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四五回 屯墾 文 / 半埂草

    第二四五回屯墾

    左光斗曾經在京畿屯田。李彥與他在此事上曾經有合作的先例,如今對閹黨的清算已經進行過一段時間,罪大惡極的閹黨首領,已經給嚴審、嚴判,以楊漣、左光斗為首的都察院,又開始向縱深挖掘,試圖將閹黨一網打盡。

    事實上,都察院在審案中的權力比之從前有很大的增加,他們可以直接提審嫌犯,搜集證據,然後訴至大理寺。

    不過御史們對於職權的變化還是有些不太習慣,雖然這邊的權力增加,但是別的權力減少,讓有些人對李彥的所作所為並不滿意。

    隨著閹黨清算的重頭戲落下大幕,有的御史就開始彈劾李彥,李彥就此向孫承宗提出:若是本官有問題,可以讓都察院來查、來審,但是上疏彈劾、風聞言事這種,無助於事情的解決,也不符合規定,希望都察院按照律法辦事。作為司法機構,不能自己都不懂法律。

    內閣首先因為這件事發生激烈的爭吵,很多內閣成員都認為都察院御史風聞言事,此乃千古成法,李彥不能背棄祖宗做法,剝奪御史的這個權力。

    李彥就拿出前面確定的一些律條,一條一條翻給他們看:「御史官員要做什麼,朝廷官員應該怎麼做事,之前已經定下基本規則,這一條明確說了,一定要按照規則辦事,那麼御史就不能違反規則,我們內閣也不能違反規則。」

    「至於祖宗成法,那也很簡單,此一時彼一時,世易時移,以前的辦法現在用了,未必就能有同樣的效果,具體到御史這個問題,若是按照老辦法來做事,既然無法約束魏忠賢,又能起到什麼作用?而在採用新辦法以後,御史們審查起訴閹黨份子。使其得到法律的制裁,難道不是說新辦法的優越之處嗎?」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只能各自退讓一步,暫且保持現狀,駁回都察院的做法,而在下次百官朝議之時,對此進行辯論、表決。

    都察院事件表明保守勢力已經開始逐漸出現在李彥的對立面,這種理念上的分歧,也很難進行彌合,而保守勢力在朝中的勢力極為強大,在朝議之時,恐怕也難有勝算。

    李彥只能通過華夏社,撰寫了一個系列的策論,論述法制的重要性,《華夏時報》甚至開了一個專題,連續刊載歷史上的篡權、專權之禍,並認為唯有律法、準則,才是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唯一辦法。

    而由宋鍾國準備的一些文章,並不簡單的講述律法,而是將律法和儒學結合起來,宋鍾國認為,所謂律法,並非源於先秦的法家,法家重刑,而儒家的律法重「行」,也就是對行為的規範。

    宋鍾國引用反對派的話說,正是因為總有很多人不遵守儒學的規範,才使得現實中總有很多問題。如果人人都按照儒家提倡的道德準則去做事,當然會是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然而事實上這樣做的人並不多。律法就是將這些規範提煉、具體化,然後讓人們來遵行,而不是口頭仁義道德,暗裡男盜女娼。

    保守派當然也會做出反擊,這場突如其來的論辯,變得越來越激烈。

    輿論戰有宋鍾國坐鎮,李彥只自顧自地撰寫自己的系列文章,並且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並不想因此而耽誤工作。

    為了分化保守派的勢力,給他們找點事情做,而不是整天在那裡吵來吵去,李彥就拜訪了左光斗,邀請他出任工部右侍郎,主管屯田事務。

    左光斗曾經做過屯田,他對李彥的一些離經叛道做法雖然有所不滿,但是對李彥花大力氣興修水利,又準備屯墾荒地的做法,倒是非常讚賞。現在李彥邀請他來做這件事,左光斗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何況這本來也是他極為想做的一件事。

    左光斗道:「要讓本官做這件事,錢、物、人,都要給配備充足,本官可不願意只是做做樣子。」

    李彥啞然失笑,也不作出保證,就請左光斗先去拜訪一下他未來的上司,工部尚書徐光啟,瞭解一下京畿水利工程的進展情況,最後意味深長地說道:「本官做事,最重實效。只要有利於大明,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便會不遺餘力地推進,哪怕傾家蕩產,哪怕萬夫所指。」

