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煉金大中華

正文 【497】 竿子進貢 文 / 每音十流術

    其次,慈禧太后擬下旨意,準備封龍灝為親王,並且是一字並肩的那種鐵帽子王。

    這個世襲罔替之王的封賜可有講究,一是不封非旗人,二是一旦被冊封,受封者必須到先帝的陵前進行祭祀。

    龍灝是昏迷了,但如果他要當這個鐵帽子王,就算沒有意識了也得回北京,回紫禁城,擺放在帝皇陵墓前!

    慈禧不怕龍灝的手下不就範,因為與這道封王旨意一同過去的,還有大大小小總計二十個官銜爵位,準備當做甜餌送給龍伯等人。

    慈禧相信,是中國人就沒有不想光宗耀祖的,嘿,你在海外再風光,再有兵有錢,又哪裡及得上回到故里,在親朋好友、宗老族兄面前炫耀一官半職來的有誘惑力?

    更何況,慈禧還準備了終極殺手鑭,龍伯不是想要皇宮御醫給龍灝治腦子嗎?

    那正好,只要你抬著龍灝過來,我大清皇宮裡的御醫全體免費為你服務,為你把脈治療,為你包干到位。

    因為,如果只是派御醫去美國,那麼御醫的名額必然不會多,覆蓋面和治癒率就大大降低了。

    而且,偌大皇城裡也不能少了御醫,否則太后皇帝、皇后嬪妃有了頭疼腦熱、肚痛肛癢的,還沒人管了……

    最後還有一招,慈禧太后密令李鴻章,命他的北洋水師抽出一部分戰艦,南下東海,與南洋水師一同埋伏,只等龍灝的船隻過來裝運流民時,將他們團團圍住。

    慈禧還是很相信北洋水師的戰鬥力,私下認為,如果龍灝底下那幫人不聽話。那就幹掉他幾艘船,既打殺他們的銳氣,也趁機摸清他們的底子。

    搞搞清楚,為何強大的洋人戰艦在龍灝手下總也討不得好……

    不得不說,慈禧老娘們玩弄起害人的勾當,那腦筋還是相當靈光的。這出三管齊下,假如龍灝底下的人不是鐵板一塊,就會被她所挑撥得心生嫌隙,給她以可趁之機,分化併吞。

    不過,慈禧老娘們在行動,光緒小皇帝和李鴻章老油條也在密謀籌劃。

    要知道,筍尖兒的情報可不是蠍子粑粑獨一份,不僅他有將情報一賣多家的舉動。另外,隨他前去的幾個小太監,也分別被光緒和李鴻章的人收買。

    先來說說我們的李中堂。

    他對龍灝的印象是好惡參半,當初龍灝的人撬走了一個漢陽造鐵廠,雖然當時氣得張之洞差點歸西,但隨後的官司卻讓李中堂挨了一腦門的包,被張香帥騷擾的頗不消停,連腦後辮子都花白了幾成。

    不過後來。龍灝那邊來的船隻卻規矩了許多,多有孝敬、前後打點。

    話說。他們拐帶人口出國跨洋的事李鴻章哪能不知道?

    只不過看在手裡的金票和大把大把歐式軍械的面子上,中堂大人都睜一眼閉一眼。

    反正我泱泱大清人口眾多,與其留著這些泥腿子在國內鬧事,倒不如給龍灝那傢伙去美國挖礦,也算物盡其用。

    那邊挖的多,我手裡的好處也水漲船高嘛。北洋的開支,最近被翁同龢那個老東西,卡的是越來越緊了。

    幸好周圍無戰事,四海太平,列強有英國做屏障。日本、朝鮮等蠻夷也被我水師震懾得不敢動彈。

    這當口,只要龍灝那邊不鬧事,我與他相安無事便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正是抱著這個想法,李鴻章才對歐陽庚的屢次建言視若不見:兆庭畢竟年輕,不曉得這朝堂之事,就是取捨與交換,講究遠交近攻,先解決近憂、再處置遠患。

    我與龍灝有交換,各取所需,況且我與他又隔著重重大洋,沒事我去動他作甚?

