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月東昇

第四卷 鐵騎奪金 第五十八章 變通之道 文 / 蘇潛

    第五十八章變通之道

    蘇翎輕描淡寫但字字清晰的一席話。讓身為遼東都司第一主官的遼東經略袁應泰陷入沉思,久久未發一言。而一旁以不那麼舒服的姿勢坐著的李永芳,也為蘇翎的這番話產生某些聯想。至於站在一側侍候的何丹旭,則不時地從側後看著蘇翎的側影,從蘇翎身上的鎧甲一直到腳下的牛皮長靴,一寸不漏地留神觀察著。

    這位年紀不到三十的武官,如今不僅貴為總兵官,且已經建立屬於自己的嫡系武裝,甚至,還有屬於自己的民政系統,軍需補給基地,以及那名為鎮江水師其實也隸屬於蘇翎的上千艘大小船隻。何丹旭作為與鍾維澤聯繫緊密的人,知道蘇翎的實情,要比袁應泰多出不少。但出於某種原因,這些實情,何丹旭並未向其侍候多年的主人稟報。

    從遼陽城破前的那一刻,鍾維澤帶著部屬出現在何丹旭面前時,何丹旭便明白,自己的性命,完全屬於這位年輕的將軍了。跟隨袁應泰多年,何丹旭也曾見過不少生生死死的命運。但眼前這位將軍,既然能令自己從亂軍之中生,也能令自己死。在躲藏鍾維澤的哨探們挖掘的地窖之中的那幾個日夜,何丹旭便已想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何丹旭並不太明白蘇翎將要做什麼,但即使是他這個袁大人的僕從、親隨,也看出來這遼陽失而復得帶來的變化。而自己的主人,要想重新收拾作為遼東經略所必需擔負起的職責,也完全指望蘇翎的一舉一動。

    既然何丹旭這等小人物都能看出這一點,其餘兩位遠站得比何丹旭高的人,自然也不會落後一籌。

    在大明朝位列文武官員系列的,即便是世襲的官職,也不會是蠢人,當然,說個個聰明可以,但談及睿智,或許便能分出個高下。而袁應泰與李永芳,各自經歷不同,雖不可類比,但能從各自的一條路上走到今天,這沒點心機,是完全做不到的。不過,兩人的這點心機,都用在了各自認為重要的地方。

    李永芳最初是為了養家餬口。做下吃空額、貪月糧的勾當,隨後便僅僅是為了一家大小活命而已。而袁應泰,這做官到了遼東經略的位置,也算是倒了頭了。以袁應泰過去的仕途經歷,也算是有過一番雄心壯志,只不過也就是用在「勤政愛民,治水有方」幾字評語上。

    當初在臨漳做知縣時,曾「築長堤四十餘里,捍御漳水。又調繁河內,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數萬頃,鄰邑皆享其利」。隨後袁應泰被外放為布政司參議,任淮徐兵備道。適逢山東出現饑荒,袁應泰因救災銀子不夠,便挪用了額外稅及漕折馬價數萬金,被彈劾回鄉「養病」。從這幾年袁應泰所做的事來看,這民事是其唯一關注的重點。直到後來起復任河南右參政,以按察使為永平兵備道時,才開始接觸兵事,也不過是招兵買馬,休整要塞,打造戰艦,採辦火藥軍械等軍需籌辦之事。

    這不論是李永芳,還是袁應泰,在各自的路上,並未有什麼人給予其指點,僅僅是以自己本能度日。而此刻。蘇翎的一番話,卻將兩人都帶到了一個新的世界面前。

    這稍稍顯得有些寂靜的廳內,暗中湧動著數種思潮。

    李永芳雙眼微微瞇起,間或眨巴幾下,視線卻是落在空處。大約是在想著如何做到蘇翎所說的「斬草除根」之策,最好是能將所有知道自己在努爾哈赤麾下做事的人,全部除去,這樣,李永芳便少了幾分擔心,日後倘若有人在此提及自己降了努爾哈赤一事,也可不同去解釋那些細節問題。這樣想著,李永芳甚至已經開始數著那些知道細節的人,其家中到底有哪些人口,以便為蘇翎提供一些「草根」的靶子。這般為自己除去潛在禍根,李永芳願意用盡全身本事,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挖出那些禍害來。

