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子安新傳

大道小說網 第二章 南京 文 / 裕瑋

    一天的上海至南京「特快」旅途終於結束了,我不由想起我在那一世的高鐵;在回顧未來中我到了南京,由委員長管邸派出的專人護送下坐專車到了前一世我參觀過的總統府——這一世還被稱作委員長官邸的建築群。

    走進官邸的大門,穿著整齊劃一中山裝的總裁侍衛向我禮貌地鞠躬行禮,然後把我領進豪華氣派的「總統府」。不過我的隨從和各種物件遭受了一次「大清洗」。

    打開旁廳大門,就看到了我的三姐——宋美齡。

    一見到我,三姐就拉著我的手說:「幾年不見想不小阿弟都長成大人了。」

    我也笑著說:「三姐,這幾年在外漂泊,我十分想念你啊!三姐,最近生活過得可好?姐夫怎麼樣?」

    「都好。」

    我們一邊說笑,一邊跟著三姐走進另一間屋子,委員長正坐在椅子上看什麼東西,見他抬起頭,我趕緊向他鞠躬問候:「委員長好!」

    蔣介石站了起來,笑著說:「哎呀,都是自家人了嗎,小阿弟不用那麼客氣。」

    幾句問候過後,我便匯報了在美國幾年來的收益情況。「……總體來說,收益還是不錯的。」

    姐夫誇獎道:「真不錯!上次避免股災給家裡贏了不少,又預算白銀價格走勢替國家挽回了不少經濟損失,姐夫我該怎麼獎賞你呢?到經濟部做事怎麼樣?」

    「在金融界這幾年有些疲了,回到想做點別的事,比如搞點實業,辦個兵工廠不知委員長許可嗎?」

    「叫姐夫!」

    「是,姐夫!三姐。正好鍛煉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辦實業方面的才能。」

    「你三姐已經和我談起過,雖然各兵工廠名義收為國有,但實際也不是沒有私營的,小阿弟要辦當然沒問題,可以和政府合作辦廠。」

    「謝謝委員長!」

    「都是自己人,叫姐夫!」

    「是,姐夫。」

    「小阿弟的兵工廠準備開在哪裡呢?」

    「我委託朋友考察過,覺得像山不錯,在海邊運輸方便,那兒離姐夫的家鄉又近,正好發展那裡。」

    「好啊!你的兵工廠準備生產些什麼呢?」

    「我準備先上發電和冶煉,製造炸藥,先期主要是製造重迫擊炮;我國工業落後,迫擊炮構造簡單,可以大批生產,而我國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大炮容易被敵人炸毀,迫擊炮小,可用人或馬扛,它還適用於丘陵地形。」

    「嗯……好像德國顧問持不同意見。」蔣介石頓了一下,轉頭對一侍從說:「請百里先生他們過來。」

    幾分鐘後,幾位中老先生一起過來了,為首的正是百里先生。一見他,我心裡頓時生出了一股敬意,當時中國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我最崇敬的人。見他來了,我趕緊上前,躬身道:「百里先生,您好。」

    委員長向大家介紹:「宋子安,子文的弟弟,剛從美國回來,關於軍隊裝備方面,子安有些不同的看法,可不可以讓他說一說呢?」

    「子安賢弟,請講。」

    「諸位先生,先恕晚輩無禮!在下覺得各位在對中**隊的改革計劃上有問題,在這裡,我想發表一下我的意見。現在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日本,而如果我們一但和他們交戰,我們即將面臨比他們大五倍,甚至十倍的空軍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大炮之類的重型武器在野戰狀態下是無法發揮作用的。一但使用就很快就會被摧毀,即使不被摧毀,也幾乎不能撤出戰場,如果一戰就喪失建制內的大部分重武器,部隊將難以再戰。所以我以為我**隊改編走向依舊只能是一支使用輕型武器的軍隊;更不用說政府財力也無法支持大部分軍隊裝備重型武器。」

    「我們已考慮過空中劣勢,所以從德國進口二生高射炮;也必需考慮到日軍不但有空軍優勢還有地面優勢,我軍若無重炮即使不談日軍空中優勢也無法和其抗衡。」

    (「生的」或「生」:當時對厘米的稱呼;三生七就是37毫米。)

    「不錯,但各個缺口完全可以用其他裝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且不易發生有限的重武器被輕易摧毀的態勢。」

    「什麼武器?」

    「首先是120迫擊炮,才350斤重,騾馬即可馱載,必要時可拆成三部分由人力運輸,炮可打10里遠,彈重30斤,殺傷面積超過120乘60尺,每分鐘可發射6-8發;這是我在美國得到的生產圖紙和資料,完全超越部隊現有老式山野炮。」說完我拿出好不容易回憶起的前世著名的64式120迫擊炮資料;當然,是鑒於製造水平縮了水的。