    李彥離開以後,一向性情暴烈的左光斗坐著想了一會兒,他有些迷惘,東林的官員對李彥一直都有些成見,因為他的許多做法都是標新立異,與傳統不合。仔細想來,李彥以兵變一步跨入中樞,其時未嘗沒有專權的機會,卻選擇了內閣執政,並且將首輔的位置給了孫承宗,雖然說以孫承宗的資歷和威望,也確實更為合適,但起碼表明,李彥懂得進退。

    而細觀李彥所作所為,所做的幾件大事,並沒有為自己過份攬權,除了將內庫納入節慎庫以外,而內庫的銀子,若是都花在治水、屯田方面,顯然要比從前更為合理。

    左光斗的這些想法,在他拜訪過徐光啟,並實地察看過京畿治水工地之後,變得更加清晰:不管李彥這個人到底如何,也不管政治理念上有什麼不同,至少治水和屯田這兩件事,確實功在千秋,是他想要做的事情。

    李彥分管工部,具有尚書、侍郎的提名權,他提名申湛然由右侍郎晉陞左侍郎,左光斗遷調右侍郎。內閣對左光斗的遷調沒有意見,畢竟左光斗的資歷和聲望都已經足夠。但是對申湛然的任命就有些不同看法,主要是申湛然晉陞的速度太快,從東江道一躍而為右侍郎。幾個月一過,又成了左侍郎。

    這樣的晉陞速度,相對來說未必稱得上很快,但是考慮到申湛然並非進士出身,而只是一個監生,就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

    左右侍郎的高下之分並沒有那麼明顯,李彥並沒有想要力爭,最終的結果還是左光斗直接遷調左侍郎,申湛然依舊是右侍郎。

    雖然如此。卻不妨礙李彥在工部的佈局,因為夏熙掌握節慎庫,只要捏緊錢袋子,其他的事情都好辦。

    左光斗的專業素養可能並不如徐光啟來得純熟,不過他強在做事的能力,之前屯田的效果並不理想,那是因為他沒有獲得朝廷的支持,不管是人、物、錢全都無法到位,自然做不成事情。

    而李彥在這方面可謂全力配合,京畿駐軍和衛所本來就很多,特別是這些衛所兵,戰鬥力幾乎為零,全都給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就地整編為工程兵或者屯田兵。

    這些衛所的兵之前也是種田兵,技術上沒有問題。不過之前的做法,都是自己種了地,給朝廷收走一部分,再給軍頭拿走一部分,產量本來就不好,所剩下來的就更少了。

    京畿一帶的情況,其實比之從前都有不少的好轉,原因是馬鈴薯等乾旱作物的推廣,那兩年農民的日子好過一點,隨後這兩年。因為馬鈴薯等的價格下降,農民又變得入不敷出。

    衛所種田兵的情況同農民都差不多,轉成屯田兵以後,只是讓種地變得名正言順,並且不用再給軍頭交糧,所能剩下來的糧食也更多。

    人人心中一桿秤、一筆賬,自然知道哪種方式對自己來說更合算,衛所兵對於成為屯田兵、工程兵也沒有什麼怨言,至少生計上似乎更好安排,更有保障,至於那些軍官,都給抽調到京師講武學堂聽課,他們手上的精銳家丁,也給直接抽調,就近補充進復遼軍。

    在政變成功以後,山海關的馬世龍就領著五個營全都開進京畿,有了這支強軍在,整編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

    李彥主導的屯田計劃,首先就從天津開始,這裡的衛所兵比較多,田地也多荒蕪,名義上又都是衛所的田地,雖然如今很多已經成為地方富戶或者權貴的田地。

    李彥並不打算清算這些田地的來源,他提出的要求是不能有荒地,凡是有荒地的,除了特別申請並經過允許,不然就必須墾荒,地主自己不進行的,土地充公,由衛所組織屯墾。

    想要屯田,首先就要進行土地的清查,以左光斗的鐵面,自然是最佳人選,另外兵部和天津衛也給予全力支持,這是左光斗上一次屯田之時,從來沒有過的良好環境。

    過去很多地主都會採取隱瞞不報等方法,到了後來,就造成納稅的田地越來越少。

    而這一次,無主的田地都將成為屯田的目標,並且這次無人認領,就將當做事實上的無主荒地處理,這些地主權貴總不能置之不理,不得不出頭認領那些平常看上去沒有主人的荒地。

    雖然土地的清查才是剛剛開始,左光斗就給這些結果給震驚了,那些看上去的荒地,很多都是地主權貴的土地,他們卻任由土地荒蕪著。而天津衛所剩下來的土地,多數是些貧瘠的旮旯。

    如此一來,幾年前遇到的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那就是可屯的荒地,並不如想像中的充足,總不能還要花錢購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