    而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心思,卻非落在「斬草除根」上。

    將女真人也視為大明朝廷的「子民」,這個思路可是正對了袁應泰以往的一番作為。如果按蘇翎所說的,不繼續執行大明朝廷以往的「羈縻」與朝貢制度,而是設立府、縣,派駐官員治理民事,這自然是完全嶄新的一種治理手段。甚至袁應泰已經在琢磨到底該設置幾個府,多少個縣,而那些女真百姓住在山中,又如何處理土地與山林的歸屬權利問題。

    再聯想到蘇翎將遼陽百姓遷至鎮江堡的例子,袁應泰也考慮起將女真人遷出山林,或是將一些漢人百姓遷入現在的女真地界的辦法。這既然不再設立以往的諸如建州衛等衛所建制,那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屬於女真人的土地與山林,一切都由朝廷分派。這每家每戶,不論是遷入的漢人。還是世居於此的女真人戶,也可按遼東都司的屯田制度,給予每人五十畝的農田,照章納稅,繳納籽粒糧。在佐以輔助農事的手段,當真要不了幾年,便可以將女真地界完全變成與山海關之內相似的府、縣。

    但這至少要先解決掉那些女真貴族的問題,有這些人在,府縣制度是無法實施的。所以,袁應泰想到這裡,才想起蘇翎的所說的「斬草除根」計,這一下,袁應泰雖有些遲疑過於血腥,但卻仍然在心中予以肯定。從這一刻起,袁應泰開始從單純的「問民間疾苦」轉變到治理「大明疆域」的高度來。

    這一個人的作為到底能有多大,事實上還是跟其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是那些能給予其指點、引領的人,更是密不可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蘇翎今日的這番話,無疑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此時袁應泰與李永芳,對蘇翎倒並非僅僅是「佩服」一詞所能形容,蘇翎所帶來的新世界,將李永芳與袁應泰都拉出了以往各自的局限,開始面對嶄新的未來。這新的心思,也自然形成新的眼光。

    這一點,與蘇翎的那些兄弟們有些類似。自古一方豪傑,能有無數的追隨者,這不單單憑的是銀子,威懾,還有如蘇翎此時所導致的,新的希望,新的視角。無論什麼手段,都比不上追隨著們自發的地跟從所帶來的影響力。所以,任何一個心中懷有大世界的人,便也能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袁應泰經略府前廳中的寧靜,當然不能持續太久。這畢竟今日是來議事的,這半中間出現這麼一番議論,已經屬於輕緩不分了。不過是因努爾哈赤的一番守勢,讓蘇翎自可放心大膽地安排時間。這對袁應泰與李永芳的一番影響,佔用一點時間,也是收穫頗大的。但,也不能過分的「好整以暇」不是?

    蘇翎已經將一杯茶第二次喝得見了底,這剛將茶杯放下,一旁的何丹旭便悄無聲息地過來再次斟滿。蘇翎看了看何丹旭。對其點點頭,然後轉向袁應泰。

    「袁大人。」蘇翎輕聲喚道。

    袁應泰恍然醒了過來,忙說:「哦,接著說吧。」

    蘇翎笑了笑,問道:「袁大人,在想治理民事麼?」

    袁應泰也微微一笑,答道:「若是此時便能做這樣的事,我倒是可以多想上幾日。這建州女真地界上,河流也是不少,修築幾道堤壩,攔水成湖,不僅能灌溉農田,也能養魚,且也能有一些防備水患的作用。」

    蘇翎一怔,這隨口一問,倒問出這麼個主意。這袁應泰還當真是治理農事的一個好手,這個辦法也能隨口而出。遼東境內大小河流非常之多,這水患也是年年都有,真若如此,可也要算是一大好事。

