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二爺傳奇

大道小說網 第一章 寶島台灣(三) 文 / 造山運動

    1—3

    瀏河號和秦淮號以及八條小船沿著東南沿岸冷水海流航行,這條海流出現於冬春季節,鄭不敗手下的不少弟兄都熟悉這條冷水海流。賈邇冶幾次攀上主桅桿頂部的瞭望塔,借助三十倍望遠鏡有時可以看到海岸線和海島。

    有四條小船沒有裝載貨物,船員們一路上都在忙著捕魚,供給大船上的人食用,提供蛋白質來源和減少船上糧食的消耗。三位小領航員十分忙碌,一路上都在忙著測量,在粗略的海圖上標繪時差線,標繪的軌跡就是海流的位置。以劉敏和戴鍾為首的特務組織成員以前和領航員在學校時都是同學,現在他們都對領航員的工作發生興趣,自動和領航員一起工作。

    兩艘大船上最忙的人是水手和漁民出身的士兵,他們總是在忙於用唧筒取海水,沖洗甲板、摟頂和一、二層船艙。一二層船艙的污水流到污水池後還要用絞盤和大桶提升到甲板上倒進海裡。很多人都暈船,二層船艙的戰馬、耕牛和少量驢子、豬、狗、貓也暈船嘔吐,如果不及時沖洗,嘔吐物氣味實在難聞,而且還會污染糧食等物品。

    賈邇冶多數白天時間都在二樓駕駛指揮中心寫寫畫畫,他在設計航速器,實際上就是個小水車加機械計數器。如果航速器能研製成功,那麼配合時鐘和羅盤就可以標定航跡。另外賈邇冶還經常在甲板和樓頂上走動,跟水手和移民聊天。聊天最多的人是位叫倪禮利的秀才。倪先生四十多歲,是襄陽府人氏,原來居住在漢水東面五十里的一個村莊,家境頗殷實,耕讀傳家。幾年前為避兵禍遷往隨洲,失去了土地,全家僅靠倪先生教書為生,入不敷出,漸入窘境。賈邇冶在隨州收集難民時倪先生聞知賈邇冶的小小隊伍竟然敢深入敵境打仗,別的戰果不清楚,但繳獲了三百多匹戰馬是有目共睹的。倪先生毅然率全家投奔,後來其長子應募加入軍隊,倪先生決定全家跟隨賈邇冶移居台灣。

    在瀏河時賈邇冶就發現倪先生有膽有識,遂將許多組織移民的事物委託給他,宣佈的移民政策就是由倪先生向賈邇冶提出來的。但賈邇冶向倪先生提出難民到台灣後分得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買賣權,以此政策杜絕若干年後會發生的土地兼併現象,防止出現大地主階級。對此倪先生十分讚賞,但指出至少幾年內暫不公佈,賈邇冶深以為然。

    這天傍晚,賈邇冶又將倪先生請到駕駛指揮中心聊天,兩人就著魚鮮邊飲邊聊,鄭不敗和茗煙作陪。湘雲、襲人和晴雯對賈邇冶禮遇倪先生早已習以為常,賈邇冶向她們透露過到台灣後將請倪先生主持移民政務,她們也喜歡這位有學問的老先生,都在旁聽。

    酒過三巡,賈邇冶問到了台灣的發現和開發歷史,「不知先生可知台灣開發的歷史沿革,晚輩請先生不吝賜教。」

    倪先生沉呤片刻說道,「賜教不敢。台灣之稱謂還是聽賈公子所言,一般都稱流求,漢朝時稱夷州。」

    賈邇冶說道,「晚輩願聞其詳。」

    倪先生笑了笑說到,「關於台灣,我也只是從書籍中略知一二,恐怕不能滿足公子的求知慾望。」

    晴雯說道,「倪先生不必過謙。先生所知不多,我們卻是一無所知,我們都想聆聽先生教誨呢。」

    「好吧,那我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尚書》的《禹貢》篇中有關『島夷』的記載說的就是台灣先民之事。說島上居民以麻織品為衣,以貝殼為飾物,使用竹器,其地產桔柚,並且向大陸進貢。」

    晴雯拍手歡呼,「啊,太好了。我們要有水果吃了。」

    「《三國誌》《吳志;孫權傳》中記載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於黃龍二年(公元230年)率軍到過台灣。」

    賈邇冶問道,「諸葛直和諸葛亮有關係嗎?」

    「具體關係不太清楚,但是諸葛氏同時在蜀漢和孫吳為官是肯定的。哦,當時吳人沈瑩著的《臨海水土志》中描述夷州在臨海郡,也就是浙江東南,相距有兩千里。夷州土地無霜雪,草木四季不枯,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生長五穀,又多魚肉。」

    賈邇冶猜想吳人從江浙出發到台灣,很可能走的路線和現在走的路線相同,到達的地點是台灣北部的盆地,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地理描述。古人確實了不起啊。

    「隋朝時稱台灣為流求,《隋書》記載隋煬帝曾經三次派人前往台灣。第一次是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煬帝遣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到達流求,第二年又派遣朱寬去慰撫。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煬帝再遣中郎將陳稜、朝靖大夫周鎮洲率兵萬餘人渡海到流求。」