    專家們一起聚首研究:「不錯,設計新穎,射程遠、射速高、威力大,在減輕炮重方面更是構思奇妙。」

    「我看完全在政府兵工廠現有生產技術範圍內,可完全自產。」

    蔣介石開口了:「好,好,好,小阿弟又立一大功!」

    「交給滬廠還是金陵廠?」

    不行!交給這兩廠,抗戰一開始就完了。我想插嘴卻接不上話。

    幸好委員長發話了:「還是交給漢廠吧!他們正準備擴大建設;小阿弟自己開辦的象山廠也可以生產的。」結束了這一議題。

    「小老弟還搞回來點什麼?」

    「光有這個120重迫還不行,直射和防空都沒有解決。」蔣百里直截了當的說。

    「不錯,我知道德國顧問向我們推薦37戰防炮和20高射炮,**已經開始裝備部隊;但我知道德軍還使用另外一種37高射炮,而我在美國還得到一種新的設計,就是把高射炮和戰防炮二合一組成一種高平兩用炮」。一邊說我一邊拿出了圖紙和製造方案,「我們可以向德國或捷克購買炮管,自己製造其餘的零部件。」

    (戰防炮:反坦克炮當時的稱呼)

    「怎麼樣?我們自己能生產嗎?」委員長問專家們。

    「沒問題,只要解決炮管,其餘生產不成問題。」專家們經過一番討論回復。

    「其實炮管也能自產,不過質量就差點。」

    「這個方案很好,馬上通知大維,立刻行動。」委員長說道。

    (大維:俞大維,時任兵工署署長。)

    「嗯,這個方法可以採用,我們應該盡快投入試驗和生產。」蔣百里先生說道。

    老先生們走後,我奉上各色禮物,這幅油畫是馬倫特先生畫的威斯裡安女子學院,這幅水粉畫是愛琳娜小姐畫的三姐留學時,這是第格爾先生製作的銀製曾國藩像……

    (威斯裡安女子學院:宋美齡留學美國時就讀的准貴族學校)

    惹的三姐回顧好一陣她少女生涯。在三姐的邀請下,我就在委員長家暫住了下來。

    現在,三姐正坐在我對面,我們正在聊一些家常:「聽說姐姐還當了航空委員會顧問?不知航空事業幹得怎麼樣呀?有什麼進展嗎?」

    三姐聽了這話不由面露難色,她說道:「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姐姐是有一件難事,現在我們不能造飛機,只能問別的國家買,但買回來過幾年飛機就落後了,所以空軍他們和我商量每年購買少量飛機裝裝門面兼訓練飛行員,把大部分空軍軍費存在香港外國銀行裡生息,等戰事發生再去購買先進飛機,還能多買幾架。但我又覺得不踏實,有問題,說不清。」

    「不錯,這樣做是有問題。從敵人攻打我們算起,即使我們購買現貨,從歐美運到中國也需要三個月以上,飛行員還要適應新機型時間,等形成戰鬥力恐怕至少要六個月;何況更可能買不到現貨,還要加上生產時間,等我們能用上一年都難保!」

    「對啊,萬一敵人攻來,我們這樣做是絕對來不及的。」

    「那樣的話,負責空軍物資採購的三姐要受到很大打擊!」

    三姐轉頭交代:「空軍周主任還在官邸嗎?來過來談談吧!」

    一會兒工夫,周至柔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他恭敬地鞠了一個躬,說道:「夫人好!」姐姐向他介紹道:「這是我三弟,宋子安,他對空軍方面有一些看法。」

    我向周主任施禮道:「主任好。」

    周主任對我說道:「賢弟好。請講。」

    我便滔滔不絕地重複了外購戰機的弊端:「……並且,由於我國無法自產戰機,現有戰機一旦損失在短時間內無法補充。發生小規模衝突還好,一旦戰事擴大空軍就會真的成為『空』軍,空軍領導班子就將成為眾矢之的!」

    周主任仔細思忖著,他說:「賢弟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之前疏忽了,那賢弟還有什麼見解嗎?」

    我說道:「在這個方面,我看列強都開始大規模裝備高射炮用來防空,德國顧問還推薦我們裝備20高射炮裝備陸軍。空軍也可以裝備,我推薦37高射炮,也可以和陸軍一樣買一些88高射炮。前幾天委員長和陸軍方面商量購買37炮管自製高平兩用炮,空軍可以搭一把順風車。只要空軍裝備幾個高射炮團,哪怕暫時戰機損失,也足以展現自己的戰力熬過沒有飛機的困難時期。」

    (史實:抗戰前夕**從德國購買後來著名的88口徑重型高射炮20門,以4門一組分部在長江沿岸各要塞,在南京、武漢等役中全毀。)

    姐姐說:「我認為這是可行的,你們空軍的人討論一下,看看是否可採用著條建議。」

    周至柔主任說:「是,我馬上回去佈置。」

    看著眼前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想:歷史終於開始轉彎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