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東唐再續

卷二 開山軍使 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 文 / 雲無風

    更新時間:2013-05-11

    李曜聽了,心裡多少也還是有點得意,他打河中的主意不是一天兩天了,以他這種萬事三思於前的性子,豈能沒有備用計劃?需要用到水軍的可能性,他早有考慮,而且他的軍械監麾下,的確有兩百多艘大船,甚至這其中還包括不少試制的戰艦。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時不出面,更待何時?

    不過李曜如今試制的戰艦,並不算多麼先進,這主要是因為河東比較缺乏造船業的人才,也缺少適合建造大型戰艦的場所,甚至造船器材都很缺乏。因為這些原因,軍械監目前試制的戰艦,也就是目前主流水平,這還是軍械監日益強大之後各方搜羅技術人才和圖紙才達到的水平,要不是去了一次揚州,這一點都辦不到。

    船舶作為水上交通以及商貿運輸的工具,在沒有汽車火車的大唐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李曜以製造商船為掩護試制幾艘戰艦,自然不成問題。作為有著現代社會思維的人,他對水運的重視性遠高於此時的「古人」,這或多或少的體現了他心中對海洋的嚮往,他雖然從沒想過什麼揚帆四海爭霸世界,但他的確希望將海洋探索精神植入這個時代。

    大唐的航運事業十分發達,李曜利用航運河道將軍械監的商業觸角遍佈天下,自然不會忘了順帶將造船也帶動一下,為今後提前作個準備。所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又有說:「凡東南郡邑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大唐航運,以長江為東西主幹線,南北有眾多支流及運河相溝通,其它江河水道交錯密佈,處處可通舟航。凡是水路可通之地,都可以見到船舶的頻繁往來。

    不過若說造船,最盛者當在長江流域。

    在長江上游,造船業有著雄厚的根基。早在隋朝初年,信州總管楊素就曾「居永安,造大艦」。武德年間,夔州總管李孝恭東下征戰,於此「大造舟楫」。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準備跨海征遼東,下令各州打造艦船,鑒於蜀地「百姓富庶」,於是「遣右領左右府長史強偉於劍南伐木造舟艦,大者或長百尺,其廣半之」。艦船造成後,「別遣使行水道自巫峽抵江揚,趨萊州」。後蜀時,孟昶「取蜀官殿材,造船二百艘」。自隋至五代,四川地區的造船行業始終保持旺盛的勢頭。

    大唐劍南道的物資主要通過長江航運直下荊、湘,既能遠帆出海,也能轉航北方。杜佑說:「蜀漢之粟,可方舟而下,由白沙趨東關,歷穎、蔡,涉汴河抵東都。」沿長江直下,商貿交通暢行便利,往來船隻難以計數,對此,唐朝詩人多有描述。薛逢《題劍門先寄上西蜀杜司徒》有云:「梯航百貨通邦計」;盧綸《送何下第後歸蜀》云:「水程通海貨」。杜甫更有「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風煙渺吳蜀,舟楫通鹽麻」、「青簾白舫益州來」的諸多吟詠。

    到了長江中游,航道舒闊,沿江支流及湖泊增多,船舶的數量又明顯多於上游。李嶠《為第二舅讓江州刺史表》說:「荊門東會,舳艫相接」;符載《土洑鎮保寧記》曾說荊門至夏口四百里的航線上:「士民工商,連檣如雲,必將沿於斯、溯於斯,……輸其緡錢魚鹽丹漆羽毛。」由長江主航道南穿洞庭,進入湖南水域,船舶格外密集。劉禹錫說武陵:「擁楫舟為市」,沈傳師說潭州:「丹檻繚郭千艘屯」。潭州是唐朝的重要的造船基地。據《唐鑒》卷三記載,貞觀年間,朝廷「輸直雇潭人造船,……大船一艘庸絹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就船值與造價來講,潭州能夠承建大噸位的船舶。

