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恐怖靈異 > 葬地玄經

第三卷 古格地宮 十一.進藏準備 文 / 玉司南

    十一.進藏準備

    「對啊,司南說得有道理。這其中確實有一些解釋不通的地方。」湯正陽皺著眉頭說,「不過,不管怎麼說,這條線索已經把我們引到了西藏的阿里地區,看來我們不得不再走一次了。其中的那些疑點就讓我們留在路上慢慢思考吧。」「也只能這麼辦了。」珍妮聽完湯正陽的話後回答說,「這兩天大家先分頭好好準備一下,還有要做好防止高原反應的準備哦。那裡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我擔心這次的行動又會是一次艱辛的歷程。」我接著說:「那麼現在我們就把接下來的準備工作分分工。墩子,你負責安排進藏的交通和食宿,當然此次行動的急救藥品和醫療器械也要落實好;阿豹和湯正陽負責準備各種進入西藏阿里地區進行探察的設備和物資;我和珍妮負責收集和學習藏地簡單的語言、風俗和文化,以便到了那裡可以和當地百姓溝通交流。」眾人朝我點了點頭。

    第二天,大家一早就根據先前的安排,各自前去準備各種進藏所需的準備工作。我和珍妮則來到了圖書館和書店,抱回了不少關於西藏歷史、地理、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等相關的書籍資料,一邊閱讀,一邊在筆記本上做了相關的記錄。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是自然風光之旅、生態環境旅遊的理想之地。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因此也被稱為西藏高原。

    藏族的衣著服飾多姿多彩,並有地區差異。藏袍寬體長身,大襟廣袖,是西藏最常見的衣著。農區多以氆氌為袍料,或用呢料、綢緞、棉布等;牧區則多穿皮袍。也用氆氌等料。藏袍多沿領邊、袖口、襟邊、下擺等處以彩色氆氌、綢緞或水獺皮鑲邊。農區婦女夏季穿無袖袍服。藏袍都特別長,穿時須於腰際提起,用帶束於腰間。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出右臂或雙臂,需時再穿上。夜晚睡時,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方便實用。藏袍之內著襯衣。男子習慣著純白、黃、褚等色;婦女則穿各種鮮艷色彩,腰前系以彩色「邦典」。袖子都比較長,平日結起,一有聚會娛樂,彩袖揮揚,五色眩目,正所謂長袖善舞!藏族的帽子種類很多。一般情況男女均戴呢制禮帽、金絲帽,牧區還喜戴狐皮帽。藏族慣穿長靴。靴底多用牛皮,靴筒上拼繡各種彩色花樣,美觀大方。飾物多用金銀製品、松耳石、琥珀、瑪瑙、翡翠、珍珠、象牙等貴重珠寶。婦女頭飾樣式不一,較有名地是「巴珠」、「巴果」;辮綴金銀珠玉,身佩「噶烏」(護身佛盒)。戴耳環、項鏈、手鐲、戒指等,每逢節慶,婦女們衣呈五彩,環珮叮噹。美麗端淑,別有風韻。男子尚佩刀劍、戴耳飾手鐲等。舊時,俗官有按官級制定的官服,僧人有按僧規穿著的袈裟,等級森嚴。而今的西藏,在保持傳統服飾的同時,各種款式的運動裝、西裝、夾克衫、羽絨服、旅遊鞋、球鞋等也受到廣泛歡迎,衣著時尚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西藏的傳統民居。大體可分為帳篷型、碉房式、干欄式、上棟下宇式幾種。帳篷是西藏牧區的傳統民居,按質料、用途、形狀、規格地不同分許多種,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是牛毛帳篷。牛毛帳篷是用犛牛毛織物拼接縫製而成的,質地粗厚,堪御風雨。通常用一根橫樑、兩根撐桿撐起中間,四週四邊牽拉出合適高度,帳腳用樁橛、羊角之類牽引固定,便大功告成。拆卸或支撐。不消半個小時便可完畢。帳內。爐灶縱向坐落在中央,後面多有簡易佛龕。佛龕一側堆放著的小麥、青稞、酥油和奶渣。被壘成一道矮牆;另一側是臥具、皮箱、袍服。進帳後,右側為上座,來的賓客被迎坐於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西藏牧區各地以土木房屋為標誌的定居點日漸增多。在拉薩老城區,古老民居主要是石塊壘成地碉房。這些碉房多為平頂式樓房建築,中間是天井,四周為房間,沿邊有走廊連通;外觀下寬上窄,呈梯形,下部的石牆厚達1米。屋頂是平台,人們常在樓頂敬神、娛樂、散步和眺望風景。昔日的貴族府邸,主樓高3至4層;平民住宅多為兩層或3層,三五戶甚至幾十戶同住一個院落。潮濕多雨的墨脫、波密、米林等地,住屋都採用干欄結構,樓板離地面距離一米以上。格局為正方形,門朝東,窗向西,門外有一陽台。林區附近,多以原木構築木屋,也有下面砌石牆,上面用木板蓋頂的,屋頂上往往壓很多石頭。在帕裡,則流行用石塊壘砌平板房,黑瓦白牆,錯落有致。上棟下宇式民居是西藏西部、中部、北部、東北部地區最常見地形式,均為平頂。近年來西藏牧區興建的定居點房屋也多屬此類。平房居多,樓房較少。牆體主要有石砌牆、板築土牆兩種。因各地情況及條件的不同,此類民居規模不等,簡繁不一。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拉薩為代表,西藏東部、南部城鎮及其近郊農村開始時興一種有獨立院落、房屋四周栽植花草地新式民居建築,遊人稱之為園林別墅式建築。房屋建築有平房也有樓房,式樣美觀,色調明快,寬敞舒適,采光良好,給排水及供電系統完備,既保持著傳統藏式民居建築的特色,又有所創新,因而廣受歡迎,日益增多。

    藏族居於青藏高原,地處高寒,山高谷深,造成交通運輸方面的許多困難。一般外出多騎騾馬,也有騎犛牛的。運物則靠犛牛。犛牛馱物不但在平地行走自如,且爬高山如履平地,登四五千米高寒地區而不懼寒冷和空氣稀薄,故有「高原之舟」的美稱。農區運輸多靠騾幫和驢幫,過河則靠橋樑或牛皮船。橋有鐵索橋、懸臂橋、籐圈橋、溜索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