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戰國之大事件

大道小說網 佐佐成政 文 / Y木瓜F

    永祿10年(1567),被信長提拔為黑母衣眾筆頭,與其對應的是赤母衣眾筆頭前田利家。自永祿10年8月的稻葉山城合戰到天正3年(1575)8月的越前一向一揆討伐,8年中成政作為黑母衣眾筆頭追隨信長南征北討,參加了歷次著名的合戰,因為表現活躍多次被信長賞賜嘉獎。在這8年的戰亂中,成政不僅生存了下來,也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勇有謀的武將。

    永祿10年8月15日,稻葉山城落城,齋籐龍興降伏。至此,美濃一國全部納入了織田家的版圖。隨後,信長將本城從尾張小牧山城移至稻葉山城,並改稻葉山城為岐阜城,開始「天下布武」。永祿11年(1568)7月27日,信長在立正寺與流亡中的將軍足利義昭會面,義昭請求信長幫助他上洛。信長就此事聚集眾臣徵求意見時,成政與佐久間信盛向信長進言率義兵上洛,其他家臣也紛紛贊同。

    永祿11年(1568)9月7日,織田軍打著擁護將軍的旗號開始上洛,順利平定南近江,於同月26日入京。上洛途中,成政與柴田勝家一起攻略日野城,日野城蒲生氏降伏。

    織田信長在基本平定畿內之後,開始進攻南伊勢。同年8月28日,織田軍攻略大河內城,北町具教、具房籠城。因為織田軍夜襲失敗,而開始包圍戰,與柴田勝家在城東側佈陣,參與包圍。大河內城一直堅守到10月27日才開城降伏,然後信長次子茶筅丸(即織田信雄)成為了北町家嗣子,南伊勢落入信長手中。

    元龜元年(1570)4月,織田信長率領近3萬人通過他的妹夫淺井長政的領地進攻越前朝倉家。朝倉家措手不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織田軍一路進軍順利。雖然織田家和淺井家有聯姻關係,但是朝倉家也是淺井家的世代盟友,夾在兩者之間的淺井長政最後還是選擇了背叛信長,開始準備對織田軍發動進攻。

    為了避免遭受兩面夾擊,信長撤退了。這個時候的殿軍是木下籐吉郎,籐吉郎抵禦住朝倉軍的攻擊,使全軍成功撤退,這便是著名的金崎撤退戰。在這次作戰中,則是作為木下籐吉郎的援助力量——據《武功夜話》記載,「佐佐鐵炮隊沿著山脊佈陣,由兩組鐵炮兵輪流打擊,當一組射擊完畢填裝彈藥時便換另一組向越前軍射擊……」。的鐵炮隊在這個時候就已經使用二段擊,被視為是後來長篠合戰中三段擊的原型。不過,由於《武功夜話》的可信度不高,成政在此戰中使用二段擊的記載值得懷疑。

    同年6月,信長為了報復淺井長政的背叛,兵發小谷城。織田軍在面對小谷城的虎御前山設陣,並且在小谷城下發火。最後關頭,朝倉家的援軍到達,信長不得不將本陣轉移。因為是在敵人眼前的撤退,所以殿軍任務十分艱難。信長給予、中條家忠和築田廣正三人五百鐵炮、五十張弓,交予他們殿軍任務。戰前,信長的十幾個馬回眾因為與成政關係要好,從本陣秘密溜出前往援助成政,可見成政在織田家中人緣極佳。22日,三田村表撤退戰,織田軍勝利,此戰建立了轟動一時的功名,世人稱之為「三田村表ソ殿」。交戰過程中,成政選擇有利地勢以弱勢兵力迎戰敵軍,且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成功完成殿軍任務。

    因為成政等人的奮戰,織田軍本陣順利從虎御前山撤退至龍之鼻,淺井.朝倉軍則駐紮於大依山。28日,兩軍於姊川展開決戰,織田.德川聯軍勝利,成政斬殺淺井方上阪源五。姊川合戰雖然沒有給予淺井、朝倉兩家致命一擊,但是使兩家暫時無力對織田家發動強大攻勢。

