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象更新 第409章 全面整治(上) 文 / 刀筆
大華民國現有疆土,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天山南北,北至北冰原,南至南海諸島,除了青藏高原暫時沒有出兵征服,也約有一千兩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不可謂不廣袤。
然而,萬磊還是不滿足於此,依舊綢繆著擴張擴張再擴張,當然,擴張主義可以有,窮兵黷武的事萬磊是不幹的,現在兵力有限,國民數量也有限,先以穩定現有領土為主。
五月末,萬磊終於結束了對江南的巡察,在漢陽乘坐火車,沿著新鋪設的開漢線鐵路返回北平,這一次為期三個多月的南巡讓他對江南各地的瞭解加深了很多,這對以後如何施政也有很多益處。
六月初二,休息了幾日的萬磊開始處理這幾個月來堆積下來的政務,並聽取行政院的匯報,其實這半年來,建設成果頗豐,不但開封到漢陽段鐵路開通,漢陽與武昌之間的鐵路大橋也在籌備之中。
由於武昌長江大橋要在水中建起稱重的十個橋墩,難度可想而知,沒有兩三年的時間恐怕難以修通,不過萬磊也不急,反正武昌到南海的鐵路現在正在測繪線路中,而江南河道丘陵多,沒有兩三年,武南鐵路線就別想開通。
兩湖地區忙著修橋修路,浙江和江蘇地區則忙於建立河港,特別是金陵城,那座原有的鋼鐵廠已經得到了修復和擴建,現已恢復了生產,所出產的鋼鐵也多用於鐵路和橋樑建設。
與江南的百廢待興相比,江北地區百業俱興,各省的工農業都在蓬勃發展,所出產的糧棉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工業產品更是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海量的商品不只是傾銷到了海外,也湧入了江南各省,創造了數以千萬銀元計的利稅,百姓的生活也日見殷實,很多中產之家紛紛蓋起了磚瓦房。
「民政部派專員到各省計查戶口,歷時五個月,江北十省一區和江南六省的戶口數已經查清,江北有六百五十一萬餘戶,口約三千一百五十四萬,江南有四百六十七萬餘戶,口約兩千八百六十五萬餘,合計約六千萬,比之明洪武年間,少了約一千萬人口。」鐵鉉給萬磊遞上一份由民政部送上來的文件,解釋道。
「兵連禍結這麼多年,人口減少也是必然,不過江南還有雲貴川三省的百姓未做統計,這三省最少也有兩三百萬人口,總體而言,人口損失並不算太多。」萬磊淡然道,從燕軍叛亂到大華民國定鼎,都過去近十年了,這十年來打打殺殺,人口損失是最正常不過了事了。
不過,有六千多萬人口打底,這已經差不多夠了,只要鼓勵生育,十幾年之後人口就會過億,到時候就有更多的人口用於對外殖民了,而世界這麼大,全部殖民下來,就算有個五六億的華人都不算多的。
「戶口統計出來了,接下來是不是要建立統一的戶籍制度,以便於對百姓進行有效的管理!」
「嗯,是該建立完善的戶籍制度了,不過我們大華民國不同於明朝,我們可不能限制百姓的自由流動,而民眾流動的過快,這也不利於管理,所以,我覺得戶籍登記以個人為主,非以戶口為主!」
萬磊頓了頓,又道:「我的打算是這樣的,每一個公民出生,就有一個身份證號,年滿十六歲的時候,就給發一個身份證牌,憑著身份證牌來確認身份,每個人不管到哪裡,都要登記身份證,這樣就便宜於管理了!」
「身份證。」鐵鉉一皺眉,就道:「是不是像軍隊裡給將士們發的軍牌一樣!」
「差不多,身份證上記載個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出身地,性別,出生時間等,一目瞭然,而公民每遷移到一地,就要在當地縣鄉一級民政局簽證,民政局審查無誤,就給發居住證,並進行登記,想要遷移,就要到民政局登計備案,再將居住證交回,這也不算太難辦。」萬磊道。
「這個辦法倒也不錯,可以明白公民流動的去向,讓一些流犯無處遁形,不過這個身份證十分重要,如果被偽照,那就會出很多問題!」
「身份證是每一個公民身份的憑證,當然要能做到防偽,現在化學研究院已經成功地用電解法生產出了鋁,我打算用鋁與其他金屬做成一種合金來刻制身份證,這種鋁合金不易生產,民間自然也無法偽制,而且鋁合金做成手鐲套在每個公民的手臂上,終身攜帶不可脫下,想偽造也不可能!」
「嗯,這樣倒也不錯,一人一個手鐲,基本上也就沒法偽造了,不過這種鋁合金這麼難制取,要發幾千萬個,恐怕要費很多資財!」
「鋁合金並不能制取,現在辦廠,一年就能產上千噸,第一個身份證不過是一兩重,一年就足夠做出幾億個。」萬磊淡然一笑,其實鋁並不難生產,只要有電和電解爐,投入相應的材料就能源源不斷地產出鋁,再把鋁與其他金屬相混合,就是鋁合金,一年產個千八百噸不成問題的。
既然萬磊都說沒問題了,鐵鉉也就不再多說此事,兩人又核對了一些財政上的收支情況,政務也就差不多交接完了,對於鐵鉉的能力,萬磊是比較放心的,他打仗或許不行,不過搞行政還是有一套的,行政院在他的打理下,各部門都在有序地運作中,基本上不出什麼岔子。
大華民國建國之初,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各級官員相對比較廉潔,畢竟他們的官俸本來就比較高,再加上國家有各種反貪的政策法令,一般人還不敢以身試法,所以反腐工作倒也輕鬆。
建國一年多來,大的貪污案件一件沒有,小的官場違紀案件倒也有一些,不過萬磊本著從寬的原則,盡量採取批評教育的辦法,很少有被免職的,畢竟立國之初,法令當以緩和為主,峻法治國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