    從鄂州下江州,便可通過鄱陽湖直抵洪州,在這段水域內,船舶最為集中。《唐國史補》中記載:「洪、鄂之水居頗多,與邑殆相半」、「舟船之盛,盡於江西」。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鄂州大風,火發江中」,一次就「焚船三千艘」。可見鄂州江面上船隻的密集程度。洪州一帶的船舶數量也不亞於鄂州。獨孤及《豫章冠蓋盛集記》記載:「豫章郡左九江而右洞庭,……由是越人、吳人、荊人、徐人,以其孥行,絡繹薦至大江之涯。於是乎宏舸巨鷁,舳接艫隘。」符載也說:「斯郡也,……地侔千乘,艘駕萬軸」。洪州地區的造船能力相當充實,一次便能鋪開數百艘船隻持續打造。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曾委任閻立德「為大匠,即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並隨從這批海船渡海征遼東。後來,朝廷所需船舶常向洪州定做。《資治通鑒》也曾記載太宗「敕越州都督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雙舫千一百艘」。

    而長江下游一帶,素以水鄉澤國而著稱,其船舶擁有量及其航運能力更是在唐朝首屈一指。靠近揚州的江面上,船隻格外見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揚州府……江中充滿舫船,積蘆船,小船,不可勝計。」《唐大和上東征傳》也說此處「江中迎舟,舳艫相接。」東南各地的水道口岸都與揚州通航,大小船隊,往來如梭。陳鳴《廬州同食館記》說:「郡米數萬石輸揚州,舳艫相繼,出巢湖,入大江。」《河東記》云:「自浙東抵揚州,……舳艫萬艘,隘於河次,堰開爭路,上下眾船相軋。」可見,四方船舶都通過水路匯聚揚州。《五行志》記載:「天寶十載,廣陵郡大風,駕海潮,淪江口大小船隻數千艘。」根據李曜上次在揚州的見聞,猜測這其中必定包括外來的船舶。

    李曜這一趟揚州之行,在揚州可不光是呆在養心閣養心,他不僅暗中操控軍械監在揚州擴大勢力,而且不動聲色的網羅了不少造船業的人才,從設計到工匠,花重金大把的搜羅。

    揚州是長江下游地區最大的造船中心,官營造船工場也多設在此州之內。唐中宗時,洛陽要購買「競渡船十隻,請差使於揚州修造,須錢五千貫」,平均每隻船的造價為五百緡。劉晏任鹽鐵使後,「於揚子置十場造船,每艘給錢千緡」,其造價高過中宗時所造競渡船的一倍。為了嚴格掌握造船的質量,劉晏還派「專知官十人,競自營辦」,前後製造「歇艎支江船二千艘」。劉晏根據揚州船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對合理的造船費用標準。用高價格吸引造船者,同時分場設官員,允許各船場之間公平競爭。這樣,不但保證了造船的工期和所需數額,也大大刺激了揚州地區造船業的發展。五十年之後,由於船場實力擴大,積累增多,成本減低,造船費用便開始大幅度下降,史稱:「後五十餘歲,果有計其餘,減五百千者。」這說明,揚州船業製造經過長期運作,已經不斷壓縮了單位成本。此後,官方所用船隻,常向揚州船場定貨。《舊唐書》之《張仲方傳》記載:「敬宗童年戲慢,詔淮南王播造上巳競渡船三十隻。」有唐一代,揚州地區的造船能力不斷提高。

    從揚州沿大運河北上,入淮水,通汴水,可抵達京都,這便是唐朝著名的漕運線。楚州和泗州便是淮河流域上的交通樞紐。李邕《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記載:「淮陰縣者,江海通津,淮楚巨防,彌越走蜀,會閩驛吳」,「商旅接艫,……魚貫迤其萬艘」。李磎《泗州重修鼓角樓記》記載:「泗城據汴淮奔會處,汴泛以射,淮廣而吞,……商販四沖,舷擊柂交。」張籍曾用「春冰銷散日華滿,行舟往來浮橋斷」的詩句來描繪當地舟航的繁忙景象。從泗州出發,進入汴、宋水域,這裡又是舟船集結的地方。《李勣傳》說:「宋、鄭兩郡,地管運河,商旅往還,船乘不絕」。而洛陽更是「水漕淮海」、「舟車並湊,水陸交沖」。宋州還是北方著名的造船基地。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宋州刺史王波利就承命「造大船數百艘」。所以杜甫說宋州「邑中九萬家,……舟車半天下」。