    至於那支海外美洋嘛,就算他們再能打,再能被皇上所用,沒有了船,來得了黃海?

    就算退一萬步,來了黃海,又能打得過我大北洋?

    嘿,東方四海,除了英國人的那幾條船外,我李某人又會怕誰!

    在知曉了筍尖兒的情報後,李鴻章是打算按兵不動,將官場上裝傻充愣、坐收漁利的絕招發揚光大。

    所以,當他接到太后命其秘密調兵去黃海的旨意後,稍稍一思索,便笑了:要我去伏擊龍灝的船隊?真是太看得起我李某人了……現在龍灝是什麼身份?他可是不列顛女王力挺的一國之主啊,如果有交火,搞不好就會引起國戰的,到時候,替罪羊可不就是李某人嗎?

    太后啊太后,你的情報太落後了,還以為龍灝是一個你想怎麼捏就怎麼捏的小人物嗎?

    看看花旗國吧,總統都被搞下台了,海軍重臣也叛變了,有割據美國西海岸之嫌,哼,他國總統之今日,可能就是我李某人之明日!

    這個惡當,我可不會去上!

    不過,李鴻章在招來幕僚討論後,又改變了主意。

    原因大致是這樣的。

    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一直不對路,雖說南洋水師是後娘養的,裝備和漁民也沒兩樣,但藉著這個機會,北洋水師有了太后旨意,便可以名正言順地跨過界,撈過界。

    這樣的機會如果不利用上,擴大北洋的勢力影響,那李中堂和他的智囊團也就什麼都不用幹了,直接回家賣紅薯比較好些。

    說完李中堂,再來說光緒小皇帝。

    光緒得知筍尖兒回來,第二天就通過內線知道了他與慈禧談話的大概內容。

    />

    本來他就對慈禧橫插一手封賞龍灝不滿,被氣得夠嗆,現在回想起來,個把月前堆積的閒氣上湧起來,形成濃痰,更是不吐不快!

    於是光緒帝叫來翁同龢等心腹,關上門商量,一是揣測慈禧老娘們下一步的行動,二是謀劃自己這邊的應對。

    翁同龢教書教的好,但在智謀上實在沒什麼天份,他推說回去思考。敷衍了小皇帝幾句便自告辭。

    這時,在翁同龢府上,有一名待考舉人,此人雖說是待考,但名聲已然赫赫,為朝中清流之士拉攏的對象。

    他姓張名謇。江蘇人,曾為南元,但四次會試不中,這一次,他是受家父逼迫,提前來到北京城,準備第五次會試。

    張謇頗受翁同龢賞識,在歷史上,也就是在後年甲午加開的那場會試中。翁同龢改他十一名為十名,最後在殿試結束後,又力勸閱卷大臣選張謇為頭名。

    當然這當口,張謇還只是個沒有一官半職的讀書人,住在翁同龢府內,每日溫習,又好與翁系一派,搞好關係。

    今日。張謇見翁同龢吃不覺味,神若惘然。便好奇發問。

    翁同龢猶豫了下,閉上門,還是將光緒帝召見自己一事說了,最後明言,自己在為皇上想個萬全的法子而發愁。

    張謇聽完,大笑道:「帝師何必煩惱?謇有一策。可使太后的算盤落空!」

    翁同龢聞言大喜:「季直高才,快點教我!」

    張謇淡淡一笑,臉有傲然,附耳道來……

    這一策,倒也清晰明瞭。

    張謇乃是建議翁同龢上書光緒帝。言洋務運動操辦二十餘年,可國庫依然空虛,軍備不強,見列強如見親爺,可見此法就算非劣法,亦絕非富國強民的良方,反倒觀南方洋行遍地,前有十三行,後有海貿巨賈,均撈得白銀無數。

    可惜,商業雖巨,但稅權不在朝廷之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銀兩溜走。

    聽聞那北海伯爵乃是大清子民,又被英女王封為英國伯爵,位極人臣、高不可及,也唯有他能與那些洋人平起平坐,不受欺苛。

    現在有傳言雲,北海伯爵在美國受到不公正對待,處境堪輿,皇上可說,心憐他乃本國之人,給他一塊通商許可,許他若干優惠,讓他將在美國滯銷的商品種種,賣到國內來。

    而這稅銀,直接給予免除!

