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東唐再續

卷二 開山軍使 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 文 / 雲無風

    更新時間:2013-03-09

    汴河碼頭商船雲集,且不說這其中的許多生意還有不少豪門高官或明或暗地參與其中,運送著許多值錢的物什,就光說這炎夏之夜碼頭起火,若未來得及遏制而形成大火,四散蔓延開來,只怕汴州城能被燒掉大半——須知此時的大多數建築,主體材料可是木質。因此,碼頭的火勢勢必驚動整個汴州高層。

    敬翔可能是第一個被碼頭火勢驚動的汴軍上層。他在院中納涼時,發現天空忽然紅了半邊,立刻登上小樓去看,果不其然,離他府上不遠處的汴州碼頭已經濃煙滾滾,火勢熏天。

    之所以敬翔發現得最早,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今天心裡惦記著「王照」的事,晚上想來想去覺得這小子對於現在的宣武軍而言實在是個燙手山芋,於是便在院中納涼,火勢一起,他立刻可以發現天空亮得不正常。第二是他府上離汴河碼頭實在太近,估摸只有兩里路左右,火勢一起,連他這邊都隱約覺得熱了不少。這兩個情況合二為一,所以敬翔最先發現汴河碼頭起火。

    敬翔看見火起,雖然一時吃驚,反應並不曾慢,立刻奔回房中取出兩塊令符交給自己的親信,急道:「你二人各自持我令符前去汴州府衙與城南宣武軍大營!左車,你讓府衙迅速派人指揮救火,至少要控制火勢蔓延,等待城外牙兵進城!西淳,你去城南大營,立即調動三千大軍入城救火……記住,調動兵力不得超過三千!……不成,還是不成,你先別去,你與我去節帥王府,請了王妃手令之後再去不遲。」

    之所以敬翔最後寧可選擇耽誤一點時候也不肯直接用自己的手令去調兵,自然是有他的考慮的,朱溫的多疑,恐怕比曹操更甚,若是他敬翔一枚令符便能調動大軍入城,朱溫一定會有想法,這可不是敬翔所欲看見的。

    而就在敬翔帶著自己的親信匆匆趕往宣武軍節帥王府時,李曜已經不在汴河碼頭火勢最盛的附近了,他坐在三四里外的一家茶樓內,看著滿茶樓坐不住的茶客們爭先恐後地衝出去遠遠圍觀,不禁在心裡暗歎了一句:「都說中國人天生愛圍觀,果然不是胡說八道。出了什麼事,第一時間圍觀,並看第一個上去的人做得怎麼樣,做得好就贊,做得差就罵,但就是誰也不肯自己先上。」

    他忽然轉頭對憨娃兒問道:「他們可曾全然按照我的吩咐去做?我們只是製造混亂,不是為了燒掉什麼物資,也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人,我不希望這次大火讓我從逃難者變成劊子手。」

    憨娃兒點點頭:「郎君既然有命令,量他們不敢不從。這次大火,火勢必然控制在三個時辰內可以被撲滅的程度,並且基本不會波及那個……郎君所說的居民區。」

    李曜這才鬆了口氣,他畢竟不是真正這個時代的人,即便從戰略的角度來說,能燒掉整個汴州是對朱溫極大的打擊,可站在一個現代人的社會觀來看,這麼做無疑是一次巨大的社會災難,火燒汴州固然一時爽快,可這汴州城的百姓難道就不是無辜的嗎?讓李曜如黃巢一般對屠戮百姓無動於衷,他做不到。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汴州如果真的忽然被毀,那麼長安的李唐朝廷也勢必跟著倒霉,而且是倒大霉,因為如今的朝廷極度依賴運河漕運,一旦汴州這個漕運中心被毀,對如今的朝廷來說,收到的打擊甚至有可能比朱溫還大。

    這或許不好理解,需要從晚唐的漕運制度說起。唐朝的運河建設,主要是維修、完善隋朝建立的這一大型運河體系。大運河體系對古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皮日休曾有《汴河懷古》詩,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在某種程度上平反:「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同時,唐廷為了更好地發揮運河的作用,對舊有的漕運制度,還作了重要改革。

