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亂世烽煙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128章 高氏無賴 文 / 醉夢清歌

    更新時間:2013-01-14

    (求收藏,求推薦!!!)

    輕輕的敲了門,得知周憲這會兒正在醒著,王玨三人就推門走上樓去。

    周憲剛剛生產那會很是疲憊,但只是小睡一會就恢復了一些,她這會兒正躺在榻上無力的盯著一對兒女,滿臉的幸福。

    王玨三人見到兩個可愛的小傢伙正在沉睡,就笑著問道:「哪個先出生的?」

    「是這小娘呢。」周憲一臉慈愛的笑容。

    「殿下還不知道呢,是不是派人去送消息。」王玨也是喜愛的不得了,一邊盯著一對粉嘟嘟的孩子一邊問道。

    「還是不要打擾殿下,殿下上了戰場,雖然打了勝仗,總有很多事情要忙,過些時日殿下就會回來了。」周憲搖頭道。

    「說的也是。」王玨點了點頭。「宮中還不知道消息呢,是不是要去送個消息?」

    周憲在吃晚飯時還沒有生產的跡象,但是臨睡前就覺得肚子痛的厲害,還好府上早就準備好了,接生婆一早就進了府。

    「明日一早再去吧,這會兒聖上皇后也應該睡下了。」周憲說道。

    「嗯,明日一早就派人去送信,周府的消息也會一起送到。」王玨笑著道。

    「這些時日就要辛苦姐姐,」周憲疲憊的一笑道。

    王玨笑著點頭,幾人聊了一會,見周憲實在疲憊,就要她好好休息,再見意可和宋珂兩人盯著一對嬰兒就笑著說道:「意可,珂兒,明日再來看,讓王妃好好休息。」

    兩人這才點頭應了一聲與周憲告辭,跟隨王玨退了出去。

    *******************

    常州城外銀槍都的主營帳內,此時李從嘉正在宴請各位將領,營帳外也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打了勝仗,雖然有些傷亡,但也要軍士放鬆放鬆。

    放了假了軍中規矩也沒了那麼嚴格,此時幾乎所有人都是赤膊上陣,大口吃著煮熟的馬肉,大口喝酒。

    營帳內的幾人皆是在剛剛才與外邊的軍士飲酒進來,大家才坐定,張洎就問道:「殿下,這幾日這些戰俘的去處就會有結果,我軍是不是要繼續留在這常州城?」、

    「嗯,戰俘之事也不是件簡單之事,我們要仔細處理好,若是父皇同意本王的建議,這些人也是十五萬兩銀子。」李從嘉放下杯盞笑道。

    「就是不知道吳越錢俶會不會同意,他寧可將這些錢都拿去建佛塔,怕是都不會來贖人吧!」張洎笑道。

    「不能,錢俶也不是昏君,他若是不贖人,吳越其他軍士誰還為他賣命?難不成上戰場要動用和尚大軍?」李從嘉笑道。

    「殿下說的。」林仁肇笑道。「只有善待軍士的皇帝,才會得到擁戴。」

    「聽說燕王殿下在無錫城北殺了數千的俘虜。」張洎淺酌了一口低聲說道。

    「此事只是聽說而已,我們沒有親眼所見,不知真假,不要亂說出去,就算是屬實,我們也不要去做這惡人,自然會有他人與父皇說。」李從嘉笑道。

    若是此事屬實,張洎在軍營內都能聽說,那麼一直以李弘冀和李從嘉為威脅的李景遂也不能不知,在李從嘉的思維裡他定然會做些文章。

    「正是,皇太弟殿下跑去江陰沒有撈到任何功勞,定然會心有不甘,燕王殿下擅殺俘虜之事他定然會宣揚出去,殿下的功勞比燕王還大,怕是皇太弟殿下也會找些麻煩。」張洎說道。

    「本王此時怕什麼?」李從嘉端著酒杯呷了一口,不禁一笑。

    他在這兩次戰役上都是取得了大勝,又將所有的事情都稟告給了聖上,他是怎麼也想不出自己還有哪裡做得不對了。

    「殿下在這兩次戰役上表現很好,皇太弟找不出任何疏漏,但是在其他事情上,殿下還是不得不防。」張洎年紀雖然也才二十出頭,但想法卻是很老成。

    經張洎這麼一說,李從嘉倒是有些擔心白鷺洲上的問題了,他最擔憂的還是兵械作坊,若是被收繳,那軍中新式弓箭的秘密很有可能就會被其他國家知道。

    沉思片刻李從嘉才說道:「兵械作坊要以鐵匠鋪的名義要轉放在周府的名義之下,任何有關的軍械生產皆要在暗地裡進行,師黯要連夜寫信送回去要江寧府立即照做,這樣江都就找不到本王的任何麻煩了。」

    見張洎點頭,李從嘉又說:「軍中弓箭的使用管理也要有個明確的規定,兵械作坊的出庫武器也要有個良好的規章管理,不能讓弓箭從軍中和兵械作坊流出去。」

    「屬下明白。」張洎應聲道。

    張洎點頭之後瞄著李從嘉再次說道:「這兵械作坊的問題外人應該不會知道,但這白鷺洲的私兵問題怕是藏不住。初時白鷺洲只有三千私兵,聖上就是知道也不會多想,但如今又多了五千人,若是聖上知道可是麻煩事,就算周府承認是他的,一支少數人的私兵隊伍與一支近萬人的正規軍可是不同的,聖上知道定然會發怒,周司徒被聖上懲罰,殿下也會受到牽連。」

    「這事一旦被聖上知道,他無論多麼信任殿下,也不能不懷疑,殷崇義等人也不能不多想,蕭儼等人更少不了添油加醋。」張洎沉吟道。「若是放在過去,這就等同於是謀反的大罪,殿下是有多少嘴也說不清的。」