    這樣一來,龍灝那邊必會心懷感激,而當他們來到南方傾銷商品,必定會與列強發生矛盾,比方說那位赫德大人,對損害了英國利益的龍灝,哪管他的爵位,必然會有極大反彈。

    如此一來,一塊通商許可,便能引得他們相互吠咬,而我等就可左右逢源、漁翁得利。

    張謇這一策,是基於光緒帝在三方博弈中勢弱力薄,但卻又佔有名分上的大義而精心做出。

    翁同龢細細一想,覺得甚為滿意,極是可行,花了三天時間潤色修飾了一番,才跑去找小皇帝商議起來。

    這個時候的光緒帝,對翁帝師那是言聽計從,依賴性頗強,再加上翁同龢的奏對的確出色,直把光緒哄得心花怒放,喜不自勝,當即就頒下密旨,給予龍灝廣湖閩贛等南方十三省特殊皇商的身份!

    以此身份,採購和輸入商品皆無需繳稅,只有當年營業額超過了三千萬兩,才需要象徵性地向皇帝繳納百分之一的『喜錢』。

    喜錢的意思,自然是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喜不自勝……

    這簡直就是免稅,因為百分之一的稅根本不算什麼!而且又明言,營業額在三千萬兩銀子下不用交,不得不說,光緒帝為了籠絡龍灝,算是下了狠功夫。

    並且,這旨意還有一處很絕,絕在即使龍灝不回來,但只要是掛了他名號的海外商行,都能享受這個免稅待遇。

    可以輕易想見,這道密旨若是洩露出去,會有多少趨炎附勢的商人涎著臉投靠龍灝。

    就好像明末時那些掛靠鄉紳不用交租子的小地主一樣。

    光緒帝和翁同龢不是不知道這一紙密令會放出多大的『洪水猛獸』,這簡直就是把大清帝國的半壁商業江山交給了龍灝。

    但清楚歸清楚,光緒卻覺得很值。

    他如今就像是住在豪宅裡的小孩子,自己被囚禁在咫尺見方的小屋,明明是豪宅的業主,卻無法支配豪宅內的游泳池、家庭影院、還有廚房裡的四門冰箱。

    孤獨且孱餓。

    因為,整座豪宅都被他的繼母和她的姘頭霸佔著,既然如此,他自然不會介意將豪宅的鑰匙從窗戶口丟下去。哪怕明知底下接著的是一群手持ak、心懷叵測的悍匪。

    反正情況已經壞的不能再壞了,倒不如讓惡女姘頭和持槍悍匪火並一場,就算最終的結果是豪宅倒塌,可至少他還有房產證,可以在廢墟裡花錢請人再重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溫馨小窩。

    說白了,這也是因為龍灝有實力。展示出了與洋人硬碰硬卻沒有倒下的強悍實力!

    否則,光緒帝的這把『鑰匙』也不會輕易拋出去的。

    不然,被惡女和姘頭發現了,自己可是少不得一頓『毒打』……

    三方各自的心思介紹到此,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在走一步很好很妙的棋,不過呢,他們的動作還是嫌慢了半拍,應對不了突發事件!

    在十一

    月,一艘打著北島之國旗號的貨船。大搖大擺地進入黃海,進而在北洋水師的帶領下,駛入渤海,最後登陸天津。

    為什麼由北洋水師來領?因為,這是一艘進貢的貨輪。

    而且是專門為了老佛爺修園子而進的貢。

    慈禧後年就要過六十大壽了,她要辦個氣派的壽宴,全朝上下都知道。

    而其中,重修園子就是重中之重!

    不過。清廷缺錢,龍灝派來的這艘進貢船可不就解了燃眉之急了?

