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月東昇

第五卷 第三十二章 眾心所向 文 / 蘇潛

    第三十二章眾心所向

    遠道而來的胡顯成。在遼陽僅僅留了三日,便再次啟程前往海州,直奔郝老六而去,並由海州經復州、蓋州、金州,再返回鎮江堡。這一趟,將是胡顯成對這三日商議而成的事項,做的最直接的巡視。

    這三日裡,蘇翎與胡顯成、趙毅成幾乎是足不出戶,日夜都在總兵府後院的一所偏院內商議要事。胡顯成最終也未能去看看遼陽城四周的十幾座大營連綿不斷的威風。作為當初十七個兄弟之中唯一已經成家的,且自千山堡起其便一直致力於農事與日常管事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胡顯成依舊被蘇翎派作民事上使用。儘管胡顯成屬下也有不少兵馬,單是鎮江堡的新兵集訓大營,便有兩萬多名新兵,但終究與帶兵上陣無緣。胡顯成離開遼陽時,多少是帶著些遺憾、羨慕的心情,自遼陽城外的軍營間穿過。

    蘇翎兄弟三人商議的事項,依舊是以土地分配為主,當然,這不免會牽扯到其餘的相關事宜。這種粗略定下的,僅僅是大致的目標而已,具體事宜。還是各自回去重新制定細則。胡顯成帶來的邵安東,最終還是被允許參與進來,做了兩日的記錄之後,第三日,略微摸到一些門道的邵安東,便能為蘇翎等三人提供一些參考與建議。那思路自然不同,角度也算有新意,算是讓蘇翎看到了其所能發揮的好處。

    時至天啟元年八月,蘇翎率部自千山堡群山之中猛然出現之後,這軍事上的籌備、部署,算是已經達到了目的,源源不斷的糧餉、軍需也不必擔憂,甚至連運送事宜,也有遼東經略袁應泰管帶著那二萬多精壯負責,此時才處置土地問題,也算是適逢其時。這不說別的,單是正趕上收穫季節,便對今年的糧食徵收有一定好好處。遼東都司轄內,原有的衛所建制早已失去作用,從這一點來說,蘇翎此時才辦理與土地相關的事宜,已有些晚了。

    按兄弟三人商議的結果,遼陽、海州處於戰事前沿。又多是援遼兵馬聚集之地,這裡便全由蘇翎處置,而其餘的後方地域,則仍由胡顯成全權處置。

    對胡顯成來說,鎮江堡已經提前完成了這項工作,寬甸五堡以及千山堡也無需再做過多的調整,目標也僅僅剩下金州、復州、蓋州三衛轄地。這三衛,不僅地域要比千山堡大出數倍,且人口、土地也是成倍增多,向來是遼東都司的糧倉,以及後備兵源的出處。將這三衛納入蘇翎麾下,可以說這遼東都司便完全落入蘇翎的掌握之中。或者說,整個遼東目前所存在的區域,都將歸屬於蘇翎及其兄弟們所形成的勢力。

    此事胡顯成已經略做準備,那些由千山堡抽調出來的管事們,已有五百人在鎮江堡集訓。這五百人不同於當初抽調到鎮江堡參與管事的人,完全是新來的,且正如胡顯成所說,其中不少人還不識字,集訓的內容全靠心記。

    這裡不得不說說千山堡轄內的那些百姓們,也包括寬甸五堡那最先納入蘇翎麾下的數萬人口,如今可謂今非昔比,變化極大。那些昔日偷越邊牆逃亡的,連吃飯、睡覺都成問題的人家,如今可是家家有房,戶戶有地,過著往日難以想像的日子。經過數年的耕耘,那些盡心開墾出來的田地已經能夠確保一家人的吃食,且大多有所富餘。而胡德昌等人從未斷過的商隊。也帶來無數布匹、陶器等等日用品,用來交換無數山貨、皮毛以及人參,這使得千山堡轄內的人家,這銀子,也逐漸多了起來。

    至於寬甸五堡轄內的百姓,倒是從赫圖阿拉大捷中得到無數好處。那些按村組建起來的民夫隊伍,在戰後果然得到了事先許諾的分紅。那些戰利品中,金銀倒是不多,且就算有,也被全數收去,不算在紅利之內,這倒也沒有引起不滿。這些民夫大多一輩子也沒見過上十兩的銀子,驟然見到數千計的銀兩,除了驚詫,倒沒生出多少非分之想。當然,那些私藏銀子以及其餘戰利品的,都受到嚴厲的處置。

