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四回 三劍齊發 文 / 半埂草

    第一九四回三劍齊發

    過去的兩三年間。復遼軍一直處於守勢,哪怕是出擊也多數是牽制性的,因而建奴雖然顧忌明軍的防守,特別是守城的能力,但是在野戰,以及明軍攻城方面,並沒有太多認識,在這幾年間,甚至沒有出現天啟元年的復州之戰那樣的戰例。

    然而這一次,復遼軍出手就是重拳,三營主力陸續在羊官堡登陸,然後迅速堵住了復州城的西門、北門和東門,反倒是南門沒有理會,這裡面向南方,是明軍佔領的地盤,城裡的建奴即便能夠向南,恐怕也不敢輕舉妄動。

    憑借建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他們本來是有機會搶在前面離開的,不過在沒有弄清明軍虛實之前,領軍的甲喇額真當然不會輕易棄城逃跑,他甚至派出一個牛錄的騎兵。試圖攻擊登陸的明軍,在明軍密集的火銃攢射之下,自然是死傷慘重。

    等到復州城的甲喇額真發現情況不對,明軍已經將三個城門給堵上了,一面一個營,紮下大營,就開始拚命挖掘壕溝。

    對於這種戰場上的壕溝,建奴在過去的兩三年中,已經多次見到,壕溝可以阻擋建奴步兵和騎兵的推進,特別是楯車之類,在這種地面會非常麻煩。

    而明軍則會躲藏在壕溝之中,用火銃,以及一種拋擲的爆炸物,不斷騷擾殺傷建奴的軍隊,這是兩三年中,始終困擾著建奴大軍的一個問題,面對這種壕溝體系與城池結合形成的防禦體系,建奴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作戰勇猛的特點,都是被大幅度的削弱。

    對於明軍的行動,城內的建奴也非常吃驚,雖然說這兩年建奴拿明軍的防守工事沒有辦法。無法複製以前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戰場神話,不過建奴還是一直處於攻勢,相應地還是比較輕視明軍的戰力,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明軍居然擺出了一副進攻的樣子。

    「這些明狗都是瘋了,」雖然明軍的兵力看上去很多,甚至無論哪個方向上,明軍的兵力都要比城內的建奴主力更多,就算是加上漢軍,雙方也差不多,不過建奴兵還是信心十足,要給明軍一個狠狠的教訓。

    後金的將領也知道不能夠讓明軍在城外構建起壕溝防禦體系,那樣會非常麻煩,何況龜縮守城也並不是後金騎兵擅長的作戰方式,城內的甲喇額真也就是參領大人,立刻是派出了兩個牛錄的騎兵,加上一個千人隊的漢軍,選擇北門作為突擊的方向,試圖打散這一面的明軍。

    就在後金大軍出城的時候,城北的鋒銳營也開始在靠向城門的這一側列隊裝備,依然是兩哨火銃兵在前,兩哨長槍兵在後。

    在過去的兩三年間,遼南的製造技術一直都在進步,體現在火銃上,結構與設計雖然都沒有根本性的提高,李彥想要的定裝彈藥,以及擊髮式火槍,雖然都有一些進展,但是生產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

    但是火銃製造技術相比從前。卻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僅體現在製造效率與成本上,銃管製造技術的提高,使得火銃的射程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在一千尺左右的距離上,明軍火銃手可以完成兩個輪次的五連射,然後火銃手逐排從長槍兵陣中間留出的空隙退到長槍陣的後面,而在那裡,輔兵會用木格搭出一個階梯,火銃手可以輪流站到上面,進行三排的輪射,還有一些則填充在長槍陣中間以及兩翼,或者站在火銃手與長槍兵的中間,向外扔手雷。

    兩個輪轉十次齊射,已經將一千多建奴騎兵和他們的僕從打得陣型零落,但這並不足以阻止他們的衝擊。

    但是,當火銃手回撤,露出身後的長槍陣時,包括站在城頭的建奴參領,都忍不住倒抽一口涼氣。

    長槍如林,鐵甲如山,如果說以前明軍穿著鐵葉甲,已經讓後金的士兵將領羨慕不已,那麼此刻出現在他們面前的,簡直就是一堵移動的鋼鐵城牆。

    鋒銳營重步兵身上所穿的鐵甲,已經不是從前的鐵葉甲,而是用沖壓車床製造出來的板甲,正面看過去,就像是一塊又一塊的鐵板穿在身上,連成一片,說是鋼鐵城牆也絲毫沒有誇張。

    在李彥的努力下。遼南幾乎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努爾哈赤和建奴都不會明白工業文明的強悍之處,鋒銳營作為老三營離開之後,遼南鎮的精銳,其全身裝備無一不是這個時代的極致。

