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一十八章 公海艦隊 文 / 我是鍵盤傳說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後改為「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裡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奧蘭多。後因意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貢獻幾乎是負的,本國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邊。所以實際上又變為「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主宰者。
在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
英國:希望得到海上霸權,殖民霸權,而且希望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等,即大陸均勢。
法國:希望得到歐陸霸權。
美國:世界霸權。
於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
所以,這場會議足足開了5個多月。
為了索取戰敗國的賠款,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吵得不可開交。
「你們法國拿50%,我們英國得30%,怎麼樣?」
「不行,絕對不行!這次大戰,法國損失最大,我們應該得58%。」
「太過份了,我們不同意。」
「那我們也不同意。」
已經78歲的克裡孟梭,雖已滿頭白髮,但仍像隻野獸般兇猛,真不愧他的「老虎總理」的外號。而勞合?喬治也百般糾纏,一點兒都不犧牲自己的利益。
美國總統威爾遜只好在英法之間周旋。忙著打圓場:「我們美國一分錢都不要。你們兩國都犧牲些,讓別的國家也得點好處,法國得56%,英國得28%,這樣可以嗎?」
克裡孟梭厲聲喊著:「可以。但法德邊界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德國的薩爾區也歸我們!」
如果法國得到薩爾區,就意味著他控制了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將來可以在歐洲大陸稱王稱霸。
對這點,英國和美國當然不同意。他們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威爾遜和克裡孟梭都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三個人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後。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薩爾,日本也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也得以通過。美國的商品與資本可以進入這些地區。實行機會均沾。大家都有好處分享。
……
他們都有了好處,但有一個人不願意,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劉慶斌。
歐洲戰爭可以說是劉慶斌一手挑起來的,儘管他通過提前的準備,已經成為這次戰爭最大的贏家。可是,他還有最後一個心願沒有完成,那就是完全佔有德國的公海艦隊。
對德國公海艦隊的擁有,在歐洲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劉慶斌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劉慶斌之所以派出那麼多人到德國公海艦隊實習,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海軍的的實力,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在德國戰敗之後接管德國海軍而做準備。
德國公海艦隊創始於十九世紀末。從她創建那天起,就帶上了悲劇的色彩。那時,德皇威廉二世羨慕於其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魏巍壯觀的英國皇家海軍,他既不聽皇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尊尊教誨,也不顧德國首相俾斯麥的極力反對,更無視海峽對岸舅舅和表兄們的勸說與警告,竟然與英國皇室的親戚們玩起海軍軍備競賽來,大有與英國皇家海軍媲美與抗衡之勢!
所以,一九一四年,在第一次大戰拉開帷幕之前,德國海軍艦隊已擁有三十一艘戰列艦、十三艘主力艦、三十八艘巡洋艦,英德海軍力量之比是三比二,英國皇家海軍擁有戰列艦四十三艘、主力艦二十四艘、巡洋艦七十艘。實際上,德國海軍當時在世界上已經成為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海權對英國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和至關重要的問題,海權不僅意味著國家的安全,更重要的意味著殖民地,意味著資源、財富和勢力範圍。自從一八零五年英國海軍在海軍將領威爾遜的率領下、打敗了法國與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一舉奪得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之後,英國不允許任何國家威脅這一海上霸主的地位。所以,歐洲大陸任何一國的海軍建設和擴充,大英帝國都視為對自己海上霸主地位的挑戰而不能容忍。雖然,英國皇室與德國皇室有血緣關係,但國家利益永遠大於家族關係。德國海軍的崛起引起大英帝國極大的不安,英國處心積慮要將其消滅。所以,德國與英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就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儘管當時德國海軍力量是英國海軍的三分之二,但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利因素,一戰開始以後,這支蔚為壯觀的號稱公海艦隊的德國海軍艦隊不是被英國海軍擊沉在德國的港口,就是被英國皇家海軍趕回自家的港灣,只有為數很少英德海軍正面對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聞名於世界的一九一六年的日德蘭海戰。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國政府在停戰書上簽了字,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響徹歐洲大陸長達四年之久的槍炮聲終於止息了。
按照停戰協議的第十三款規定,德國的艦隊必須留滯在德國港內,置於協約國的嚴密監視之下,聽候發落;同時德國必須將最先進的艦隻拱手交由戰勝國拘留處置,其中包括十艘戰列艦、六艘戰列巡洋艦、八艘巡洋艦、五十艘驅逐艦以及整個潛水艇艦隊。
為了德國艦隊的拘留之地,協約國煞費苦心。原本決定解除武裝的水面艦隻在中立國就地扣留,可沒有一個中立國願意自己的港口成為德國艦隊的拘留所,日後成為是非之地。
之後,協約國與西班牙交涉此事,但遭到西班牙政府的拒絕。
與此同時,德國政府自己也為自己的艦隊找到一個收容所而作出了巨大努力,可都是徒勞。
最後,戰勝國選擇了英國的斯卡帕灣,認為那裡是拘留德國艦隊最安全的地方,因為好歹,那裡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基地:誰還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啊?他不要命了?
戰勝國對德國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要求他們在十一月十八號準備就緒,啟航駛往拘留地,如果他們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拘留準備,戰勝國就將奪取黑爾格蘭島,將德國艦隊擊沉在其港口內。
對德國來講,當時任何形式的戰端重開都是災難,可是,當時人人都知道達到按時完成拘留的要求是強人所難,完全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在「一切權力歸工人士兵委員會」的口號下,軍官已經喪失了許多的權力,同時,拆卸艦艇上的火力配系也不是一件簡單和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可當時兵員嚴重奇缺,因為在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許多水兵都離開了海軍。雖然經過艱苦談判,德國人爭取到了一天的時間,但時間還是遠遠不夠,因此,艦上許多昂貴的火炮、設備無法按正常程序拆卸,只好生拉活拽,有的甚至只好丟入大海。
由於德國帝國海軍上將希佩爾拒絕率領艦隊前去投降,負責這次行動就落在了德國海軍少將路德羅伊特的肩上。
羅伊特並不是接到命令而是接到要求來負責這一勉為其難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是啊,率領艦隊去投降,這是何等的國恥!可羅伊特再不情願,他還是要為他的祖國服務,再不情願,可他還是個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
正如羅伊特在報告中所說的:「個人的感情只能往後放一放。」
然而,在他的心靈深處,一個大膽的計劃已經在醞釀和形成。他在報告中寫道:「任何一個小小的違規,就可以還我們自由,我們可以想怎樣處置我們的艦隻就怎樣處置,我們甚至可以沉掉它!」
十一月十八日,路德維希接任了德國海軍公海艦隊的指揮,十九日,也就是他上任的第二天,公海艦隊起錨,踏上了艱難的不歸之程,按照計劃,二十一日它將與戰勝國押運艦隊會合。
負責談判協商的德國海軍少將莫魯爾被告知:將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屆時「恭候」德國公海艦隊的到來。這所謂規模可觀的艦隊由英國的皇家海軍、美國的一個戰鬥艦艦隊以及其它戰勝國艦隻所組成,共計370艘艦船。
二十一日上午八時三十分,按照英國皇家海軍將領貝蒂的命令,德國公海艦隊以一字形單列隊形,在相形渺小、懸掛著氣球風箏的英國輕型巡洋艦的引領下,魚貫駛入預定的海域,在此待命押運的戰勝國龐大的艦隊如臨大敵:雖然已知德國艦隻武裝已被解除,但協約國的艦隻依然荷槍實彈嚴陣以待,以防萬一出現的突發事件。
這是一支看似強大,戰時令人生畏,降時令人可歎的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