    李曜在揚州暗中搜羅的工匠技師通過「商業渠道」被轉往北方,許多人甚至是拖家帶口一併過去。正是因為中國人歷來講究落葉歸根,讓這批人萬里迢迢去北國落地生根太難,所以李曜才會在揚州逗留半年之久。以他的算盤,豈能在揚州空耗許久,就僅僅為了等著將那三千騎兵帶回?自然是要趁此機會辦更多的事。

    而黃河以北地區雖然不如南方那樣舟航密佈,但實際上在唐朝時期,造船業也頗具規模,幽州、靈州等地都能造船。比如太宗時,韋挺「至幽州,令燕州司馬王安德巡渠通塞,先出幽州庫物,市木造船,運米而進。」武德年間,高祖也曾「發卒於靈州造戰船」,「置舟師於黃河之中」。

    問題在於,靈州也好,幽州也罷,如今都不屬於李克用,幽州雖然短暫歸屬,但李曜知道李克用堅持讓劉仁恭出任幽州節度使之後,就沒考慮過將造船基地定在幽州,再說在幽州造船,離中原未免太遠,離他設想中的立身之地河中也太遠。

    選址問題,李曜很是傷了一番腦筋,好在軍械監之前正開始了測繪工作,李曜自然將其利用起來,最終選址在了一個幾乎「三不管」的地方:樊村。

    光說如此一個小地名,誰也不知道在何處,實際上它位於李克用河東所屬的慈州最南端,緊鄰王重盈河中絳州最西北,如果隔黃河往西望去,則是韓建同華節度使轄區的最東北。

    此處作為軍械監的臨時造船基地,有三大優勢:一,黃河到此突然變寬十倍,水面極寬,水深也夠,適合走船、停船;二,此地還是李克用河東軍勢力範圍,南邊王重盈是盟友,西南韓建不夠膽量來惹,而河東慈州刺史為李存進,乃是原李存孝、現李曜一派之人,李曜在他的轄區設立幾個造船點,而且地方偏僻,他絕不會多說半句廢話;三,此處離河中極近,有利於將來。

    中國地形複雜,水域情況也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而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對船舶的建造有著不同的要求。李曜經過瞭解,知道唐朝工匠已經能夠根據各地水情狀況設計出各種型體的舟船。在仔細詢問了黃河流域跑船的老舵手們之後,李曜慎重地選擇了兩種商船,而軍艦類的船隻,種類則略多一些,不過相比商船,軍艦的建造數量要小得多,這是因為李曜目前造船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才,以及讓這些人「練手」。

    黃河中游航道素以水急灘險而聞名,為適應這種暗礁險灘密佈的航道特點,軍械監商船大多設計成平底型,同時,鑒於有些河道水流湍急,船的兩側都造成鼓突的外形,藉以增加船體的穩固性。元稹所說「下峽舟船腹似魚」,就指這種型體。

    此外,軍械監商船還配備了各種船具,以保障航行。按照水運處給李曜呈上的公文來說:「本處造船壹廠所造之船,與下之船,大抵觀浮葉而為之,其狀一也。執而為用者,或狀殊而用一,或狀同而名異,皆有謂也。下之船有檣、有五兩、有帆,所以使風也。尾有柁,傍有棚。上者以其山曲水急,下有石,皆不可用也。狀直如艣,前後各一者,謂之梢。船之斜正欹側,為船之司命者。梢類柁,其狀殊,而船之便於事者,悉不如梢。作梢詩。槳、橈、櫂、拔,使其進而無退,利涉川澤。為船之陳力者,艣,幾槳類,其狀同而異名也;在船有力,悉不如艣。作艣詩。河水湍峻,激石忽發者謂之濆,沱洑而漩者謂之腦。岸石壁立,濆之忽作,篙力難制,以其木之堅韌竿直,戟其首以竹納護之者,謂之戙。竹為而句其,戙者,謂之納。為船之良輔者,戙與篙,狀殊而用一也。在船獨出,悉不如戙。作戙詩。崖石如齒,非麻枲紉繩之為前牽,取竹之筋者,破而用枲為韌以續之,以備其牽者,謂之百丈。系其船首者謂之陽紐。牽之者擊鼓以號令之。人聲灘亂,無以相接,所以節動止進退。牽之妨礙者謂之下緯,濟其不通。為船之先進者,枲與竹,狀殊而用一也。在船先容,悉不如百丈。作百丈詩。」

