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混在五代當軍閥

大道小說網 第六卷 第一百九十二章 招賢納才 文 / 卿士

    北方的冬天特別的冷,風刀子一般的滑過城中衛兵的臉,一片片雪花飄散在四處。

    城中百姓此時心中暖烘烘的,大戰過後讓他們享受了片刻安寧,最為難得的是新來的節度大人不但免去了今年的賦稅反而發放糧食給他們過冬,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更有幾個老人甚至跪在地上向上天禱告,乞求上天保佑新來的節度大人平平安安。

    隨著戰事結束,安民免賦的告示張貼,城中各大行當都重新開業,幽州城中唯一的一處酒館中此時卻熱鬧非凡,幽州城千年的傳統讓一些士人及百姓都有了在酒館中溫上一壺好酒坐一坐的習慣,而幽州之戰的情形及新來的節度大人生平成了人民口中的話題。

    當然他們不敢直接議論節度大人的是非,況且李大人一來比之劉守光的殘暴不仁已是好過太多,人們的口中無一例外的是一致認為李大人的佈局可謂鬼斧神工。

    憑萬餘兵力驅契丹,據晉軍,虎口奪食,將燕幽之地重歸舊統,每樣功績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掌櫃的,再來壺酒,要燒刀子啊!」一名食客說到高興處赫然大喊。

    「來勒!」內堂簾子掀開,一名精碩的年輕人端著一壺酒小跑著出來,將一壺酒送到那桌前,笑臉道:「客官,您慢用!」坐在靠窗邊的一個角落的一桌上,一個身形銷瘦的文士恭謹的對對面一個威嚴之人道:「大人,你看我選的人怎麼樣!」

    對面之人微笑著點了點頭,道:「這小子很機靈,是做這行地料!」

    如果有軍士看到此人的面貌絕對會大驚失色,這正是新來的節度大人李。

    中間一桌數個商客在高談闊論。李刺激經濟的數條政令一發,各地的商人彷彿就像聞到了腥的貓,從四處湧來,最遠甚至有從洛陽來的,其中一人微微已有些許醉意,打著酒嗝道:「話說前不久幽州之戰到底是何情形,聽說契丹人百萬人馬,為何大敗而歸!」

    燕幽民風彪悍,同樣也熱情好客。旁邊桌上一人接話道:「這你都不知道,這是咱們李節度的不凡之處啊!」

    一名商客立即問道:「有何不凡,我聽說這是晉王與契丹人兩敗俱傷,李節度只是撿了個便宜而已!」

    「錯了,錯了!」一名酒客搖頭晃腦的說道:「這位兄弟見識太過淺薄,晉王與那耶律阿保機何等人物,能夠看著別人從自己地口中撿去到手的食物?」

    眾人齊齊點頭,只覺有理。這名酒客見眾人關注,悠然自得,頗為得意,抿了一口酒之後,吐出一股白氣,一掃周圍眾人道:「方纔那位壯士說的不錯,此乃李節度的不凡之處了,軍事靠的不僅是武力,更靠的是佈局。所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這人突然停了下來。眾人正聽到興處,不由一陣著急。都盼望著他繼續說下去,其中一人先忍不住道:「繆先生,你倒是繼續說下去啊!」

    這位繆先生敲了敲桌子,指了指酒壺,空空如也,旁人隨即會意,高聲喝道:「掌櫃的。再來壺酒。算我的!」

    「好勒!」

    繆先生倒滿酒杯仰頭灌入喉嚨,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已是泛一片紅潤,道:「契丹三十萬大軍南下,意將整個燕幽納入囊中!」

    一個商客立即質疑道:「三十萬,不是百萬麼?」

    旁邊一人微微皺眉,喝道:「好好聽先生說,別打岔!」

    頓時整個館中再次安定了下來,目光齊齊聚集到繆先生的身上,繆先生清了請喉嚨,接著道:「然晉王新的盧龍不久,當然不會束手放任,率精兵七萬北上,晉軍雖兵力遠不如契丹,但勝在精,一軍足可擋契丹數軍,虎狼相爭,如無李節度從中運籌帷幄孰勝孰負尚未可知。」