    隋文帝時穿鑿的廣通渠,原是長安的主要糧道。當隋煬帝將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洛陽後,廣通渠失修,逐漸淤廢。唐朝定都長安,起初因為國用比較節省,東糧西運的數量不大,年約幾十萬石,渭水尚可勉強承擔運糧任務。後來,京師用糧不斷增加,嚴重到了因為供不應求,皇帝甚至只好率領百官、軍隊東到洛陽就食的地步。特別是武則天在位期間,幾乎全在洛陽處理政務。於是,有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重開廣通渠的工程。新水道名叫漕渠,由韋堅主持。當時在咸陽附近的渭水河床上修建興成堰,引渭水為新渠的主要水源。同時,又將源自南山的灃水、滻水也攔入渠中,作為補充水源。漕渠東到潼關西面的永豐倉與渭水會合,長300多里。漕渠的航運能力較大,渠成當年(開元二年),即「漕山東(崤山以東)粟四百萬石」。

    將山東粟米漕運入關,還須改善另一水道的航運條件,即解決黃河運道中三門砥柱對糧船的威脅問題。這段河道水勢湍急,溯河西進,一船糧食往往要數百人拉縴;而且暗礁四伏,過往船隻,觸礁失事幾近一半。為了避開這段艱險的航道,差不多與重開長安、渭口間的漕渠同時,陝郡(治所在今三門峽市西舊陝縣)太守李齊物組織力量,在三門山北側的岩石上施工,準備鑿出一條新的航道,以取代舊航道。經過一年左右的努力,雖然鑿出了一條名叫開元新河的水道,但因當地石質堅硬,河床的深度沒有鑿夠,只能在黃河大水時可以通航,平時不起作用。三門險道問題遠未解決。

    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隋朝興建的兩條最重要的航道。為了發揮這兩條運河的作用,唐朝對它們也作了一些改造和擴充。隋朝的通濟渠,也就是唐朝所稱的汴河。唐廷在汴州東面鑿了一條水道,名叫湛渠,接通了另一水道白馬溝,而白馬溝下通濟水,這樣,便將濟水納入汴河系統,使齊、魯一帶大部分郡縣的租、調,也可循汴水西運。唐廷對永濟渠的改造,主要有兩個工程。一是擴展運輸量較大的南段,將渠道加寬到17丈,浚深到24尺,使航道更為通暢。二是在永濟渠兩側鑿了一批新支渠,如清河郡的張甲河,滄州的無棣河等,以深入糧區,充分發揮永濟渠的作用。

    對唐廷來說,大運河的主要作用是運輸各地糧帛進京。為了發揮這一功能,唐後期對漕運制度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原先在唐前期,南方租調由當地富戶負責,沿江水、沿運河直送洛口,然後朝廷再由洛口轉輸入京。這種漕運制度,由於富戶多方設法逃避,沿途無必要的保護,再加上每一舟船很難適應江、汴(泛指運河)河的不同水情,因此問題很多。如運期長,從揚州到洛口,歷時長達九個月。又如事故多、損耗大,每年有大批舟船沉沒,糧食損失高達20%左右,等等。

    安史之亂後,這些問題更為突出。於是,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開始,劉晏(無風註:嗯,又是這位。)對漕運制度進行改革,用分段運輸代替直運。他規定:江船不入汴,江船之運積揚州;汴船不入河,汴船之運積河陰(鄭州市西北);河船不入渭,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承運工作也雇專人承擔,並組織起來,10船為一綱,沿途派兵護送等。如此一來,就成了分段運送,效率大大提高,自揚州至長安40天可達,損耗也大幅度下降。