    同年8月,信長為了討伐三好三人眾從岐阜城出征,進攻攝津野田.福島,三好笑巖、細川六郎籠城。9月,信長此時已考慮了對大阪石山本願寺的作戰,在大阪十町築砦,由齊籐新五、稻葉伊予、中川八郎左衛門守備;另在大阪川口築砦,由、平手監物等人一起守備。9月14日,本願寺五、六千人出陣森口,春日井堤合戰,成政「一番槍」(兩軍交戰時第一個衝入敵陣的人)。18日,成政參與中島合戰。

    元龜2年(1571)9月,火燒比睿山延歷寺;天正元年(1573)4月12日,上洛中的武田信玄病故,武田大軍退回甲斐;同年7月18日,信長追放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滅亡;8月,織田軍發動一乘谷城合戰和小谷城合戰,朝倉、淺井家先後滅亡。織田信長徹底掃除了畿內的威脅,而他也成為了世人畏懼的第六天魔王。天正2年(1574)元旦,信長設宴招待眾臣,席間端出由朝倉義景、淺井久政和淺井長政三人頭蓋骨所製成的漆金酒器,眾人皆駭然。據說散席後,諸將都退出了,成政留下來向信長諫言,援引《後漢書》中的言辭,請求信長能夠重視以德服人。信長聽後大喜,遂引成政入內室討論政務。

    天正2年7月,長島一向一揆討伐。不幸的是,成政的長子(同時也是獨子)松千代丸在長島一向一揆討伐中被鐵炮射殺,年僅13歲。在佐佐家系譜中關於松千代丸的記載不多,這次出征很有可能還是他的初陣。次年,成政收不破河內守盛國的次子成光為養子,即佐佐右馬頭成光。

    天正3年(1575)5月,不甘心上洛失敗的武田勝賴終於忍耐不住,不管眾人的勸告,點起甲信大軍,主動挑起戰端,直奔駿河。武田軍與織田.德川聯軍在長篠設樂原對陣,織田.德川聯軍運用新的戰法——防馬柵與鐵炮三段式填裝法,以此戰勝了武田勝賴的騎兵團。「三段式填裝法」即是將鐵炮兵分為三列,在同一時刻,第一列的士兵射擊,第二列的士兵處於點火狀態,第三列則在填裝彈藥。與前田利家等人在長篠合戰中作為鐵炮奉行,表現活躍。

    長篠合戰後,織田家的進攻矛頭開始指向北陸。天正3年8月,成政隨信長出陣討伐越前一向一揆,此戰是成政作為信長直屬的最後一戰。戰後、前田利家與不破光治(府中三人眾)被信長分封在越前,成為柴田勝家的寄騎,同時負責對柴田勝家的監督工作。20日,成政等人又被授予府中二郡,成政此時也開始修築自己的本城小丸城。

    越中入國

    天正6年(1578)3月,有著「軍神」之稱的上杉謙信突然病死,隨後謙信的兩個養子景勝和景虎開始爭奪家督之位,即御館之亂。織田信長並沒有放過這個天賜良機,信長於同年4月在二條城對神保長住下達了入侵越中的命令。長住原本是越中神保長職的嫡子,因為自己親近一向宗及武田家,而與親上杉勢的父親發生矛盾。永祿12年(1569),長職在上杉謙信的援助下徹底鎮壓了家中的反上杉勢力,長住也被追放出越中。流浪的長住前往投靠信長,信長認為長住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於是收留了他,並且予以厚待。

