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四七回 對手 文 / 半埂草

    第二四七回對手

    「少爺,最近內閣葉大人家中。經常有人出入,」在將今天的重要消息匯報結束以後,包有才似乎隨口說了一句。

    「葉大人?葉向高?」李彥微微一愣,旋即想到包有才在說什麼。

    錦衣衛整編之後,已經成為一個情報偵察機構,雖然駱思恭重新執掌錦衣衛,不過包有才也躋身其中,成為北鎮撫司鎮撫使。按照錦衣衛的職權設定,錦衣衛負責偵察內外情報,南北鎮撫司負責國內的南方和北方,其餘則主要負責對外情報。

    鎮撫司對內偵察限定為邪教、謀逆等危及國家安全的事件,李彥倒是沒想到包有才會將朝中大員也監控起來。不過錦衣衛這麼做,倒也在職權範圍以內。

    李彥抬頭看了包有才一眼:「葉大人府上有人拜訪,應該很正常吧?」

    包有才欠了欠身:「少爺,小的懷疑他們是在串聯什麼。」

    「串聯?」李彥微微皺了皺眉頭,要說葉向高謀逆,他是怎麼也不會信的。

    葉向高曾經兩次為內閣首輔,在萬歷時期,更獨相多年,如今九人內閣,甚至滿朝文武當中。論及資歷最為深厚的,非葉向高莫屬。

    也因為為官多年,葉向高的門生故吏,可謂遍佈朝野,華夏本來最講究關係,官場中尤其如此,雖然華夏的傳統,也有所謂君子群而不當,黨爭傾軋,卻從未少過。

    不過,在華夏的歷史上,似乎確實未曾出現過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政黨,就以有明一代來說,不管是東林也好,三黨也罷,甚至說之前的閹黨,也都不能稱之為政黨,都沒有統一的行動綱領和目標,組織也很不嚴謹。

    包有才這些年從事情報工作,可謂將其特長髮揮得淋漓盡致,又在李彥的提點下,使情報的打探手段更加豐富和系統,組織、分析更為高效。在執掌北鎮撫司以後。迅速將其改造成為強大的情報機構,事實上包有才的權限並不僅僅是北鎮撫使,整個錦衣衛的整編,他的作用也很關鍵。

    包有才調教出來的北鎮撫司探子,只是稍稍花費了一些功夫,就弄清楚了那些頻繁拜訪葉向高的人都是幹什麼的,以及目的如何。

    這些人多數自詡為葉向高的門生故吏,其中很多是在新政調整中的失意人,也有一些是保守派官員,他們不斷拜訪葉向高,就是希望他們的「座師」、前內閣首輔大人能夠站出來,阻止李彥在朝中「胡作非為」。

    對於保守派可能發起的「反擊」,李彥早就有心理準備,北鎮撫司的存在,可謂他手上掌握的一道利器,錦衣衛的權力雖然受到嚴格的,但是能夠刺探情報這一點,就有著別人難以想像得到的厲害之處。

    「葉大人的態度如何?」李彥現在最關心的就是葉向高在這件事情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過往的表現來說,葉向高此人應該是謹守「君子群而不黨」那一套原則的。即便是被公認為內閣魁首,他在同「三黨」的鬥爭中,也並沒有過激的舉動,這一點同楊漣等人有明顯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有時候很難判斷葉向高是屬於東林黨,還是溫和派。

    就東林這一系官員來說,曾經為內閣大學士的葉向高、劉一燝、韓爌等人,雖然態度不乏激烈,終究比較平和、中庸。也因而在閹黨掌權期間,都能辭官告老,而不是像楊漣等人那樣,讓魏忠賢恨之入骨,給投入詔獄。

    葉向高等人起復以後,重新入閣,雖然態度上總體比較保守,不過李彥總是能夠站住大義的立場,並且得到朱由校,以及朝野輿論的支持,葉向高等人也都沒有做出激烈的舉動。

    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至於暗地裡,包有才帶來的這個消息,就說明平靜的水面底下,也是暗流洶湧。

    「聽那些人話裡的意思,似乎是葉大人的態度並不積極,不過也沒有阻止,」包有才話裡的意思點到即止,李彥雖然沒有規定錦衣衛不得干政,不過盡量以中立、客觀的態度來做事,才不至於在情報方面出現偏差。