    「那師黯有什麼辦法?」李從嘉皺眉,他還真是捨不得這五千人。

    「只希望此事還沒有外人知道,連夜派人送回消息,將這五千人的訓練取消,以苦哈哈的名義打散安置在白鷺洲,過些時日之後再做定論。」張洎沉思片刻說道。

    「那就如師黯所說。」李從嘉點了點頭。「師黯再代本王與呂德修書一封,讓他將此事安排好,待本王處理好戰俘之事回江寧再另作安排,最好能求得父皇同意,讓銀槍都擴軍,本王這兩次戰役的大捷應該是個有利的理由,或許也不會有太多人的阻攔。」

    *********************************

    江都府內,李景遂已經從江陰回來了兩日時間,派去無錫縣查探消息的人還是一點消息也沒有,他正在擔心著願望的落空,就見姚君生走了進來。

    姚君生手裡拿著一封信箋說道:「殿下,探子回來了。」

    李景遂急忙從姚君生手裡接過信箋看了兩眼,之後笑道:「李弘冀居然殺了兩千多俘虜。」

    「殿下,此事一定要立即送進江寧府給聖上知道,不然時間一晚怕是就來不及了。」姚君生說道。

    「嗯,這事你去辦,記住別讓人知道這是孤王所做。」李景遂露出一抹笑意。

    「屬下明白。」姚君生點頭退了出去。

    姚君生一走,李景遂才大笑了兩聲,吳越的試探以失敗告終,雖然他沒有任何的功勞,但是功勞最大的李從嘉和李弘冀卻也得不到好處,並且還要接受懲罰,為此他也沒有失落嫉妒之心。

    李景遂笑過之後,就將地圖擺在眼前,仔細琢磨了一番這才皺緊眉頭。吳越軍的失敗,周朝也必定會改變策略,向更好啃的骨頭出手,放眼看去周朝的鄰國,相對來說,實力最弱的那就是南平國了。

    南平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但是卻是扼守著荊州府這麼一個自古兵家必爭之地。若他是柴榮,他就會選擇向南平發動進攻,只要拿下荊州府,那麼就打通了通往楚國的道路,向西也打通了去往蜀國的水路,南方楚國是弱國,拿下楚國再對唐國動兵也多了很多選擇。

    可惜李景遂不是柴榮,他是唐國皇太弟,只會為本國考慮,想到此他便立即寫信給江寧府,請求聖上出兵拿下南平,掃去未來周朝帶來的更大威脅。

    南平國內此時已經歷經了第三位皇帝高保融,高保融個性遲鈍緩慢,沒有什麼才能,無論事情大小皆委由其弟高保勖決定。但兩兄弟皆是不如被人稱為「高賴子」的祖父高季興和父親高從誨。

    高季興,字貽孫,原名季昌,在後唐莊宗繼位後,為了避諱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的名字,改名為季興。

    高季興從小就離開了父母,到大梁商人李讓家裡做家童,他相貌出眾且機智過人。在朱溫佔領大梁後,李讓主動送去了大批財物犒軍,以求得朱溫的庇護。朱溫便收他為養子,於是李讓改名為朱友讓。

    因為朱友讓的緣故,高季興也有機會見到朱溫,朱溫見他異常聰明伶俐,長相出眾,便讓朱友讓收他為養子,也改姓朱。

    憑藉著養孫關係,高季興進入了朱溫軍隊中任職,不久便升為牙將,經常在朱溫的身邊擔任護衛的重任。

    憑借高季興聰明的頭腦,很快他便成為朱溫最為信任之人,朱溫與割據鳳翔府的李茂貞爭奪唐昭宗的時,高季興更是將其精明發揮出來,朱溫借此打敗李茂貞,從其手中奪得了唐昭宗,因此高季興也被封為宋州刺史,之後他又隨著朱溫掃平青州,因此勝任為穎州防禦使。

    若干年後在朱溫收復荊南之後他才有被任命為荊南留守,高季興上任時,荊南已經成了一片破敗之地。長年的戰火使當地的百姓逃亡得所剩無幾。高季興安定下來後,首先建立了完整的軍政機構,管理地方事務,像梁震等人被他招至身邊做了謀士,輔佐他將當地經濟推上了正軌。

    因為高季興治理成效顯著,朱溫便正式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

    朱溫在世時高季興沒有什麼動作,等朱溫一死,後梁走向衰落時,高季興便開始有了獨立一方的計劃。整頓擴充軍隊,加固城池,又大量徵收賦稅,儲備軍需,他還暗中向吳和蜀稱臣,請求他們支持自己。然後高季興便發兵擴充領土,但他的軍隊很不爭氣,兩次出兵都以失敗而告終。

    後梁被後唐滅掉之後高季興便向中原朝廷稱臣,又獻計後唐向易守難攻的前蜀進攻消耗實力,可是他沒有想到郭崇韜只用了兩月的時間便將前蜀拿下,不過因此他得了兩州之地。

    雖然南平國為軍事要衝,但地少人稀,高季興在稱帝之後也不鼓勵工農商,而是採取了一個讓人都想不到的治國策略——搶。

    無論是閩國、南漢、楚國向中原朝廷進貢都要經過南平,因此高季興和兒子高從誨便派兵去搶奪財物,每當各國問罪他就又將財物退回,卑躬屈膝的求饒稱臣,因此這兩人才得了高賴子這麼一個稱號。

    高季興的兩個孫子,相對高保融來說高保勖還有些治世之才,但他卻是極為荒淫之人。南平國在他們的治下一直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他們依舊沒有任何好的治國方針,依舊延續著其祖父和父親的套路,做著無賴的勾當,以向各國稱臣求得一些賞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