    4月下旬,神保長住與成政之弟佐佐政綱(長秋)率軍經由飛驒國進入越中,長住很快便拉攏了一批國人眾,在越中立足。此時離神保長住被追放出越中的時間已過8年之久。

    天正7年(1579),成政被任命為陸奧守,信長似乎在這時就已打算將來讓成政負責對陸奧方面的攻略。天正8年(1580),信長將妹妹嫁與神保氏,同時派遣進入越中援助神保家,與上杉家對抗。雖然被授予一國知行權,但這也只是形式上的,實際上成政的權利只限於礪波、新川兩郡,並且當時的新川郡還在上杉家的支配之下。儘管如此,成政依舊在越中入國後大展身手,成為獨鎮一方的大將。

    當時的越中水患不斷,剛剛赴任的成政利用冬季的停戰期(11月∼翌年3月左右)致力於越中的治水事業——越中有神通川與常願寺川兩大河川,山上的雪融水多由這兩條河川注入日本海。越中水災頻繁,特別是常願寺川洪水的氾濫當地人帶來很多麻煩,常願寺川一次氾濫的水量可達45000噸,為平時正常水量的750倍。水流在碰上松木.岡田之間的懸崖後,會向右改道,然後在巖峅寺的懸崖處向左改道,在河川西岸的馬瀨口形成大洪水。成政在馬瀨口修築了一道「佐佐堤」,堤長150米,三面鋪石,底寬45米,這道堤把洪水推回河川中央,降低了洪水對河西岸的危害。佐佐堤建於天正8年(1580),是越中的第一道「霞堤」,所謂的「霞堤」,並不是與河川平行,而是有一定的斜度,用以推開洪水。「佐佐堤」的修建安定了領內的生產,也使成政獲得了領內農民的景仰。

    天正9年(1581)2月28日,信長在京都舉行「馬揃」。3月9日,趁和神保長住上洛面見信長、參加「馬揃」之際,上杉方河田豐前守、上杉景勝圍攻成政方小出城。成政在向信長獻上鞍,鎧,黑鎧等禮物後,便迅速回到越中指揮作戰。3月24日,成政軍越過神通川、六道寺川進入越中中部。上杉勢聞訊後開始撤退,成政軍勢渡過常願寺川、小出川繼續追擊,不過最終沒能趕上。戰後信長對此戰大為讚賞,並任命成政為越中守護。在這一年中,對越中的各個反對勢力如安養寺御坊、瑞泉寺等進行攻伐,對土肥政繁等親織田的國人勢力進行扶持,同時修繕防禦工事,以此在越中穩住陣腳。

    天正10年(1582)2月10日,柴田勝家率、前田利家等人進攻上杉方魚津、松倉兩城。3月11日,神保長住父親——神保長職的舊臣小島職鎮、唐人親廣等越中國人眾趁成政軍勢在外,佔領富山城並幽禁長住。柴田勝家得知後方有變,立即率眾將返回進攻富山城。據說成政為了保全長住的性命,希望能夠以議和的方式解決此次事件,因而與主張強攻的柴田勝家激烈爭吵了一番。3月13日,甲信方面織田軍攻滅武田家的勝報傳來,圍城的織田軍士氣大振,借此機會一舉奪回富山城,其後揮軍東進繼續進攻魚津.松倉。富山城佔據事件之後,神保長住失去了信長的信任,被追放出越中,成政得到了越中四郡的知行權。

    神保氏的失勢,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越中國主,成政的本城也從守山城移至富山城。

    6月2日,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及子信忠身死。毫不知情的織田軍依舊對魚津城發動攻擊,6月3日,魚津城落城,守將中條景泰以下13人自刃。次日,正當對松倉城的攻擊接近尾聲的時候,本能寺之變消息傳來。8日,織田軍匆忙撤退。13日,羽柴秀吉的中國討伐軍火速撤回,在山崎擊敗明智光秀,後者在逃亡過程中被土民所殺。27日,清洲會議,織田家諸重臣矛盾激化,柴田勝家認為應該擁立信長三子神戶信孝為家督,羽柴秀吉則主張擁立信忠幼子三法師。因為織田家另一重臣丹羽長秀的支持,秀吉的主張得以實現。