    李彥微微點了點頭:「那麼,他們具體想要幹什麼?是針對明年的國士大會?還是現在就想串聯起來?」

    「他們也想反對國士大會來著,不過此後改了主意,想要在國士大會上掌握控制權,」包有才道。

    李彥皺了皺眉頭,他搞出這個國士院,固然是認為民主制會比較穩固,從現實角度考慮,也是覺得他在朝中能夠獲得的支持太少,有了國士大會,眼下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況或許能夠得到一些改變。要是讓保守派獲得國士院的控制權,那他的處境可就更麻煩了。

    不過,他很快露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若是比拚選戰,他敗了也沒有什麼,畢竟,這本身就代表了一種進步,哪怕自此以後,讓他告老還鄉,他就去折騰他的華夏工場去,有了這個基礎,想要退回去,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再說,要論及選戰,這個時代瞭解最多的人恐怕就是他了,如果這樣都不能贏得選戰,那只能說明他的能力不夠,或者說他的想法真的還不合時宜。

    李彥微微一笑,看來這回的選戰,倒是真的有些選戰的樣子了,那大家就好好選一回吧!

    「那些人相互聯絡,都準備用什麼法子?」李彥微微笑道,這些人代表著舊的封建官吏,也是李彥遲早要打碎的,他們此刻所具有的能量,可是相當龐大的。

    「他們準備發動各自的人脈,與地方上的官吏勾結,只選那些……跟他們的觀點和立場一致的士紳成為國士……」包有才將打聽到的情況簡單說了說,因為這次推舉國士,具體的操作肯定還是要落在地方官的手上,雖然說是底下推舉,但實際操作如何,朝廷這邊也是管不到那麼細緻。

    李彥目光一凝,如果說正當的「選戰」交鋒他還能夠接受,並且持積極的態度,那麼這種企圖通過地方官吏,進而操作推舉過程的做法。就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了。

    李彥想了想,眼看今年將過,新年將至,屆時就要拿出推舉國士的方法,並且同明年的會試一起進行,要想避免那些人設計的情況,使得推舉不為地方官吏所操控,就必須在推舉辦法上想想辦法,盡可能規避。

    此外。對於那種試圖操控推舉的行為,也要進行嚴厲打擊。

    「包有才,這件事情你親自盯一盯,注意搜集證據,」李彥淡淡說道,至於具體要怎麼做,包有才肯定會明白的。

    天啟六年,葉向高已年近古稀,算上這次起復,在他幾十年的官路生涯中,也算是經歷了比較大的三起三落,宦海無涯,而他感覺自個兒的生命也已經快要走向終點,這回從福清趕到京城,明顯感覺精力大不如前。

    所謂「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葉向高這個歲數,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開。只不過看開是一回事,人在官場。有時候也身不由己。

    坐在書桌後面,葉向高放下手上的狼毫,微微歎了口氣:這次起復,考慮到自己的歲數和身體狀況,葉向高本來是不想進京的。只不過是否進京,早就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其時閹黨覆滅,朝中空缺甚多,之前他的很多門生故吏,都受到牽連,為閹黨所不容,如今有了這個機會,他葉向高不能不為他們爭一爭。

    正因為如此,葉向高才抱著殘病的身軀,輾轉來到京城,卻發現朝中的境況已然發生很大的變化,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的體系。

    以葉向高精於世故的目光,自然能夠洞悉其中的奧妙,李彥所設計的權力架構,其核心無非就是制衡,不僅官員之間要制衡,甚至對皇帝的權力也要進行制衡。

    就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說,李彥的設計堪稱絕妙,葉向高也不得不在心中感到佩服,特別是李彥手握重兵,又立下勤王的巨大功勳,有機會成為霍光、于謙、張居正那樣的權臣,然而他卻沒有那樣做,而是將自己也放置在整個制衡體系當中。

    看到了這個,葉向高甚至真的有些相信,李彥是一心想著大明,雖然他的一些做法,葉向高未必全都認同,兩個人在內閣當中,也曾經發生過很多的爭論,但大體上都能本著務實的態度,並未影響內閣的決策效率。

    而年後將要推舉的國士院,在葉向高看來,又是李彥分權、制衡之舉,此舉若是能夠成功,則朝中將再無昏君,也無權臣,就這個角度來說,此舉無疑又是一次絕妙的舉動。

    不過對於葉向高等保守派來說,上下尊卑,才是自然之道,李彥所作所為,極盡制衡之能,卻有違天道,實在有些不合適。

    葉向高本來反對組建這個國士院,沒想到消息透露出去以後,朝野間有不少支持的聲音,讓他最終不得不妥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