    除漕運租、調外,大運河還大大促進了沿線許多商業城市的繁榮。如揚楚運河(即隋朝的山陽瀆)南端的揚州和北端的楚州(治所在山陽縣,今為淮安市),汴河上的汴州和宋州(今商丘市),永濟渠上的涿郡等。揚州因為位於揚楚運河與長江的會合處,公私舟船,南來北往,都要經過這裡,是南北商人的集中地,南北百貨的集散處。它「十里長街井市連」,在全國州一級的城市中,位列第一,超過成都和廣州,人稱「揚一益二」。而如今朱溫的大本營汴州位於汴河北段,經過濟水,東通齊魯;經永濟渠,北聯幽冀;經黃河,可達秦晉,由於地位緊要,故迅速發展成為黃河中下游的大都會。其實很有可能也正因如此,後來梁、晉、漢、周、北宋五代都建都於此,追其主要原因,怕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水運方便的繁華城市。——值得補充一句的是,此時的洛陽已經逐漸破敗,縱然張全義治理洛陽頗具成效,但「區位優勢」的喪失,依舊使得它逐漸被汴州甩在身後。

    憨娃兒見李曜面色一鬆,便問:「郎君,既然都安排妥了,俺們這就走吧,這汴州終是個不安全的地方,郎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李曜一聽到這裡,立刻瞥了他一眼,問道:「誰教你說的?」

    憨娃兒從無對李曜撒謊的習慣,果然張大嘴楞了一下,然後立馬垂頭喪氣,低著頭道:「襲吉先生教的。」

    李曜瞪了他一眼,看得憨娃兒又趕緊把頭低得更下了,不過李曜也知道,以憨娃兒的頭腦,李襲吉讓他勸自己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區,憨娃兒肯定覺得是最為穩妥的,答應下來那是理所當然。

    於是李曜便問道:「襲吉先生與可道二人,如今可曾按我計劃出城了?」

    憨娃兒點頭道:「是。」然後想了想,似乎覺得有些話不能瞞著李曜,便又接著道:「襲吉先生說:『明公智如天海,方入汴州,便將我與可道二人置於暗處,此意欲以我二人為金蟬脫殼之接應,一環套一環,計中之計也。明公最擅揣度人心,他既料定敬翔多謀無斷,想必那敬翔定不會有傷及明公之能,只是汴州畢竟賊巢重地,明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久處險地,殊無必要。朱將軍勇冠三軍,從軍數載,馬前慣無三合之將,如今明公身臨險地,還請將軍千萬細緻,切記護衛明公萬全,一旦時機成熟,立刻勸明公出城……某雖新投,願代飛騰全軍謝過將軍』。」

    李曜聽了,沉默片刻,終於點頭道:「也罷,既然襲吉先生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我為飛騰之主,也只能察納雅言、從諫如流了。」他輕輕歎氣一聲,搖搖頭:「原本,今夜是個打擊敬翔自信的大好機會……我只須再等最多一個時辰,然後當著他和張王妃的面從容離去,順便再表露身份……今後敬翔只要與我對陣,無論是戰場相爭還是權謀鬥智,他在心理上,便會自動居於劣勢。似他這等以蕭何張良自詡之輩,一旦落下這般陰影,今後必被我事事料定,再也翻不出什麼風浪來!敬翔之智,一旦被我克制,朱溫便是再殘忍、再果斷,我又何懼之有?只可恨,只可恨朱溫回來得太快,如今我若再是不走,朱溫一旦回汴,必然傾其騎兵相追,以你我二人之騎術武藝,固然仍有機會走脫,可襲吉先生與可道二人卻就說不准了……這個險,我不能冒。」

    憨娃兒聽得一頭霧水,但他有一個好,就是一旦郎君的話他聽不懂,他就不聽分析,只聽結論。所以他雖然完全沒聽明白李曜的意思,但卻知道一件事:郎君覺得現在不走的話,襲吉先生和馮道就有危險,他不肯冒這個險,所以……那就是郎君打算走了。

    當下憨娃兒就喜道:「俺們安排的商船早就就位了,現在別的商船都在四散逃竄,俺們的商船還在這碼頭附近打轉,連俺看起來都覺得不對勁……郎君還是趕緊走吧,俺去給他們打暗號。」