    蘇翎轉念一想,便又問道:「袁大人,此事尚早。今日說起這事,不過是讓袁大人給朝廷的奏書上。提上一提,也顯得袁大人對遼東一事的遠見啊。」

    袁應泰聽這麼一說,有些尷尬,這分明是蘇翎的主意,怎能說是自己的遠見?不過,蘇翎說過,這軍事上以蘇翎為主,那麼這民事上,蘇翎當然不會插上一手了,這當然還是袁應泰的職責。

    「嗯,給皇上的奏書,我會仔細斟酌。」袁應泰說道。

    蘇翎說道:「袁大人,此事雖然還早,不過,我的那位兄弟,叫術虎的,就是率海西、東海女真部族一起攻打赫圖阿拉的主將,如今已經掌控了海西、東海一帶。在那裡,努爾哈赤的手,是伸不到那麼遠的。」

    「哦?」袁應泰一怔,想了想,問道:「當真已經能完全掌控?」

    「是的。」蘇翎答得很肯定。

    「那麼,」袁應泰猶豫地問道,「你的意思說,可以先在東海、海西一帶設立府、縣?」

    蘇翎稍稍猶豫,然後說道:「可以一試。」

    袁應泰沉吟片刻,說道:「你的意思是我向朝廷奏明此事?在海西試行府縣制?」

    「正是。」蘇翎說道:「袁大人,此事算是一個開端,不論成敗,都可以試行。成,則日後在遼東也就此辦理,若是不成,我們也好從中得出一些成敗的辦法,以便日後予以調整。」

    「試行倒是可以,」袁應泰邊想邊說,「但這府、縣的官員,可是倒哪裡尋去?」

    「就在遼東本地招募。」蘇翎說道。

    「招募?」袁應泰一怔,道:「蘇將軍,朝廷官員可從無招募一說,大明開科取士,才是為官的唯一之道。」

    蘇翎也笑著說道:「袁大人,這個我也知道。我雖是武官,可這科舉入仕,也不是一無所知。請問大人,若是試行府、縣,這朝中的可有多餘的官員調遣?」

    「這個」袁應泰猶豫了。

    大明朝自萬曆皇帝在位數十年,這官員缺額甚多,現有的各部、府縣等官員還不能滿員,何況還要添置到海西、東海的新建州府?

    「可以奏請皇上,加開一科,廣為取士。」袁應泰想出了這個主意,也算是跟蘇翎學會了膽子大的特點。

    「那得多久?」蘇翎笑著問道。

    「這」袁應泰又頓住了。

    確實,這加開一科的事,恐怕皇上與大臣們就得商議多時,且不說是否能成,就算是同意了,等大明朝各府縣的秀才、舉人紛紛彙集,沒個一兩年,是選不出什麼結果來的。

    「那就請皇上格外加賞,讓那些秀才、舉人都出來做事,還有那些庶吉士等等閒官,都加派過來。」袁應泰說道。

    這大明朝養的閒官,可也是不少,作為大明天朝的象徵,很多官員僅是有個名兒,做的事可是屈指可數。再說,類似此時正在家養病的熊廷弼一類的官員,也有不少。真要都派出來,辦十個府縣的官員都不會缺。

    但,這又被蘇翎否決了。

    「袁大人,」蘇翎笑著說道:「就算你說的這個法子,皇上同意了,可以幾個官員願意到這偏遠之地來?」

    別說海西、東海,就算是到遼東,都給人以發配的嫌疑,這不管給的官職多大,怕是真派到頭上,這上書說臥病在床、不能赴任的文書可就多了去了。當今遼事一敗至此,皇上下令赴遼的官員還推三阻四,尋找各種借口拖延,這試行海西一事,還能好到哪兒去?

