白天的戰鬥,不僅打擊了建奴士兵的士氣,還使得他們的體力消耗嚴重,回營以後,除了值夜的營哨,大家都很快進入了夢鄉。

    明軍的夜襲來得很突然,很多建奴的士兵就被從夢想中驚醒,耳中聽到不遠處的喊殺以及爆炸的聲音。

    建奴大軍竟然崩潰了!

    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已經累了一整天的結果,使得這些建奴軍士身上的壓力非常大,在突如其來的襲擊中,發生混亂也不算什麼特別的事情。

    阿敏竭力想要壓住陣腳,不過在明軍持續不斷的騷擾下面,阿敏根本沒有好好收攏殘兵的機會,好不容易才壓住陣腳,營寨卻早就給毀了。

    事後總結,這次夜襲並沒有取得太多的斬首作為功績,但是在大蟲河畔的戰場之上,明軍借此終於是徹底掌握了主動權。

    第二天天色放亮,阿敏沒有指揮好不容易整頓起來的建奴大軍向北攻擊,而是選擇了撤退。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一是因為對面的明軍太難對付;二是他收到努爾哈赤的信件,知道遼西主力已經趕回來;三是建奴發現明軍在湯站等地,所駐守的兵丁數量都很好。

    這一次撤退,阿敏放棄了向北的可能,而是向西、向南,然後與遼西的主力遙相呼應,將那些該死的明軍全部都留下來。

    明軍兩路大軍匯合,軍中的騎兵加起來也有好幾千,雖然正面作戰,李彥還捨不得,騎兵畢竟太貴,不過這些騎兵用來騷擾、追擊,倒是很合適。

    雖然不會硬碰硬,不過有這麼一支騎兵在周圍出沒,建奴的撤退速度也受到影響,留下來斷後的大軍力量要是少了,會被明軍乾淨利落地吃掉,要是留得多了,那還不如不退,全部都留下來戰上一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