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韓娛夙緣

第一卷 現在是少女時代 第一百七十九章 拳賽 文 / 曳尾於塗中

    首先介紹一下泰拳的比賽場地,與拳擊比賽的場地大致相同。

    圍繩內的面積為550乘550平方厘米,每邊自圍繩向外伸出部分不得少於50厘米,檯子平面應高於地面91厘米,最高不超過120厘米;賽台平面必須墊一層厚15厘米左右的軟墊,上面再覆蓋一層帆布,表面必須平整;三條圍繩,每條直徑3厘米左右,依次高出賽台40厘米、80厘米、130厘米,固定於四個角落的柱子上,圍繞賽台;圍繩的四角立柱須罩以三角墊,圍繩的每一邊,中間用柔軟有韌性的織物將三條圍繩串連;台的四角,其中一對對角分別為紅角與藍角,另一對對角為中立角;在紅藍兩角各設一座踏梯,以供選手、助手、裁判等有關人員上下台之用。

    參加競賽者規定穿紅或藍褲,以便公證人、觀眾及裁判容易辨認,拳賽進行時臂上可戴綵帶或飾物;在傳統禮師拳舞典禮進行時,必須戴上一吉祥環於頭上,名為「蒙空」,以示尊崇,但開始拳賽時,必須先行除下;參賽人必須戴上海產貝殼,或防禦撞擊的金屬罩在yin部之上,以資保護,護罩鬆脫,拳賽立即停止,參賽人到擂台側設立的屏風後重新戴上;參賽人戴上的手套不可超過170克,亦不准少過113.4克,習慣上戴170克重的手套;參賽人應在拳賽舉行之日指定時間,於比賽場公磅過磅,由場負責人見證,事後再由一位合資格醫生檢查身體。如果參賽人體重超過規定,可於2小時內設法減重,以比賽不屬奪標賽為限,如果不能照規則辦理,可尋求妥協途徑,或得雙方同意以另一同體重者代替。同時參賽人必須超過十八歲。

    比賽時,參賽人必須赤足(佛教徒以足底向人為不敬);女子不能接觸擂台;拳師賽前忌與婦女接觸。

    每場比賽規定若干回合(通常以5個回合為多)。每回合限時三分鐘,中間休息二分鐘。凡擊中、踢中或膝、肘撞中對方,或以任何行動使對方能力削弱而不犯規者,均可得分。回合中,任何一方獲得5分者,即作勝論。統計五個回合中(假設為五回合比賽)得分高者為勝方。凡擊倒、跪倒、或雖挺立但不能繼續比賽時,作敗論。擊倒由公證人數至「10」而不能再起立應戰者,作敗論。凡被擊出擂台之外,負1分。由公證人數至「10」而未能及時返回擂台,作敗論。鐘聲發出響聲,表示一個回合開始,而其中一方不能繼續應賽者,作敗論。

    凡犯下述舉動者,皆以犯規論:將對方擊倒後,仍繼續行扭打、拋擲、撞擊或向對方吐痰、口咬、足踢等;插對方的眼部;用擒拿手法,反扭對方關節;攻擊下陰;鎖對方頸部。

    同時,由於泰國人篤信佛教。在泰拳比賽中,選手在賽前必須有祈禱儀式,選手上場時,各披戰袍,在音樂聲中走進賽台,選手頭戴聖圈,形如花環,聖圈泰語稱之為「望功」。選手進場先合十向觀眾致禮,然後,擂台旁的樂隊奏起「出戰歌」,鼓鳴笛響。這是泰國樂曲,樂器以笛、鼓、叮噹為主。拳師聞樂起舞向天祈禱,由於師承和派別的不同,所以祈禱的形式也不一樣,有的屈膝跪地埋首不動,默默祈禱;有的隨樂起舞向觀眾顯示健美的身材和武姿;有的雙手掩面無言呆立;有的雙手合十舉於額際,圍擂台而轉。由於這一儀式是很神聖的,所以選手們非常認真。向天祈禱,向祖師祈禱,以求成功,整個儀式非常隆重。

    「oppa,他們神神叨叨地在幹什麼啊?」勝妍很是奇怪。

    我忙摀住勝妍的嘴,小聲在她耳邊說道:「這是拜師舞,很神聖的。」

    勝妍似懂非懂地點著頭,掙開我的手,「哦」了一聲。

    「這就是讓整個泰國的為之瘋狂的運動嗎?」孝利看著人山人海,耳聞人聲鼎沸,感歎道,「而且不只是泰國人,場邊所有的幾乎都是外國人誒!難怪別人說,只要來到泰國,一定要來看看這個泰拳啊!」

    我點頭道:「那次導遊龍哥說過呢,只有看過泰拳才算真的來過泰國。他們把這個當做生命一樣,真實也寶貴!」

    拜師舞完畢,鐘聲響起,比賽開始!與prathet對陣的是一位名叫kaoklai的拳手。

    兩人碰了碰拳,小心翼翼地打量著對方。許是感覺到了kaoklai強大的氣勢,prathet神情凝重的盯著對方的一舉一動,慢慢的移動著腳步,調節著呼吸。

    另一面的kaoklai也並不輕鬆,顯然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努力的使自己平靜下來,冷靜地盯住了prathet,尋找出手的時機。

    場中的兩人僵持了幾秒鐘,而旁邊包括我們在內的觀眾們更是緊張的不得了,現在靜得只剩下了大家愈漸大的喘息聲。

    就在這時,kaoklai動了,他的第一招是一記側踢,只見他那只顯得細瘦的腿帶著不可估計的威力踢向了prathet的腰側。而prathet似乎有心試試對方的腿力,同樣沒有進行隔檔,而是同樣用一記側踢踢向了對方的肋部。

