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玩明

第二卷 夾縫求生 第135章 因勢利導(十二) 文 / 刀筆

    自從送走了劉夫人一行,萬磊就開始大展拳腳搞工程,第一個項目就是修城牆。北平城四面土夯牆一下雨就塌,這種豆腐渣工程實在沒法給人帶來安全感。為此,四千個新弄回來的俘虜被集中到工地上,一部分當起了燒磚工,一部分當起了燒水泥工,一部分當起了砌工,力爭在半年的時間內用磚牆把土牆都圍上。

    這一項城牆加固工程,最重要的東西不是磚,也不是鋼筋,而是水泥。水泥的生產過程一般分為兩磨一燒。材料很普遍,石灰石,粘土,鐵粉等,這些原料按一定的配比磨細後,在水泥窯內鍛燒,成為熟料,再把熟料、石膏、混合材按一定配比混合磨細後,就是水泥。

    鍛燒的工藝並不難,其實最難的是那兩道研磨的工序。在沒有粉碎機的年代,如果用驢拉石磨的方法來慢慢研磨,其生產能力之低下,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幸好,赤心一拍腦袋,想出了用水磨來代替驢拉磨的方法。

    於是,萬磊命人在高梁河改建水壩蓄水,增加水流的衝力,並把幾台水磨機裝到了水壩上。有了這幾台強力的水磨機,水泥才有可能量產,工地才得以開工。

    其實,水資源短缺一直是順天府地區,特別是北平城的一個難題。北平城市用水有四種:一是居民飲用水,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宮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經水渠導入太液池,因水從西方來,故稱金水;三是城濠用水,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給;四是漕渠用水,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運糧河通惠河。由於地形落差較大,沿河設閘通船,所需水量很大。

    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難解決,為了使江南的糧食與物資直達大都城中,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用京北和京西眾多泉水彙集於高梁河,經後海子而注入漕渠。因此,高粱河上游修造了很多水利工程,萬磊只是派人在原有的河壩基礎上稍加改造,就能做成水壩。雖然沒有南方的大江大河的水利之便,不過也湊合能用了。

    另外,水泥生產不只是要用來砌牆,以後還要用來鋪設北平城內的各條道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環境,所以更需要加大生產量。當然,萬磊是不會向隋煬帝靠攏的,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是他一向的準則。

    劉夫人果然沒有忽悠萬磊,她離開才幾天,就有一支晉商隊從山西來到北平,這支商隊販來大批小麥,運回去了大批食鹽,與此同時,還與北平的燕商達成協議,以後代為走私各種類如煤油蠟燭鐵器等物,並以銀子來支付。如此一來,順天府也就有了「外貿」收入,銀子不再是只出不進了。

    有了銀子,萬磊當然不會讓這些銀子坐地生塵,水泥生產場就是燕商集資建立的。萬磊不收專利費,只是約定頭一年內水泥廠屬於公有,所產水泥全部公用。第二年進行私有化,所產水泥一半作為公用,一半私人販售。每過一年,徵用的公用水泥量減少一成,五年之後完全私有化。

    對於這種方案,燕商會全體成員都樂於接受,畢竟水泥廠是新興行當,他們所要做的只是注資,一年之後就能獲利,六年之後就能得到一座設備完善的大廠子,這種坐享其成的好事,誰不樂意啊。

    至於水泥廠是否真的能給人帶來利益這個問題,他們壓根就不擔心。在他們的印象中,萬先生出馬,沒有辦不好的事,煉鐵廠這麼大的工程他都能搞起來,更何況是個小小的水泥廠?

    趙鴻儒也跟著出來視察磚廠和水泥廠,見這兩大工程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回程時又道:「賢侄,咱們現在已經曬出一萬多斤鹽,並造了六千多口鐵鍋,照這樣的生產速度,只要不出岔子,半個月之後就能完成北元的定量,只是布匹還有一個大缺口。」

    趙鴻儒作為鐵鉉的師爺,不但自己有錢,還管著順天府的錢糧帳目,萬磊聽了他的報告,就道:「這個您不用著急,最多十來日,就會有一批布匹北上北平。」

    「順天府現有官銀十七萬兩,雖然足夠支付布款,只是軍費恐怕會有所短缺。」趙鴻儒皺眉道,其實,他作為錢糧師爺的同時,也是北平城最大的糧商,壟斷了糧食買賣。而順天府的行政收入,主要是賣糧款,沒有其他生財之道,財政緊缺是遲早的事情。

    「不用銀兩支付,這一次對方點明了要鐵器,這事我會跟鐵大人商量,讓煉鐵廠生產出一批兵器。」萬磊低聲道,這些兵器,是劉夫人點明要的。

    其實這個老女人還真不簡單,她之所以跟萬磊合作,就是看中了順天府有煉鐵廠這一點,畢竟造反也是要有兵器的,不然拿木棍跟朝廷拼仗?這也得能拼得贏才行啊。所以,她就向萬磊大量定購兵器。

    至於如何將兵器走私南下,這是劉夫人自己的事,萬磊也不想過問。反正順天府已經上了朝廷的黑名單,在萬磊看來,只要能給順天府帶來利益,走私鹽鐵等違禁物也不算什麼大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