    對此。李鴻章聞訊是喜極而泣:龍灝,你昏迷後,手下倒是做了一件好事啊!這樣一來,咱的軍費上頭可就沒理由剋扣了!由此看來,你手下比你會做人,這艘進貢船的安全我李某人全權負責了!在給太后看到前。誰敢動它,我北洋全體人馬就跟他玩命到底!

    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也聽到了,那是笑得合不攏嘴:進貢?有銀子?霍霍,這個龍灝真有孝心,嗯?是他手下派來的?那也一樣。趕快去打聽打聽,這批貢品總共值多少銀子?夠不夠我在修完園子之後,再微調下哀家的寢宮?

    光緒帝則是傻了眼:這是啥意思?龍灝,你使人暗中代管了朕的美洋不還就算了,還給老太婆進貢?這是看好她,不看好我了?嗯,帝師,你是說龍灝還沒醒,這是他底下之人自作主張?可惡!

    總之,十一月底的這次進貢事件,在直隸省、京都、乃至大清官場都引發了巨大震動。

    各方勢力對此都有著自己的解讀。

    比如像太后、皇帝、李鴻章這三派主要人馬更是派人頻頻與進貢使團的負責人接觸,希望能從中打探到龍灝勢力在美國的最新情況。

    使團的負責人是龍甘箬,他初入京都,一開始是惴惴不安,提心吊膽的。

    不過待他適應了各方人馬的來訪後,就逐漸變得自信起來。

    嘿,我這次按照龍伯和公主的意思,帶來了價值六百六十六萬美元的金壽桃,有錢就是大爺,我還擔心什麼?

    所以,等到龍甘箬與慈禧見面時,他已變得行動自若、舉止自然了。

    略過那個超級黃金大壽桃給紫禁城帶來多大的震動不提,在各方人精的試探下,在龍甘箬有意地釋放訊息下,他們總算是『摸清』了龍甘箬不遠萬里、橫跨大洋前來進貢的意圖。

    北海伯爵的身體不行了,掛球在即,他的老管家要幫他物色繼承人!!

    龍甘箬透露出來的訊息十分驚人:重傷昏迷的龍灝,不但沒有醒來的跡象,而且還有撒手人寰的危險!

    為了讓龍家繼續傳承下去,為了讓龍灝創造的新興勢力不至於灰飛煙滅……伯爵亟需繼承人!

    可問題是,龍灝的年齡太小了,並未留下血脈,所以,那位龍伯大管家便要從龍灝的親屬間挑選出繼承人。

    據龍甘箬說,在美國,這樣的繼承人已經選好了幾個,此次他回到中國,一是奉命在龍正興的老家再挑一挑,看是否有與龍灝血脈更為接近的候選苗子,二來,則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務:他希望朝廷能將對龍灝的一等公封賞兌現,由他出資,購買土地,在國內,或者說是在北京,開衙建府。

    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本來一等公嘛,在京城圈個地,建個公府,招攬幫閒,不是應有之事嗎?

    據此看,由於龍灝他們是外來勢力,所以獻上金壽桃,便是要討慈禧歡心,將建府衙的事敲定下來。

    龍甘箬在與各方勢力的交談中,都透露出覺得此事不難的意思:我們又不是不花錢,錢不是問題,我們花錢買那些獲罪了、離職了的空閒府衙就好!今後,龍家的根基是要慢慢轉回到祖國,能在寸土寸金的帝都裡擁有一處落腳之地,我們才能回的安心,能盡百分百的精力為大清王朝做貢獻……

    各方勢力打探明白後,心中都是竊喜。

    開衙建府算個球事,准了就是了,京城裡別的不多,多的就是抄家後剩下來的大宅子,這些大宅子的轉手週期一般都小於五年,不是正兒八經的旗人,你想在京城擁有七十年的居住權,基本上那是不可能的。

    中堂大人不辦你,皇上不辦你,太后不辦你,也有洋人打進來順帶抄了你……(

    ps:說一下,清朝的官鬥我不會細寫。

    原因,第一個難,第二個吃力不討好,總之,大家不必較真。

    另外,編輯也說了,本書不能寫過1911,所以,預計在三個月內會完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