    看到prathet如此對待自己的進攻,kaoklai心中有了一點得意,以為prathet只是個沒什麼經驗的年輕人,選擇跟自己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

    「砰!砰!」兩聲悶響傳出,場中兩人也重新拉開了距離。雙方臉上都出現了一絲痛苦的神色,然而目光中卻很是凝重。

    「不愧是以力大、抗擊打能力強出名的拳手,這一腳的力量竟如此之大,恐怕芭蕉樹也承受不住幾次吧!」

    prathet的心中對這位對手有了新的評價。

    「原來失算的是我,沒想到他年紀輕輕,竟然有不亞與我的力量和抗擊達能力。」kaoklai也收起了剛才對prathet的輕視。

    「再來!」kaoklai一聲怒喝,一記飛踢攻向了prathet。

    這一次prathet沒辦法再與之對抗,只能是將雙手合於面前,擋住了kaoklai攻向自己面門的一腳。但擋是擋住了,卻也不禁後退了好幾步,但是prathet立刻利用kaoklai把他擊退的力量,右腳根用力一蹬地,趁對方還未站穩之時一記蹬腿蹬向了對手的前胸。

    kaoklai個子不高,自然反應是相當得快,他一擊不中之後立刻護住自己胸前要害,然後借prathet這一腳之力重新退了開去。來而不往非禮也,prathet見kaoklai退開,立刻飛身跟上,再次用膝撞攻擊對方,而kaoklai此時半蹲在地上,眼看prathet的膝蓋就要擊中自己的臉,他卻不閃避也不後退,反而向前翻去,原來他是用這一前翻之力,用腳後跟去反攻擊prathet,prathet此時人在空中,對與這一擊實在是無法可施,只能硬生生的迎了上去。

    「砰!」prathet被kaoklai的腳後跟踢中,從空中落了下來,然而就在他落地之時,卻伸出左腳同樣是用腳後跟用力的在剛翻身過去現在正平躺在地上的kaoklai的肋部一磕,這腳力量全不同於kaoklai對付prathet的那一次,prathet利用從空中落下的力量再加上自己的力量磕了下來,一聲清脆的劈啪聲頓時傳了出來,而kaoklai也發出了一聲痛苦的悶哼,想來這一擊受到了重創。

    但kaoklai是條硬漢,不等裁判讀秒,馬上站起來穩住身形。

    「這人個子高,手腳都比我長,距離太遠對我不利,還是得貼近了用肘膝對戰。」

    kaoklai一邊看著對手一邊在心裡暗暗盤算著。

    就在這時,prathet拉近了一些距離之後,立刻以一記速度很快的半高的側腿踢向kaoklai的左腰部。kaoklai提起左腿進行隔擋,然而prathet比kaoklai高大強壯,那樣的話,對手就能佔據優勢,泰拳若是一開始就由力量大的一方佔據優勢,那幾乎就沒有什麼懸念了,力量弱的一方必定會輸掉。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kaoklai要落敗的時候,「砰!」地聲音傳來,有人倒下了!不過不是kaoklai,而是prathet,這下prathet的支持者全都楞住了,沒想到這個看起來只是比一般人略顯強壯的拳手居然一擊就把prathet放翻了,而且速度竟是如此的快,居然在prathet的腳踢出之後才進行攻擊。原來就在那prathet一腿踢向江南的同時,kaoklai也飛身躍起,以一記膝撞重重的撞在了prathet的下顎。

    prathet也是漢子,同樣不等讀秒就站起身。這下兩人不敢再輕舉妄動,只是遊走著尋找對方的破綻。

    就在這時候,鐘聲又響,第一回合結束。

    看著張大著嘴目不轉睛盯著擂台的勝妍和孝利,我也暗歎:身臨其境觀賞泰拳比賽,場上一拳一腳的震撼,真的不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形容的。選手們不僅要具備強健的體魄及驚人的體力,更要懂得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不過從第二回合開始,我明顯感覺到prathet的狀態有些不大對勁,看樣子剛才下顎的那記膝撞帶來的影響不小。果不其然,5回合之後,prathet遺憾落敗。

    看著對手在賽場上慶祝,prathet黯然離場,走進休息室。臨比賽前我們去看他的時候,是開開心心,展現著像老虎一樣的氣勢;現在卻沉默著,我上前關心道:「你還好嗎?」

    「還好。」prathet聲音低沉。

    這時勝妍卻沖prathet握拳道:「prathet,fighting!你在我心中永遠是no.1!」

    孝利也用力地鼓著掌,給予prathet鼓勵。

    prathet見狀,翕動著嘴唇,用力地點著頭……

    「oppa,看到prathet受傷我也覺得好難過。」回去的路上,勝妍低聲道。

    「是啊,因為我們認識嘛!他又是教你們打泰拳的人,所以你才會心裡面很難受啊,傻丫頭。」我愛憐地輕撫著勝妍的青絲。

    「一拳可以讓人置於死地,一踢也可以讓他們全家人的生活能夠撐起來,好殘酷,也好現實。」孝利抱著我的胳膊,語氣也沉重。

    我沉默地微微點頭,這趟普吉島之旅,因為prathet,我體會到了真正的泰拳精神,感受到了泰國人對泰拳的狂熱與崇拜。泰拳不只是一場比賽,也是一種態度,更是挑起一家人生計的重要來源,prathet,你很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