    織田家發生巨變,加之柴田勝家的大軍返回越前,上杉方須田滿親趁勢率軍奪取魚津城與小出城。另外,一部分國人勢力接受上杉方勸誘,開始與成政為敵。天正11年2月7日,秀吉與越後上杉景勝結盟,約定夾擊柴田勢,越中的局勢逐漸變的不利於成政。2月上旬,成政在鏡川設陣,截斷了越後對魚津城的後援,再次對魚津城發起進攻;同時,成政分兵攻打反叛的國人土肥政繁。3月下旬,被團團包圍的魚津城守將須田滿親與成政議和,讓出魚津城和小出城後經海路退回越後。4月,孤立無援的土肥勢不得不向成政方送出人質求和,然後退往越後。至此,越中國內的敵對勢力已經全部平定,成政完成了越中統一。

    正當成政忙於平定越中的時候,畿內的爭霸戰開始了。天正11年3月,柴田勝家出兵近江。4月21日,柴田、羽柴兩軍在賤岳決戰,柴田勝家兵敗後返回居城北莊城。24日,柴田勝家與其妻阿市在北莊城一起自刃。接著,羽柴秀吉攻入北陸,能登前田利家降伏。成政見柴田勝家身死,為了在戰亂中生存下去,只好向秀吉方送出一個女兒作人質,換取越中一國的安寧.秀吉在接收了成政方的人質後,率大軍返回近畿;越後的上杉景勝也因為家臣新發田重家的叛變而無力西進。之後,成政一面推動與前田家的聯姻,一面與上杉方和談,希望能把這份平靜維持的更久。

    北陸孤狼

    好景不長,天正12年(1584)3月,小牧.長久手合戰爆發,在德川勢取得初期的勝利之後,羽柴軍、德川.織田聯軍之間陷入僵持。自武田家滅亡後,甲信地方為德川家所佔有,德川家康害怕秀吉的盟友越後上杉勢南下進攻甲信地方,於是透過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請求成政加入己方,牽制上杉勢。既然是故主遺孤的請求,成政不好回絕,可是又有女兒在秀吉方作人質。因此,成政左右為難,只好先答覆信雄,承若(利政)。不料,富山城茶坊主養頓(據說是前田方的間諜)向前田方密告(成政與德川方的聯盟動向),前田利家立即在加越國境的朝日山築城,同時向成政方的松根城方向出兵。利家的一系列舉動使成政下定決心與前田方開戰,他放棄了自己的女兒,後來人質被秀吉處死,年僅九歲。8月28日,成政進攻朝日山城,因為大雨無功而返。而後,成政準備進攻能登半島咽喉部位的末森城,如果攻下末森城,那麼就能切斷能登加賀兩國、將前田家的領地一分為二;能登一國就會因為沒有利家主力的援助,更容易被攻佔。末森城攻略,成政計劃採取奇襲,其時將近重陽節(9月9日),那時城內的很多士兵都會外出祭祀,因此成政把攻擊時間定在9月9日。為了隱蔽攻擊目的,成政在末森城北面的勝山築砦,另外派兵南下佯攻加賀國內的鳥越城。

    9月8日夜,成政率一萬五千大軍向末森城開進,在離末森城4.5千米的坪和山設陣。9日,成政親率八千軍勢突然包圍末森城,奇襲使前田方措手不及。次日拂曉,佐佐軍開始總攻,五千主力軍勢在西面的大手口展開攻擊,成政方強大的鐵炮隊成功壓制了城內的火力。然後,吉田口方向的攻擊也開始了,兩邊都順利的突破城門攻入城內。城內卻因為奇襲沒有配置充足的兵員,只能放棄外城和三之丸,在二之丸集中兵力抵抗。可是佐佐軍並沒有給對方一點喘息的餘地,如同雪崩一樣的軍勢將前田軍擊潰。前田軍撤入本丸,一千五百的城兵只剩下三百餘人。