    當已經被火銃打得零散的建奴撞上鋼鐵長城的時候,其結局是不言而喻的,他們很難撼動這樣的鋼鐵怪物,加上後面火銃手的射擊,扔過來的手雷,他們試圖整理密集隊形以增加衝擊力的努力也宣告失敗,在留下近半傷亡之後,才不得不敗退,又遭到明軍騎兵哨的追殺。

    建奴參領收攏了敗軍,沒有用督戰隊驅趕,或者投入更多兵力進行嘗試,明軍穿著板甲的重步兵給他的震撼太大了,他想著其他兩面也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就該找機會離開這裡,而不是硬拚。

    雖然說南門面對的是明軍控制的地區,但是建奴馬匹比較多,還有迂迴的可能。

    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憑城堅守,雖然那些重步兵給人的感覺很變態,但是行動能力有限,既不能追擊,攻城也不方便,至少目前還沒看到明軍的攻城器械,那麼守住復州城,然後等待援軍也是一種選擇。

    只不過這位參領心中有個很不好的念頭,那就是等到大軍來了,面對這些鐵甲步兵,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建奴參領最憂心的還是明軍正在挖掘的壕溝,有了這些工事,加上那難以撼動的鐵甲兵,即便是大軍來了,恐怕也難以攻破明軍的防線,從而破解復州之圍。

    建奴向來沒有守城的習慣。在認識到城外明軍的強大之後,建奴的參領開始準備撤退,收攏軍隊、馬匹與物資,就在他準備行動的時候,卻被告知南門開來了一支明軍,像北門的明軍一樣,開始紮營、挖掘戰壕。

    此時來到北門的,是從路上行軍的鐵工營,他們距離復州最近。所以從陸上直接打了過來,一路上還消滅了建奴的幾處寨子,終於在鋒銳營的後面兩天趕到南門,並迅速展開部署。

    而在同一天裡,東江與遼西也向建奴發動了攻擊,遼西的平遼總兵、左都督王國興領五營近兩萬戰兵出錦州,兵分兩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義州衛、廣寧衛。

    建奴在這兩個地方留守的軍隊以投降的漢軍為主,譬如廣寧的守將就是明軍降將孫有望,兩座城中,都分別只有一個牛錄的建奴騎兵。

    雖然說分兵是用兵的大計,不過因為戰場情報把握得比較好,王國興認為建奴主力無法在短時間趕到遼西,而面對廣寧一帶的建奴,遼西軍五個營擁有數量與質量上的絕對優勢,因此主動分兵兩路,要在短時間裡,佔領這兩座城池,並改變遼西的攻防形勢。

    廣寧、義州到錦州地區,形成一隻喇叭的形狀,位置非常重要,是連接遼東、遼西,以及蒙古的關鍵位置。拿下這兩個地方,明軍等於是重新佔領了遼西,可以將防線順利推進到三岔河一線,直接威脅建奴佔領的耀州、海州一線。

    同時,佔領了廣寧,也可以切斷建奴與蒙古在這一地區的聯繫,可以威脅到蒙古,使其不會輕易徹底地投入建奴的懷抱,雖然這兩者一直都是在勾結,但明軍的強勢,至少可以使得牆頭草一樣的蒙古會收斂一點。

    東江鎮是這次秋季攻勢的主要方向,駱養性一共用了七個營,甚至將後方的防守交給了臨時召集起來的礦兵。

    東江鎮也是遼海,包括遼西在內的最強的軍事集團,一共擁有十個營,這次出征的七個營就包括了精銳中的精銳的老三營:滅虜、破虜、選鋒。

    東江軍的行動也足夠大膽,在分兵襲佔了湯站堡、險山堡之後,大軍竟然是順著大蟲河、草河,直接開到鳳凰城下,擺出一副攻城的樣子。

    如果說復州建奴只有七八個牛錄,一個參領,那麼鳳凰城直接駐守著一個貝勒和一個旗,二十多個牛錄,一萬多大軍。

    雖然其中有些漢軍,不過這也是建奴少有的常備軍團,而在寬甸等地,建奴隨時可能動員更多的兵力。

    駐守鳳凰城的是後金貝勒阿敏,他有些弄不清楚明軍的目的,作為後金的高級將領,並且手中不弱,阿敏的行動要比復州的建奴參領大膽、靈活得多,駱養性也沒有自大到四面圍城,只是在草河與鳳凰城之間紮營駐軍,然後襲佔了上游的斜烈堡,切斷鳳凰城與遼陽最近的聯絡通道。

    阿敏領大軍出城,駱養性也派出了三個營大軍列陣,在草河河畔,雙方投入的兵力都超過了一萬,由於雙方都沒有依城堅守,這差不多可以算是野戰,也是繼大蟲河之戰以後,後金與明軍之間,又一次規模比較大的野外會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