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亂世晉隋

大道小說網 第十章 短暫安寧 文 / 陳邵軒

    清除完楊駿的殘餘勢力,西晉朝廷獲得了極為短暫的安寧。

    公元291年三月十九日,惠帝徵召司馬亮入朝,居太宰一職,和衛瓘共同輔政。太宰即太師,為了避諱司馬師的名字,改稱太宰,居百官之首。司馬亮就此輔佐孫兒司馬衷處理朝政。這一舉措開創了司馬諸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河。

    司馬衷是年32歲,常言道三十而立,可這位皇帝卻沒有任何自立的能力,後人評價他白癡一個。也難怪,三十歲還不具備duli處理政務的能力,其智商不得不讓人懷疑。以今天來看,司馬衷的一生無時無刻不被別人控制,忠於晉王室的大臣也不在少數,期間有很多擺脫控制的機會,比如現在。

    此時的朝廷只有司馬瑋一股勢力,而且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沒有謀逆的意思(軍權在握,想反早反了)。司馬衷完全可以通過他把權力收回來,然後把其餘的王請回封地去。可他沒有珍惜(即便不是白癡,iq也上不了三位數)。

    當然,這是從司馬衷的角度出發,只是一些美好的願望,司馬衷要有此等見識,怎麼會有楊駿專權?

    事實是:皇帝的權力由皇后賈南風代為執行,上面一切全盤否決。下面讓我們把角度轉向賈南風。

    賈南風接下來發佈了許多刀片般的任命書,多到足以把西晉朝廷千刀萬剮。

    秦王司馬柬為大將軍;東平王司馬楙(mao)為撫軍大將軍;楚王瑋做衛將軍,兼任北軍中候;下邳王司馬晃為尚書令;董猛為武安侯。

    這些詔書很顯然出自賈南風之手,她心裡明白,司馬諸王肯定不會買她這個皇后的賬,而且從輩分上看,只有司馬柬和司馬瑋能尊她一聲皇嫂(叫不叫另說),至於那兩個司馬都是叔叔輩的,司馬亮甚至是祖父級的。因此,她企圖利用加官進爵來安撫眾人。

    本來沒兵沒權的洛陽諸王這下發達了,擦槍走火的概率大大增加。

    賈南風比司馬衷聰明得多,既然自己無法控制這幫人,不如給他們兵權,讓他們互相牽制,楚王瑋實力最大?那就給他找個對手:司馬亮。此外,這幾個王都有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例如:司馬楙和司馬亮關係不和,但和司馬繇是鐵哥們兒;司馬瑋生性豁達,不太喜歡這群人,但只有他和惠帝司馬衷關係最近(親兄弟),如此等等。

    總體來說,賈南風構造的勢力關係平衡圖是穩定的,從表面而言。而且她還在其中預留了幾個空位,用以安插賈氏一族的勢力。

    司馬亮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沒出動一兵一卒,卻攫取了國家大權。這位祖父級的汝南王的首要任務是鞏固自己的地位。

    效仿賈南風,司馬亮也開始大封誅殺楊駿的功臣,封了多少呢?100個?你低估皇爺爺了,500個?還不夠多!

    正確答案是1081個!還不帶打折的!

    司馬亮果然大手筆。估計在楊駿家放火的那幫哥們兒都封候了。一把火燒出400多個侯爵來,這把火燒得太值了!至於封侯名單,史書上一個人都沒記載(物以稀為貴)。房玄齡(《晉書》作者)寫到這裡肯定頭痛了一番,一氣之下:「此處省略n個字」。(笑笑)

    賈南風開始安插自己的勢力了,她要在盡量不破壞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司馬家族到賈氏家族的過渡。

    首先,她任命族兄賈模(能臣)為車騎將軍,郭彰為右衛將軍,以及外甥賈謐為魯公,與楚王司馬瑋,東安王司馬繇共同參知國政。上文提到,賈充的兒子因失去奶媽而夭折,自然也沒孩子,因此將賈謐立為其後嗣。

    賈家無後,也算是賈充為惡一生的報應吧!

    賈謐在政治上毫無建樹,卻以文名留世,為「二十四友」之首(主要因權勢大),這裡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賈謐,郭彰,石崇,陸機,陸雲,潘岳,崔基,歐陽建,左思,劉琨(河北無極縣人)等等。關於這些人,我們以後再作介紹。

    利用宗族勢力相互牽制,看似穩定,實則不然,因為這種穩定是建立在皇族的強大勢力基礎之上的,好比車輪的軸心和軸輻,武帝在時,軸心牢固,軸輻能各盡其職。隨著司馬炎去世,皇族勢力被削弱,已經不能起到穩定各軸輔的作用,因此,宗族勢力會不可避免地向中心壓迫軸心——西晉政局正是如此。

    數學裡有一種混亂理論,即處理龐大系統中的一些微小但很重要的問題時,稍有不慎,便會導致整個系統崩潰。

    這個問題很快出現了。

    問題出在司馬瑋的為人上。司馬瑋用法嚴峻(年少氣盛嘛),屬於那種誰不服就揍誰的主,所以提起他,大家都很怕怕。別人見了他也就算了,大不了繞道走唄,可司馬亮不信邪,老人家很看不慣這個孫子(代溝害死人),於是想教訓教訓他。

    司馬亮先派裴楷接替司馬瑋北軍中侯的位置,裴楷非常聰明,大族的博弈,自己沒必要做炮灰,所以沒接受官職。司馬瑋得知後卻很生氣。

    司馬亮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和衛瓘商量,想把司馬瑋趕回封地去,眼不見心不煩。司馬瑋這次徹底發飆了,我招你惹你了,何必如此相逼!司馬瑋立即清點兵馬,目標:汝南王府!