    一切都如當初的計劃順利進行著,而後來事態的發展卻出乎成政的意料。儘管連兵糧倉庫也被奪去,但自末森城守將奧村助右衛門以下全部守軍仍以玉碎的覺悟頑強抵抗;尾山城(又名金澤城)中的前田利家收到急報後不顧眾臣的反對,立馬整軍出發救援。前田利家三千軍勢(一說二千五)在雨中急行軍,從背後奇襲佐佐軍,成政無可奈何只好向坪和山本陣撤退。決定成政、利家二人命運的關鍵一戰,成政徹底失敗了。

    末森城合戰之後,成政率軍向南開進,佐佐、前田兩軍在加賀國北部的俱利伽羅山野發生激戰;同時,能登國內的前田軍開始反擊,攻略佐佐軍的勝山砦。10月23日,上杉景勝應秀吉請求,從越後出兵響應前田勢,成政方越中宮崎城、境城落城,上杉軍直逼滑川城下。然後因為進入冬季休戰期,上杉軍於各處放火示威後撤退。正當成政在越中陷入困境的時候,又一個壞消息傳入了他的耳中——織田信雄與羽柴秀吉單獨議和了,憤怒的成政決定親去濱松城請求信雄、家康二人繼續作戰。11月13日,正值嚴冬,成政抱著必死的覺悟率領家臣30餘人(一說百餘人)通過常願寺川、蘆峅寺、彌陀原、松尾卡、湯川谷,然後穿過獅子岳和鷲岳之間的佐良卡,經由五色原再翻越針之卡進入大町。這條路線是一條通往東海方向最短距離的「鹽道」,非冬季節是一條連接北陸和東海地方的商道,但從沒有人在冬季大雪封山的時候使用這條「鹽道」。最後,成政等人通過諏訪,於12月25日到達德川家康的濱松城,這便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イヘイヘ越り」(大穿越?)。從北陸到東海,成政一行並不是盲目的橫越山區,他們由精通當地地理的蘆峅寺僧人協助,判斷氣候、制定周密的行進計劃。然而,更令人歎服的是成政本人的勇氣,能忍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向渺無人煙的深山挺進。在當時,嚴冬季節的八山八谷以北被人們傳言居住著妖魔鬼怪,因此無人敢在冬季進入山區。不僅如此,群山本身也存在很多危險,山區內的積雪通常厚達18-20cm,雪崩也經常發生。「イヘイヘ越り」是日本集體登山史上的最早紀錄,成政等人也被視為集體登山的先驅。

    經歷了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可是成政卻沒有得到等價的回報,家康也於12月與秀吉議和、交換了人質。議和後的家康已經無意再戰,成政無奈之下,只能再次翻越群山回到越中。成政完全被孤立了,可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仍然在為來年的戰鬥積極準備著。(另一種說法是,成政此時已經意冷心灰,打算與秀吉議和,不過眾家臣堅持再戰。)

    翌年,天正13年(1585),成政與利家之間的對決再次展開,不過這一年中,佐佐方攻勢銳減,雙方在加越國境展開拉鋸戰。2月,前田軍首先發動攻勢,進攻越中礪波郡蓮沼城;3月,佐佐軍作為還擊,襲擊加賀石川郡鷹巢城;4月,前田軍進攻佐佐方鳥越城。4月14日,接受前田方調略的阿尾城主菊池武勝倒戈,惱羞成怒的成政命令神保氏張奪回阿尾城。6月24日,阿尾合戰,神保氏張、氏則父子率五千軍勢與前田慶次率領的兩千軍勢發生激戰,最後神保軍兵敗撤退。

    7月間,成政通過家康向秀吉轉達自己的降伏之意,被秀吉拒絕了。不得已,成政只好加強領內防禦工事的修築,以示對抗決心。8月,平定了四國的秀吉接受利家的請求,開始越中平定,十萬大軍從加賀出陣。兵臨城下,自知毫無勝算的成政通過織田信雄再次轉達了自己的降伏意願。25日,秀吉同意了成政的降伏請求,不過要求成政切腹,在前田利家和織田信雄(還算有點良心)的懇求下,秀吉方才寬恕成政。最後,成政被沒收越中一國,其領地只剩下新川郡。

