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帝國崛起

第一卷 在美國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一朝文章 成,天津紙也貴 文 / 蟲蟲帥

    班志超已然歸降,青木宣純也就失去了價值,劉振明讓班志超一刀砍掉了他的頭顱。

    當用紗布蒙著一隻眼睛的班志超隨劉振明出現在眾夜梟隊員的面前時,夜梟隊員幾乎不敢相信。

    一來他們不相信劉振明會真的留下日本人的性命,二來他們不相信日本人會真的歸降。

    「這次刺殺事件是青木宣純自作主張,班先生一直表示反對,如今,他決定和我們合作,這件事,就讓它隨風而去吧。」

    班志超一臉真誠的向眾人說道:「諸君,以後拜託了。」

    劉振明擺了擺手,冷淡說道:「班先生,你累了,先下去休息吧。」

    班志超神情自若,點頭後轉身離開。

    等他離開後,吳佩孚等人終於忍不住了,紛紛開口詢問。

    「隊長,這日本人能相信嗎?何況我們弄瞎了他的眼睛,殺了他那麼多手下。」

    「隊長,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們還是做掉他吧。」

    「這小子說不定一安全就會帶人前來抓我們。」

    「放心,這日本人和青木宣純屬於不同的政治派閥,青木宣純死了,他才能夠上位,我讓他親手殺了青木宣純,並且讓他寫了一份辱罵日本天皇投效書,一旦發表出去,他全家大小都會被日本政府殺光,所以,和我們合作,才是他最好的選擇。」劉振明無奈,只得找了一個還算說得過去的理由。

    看到有人還想再說。他便一擺手道:「此事就這樣了吧,今晚的事,我們都當沒有發生過吧,否則傳了出去,不光我們性命難保,家人也會受牽連,中日邦交也會受到影響。子玉,船長和那些乘客怎麼樣了?」

    吳佩孚一抱拳,笑道:「回隊長的話。船上的乘客早就被槍聲嚇得魂飛魄散,我告知他們是一夥海盜想劫船,且海盜還有同夥沒有被抓住。若是他們亂提此事,那些殘餘的海盜會找他們麻煩,他們一個個信以為真,都驚惶不安的答應了。」

    「嗯,事情處理得不錯,從現在到下船,我就不出現在乘客面前了。」

    劉振明之前計劃讓商船在遼東一處無人僻靜的海岸邊稍作停靠,到時候他帶著五名夜梟下船,而讓吳佩孚率眾回去,如今嘛。自然還要帶上一個班志超。

    這場功勞不屬於他,而是屬於班志超的。

    劉振明在遼東登陸積極策劃刺殺阿列克賽耶夫時,京津地區卻因為天山老人這個名字開始震動起來了。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矛!」

    「恐懼來自於對身體的關注,勇氣則是出於對精神生存的需要。」

    「余觀甲午戰敗之因有四,一則對可能發生的日軍侵華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此乃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二則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三則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四則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一句句睿智的話語震撼著所有讀了此文章的讀者,一段段飽含著中外合揉成的智慧不時讓人眼前一亮,茅塞頓開。

    劉振明交給大公報的那部分書稿,僅僅說明的是戰爭的性質,分別從戰爭的目的手段、將領的作用,戰爭中情報、戰爭阻力等方面全面論述了在進行戰爭之前,一個國家需要做些什麼事情。

    而且,這都不是空泛的理論,劉振明已經結合了最近中國遭受到的幾次戰爭,以及歷史上幾場著名的戰爭,從中分析原因得失,通俗易懂,有很多地方為了說明清楚,劉振明甚至使用了白話文。

    白話文雖然是在五四前後的文學革命提出的,但是此前一定有一段時間的發酵,事實上,從維新運動之後,便有很多文人提倡白話,黃遵憲更是說:「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洋洋數萬字開篇,既不枯澀難懂,又讓人看了之後時時拍案而起,不得不服。

    原來這就是戰爭,難怪我們會戰敗!就連最普通的民眾,也是若有所思。

    一開始大公報的經理英斂之還是衝著呂碧城的面子,才刊登了這篇文章,因為這是翻譯過來的軍事著作,與大公報的內容是格格不入的,大公報偏向文藝,同時也介紹一些西方的思想。