    長史公孫宏和舍人岐盛攔住了穿戴停畢的楚王瑋,向他進言:君子報仇十年未晚,何況楚王如此年輕,楚王應該和賈後搞好關係,並以此來對抗司馬亮,這才是正途。

    司馬瑋覺得有理,於是乎換上朝服進宮面見賈南風,賈南風還不想和司馬亮正面交鋒,就把司馬瑋留下了(軍隊就在宮外,不留也不行)。但事情還不算完。

    接下來該衛瓘出場了,岐盛屬於那種牆頭草類型的,誰做大就跟誰混。很為朝廷正直之臣所不齒,其中就有衛瓘。作為輔政大臣,衛瓘覺得是時候處理一下這個小角色了。

    岐盛馬上和公孫宏商議,借司馬瑋名義誣告衛瓘,順便拉上了司馬亮,此二人密謀廢立皇后,皇后您看著辦吧!

    衛瓘一生耿直,歷事三朝,臨退休(年屆72),卻在一個極不恰當的時候處理了一個錯誤的人(未遂)。有兩種人萬萬不能得罪,小人和女人,衛瓘卻統統得罪了。

    賈南風本不想和司馬亮攤牌,但事關後位,她顧不了那麼多了。

    賈南風令司馬瑋率領各軍守衛宮門,然後發詔:司馬亮、衛瓘yu行伊、霍之事。眾臣速領兵誅殺之。伊尹、霍光都是歷史上難得的輔弼之臣,賈南風這個比喻實在不甚恰當。

    司馬瑋有心阿諛賈後,但他懷疑詔書的準確性。想給惠帝上書以得到確認,手下人卻說此乃密詔,不宜耽擱多時。司馬瑋覺得言之有理,遂發兵討伐二人。

    危急時刻,司馬亮犯了和楊駿同樣的錯誤:優柔寡斷。當時府中軍隊尚存,他本可以據王府與司馬瑋的軍隊相持,但他卻選擇了束手待斃,終為李肇所殺,兒子司馬矩一同赴死。

    司馬遐同時發兵衛瓘府第,衛瓘屬下也懷疑詔書的準確性,勸衛瓘一面抵抗一面上表確認詔書,衛瓘不聽。

    隨司馬遐行軍的還有一人,榮晦。此人早年在衛瓘帳下任職,被老將軍斥責過。司馬遐仰慕衛瓘為人,無奈皇命在身,他只能暫時保住老將軍性命。

    可榮晦沒想那麼多,抓到衛瓘後第一時間殺了他,子孫九人無一倖免(最好不要得罪小人)!司馬遐只有乾瞪眼的份。

    一代名臣衛瓘就此殞命。才比伊霍,卻沒有二人的美好結局。從司馬亮的一生來看,他從未作出任何謀逆之事,相反,他一直以匡扶社稷為己任。賈後詔他誅楊駿,他沒有同意;輔政後,更未行任何不尊之事,雖然以他的輩分聲望,取惠帝而代之不是沒有可能;衛瓘幾次上書解職,他都沒有同意。

    只能說,司馬亮是一個好人,卻不是治世之臣。

    司馬亮死,西晉的車輪已經嚴重失去平衡,此時,擺在楚王瑋面前有兩條路:其一,趁勢進宮誅賈後一族,扶正王室;其二,暫止兵戈,再圖賈氏。前一種高風險,高回報,後一種風險低,收益也低。

    楚王瑋可以選擇,賈南風則只剩除掉司馬瑋一條路。她知道,司馬亮衛瓘一死,沒有人可以和司馬瑋相抗衡,司馬瑋絕不會放過她。太子少傅張華托孟觀對賈南風說了幾句話:楚王大權在握,人主何以自安?

    這更加堅定了賈後除掉司馬瑋的決心。

    反,不反,反,不反…司馬瑋在路邊摘了一朵野花,苦苦詢問著上蒼。到底是年輕啊!雲龍門就在不遠的地方,只要他一聲令下,賈南風的項上人頭可以馬上出現在他面前。

    賈南風沒有摘野花,她令屬下舉著王旗出門宣旨:楚王瑋矯詔擅殺大臣,其罪當誅!楚王瑋身邊的軍隊立馬作鳥獸散(真好忽悠),只剩他一個人原地發愣,兩秒鐘之後,司馬瑋反應過來:丫的!被賈南風這婊子賣了!

    一切為時已晚!一刻前的刀俎已經成為了一刻後的魚肉。

    司馬瑋終究步入了雲龍門,只是旁邊的威武之師變成了巡捕。

    臨終前,他拿出了賈南風的罪證:誅殺亮、瓘的詔書,留給了世人最後一句話:「幸拖體先帝,而受枉如此乎!」

    後世有人評論,假使司馬瑋選擇第一條路,這場宮廷政變會不會就此畫上句號?筆者不以為然,司馬瑋即使不死,也難保為其他勢力所殺,性格缺陷使然。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公元291年4月13ri,司馬瑋慘死獄中。年23歲。

    給他殉葬的還有岐盛,公孫宏。夷三族(不是不報,時機未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