    降伏後的成政離開富山城,隨秀吉進入大阪,然後成政被給予攝津國能勢郡一萬石的封地。成政的降伏,標誌著信長譜代眾中的反秀吉派被完全消滅。在一系列鞏固自身政權的措施出台後,秀吉入侵朝鮮和大明國的計劃浮出水面,而侵略朝鮮,就必須征服九州地方。正在這時,九州豐後國的大友家因為被島津家攻打,向秀吉請求援助。秀吉借這個機會,開始了九州攻略。

    成政的最後

    天正15年(1587),秀吉統領20萬大軍從大阪出發,開始九州征討戰,率領小姓組五百人隨軍出陣。秀吉直屬軍勢共1萬4千人,分為前備軍、脅備軍、後備軍和小姓組(一說成政所率小姓組隸屬於羽柴秀長部)。小姓組中除了成政,還有織田信雄、蜂屋賴隆等活躍於信長時期的武將,與其稱作「小姓組」,不如稱為「親織田軍」更合適。秀吉本陣軍勢從豐前小倉進入九州地方,經築前、築後、肥後隈本南下薩摩川設陣,沿途原本依附島津家的地方豪族紛紛歸降。大軍壓境之際,島津義久將家督位讓與弟弟義弘,在成政等人的遊說下,島津家向秀吉表示臣服。九州征討戰結束,秀吉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統一了九州地方。

    在回師大阪的途中,秀吉任命成政為肥後國主,入隈本城;原隈本城主城久基前往大阪待命。另外,秀吉把小早川隆景、黑田如水和森吉成等人都分封在九州。

    成政雖然被提拔為一國大名,但是對於肥後其他國人眾,秀吉則保留了他們的領地。肥後的城主(國人眾)共有52人,他們之間因為血緣關係而團結一致,各自獨立統治著自己的領地,並不是完全隸屬於秀吉,就如他們在戰國時期一樣,在獨立自治的基礎條件上,哪方的勢力較強就投靠哪方。而秀吉此時已經計劃侵略朝鮮和大明,希望國內的戰亂能早日結束,更重要的是,秀吉的構想是從博多津派遣軍隊入侵朝鮮半島,肥後則成為了重要的後方補給基地。出於這些打算,秀吉對肥後國內的實際割據局面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是引起後來「肥後國人一揆」的根本原因之一。

    鑒於肥後國的特殊地位,秀吉給成政下達了5條「制書」(統治方針):

    一、按照秀吉的決定發放給肥後國人知行

    二、3年不檢地

    三、體察農民的疾苦

    四、避免發生一揆

    五、3年不用為中央政權(秀吉)的普請活動出力

    當時的秀吉正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行「兵農分離」和「太閣檢地」,卻對肥後國網開一面,秀吉對肥後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成政當然也應該明白其中關係,可是剛上任之際便違反秀吉下達的「制書」,開始實施檢地,令人不解。成政為什麼要實施檢地?有一種可能是,當時富山和大阪的佐佐家臣在得知成政肥後入國後,都迅速趕往肥後會合,一時膨脹起來的家臣團所需俸祿是一城之地無法負擔的,因此成政想依靠檢地來增加收入。

    關係到自身利益,肥後國人眾也不會輕易讓步。隈府城主隈部親永對成政的檢地發出異議:「秀吉公保留肥後國人眾原來領地,我們沒有理由接受隈本城主的檢地要求。」並且,隈部親永之子山鹿城主親安對成政採取敵視態度,開始籠城備戰。