    晴雯驚歎道,「啊,古代就有那麼多人到台灣,他們的後代應當有很多人了。」

    「人口應當有一些,但也不會很多。歷朝歷代,當有兵禍戰亂時,都有沿海居民避禍逃亡台灣。唐朝進士施肩吾曾經率族人渡海移居台灣西面的澎湖島定居,並且寫詩志事。現在的情況公子已經瞭解了,我就不再多言了。」

    晴雯說道,「先生,我們還不瞭解呢,你就說說吧。」

    「這個嗎,我知道的還是公子告訴我的,還是公子說說吧。」

    賈邇冶說道,「我知道的是向朝廷的官員打聽的,三言兩語,細節也不清楚。現在台灣和附屬島嶼屬泉州晉江縣管轄。島上居民稀疏,唯澎湖人口較密集,有軍民屯戍澎湖。我們現在不到澎湖,直接到台灣北部土地肥沃有礦產資源的地方去。」

    晴雯說道,「我們到那裡會不會因為我們需要土地和當地人發生衝突?」

    賈邇冶說道,「那裡人口不多,可耕地多沒有開發,不會因為土地發生衝突。那裡的人都是我華夏子民,與我們同文同種。只要我們不去侵害他們生存的基礎,應當不會有大的矛盾。我要對你們說清楚,到那裡以後,當地人和移民要一視同仁,和平相處,公平買賣,逐漸融為一體。」

    倪先生讚道,「公子所言極是。公子仁德,定能歸化歷朝歷代的遺民。」

    賈邇冶笑著說道,「先生過譽了。晚輩哪裡敢言仁德二字。」

    「不然。公子是受皇命行事,公子仁德就是大宋皇帝仁德,天經地義。」

    當夜大家飲酒盡歡,第二天上午瞭望塔報告,西南方向發現較大的海島。領航小組核對海圖後確認海島是隸屬福州的海壇島。賈邇冶下令船隊脫離海流,轉而向東進發。兩天後天剛亮,賈邇冶就被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驚醒,瞭望員發現前方有陸地。不少水手和士兵先後攀上瞭望塔用三十倍望遠鏡觀看,搞得瞭望塔人滿為患,搖搖欲墜。鄭不敗及時下令誰都不許爬上去才避免了事故發生。

    整個上午人們聚集在甲板和樓頂上看著陸地越來越近,越來越大。下午已經沿著一段近東西向的海岸航行,快天黑時船隊到達一條大河河口,這裡的海岸線是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轉折處。當晚船隊在河口附近拋錨,有些水手和士兵放下舢板先行登陸。

    經過幾天的踏勘,賈邇冶選定盆地中央為移民點。這裡是一片沒有人煙的沼澤密林,北、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和東南部為丘陵,土壤適合栽種水稻。這裡實際上就是台北的地方所在。在真實的時空,台北原來是沼澤林地,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基於寓兵於農的策略,率領軍民在此屯墾開發。造山演繹的寶二爺的故事發生在qd時空,雖然缺了個鄭成功,但是來了個鄭不敗,意思也差不多,時間卻提早了三四百年。

    在航行期間賈邇冶就組織了一個移民自治委員會,並任命倪禮利為委員會主任。賈邇冶和自治委員會協商了開發計劃。一百六十餘戶移民將村落建在一塊較高的林地裡,劃定分配了各戶的住宅地和耕地,然後伐木建臨時簡易住房。雖然是二月下旬,這裡的天氣卻很溫暖。因此賈邇冶要求移民簡易住房建成後各戶都先開墾出一塊秧苗地,播下稻種後再開墾計劃的土地和建永久住房。

    賈邇冶將軍隊的營地設立在河岸邊的一塊高地上,距離移民村落只有三里地。軍隊的動作很快,幾天時間就紮好營寨。軍隊每天還派出一個班幫助勞動力不足的移民戶。湘雲、襲人和晴雯的人馬和水手也沒閒著,大家都在勤奮地建設新的家園。

    轉眼間兩個月的時間在緊張的勞動中渡過,每戶移民差不多都開墾和種植了計劃中的四分之一土地。軍隊也開墾種植了五六百多畝稻田,還砍伐了兩船木料準備帶到瀏河造船。賈邇冶決定讓茗煙帶領四個戰鬥班和偵察通訊班返回瀏河。現在回去至少在颱風季節來臨時再送一批移民過來。

    第二天船隊返航時賈邇冶交給茗煙一封信和一張圖紙。信是寫給項飛參謀長的,內容是下批難民過來時送來兩個新兵連,盡量優先裝備齊全。其他三個新兵連配屬給駐紮瀏河的三個連隊。然後再招募三個新兵連。下批移民來時不用再帶許多糧食了,因為這裡栽種的水稻最多過兩個月就成熟了。盡量多送些人和耕牛來,現在這裡軍民耕牛的總數才二百頭。

    圖紙是交給索師傅小組的,讓他們立即研製航速器。另外問金總管無縫鋼管項目有無進展,如有樣品就帶個樣品過來。還有個任務是找一下楊大俠,瞭解前線最新形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