    這話是說,軍械監所造的這種商船上最重要的用具是掌握航向的梢,船頭船尾各設一梢,這樣就加強了控制方向的力度。用於划水的船具有槳、橈、艣等。此外,商船上還設置了獨特的戙,這是一種硬木長竿,竿頭有橫木,其作用在於支撐外物,防止船體觸碰礁石岸石。在風帆推力不足的情況下,商船偶爾還需用人力牽引,為此,設計出了叫作百丈的牽引繩索。這種索纜堅實耐磨,可以在岸石上長期拉引。

    到了黃河中下游,江面擴寬,險灘減少,但受季風的影響,往往出現較大的風浪,所以,第二種大型平面舟船就應運而生,李曜為其取名晉船。晉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船形寬廣,船體扁平,方頭而平底。雖然其船體有大有小,共分大中小三款,但均為平底、平頭,這些都是這批晉船的顯著特徵。這種船隻抗風性能好,運輸能力強,但前行阻力較大,操縱並不靈敏,因此不太適宜進入航道狹窄、水流湍急、礁石密佈的黃河、長江上游航道,也難以靠近險要地段,所以水運處的公文稱此舟船要「隨江、汴、河、渭所宜」,有所謂「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之說,就在於各種不同制型的舟船要適應不同水域,才能安全暢行。

    當然民用船隻只是為了李曜將軍械監的觸角擴大,同時提高運輸效率,外加讓技工們練手,本身李曜並不指望從中獲得多少利益。他最主要的目光,還是放在軍艦的建設上了。

    大唐的軍用艦船分為若干類型,以適應於戰鬥需要。此時的軍用艦船有樓船、蒙沖、鬥艦、走舸、遊艇和海鶻六種類型。

    所謂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忽遇暴風,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成形勢。樓船是造型最大的戰艦,武器裝備齊全。隋朝初年,楊素「造大艦,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算是最大規模的樓船了。唐朝最普通的樓船,也能載水兵近二百人。建中年間,韓滉任鎮海軍節度使,就曾造樓船戰艦三十餘艘,以舟師五千人由海門揚威武。水軍的樓船自然主要用於多載水師,並顯示水戰實力。李曜因為只是試制,目前建造的樓船只有八艘,而建成的更少,僅有兩艘,如果發生水戰,基本上只能當旗艦使用。

    然後是蒙沖,奶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近,矢石不能攻。此不用大船,務於疾速,乘人之不及。蒙沖的造型小巧而靈活,並採用全封閉結構,避免外敵的攻擊。唐朝水軍常配備此類戰艦。皮日休便有「蒙沖後軍肅」的詩詠。崔郾任鄂岳安黃等州觀察使時,鑒於「江湖之間,萑蒲是叢」,大型戰艦難以施展,「因造蒙沖小艦,上下千里,期月而盡獲群盜」,便是使用蒙沖的成功範例。正是因為有這等範例,李曜對蒙沖也是寄予厚望,前後建造近四十艘,乃是作為主力戰艦儲備。

    再則是鬥艦。鬥艦船上設女牆,可高三尺,牆下開掣棹孔,船內五尺又建棚,與女牆齊,棚上又建女牆,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旛幟、金鼓,此戰船也。鬥艦的船面為敞開式,水兵可以排列迎戰,划槳者則隱蔽於船內,通過棹孔划船。李曜個人不大喜歡這船,感覺上水面上的步兵,但為了讓技工匠師「練手」,好歹造了五艘。