    天正15年7月初旬,肥後國人眾一揆爆發。首先進攻隈部氏,可是採取籠城策略的隈府城、山鹿城卻不是那麼容易就攻克的。趁成政在外作戰,以甲斐宗立和菊池武國為中心的阿蘇家.舊菊池家聯合軍勢共約三萬五千人(其中大多是農民)包圍了隈本城。沒有成政留守的隈本城抵擋不住聯合軍的猛攻,當二之丸陷落,馬上就要落城之時,成政及時趕回來救援了。經過一番激戰,一揆軍勢終於撤退,成政進入城中。此後,一揆勢力仍然在各地籠城抵抗,絲毫沒有停息的跡象。9月,在大阪的秀吉收到肥後一揆報告後,為了避免波及鄰國,立刻動員小早川、黑田等九州、四國諸大名支援成政,徹底鎮壓一揆。同年12月田中城和仁氏降伏,從7月開始的肥後國人眾一揆終告結束。翌年,鎮壓軍在各地清剿一揆殘黨,根除一揆軍。肥後國人眾52人中的48人討死,其餘的也受到了處分。

    天正16年(1588)2月,成政去大阪謝罪,秀吉只是讓他去尼崎隱居,同時派遣淺野長政等7人前往肥後調查。當淺野長政等人回到大阪覆命、將一揆原因上報給秀吉的時候,秀吉卻不能再寬恕成政了。因為一揆的主要原因是成政違反了秀吉「制書」中的一條,實施檢地。5月14日,成政遵從秀吉的命令,在尼崎剖腹自殺,享年53歲。

    結語

    縱觀成政一生,在信長身邊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作為,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他越中入國至末森合戰短短4餘年,之後便沒落了,即使被轉封肥後也無法再興。末森合戰前,有一個人與成政有著非常相似的經歷,那就是前田利家。成政與利家兩人在信長身邊都是馬回眾筆頭;越前時期又同為「府中三人眾」;織田家侵入北陸後,一個被封在越中,一個被封在能登,共同協助柴田勝家攻略北陸。末森一戰,原本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功成名就的戰友互舉刀槍,此戰成為了成政與利家兩人人生的轉折點。勝利的利家得到了大部分越中國,後來更是位居五大老,在豐臣政權中風光顯赫;戰敗的成政則險些喪命,封地從一國減至一郡,後來因為引發肥後一揆被問死罪。不過,末森合戰成就了利家的功名利祿,也成就了成政的人格形象.

    某位高人在他的書作中寫到:「失敗英雄,因無事業可依附,而更見出色」、「此等人物乃被其所努力之事業拋棄在外,因而其全心全人格反而感得特別突出。」(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

    或許有人會說成政不能算一個忠臣,因為在柴田勝家兵敗身死之後,成政選擇了議和降伏;後來,又因為無視天下人秀吉的命令實施檢地。沒錯,成政的確沒有效忠過勝家和秀吉,從來都只是把他們當作同僚而已。因為由始至終他只忠於一個人,那就是信長。板蕩識誠臣,信長死後,家中的各重臣紛紛忙於爭奪權利領地,信長的子孫多被用來當作政治籌碼。那些先前拜服於信長腳下的家臣,對信長無論是敬佩也好、畏懼也好,總之沒有幾人會把那種忠心花費在那些沒有實力的信長後裔身上。可是成政卻不同——末森合戰前,成政已經與秀吉議和,保住了自己越中的領地,原本可以安安穩穩的經營越中一國,可是後來卻因為無法拒絕故主遺孤的請求而再次陷入困境。成政一定很清楚,與德川.織田聯軍結盟,就意味著從強勢的一方跳到弱勢的一方,不過最終他還是選擇忠於織田家,使自己從人生事業的最高峰跌了下來。加上成政「イヘイヘ越り」的壯舉、德川家康等人的過河拆橋,最終成就了他悲劇角色的形象。

    身處毫無忠義可言的亂世,卻始終執著於自己的小忠小義,而自身才能也僅能治國不足以平天下,只得甘受背叛、任人擺佈。這或許就是成政被一些日本學者稱為「悲劇知將」的原因。

    (轉載百度,希望大家可以看看一生)

    【……佐佐成政——網文字更新最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