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混在五代當軍閥

大道小說網 五代是個軍閥世界 文 / 卿士

    發表者:長樂居士

    趙匡胤陳橋黃袍加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看來很像是趙匡胤在幕後,他弟弟趙光義、親信趙普等在前台導演的一場活劇,不過,從表面上看,趙匡胤是在部下軍人推上皇位的

    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周朝的開國皇帝郭威在領兵出戰契丹到澶州時,被部下擁立當皇帝。趙匡胤好像在拷貝這一過程,不過,趙匡胤披的好像是黃袍,而郭威的「黃袍」卻只是一塊黃布。

    在郭威之前還有後唐明宗李嗣源,也是出征在外由軍人擁立,更像是臨時被動的。在五代時,還有多起軍士們擁立新皇帝未成的。

    這樣習以為常地擁立皇帝,並非五代的新發明,而可以看作是一種中晚唐以來的一種傳統和發展。中晚唐割據藩鎮中,主帥由軍士擁立、驅逐、殺害似乎已經成了慣例。而五代的皇帝可以看作是最強的藩鎮吧,雖然和藩鎮名義上不同,實質上並無大差別。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就出現了,直到北宋才結束。安史之亂快結束時,一些原安祿山將領投降,唐皇朝姑息養奸,讓他們充任節度使,佔有河北、山東大片土地。雖然名義上從屬於唐皇朝,實際上,藩帥不是由中央任命,賦稅不上交中央,中央命令對他們不利時就不服從,甚至起兵,實際上和敵國沒有原則區別。割據藩鎮主帥是怎麼產生的?主要有二:

    一是世襲。一些控制下屬能力強的藩帥,可採取這種方法;

    二是軍士擁立,或有勢力的部將搶班奪權。

    唐中央政府在一般情況下,都予以批准承認。

    唐幽州藩鎮(其主帥或稱盧龍節度使,管轄現北京、天津、唐山、錦州、河間等地)先後任藩帥的有二十六人,只有一個叫張弘靖的是由朝廷任命的,還被部下攆走。這二十六個藩帥中,被部下所殺的有八人,被攆跑的有四人。其繼任人有六個是由軍士們擁立的,還有的就是誰拳頭硬誰當。

    在些事件是貨真價實的兒戲。例魏博節度使(領有現在安陽、鶴壁、滑縣、清河等地)樂行達及其子的一些行為受到軍士們懷疑,樂本人請求退位到廟裡當和尚,軍士們推趙文弁為頭,樂行達的兒子領兵來打,趙不出戰,軍士們殺了趙文達,然後高呼誰願當節度使,有個叫羅弘信的出應願當,軍士們環繞他看了看,說行,於是羅弘信就成了節度使。

    為什麼軍士們熱衷於擁立藩帥?這是因為,既然有力量擁立,也就有力量廢黜、驅逐、甚至殺害,所以,藩主帥就不能不籠絡軍士們,給他們優厚的待遇。而藩鎮的軍士們多為世襲,他們逐漸成為低級特權階層,或一個特殊利益集團。藩帥還要在感情上拉攏,不斷宴會犒賞,待若驕子,實質上是盡力造就一批心腹將校。

    這樣,擁立藩帥成為軍士們維護其利益的手段。

    至於擁立皇帝的利就更大了。主要的擁立者,在新皇帝登基後,多可以得到高官厚祿。至於一般軍士擁立後可以搶掠。

    後唐明宗被擁立進入京城洛陽,軍士焚剽不止,京師大亂,即使是高官也不免。後來,搶掠終止後,明宗命百官來見,相當多官員竟被搶的無官服可穿。

    周太祖被擁立後進入京城前,擁立的將軍許諾軍士入京後大掠十日。入開封後,諸軍開搶,城中煙火四發。第二天,大臣們說,如不禁止,今夜開封就會變成空城。這樣郭威才以鐵腕手段制止。

    為了避免軍士們擁立別人,在位的皇帝就又不能不姑息和縱容擁有軍權的藩鎮節度史。

    這種擁立主帥或皇帝只能叫作混亂,絕非民主(倒有些像某人說過的大民主)。

    在藩鎮統治下,一般老百姓生活如何,幾乎沒有什麼記載。只找到下面一例:在唐史裴度傳中記載平定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後唐軍進入蔡州,發現吳元濟規定人們在街上不許互相交頭接耳私語,晚上不得點燈,如有相互來往喝酒宴會者死罪。而且是吳元濟父親時候就定下來的。裴度管理蔡州後,解除了這些禁令,人們才知道生活還是有樂趣的。

    這樣一種混亂最大的危害是造就了一大批軍閥。中晚唐的藩帥中就有相當一批是軍閥,五代的皇帝及十國的君主們以及節度使幾乎個個是軍閥。這些人沒有文化,不知如何治國或管理地方,把主要力量用在攫取一己私利,和培植自己的武裝,把轄區的財賦幾乎全部都用來作這兩件事。

    這就是五代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軍閥統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