    村民們分得的紅利,有牛羊、馬匹、布匹、農具等等,都是一般農家急需之物,非常實用,甚至在這邊牆一帶,有時會是有銀子也買不到的。當然,糧食在其中也佔了很大一部分。由赫圖阿拉直至牛毛寨一帶所有的女真村寨中存儲的糧食,連一粒也沒剩下,況且那些村寨中大多有現成的騾馬、大車等等,倒是讓運輸便利了不少。這些都使最初一副冷漠態度的百姓們心態大變,要說蘇翎在寬甸五堡開設市場等等一應舉措,讓百姓們看到幾分不同,那麼這次大捷便是最實惠的好處。

    前面已經說過,遼東百姓的構成,本就異於山海關以內的大明百姓。尤其是這最接近邊牆一帶的人,不管是誰做了這片土地的官員或是首領,只要能有好處,便不會有什麼反應。而這一回,就連傳說中也從未聽說過如此的益處。跟著那位蘇將軍,居然連平民百姓也能得到好處,這如何不能使人心所向發生轉變?事實上從召集民夫時起,這數萬百姓的心態就已經開始傾向於蘇翎所部了。

    至於當初隨劉綎出征的明軍士兵以及姜弘立所帶的朝鮮士兵,雖然在屯田新村裡勞作,日子卻也過得不錯。這不論是大明的士卒,還是朝鮮的小兵,都差不多是類似的狀況,在原地可沒什麼值得誇耀的家產,大多數都沒幾畝地,養家餬口全靠軍糧月餉。這到了軍中,再一剋扣,或是被軍官勒索、驅使勞役,日子更不能說有多好。

    而在千山堡,除了第一年較為辛苦之外,次年便過起了比在家鄉還要好的日子,不僅頓頓都能吃飽,且還有了新衣,房子也隨著不斷的增建,到後來達到一人一座房屋的結果。而隨著蘇翎所部不斷增長的實力,這牛、羊、豬等等家畜,也很快在每家每戶出現,算是有了自家的財產。這樣一來,除了心思轉的快的去蘇翎所部當了兵,這剩下的,大概除了有些想家之外,便沒有任何可抱怨的了。

    甚至有些朝鮮士兵還在屬於自己的房子建好之後,還請求將自己的家人接來同住,就此在千山堡落戶。同樣在明軍士兵之中也有這樣的事出現,只是太過遙遠,只能慢慢再辦。

    當然,這些歸順了的士兵,是在一股神出鬼沒、誰也摸不清什麼時候會出現的鎧甲騎兵的清理之後剩下的。數萬之數。當然不能說都是一樣的心思,但只要稍有異動,便會消失無蹤,是生是死都無人知曉。

    至於劉綎等數十名明軍較高級的武官,除了與一般士兵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屋、土地之外,唯一的優待大約是可以讀書,千山書院印刷出來的書籍,可以免費贈送一部分。隨著蘇翎所部的擴展,大部分的軍官都被詢問過是否願意出來做事。在經過集訓之後被派往各地,自然,那裡的日子過得要比屯田新村好得多。到最後,僅剩下劉綎等高級武官,在千山堡過起了田園生活。要說的是,這其中也有少數武官,被暗中清理掉了。

    這樣一來,儘管其中必然還隱藏有不穩定因素,可總體來說,整個千山堡轄內,是一副眾心所歸的局面。如此,便為胡顯成不斷從千山堡轄區內抽調人手,創立了基礎。

    在千山堡時,管事這個稱呼,不過是代稱,既不算官職,也不代表地位,僅僅是某一項事務的領頭人。所有的管事都是從貧民中選出來的,如今在鎮江堡一帶,所有有過經驗的管事早已抽調一空。這胡顯成集訓的五百人,卻都是千山堡以及寬甸五堡一帶的普通百姓。所謂集訓,不過是將以往千山堡的規矩,以及在辦事過程所遇到的問題的解決辦法集結成冊。然後命人讀給這些人聽,並一一考核其應對辦法。

    好在這些必須掌握的處置原則,大多與農事有關,這些百姓即便不識字,也沒有多少困難,左右不過是丈量土地、收取稅糧等等。另外,胡顯成還將歷次戰事中殘疾或是士兵的親人中選了數百人出來,也進行同樣的集訓。這些人將分別奔赴各地,帶諸事辦妥,再將家眷遷移過去,就此落戶扎根。由山中搬到平原地帶,這可沒人不願意,甚至以此為榮。當然,那些軍人家屬們,更是興致高昂。

    這些昔日的窮苦百姓,如今有機會出人頭地,自然個個爭先。雖然這些人看上去都算是憨厚老實的人,可這反倒是令胡顯成成較為放心使用的基礎,只要是定下的規矩,都會得到徹底的執行。

    當然,待遇是豐厚的。每月有月餉,家眷到了之後還另有月糧撥付,至於住宅,那更是免費提供的。簡單一算,就算不種那照樣撥給的農田,這些管事一家大小也會不愁吃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