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八一回 遼南鐵壁 文 / 半埂草

    第一八一回遼南鐵壁

    南路軍在北進途中,曾經在劉家坳大張旗鼓修築營寨,在參謀部的計劃中,這一營寨也確實可以應對建奴數千人的攻勢。

    劉家坳大營的存在,除了初期製造假象,迷惑岫巖城的建奴以外,也確實可以牽制建奴在岫巖、鳳凰城的兵力,同時作為孤山大營的前哨,禁戒並保護糧道。

    復遼軍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岫巖,攻取鎮江、義州以後,孤山的糧道已經失去價值,在莽古爾泰尚未反應過來之前,劉家坳大營的三營駐軍,已經撒開腿腳撤回了孤山大營。

    雖然實際上是從容撤退,負責孤山、劉家坳一線的選鋒營哨官宋尚策還是在大營的地面,以及撤退的道路上灑下很多糧草,遺留了一些器械,裝出一副倉惶撤退,並且放出孤山大營物資充足的風聲。

    佔領劉家坳大營以後,莽古爾泰很快得到阿敏撤退的消息,不過並不是戰敗,而是主動「撤退」,撤退的緣由是明軍主力會師,阿敏希望能與莽古爾泰會師以後,再以優勢的兵力,回擊鎮江。

    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是後金四大貝勒,相互之間的關係雖然沒有大的矛盾,但多少也有些猜忌,莽古爾泰對阿敏的說法就很不以為然,烏爾古岱也估計阿敏吃了虧,不然不會有如此動作,不過他們也沒覺得阿敏會敗,所以還是按照原計劃,南下進攻明軍在孤山的大營,想要奪取那裡的大量物資。

    明軍的孤山大營作為南路軍的輜重大營而建,沒有高大的城牆,雖然工事相對完備,但也比不上臨江大營的巧妙,並不足以擋住建奴大軍的攻勢。

    但孤山大營的地勢卻要比臨江大營更好,依山臨海,更重要的是有著艦隊炮火的支援,竟然是硬生生打退了建奴大軍的三次進攻,然後趁夜登船渡海,退往海上不遠處的鹿島。

    駐守劉家坳的三個哨退到孤山以後,孤山大營的兵力達到五個哨,其中三個哨是金州營的新兵,兩個哨是選鋒營的老兵,重新編組以後,也就成為新的金州營。

    新編金州營在鹿島短暫休整,就再次登上更大的海船,返航前往鐵工城,在東江戰役局勢漸漸明朗的同時,努爾哈赤在南線集中兵力,開始強攻鐵工城。

    在鐵工城、金州城連續碰壁以後,努爾哈赤更是得到阿敏撤出鎮江堡的消息,雖然阿敏沒有說自己打了敗仗,只是說兩支明軍最終會師,兵力上處於下風,打算與莽古爾泰會合以後,再回師鎮江,全殲這股明軍主力。

    但努爾哈赤何許人也?那也是一代雄主,自然不會輕易為阿敏的粉飾之詞所迷惑,阿敏雖然諱言戰敗,事實上也確實不能說他戰敗,畢竟主力還在。

    但是,努爾哈赤卻從中看到了要點,阿敏攻打臨江大營多日,卻不損明軍東路軍的筋骨;在大蟲江野戰進攻立足未穩的明軍南路軍,依然是沒有取得勝果,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要知道,雖然在總兵力方面,阿敏不如兩路明軍,但單獨面對任何一路,阿敏的兵力卻並不少,最終一點便宜沒有佔到,可見出現在鎮江堡附近的兩路明軍,兩萬餘人,確實是明軍的精銳,也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所遇不多的強兵之一。

    既然在鎮江附近就有兩萬明軍精銳,那麼在金州、鐵工城的數千明軍,又是從哪裡來的?而且看上去也確實不好對付。

    和遼西面臨的情況不同,遼南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建奴很難得到遼南的情報,特別是戰爭期間,大規模的動員與管制以後,建奴更是難以知道金州、鐵工城裡面的情況。

    雖然無法得到準備的情報,努爾哈赤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眼前的明軍很強,威脅很大,要是不趁著他們分兵的當口予以消滅,各個擊破,一旦等到鎮江的明軍回到遼南,那麼他想要攻破這兩座堅城,恐怕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會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努爾哈赤在調集大軍將鐵工城團團圍住,只留靠海的一面以後,很快就發起了全線的進攻。

    之所以沒有選擇金州,而是鐵工城,是因為努爾哈赤很不放心將鐵工城,以及城內頗有戰鬥力的明軍留在自己的後路上。

    而且,金州城頭密集的火炮也讓努爾哈赤下意識的選擇了火炮並不多的鐵工城,他卻沒有意識到,與城池更大的金州城相比,同樣是兩個主力營駐守的鐵工城,在火力密度上,或許要更高。

    鐵工城能夠動員的力量全部被用來守城,除了退守的復州營,新組建的鐵工營,還在礦工中編了一個守備營。

    鐵工城完全是依托鐵礦而建,除了鐵礦,城內還有鐵礦石的粗煉工場,還有通向大海的碼頭,以及依托鐵礦採石燒煉的水泥廠。

    這邊的鐵礦規模也不是很大,礦場採礦的礦工也就是兩三千人,加上煉鐵工人、運輸工人、碼頭工人,以及水泥廠的工人與其他一些雜工,附近的伐木工、採石工,總計也就是一萬多人,差不多是全民皆兵。

    鐵工城居民的成分要比遼南更加簡單,其管制就更加單一,差不多都參加過簡單的軍事訓練。

    雖然相對復遼軍來說,這些工人所接受的訓練太過簡單,甚至不如緊急動員以後數天內進行的訓練更有效果,但起碼奠定了基礎,關鍵是讓這些工人,過去的農民,有了當兵的意識。

    遼南的百姓多數是遼東各地失去家園的流民,他們在遼南重新安定下來,而且與從前相比,起碼不用操心溫飽,廠裡礦上,一天三頓飯都是足量供應,連家人也可以吃得上。

    雖然遼南供應的主食是奇怪的煮地瓜,玉米窩窩頭,菜是燉土豆,乍吃的時候還有些不太習慣,不過聽說這些玩意營養豐富,而且難得,在內地還曾經很貴,大家吃著吃著,都是越吃越吃。

    雖然做工會比較辛苦,不過大家過了半年多安穩的日子,也覺得這樣只要幹活,每天都有得吃,穩定而有保障的日子,也是越過越舒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