    讓英斂之沒有料想到的是,剛剛經歷過了戰爭失敗的國民們正在苦苦思索,為何我們屢屢戰敗,那些士大夫們大多是從西方文明,經濟方面去尋找答案的。

    當然,從軍事方面的也有。

    不過如今的大清,軍事學家是沒有的,老一輩的將領可能大字不識一個,新一輩的將領沒有成熟的經驗。

    他們都是不行的,總結來總結去,大多歸納成為一句話——武器不如人。

    而此時,劉振明告訴眾人,即便是武器不行,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做準備。

    所以,當天的報紙一出來,一開始只有一部分關心國事的文人看了通篇,看了之後,無不是惋惜連連,他們惋惜的當然是當時朝廷要是按照這麼做,甲午戰爭不一定會失敗,聯軍侵華或許就不會發生,因為這場戰爭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

    然後通過口口相傳,引起了越來越大的轟動,科舉制度已經走到了最後,後世清政府在1905年徹底廢除了科舉,很多文人此時與軍隊都離不開關係了,一些去當幕僚,一些入了武備學堂。

    這些文人看到此文章之後,沒有二話,當即轉呈給自己的同僚、上級等等,使得這篇文章以極快的速度在上層之間流傳開來。

    直隸總督府,段祺瑞拿著那份大公報急急而入,看到袁世凱在裡面後,便略顯激動的高聲道:「大人,天山老人翻譯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不,不僅僅是翻譯,他還參入了很多自己的軍事思想,可以說是一本全新的兵書啊,寥寥數萬字已經讓卑職看得欲罷不能,恨不能馬上找到天山老人索要下文,大人,您一定要找到這個天山老人。」

    段祺瑞曾經以官費入德國柏林軍校學習,在德國一共待了兩年左右,對這本西方人推崇備至的兵書當然知道了,不但知道,很多德國老師還講過一兩課與此書內容有關的東西。

    他一得知有人不自量力的在報紙上翻譯了此書,便找來看了一遍,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普通的讀者看的是劉振明分析幾場戰爭的實例,而像他這樣的軍人,則更多的看得是那理論,只有他們這些經歷過戰爭且有一定知識的軍人,才明白這些理論是如何的浩瀚和精闢了。

    袁世凱苦笑了兩聲,揚了揚手中的報紙,無奈道:「聘卿早已經拿給我看過了,能夠將戰爭分析得如此之精闢,能夠看穿勝負的本質,此人一定是一位軍事大家,可惜,無人知道天山老人是誰。」

    得知袁世凱已經看過了,段祺瑞並不多少失落,而是快步走到袁世凱的面前,道:「大人,我認為天山老人的軍事理論比起那些德國教官,日本教官都要深厚,大人如今正在編練北洋新軍,與其聘用那些洋教官,還不如聘用這位天山老人。」

    袁世凱見段祺瑞僅僅因為這篇前言就對天山老人讚譽有加,不由好奇的瞥了他一眼,他雖然覺得此文章不錯,但也不至於到不找到天山老人誓不罷休的地步。

    眾所周知,袁世凱既沒有經過正統的軍校學習,也沒有領兵參加過什麼像樣的大戰,他的地位大多是靠權術而弄得的。

    當然了,他也有自己的長處,那就是識人之能,並且袁世凱這個人還會破格使用人才。

    段祺瑞急聲解釋道:「大人,天山老人既然能夠翻譯戰爭論,並且翻譯得如此之好,這說明他至少在德國留學過,說不定還在德**校待過,試問那個從德國留學回來的軍人能夠翻譯出此書來,至少我一人就不能,此外,一看此文便知天山老人實戰經驗豐富,如此人才怎能不放過?」

    此時的北洋軍剛剛創立,還是朝氣勃勃,遠不到後世的為了爭權奪利而四分五裂,故此段祺瑞才會為了袁世凱著想而極力推薦人才。

    見兩位重要的手下都對天山老人推崇備至,袁世凱也坐不住了,他此前讓王士珍尋找過天山老人,只是通過英斂之找到了呂碧城之後,呂碧城推脫說不識此人,只是前天有人偶然送到她處。

    袁世凱原想作罷,此時看來,還是要把天山來人給深揪出來啊。

    「嗯,備馬,我們去大公報報社!」袁世凱一邊高喝,一邊從桌上拿起自己的佩劍來。

    大公報報社內,英斂之一個勁的向呂碧城抱怨。

    「蘭清啊,這回我可被你害慘了,你到底認不認識這個天山老人?不但那些軍人,就算是嚴復等文人,也找我詢問天山老人是誰,唉,可憐我哪裡知道。」

    戰爭論中,多有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等德國思想家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故此此文出來之後,就連嚴復等人也極為關注。(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