    接下來是走舸。走舸者,舷上立女牆,置棹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幟列之於上,此戰船也。這種走舸是行進速度最快的戰艦。李曜對速度有一種特殊的好感,走舸又多用於偵察、奇襲,正是他所擅長,因而也不管自己根本不會指揮水軍,竟然造了兩百多艘。

    然後是遊艇。此遊艇非後世遊艇,不過其實也有些類似,此船無女牆,舷上置槳床,左右隨大小長短,四尺一床,汁會進止、回軍、轉陣,其疾如風,虞候居之,非戰船也。這種遊艇造型小,機動性強,主要用於特殊軍事偵察和艦船調度。如果要比喻,有些類似後世解放軍的衝鋒舟。這種船隻建造不多,一共二十餘艘,不過由於建造簡單,臨時建造也不是來不及,造價也便宜。

    最後是海鶻。海鶻者,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鶻之狀。舷下左右置浮版,形如鶻翅翼,以助其船,雖風濤漲天,免有傾側。覆背上左右張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戰船也。海鶻所配備的浮版是一種特殊裝置,遇到大風浪時,浮版能夠從船體兩側平面伸出,使船體頓時展寬橫面,保持平穩。這種艦船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能顯示出獨特的優越性。李曜曾在楊行密的水軍中看見過這種艦船,不過這船並不是特別適合李曜目前所需的環境,因而也只建造了五艘「練手」。

    此時他聽郭崇韜說完,心中早已大喜,面上卻頗為平靜,點頭道:「某料大王早晚必與朱溫在黃河一戰,水軍一事,不可輕忽,因而半年前已責成軍械監建造一批戰艦,用以提高我河東造船之能。如今此戰雖然來得比某預計得要早,但朱溫水軍也不甚強,某這批艦船用來打破朱溫蒲州水寨,倒也未必不能。船隻也不甚遠,某即刻傳訊,船隻與某開山軍,皆可在三日內抵達蒲州對岸,郭教練(河東教練西宮使,嗯……叫起來怪怪的。)可如實回報大王,請大王安心。」

    李曜雖然說得輕描淡寫,郭崇韜聽了,心中卻是驚濤駭浪。河東什麼時候能造船了?而且李曜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建造了一批能夠擊敗朱溫水軍的戰艦?這……這豈不是說,他不僅有通天手段,還有瞞天之法,他那軍械監,難道果然已經強到這般程度了?

    李曜見郭崇韜一時目瞪口呆,心中也不禁好笑,暗道:「郭崇韜這人別的都好,只是史書記載此人心高氣傲,不悟變通,我此番若不先將你震懾住,今後如何駕馭得了?」

    他見目的已然達到,便裝作頗為奇怪的語氣:「郭教練?某方纔所言,你尚有疑問?」

    郭崇韜驚醒過來,忙道:「不不,沒有,沒有疑問。」然後忍不住補充道:「只是我河東素來無有建船之能,此時某忽聽尚書此言,一時驚訝,讓尚書見笑了。」

    李曜微微一笑:「不謀萬世者,不足算一時;不思三步者,不足進一步。朱溫奸詐,大王與其生死大敵,某為大王義兒,恨不能生痰其肉,自然要事事算在前頭,不使朱溫在某等手中得去半點好處……郭教練,你說是麼?」

    郭崇韜心中還有餘震,聞言點頭:「正是,正是。」他此時心中忽然有些不著底,暗道:「我欲投李正陽麾下,他卻果如傳言一般多智,如此我又如何才能入他法眼?」下意識瞥了一眼,卻見李曜正笑吟吟地看著自己,那眼神中似乎有一種鼓勵的意思,不禁腦袋一熱,道:「如今河中有黃河相隔,朱溫大軍待戰,大王雖勇,亦是束手無策,如今只盼尚書速速進兵破敵。恕崇韜冒昧,卻不知尚書心中可有良策?」

    李曜心道:「來了。」當下微微搖頭:「暫無良策。」忽然一揚眉:「安時莫非已有破敵妙計?何不速速道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