    哪知道李曜偏偏擺了擺手:「不忙不忙,現在走還差點火候。你看那外面的商船雖然走了,但這後頭在碼頭邊打轉的商船其實不止咱們安排的那幾艘,你知道這是為何?」

    憨娃兒一愣:「難道都是郎君安排的?」

    李曜哈哈一笑:「你當我有多怕敬翔,戲弄一下他,還需要這麼大的手筆?這些商船至少有上百艘,若全是我安排的,那還得了?我才沒這麼多錢去虧本呢,我的商船該賺錢的都得去賺錢,安排三艘我都心疼……至於他們為何也在碼頭邊打轉不走,是因為他們有許多貨物還在岸上,如今岸上雖然起火,但對於商賈而言,一文錢若有搶救出來的可能,那都是需要搶救的,所以他們才在周圍盤旋不去,等著下面的夥計搶救財物,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損失。正因如此,我們的船也在這邊打轉,就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再有就是……憨娃兒,你想若不是這個理由,我二人又如何上船?」

    憨娃兒這才恍然大悟,一拍腦袋:「原來是這麼回事,我說這些人怎麼搞的,莫不是都被一把火燒傻了,趕到船上安全了還不趕緊走,還留在碼頭邊上看煙火麼?原來他們是捨不得破財啊!……那俺們什麼時候走?」

    李曜瞇著眼睛看了一眼不遠處的「尚書敬府」,正看見敬翔一身便裝匆匆而出,他囑咐了身邊一位文士幾句,然後與那文士各帶著一批家丁分別策馬疾馳而去,敬翔所去的方向正是宣武軍節帥王府,而那文士則是往南而去,一如李曜所料,於是他微微笑道:「快則一刻左右,慢者半個時辰。」

    不到半個時辰之後,敬翔一臉鐵青地站在火勢被暫時控制住的一條街道口,身後立滿了全副武裝的汴軍。他看了看碼頭,咬咬牙,一揮手:「從這條街起,水袋準備,制止火勢蔓延!誰敢向後一步,殺無赦!……大王回城在即,若是燒了汴州城,誰也活不了!」

    他身後的汴軍齊齊大吼一聲領命,將這時代專業滅火工具「水袋」大批抬了過來。這種水袋是用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裝三四百斤水,袋口綁起來,插進一根去節的竹子,水就可以通過這根竹子流出來,出現火險時,就由三五個壯丁抓著竹子借助袋口,向著火點注水。這玩意跟後世的高壓-水槍當然不能比,但用法倒也大同小異。也許是因為這年頭起火的幾率比後世更高,也許是因為滅火工具確實不夠先進,所以汴州採取的是「以數量壓倒質量」的作戰思路,那水袋足有上千個,全部扛了出來,火勢立刻被控制。

    但是這麼一來,火圈外的人放心了,火圈內的人就寒心了。敬翔和汴軍的這個動作明確的告訴了他們:外面必保,裡面難救。一時間,火圈內大多數人都停止了搶救財貨的行動,爭先恐後往碼頭邊——好吧已經沒什麼碼頭了——跑去,手舞足蹈地高呼著,招呼自家船隻快來將自己弄上船去。

    敬翔心疼地看著被一把火燒去的碼頭,以及碼頭邊堆積如山的物資,正在盤算此番要遭受多少損失。忽然,他透過水幕、火影,看到遠處碼頭邊有兩個人,與周圍其餘人的慌張全然不同,那兩人都頗高,只是一個修長,一個高壯,二人安安靜靜站在河邊,身後停靠著一艘不大的貨船。

    最奇怪的是,當敬翔朝他們望去之時,那修長的人影忽然朝這邊拱了拱手,然後瀟灑地帶著高壯人影一起上船。

    恰好前面汴軍一隻水袋用完,敬翔只覺得眼前頓時清晰,定神望去,忽然氣得一臉通紅。那船頭上站著的,赫然便是那自稱王照的「王家學子」。更可氣的是,他也看見水幕消失,居然再次拱了拱手,似在向自己道別!……不不,還有更可氣的,這王照臉上,居然還掛著一抹微笑。

    敬翔忽然覺得雙眼充血,腦袋嗡地一聲,天旋地轉,一下子腿就沒了力氣,整個人都軟了下去。他身後的隨從大吃一驚,連忙扶住,口中喚道:「尚書!尚書!」

    周圍的人全都一驚,紛紛圍了過來。敬翔急怒攻心,偏偏又被人即刻喚醒,眼睛雖然睜開,卻覺得喉頭一甜,當下「噗」地一聲,就是一口鮮血狂噴而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