    「袁大人,」蘇翎又接著說道:「這願不願意來是一回事,這若是真有官員來了,這些人會如何做事?」

    袁應泰不解地看著蘇翎。

    「袁大人,今日咱們議的,便是將女真人視作大明百姓。可袁大人估算一下,這些官員能有幾人會如此做想?」

    袁應泰果然試想了片刻,然後搖搖頭,說道:「難。」

    這袁應泰本人還是遇到蘇翎之後,才發生一些轉變的,何況其他的官員呢?女真人等同於野人,這幾乎是整個大明官場上的共識。直到遼東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時候,這個看法也沒有什麼改變。若是這些官員抱著這些想法赴任,可想而知,這試行的府縣,怕是又會激起更大的戰事。

    說起大明朝廷上的文官系統,這些寒窗苦讀多年的讀書人,一朝榮升大明官職,那個不立即便融入文官的圈子裡去?且不說此時大明朝文官們各自分做幾派,相互指責,將朝廷上鬧得是烏煙瘴氣,單說這銀子,迎來送往,投桃報李的模式,可是在做官之前,便得先學會了。否則就算是有了一官半職,也無法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一帆風順。袁應泰本人還被彈劾過回鄉養病呢,這僅僅是其一而已。

    這些習慣了大明官場的官員到了新的地界,定然是將這種習慣再次傳播至此。而這不過是遼東以往邊牆一帶文武官員勒索女真人的再次重演。如今蘇翎的一部術虎,已經將海西用武力掌控在手,這試行府縣,那可是大事,是蘇翎,以及袁應泰能夠名垂青史的大事。讓這幫子官員這麼一搞,那可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袁應泰如何能讓這種情形發生?

    這也不行,那也不可,到底如何是好?

    袁應泰望向蘇翎,見其卻不像自己這般左右為難,便問道:「蘇將軍,你到底有何主意,說出來聽聽?」

    蘇翎看了看袁應泰,又撇了眼凝神細聽的李永芳,然後才緩緩說道:

    「袁大人,你的奏書中提及的試行,也要包括這用人的法子。大明朝開科取士,此時用在遼東、海西一帶,已不是最好的辦法。」

    袁應泰反應很快,忙問:「蘇將軍,這不以科舉取士?你的意思」

    蘇翎緩緩點頭,說道:「所以,袁大人這份奏書,可得好生斟酌。千萬要明述試行的好處,以及遼東、海西等等實情迥異與關內。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啟用我們最需要的人。」

    袁應泰說道:「你的意思不要那些關內來到官員?」

    「正是。這海西、東海一帶,原本的部族首領,當然不能一下便都改變其部族首領的地位,但按我們適才說的,也不能用其為官。這決不能再用以往任意封賞衛、所官員的法子。所以,設置府、縣,也就是在明面上杜絕了因封賞部族首領而形成的阻礙。想那些部族首領也不完全明白府縣的官員到底是如何一回事。我們安排過去的官員,也才能放心地執政。」

    「那人呢?」袁應泰問。

    蘇翎的這個說法的確巧妙,女真部族對衛所指揮等武職都已熟悉,但府縣官員卻甚少知曉,可以說,完全是兩個系統的事情。解決這些女真部族首領的問題,算是繞了個圈子到抵達的。

    「人,」蘇翎注視著袁應泰,說道:「由我們選。就在遼東本地,也別說招募這個招人詬病的名義。掌管農事的,便從通曉農事的人中去尋找,掌管稅收的,便到那些算賬精明的商人之中去尋。至於巡檢司等等,則仍然由武官擔任。」

    袁應泰良久沒有回應。蘇翎這個說法,完全改變了大明朝的用官制度,這難度,可想而知。但其好處,也是明顯的。按蘇翎的說法,這可從根子上杜絕了文官的那些毛病。可這如何在奏書上寫明呢?

    袁應泰遲疑著說道:「這試行府縣的法子,我詳細奏明朝廷,不過,這知縣等等的官員,先換個名稱管事,人就按你說的辦,我就對朝廷名言,只是暫管,等朝廷有了人選,在做調換。」

    這變通,便是這般學會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