    一心急的立即道:「李節度不過萬餘兵馬,有何能耐!」

    在眾人責怪的眼光之下那人靜靜的閉上了嘴,縮了回去。

    繆先生輕拍桌子,道:「這位兄台說的對,李節度區區數萬人馬有何能耐改變幽州戰局,看起來萬餘兵馬在數十萬大會戰中不值得一提,但他卻可以決定著戰爭的走向。」

    正當繆先生要準備高談闊論之時,一旁響起一個陰陽怪氣的聲音:「哼,說來說去,你只不過為李歌功頌德而已,李何德何能,如晉軍或契丹大軍再次來襲,大戰再次爆發,是問以其區區萬餘兵馬又能保幽州幾何?李是為我燕幽之最大禍首矣!」

    頓時滿座都靜了下來,眾人都為這怪人狂妄地論調給嚇住,李雖下了安民令廢除許多殘暴的刑令,但夠膽如此直接地指責節度大人的確實是膽大包天,但仔細想想這怪人說地也不是沒有道理。

    但李入主以來的眾多有利百姓休養生息的行事已隱隱讓眾人的私心偏向李,一名酒客也不知是不是漲紅了臉,忍不住反駁道:「你胡說什麼,李節度英明神武,不出數年時間,盧龍休養生息一陣便可恢復往日昌盛,到時何俱外來勢力?」

    周圍立即有人附和。

    那怪人嗤道:「我知你等一心向著那李,然我四處遊歷,此時只做公平論,這種事情看得多了,如今亂世,一方節度非武力強大不可守,武力強盛則可保護農耕,百姓方可歸心,然如今的李節度,有武力否?」

    這怪人彷彿越說越有勁,將杯中酒全數灌下,又道:「即無武備,當有強大靠山,然李既不容於晉,眼下又與梁疏遠,屆時可有盟友乎?李本據滄州,背靠梁,有依有托,兵馬亦足夠,潛心經營數年倒未必不可成一方雄豪,然此次以全副身家北上燕幽,棄基業於不顧,根基以失,如今有如無根之木,飄搖難定矣!」

    待著櫃檯處的掌櫃的皺了皺,上前去一把按下那怪人道:「先生醉了,先回客房歇息一番可好?」

    繆先生瞟了一眼那怪人寒蟬地衣著哈哈一笑,道:「多說無益,雖然我全然贊同先生之論,先生高才,令我等茅塞頓開,然先生為何淪落至此啊!」

    那怪人也不惱怒,斜眼望著繆先生道:「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井中之蛙,安窺天地之全貌?」繆先生毫不相讓,兩人在館中隱隱有對峙之相。

    論遼代「一國兩制」雙軌行政制度

    北、南分制,即契丹人與漢人「因俗而制」,是遼代統治地一大特色。遼對地處長城內外社會經濟和政治落差較大的不同民族與地區,採取「一國兩制」,從中央到地方實行雙重體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注《遼史》卷4《太宗紀上》。),即以奴隸制統治契丹廣大畜牧業地區,以封建制統治佔領地渤海幽雲十六州等較為發達的漢人農業生產地區。「以國制治契丹」,既沒有脫離契丹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沒有超越時代而採用漢制即封建制,又在原有的基礎上盡量吸取先進的文化,有利於契丹的進步和強大;另一方面,「以漢制待漢人」,使具有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的地區得到繼續發展,防止了這些地區的社會倒退。歷史證明,遼北、南分制的雙軌制度適應了政治經濟極不平衡的遼代統治,是成功而值得借鑒的一份寶貴遺產。

    1.漢文化對契丹的衝擊和影響正當中原處於五代十國分裂割據之際,契丹族在北方草原上日漸興盛。公元916年(神州元年),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從此稱雄北國,威震四方,形成「東至於海,西至金沙,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注《遼史》卷37《地理志》。)的大遼帝國,同後來的中原北宋王朝相抗衡,歷時二百餘年。在阿保機建國前後,由於漢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契丹的政治和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之前,在連年的對外征戰中俘擄了不少漢人。此時中原混戰,後晉、後唐戰火不休,南方的割據政權之間也是烽煙四起,民不堪命,又有大批漢人逃往北方契丹地區。漢人韓延徽建議阿保機對漢人實行異於契丹人的統治措施,置州縣城郭使其居業,保持漢人的生產生活習俗與制度,這就是頭下軍州。頭下州城的設置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農業也開始引起遼統治者的重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