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一章 大亂終結 文 / 陳邵軒
司馬越看著張方的人頭,苦笑一聲:「世上怎麼會有這麼二的人啊!」他立即整頓隊伍,準備進攻司馬顒。
司馬穎的日子也不好過,張方被殺之時,他正率領一千多號人(司馬顒擔心他尾大不掉,沒敢給他兵權),苦苦鎮守洛陽。平昌公司馬模(司馬越之弟)命先鋒宋胄等人攻擊洛陽,司馬穎抵擋不住,向長安方向奔逃。
祁弘(王浚先鋒)率軍向西進入關中,大敗馬瞻,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把司馬顒趕到太白山做野人去了。最能打的張方被他殺了,此仗若不敗,天理何存?王浚隨後接管了長安。
這下完了!
城中百姓和文武百官早就聽說過鮮卑騎兵的殘暴,易水慘案歷歷在目,他們趁城破之際,攜家帶口逃出洛陽,猶是如此,百姓仍被殺兩萬(洛陽,又是洛陽!),財物損失更是不計其數(估計皇宮都被鮮卑人用來養馬了)。
馬瞻等人集合剩下的兵士,攻下了長安城,然後帶人去長白山接回了野人司馬顒。河間王終於有了一片立錐之地。
你以為跑到洛陽就完事了?差遠呢!司馬越的部隊很快到達關中地區,幾場仗打下來,關中地區絕大部分都向司馬越表示臣服。司馬顒只剩長安一座孤城(若有張方在,焉能如此),「立錐之地」真正成了「錐地」——就是大羅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再來看難侄成都王。關中已失,司馬穎迫不得已奔襄陽而去,那裡有劉弘主持大局,或許可以避避風頭。當他風塵僕僕地到達襄陽時,卻看到了長長的送殯隊伍。人們告訴他:刺史劉弘剛剛病逝。
劉弘的部將很不友好,他們想把司馬穎交到洛陽換錢。司馬穎在劉弘靈前放了一排花圈,哭訴一番後奪門而出(再晚一秒就隨劉弘去了)。但他沒能跑多遠,因為在前面的頓丘,馮嵩正等著他。幾經碾轉,司馬穎終於在官差的押送下回到了封地鄴都,司馬虓不忍殺之,將他幽禁起來,一來防止他作亂,二來暫時保護他。
很不巧,兩個月後,司馬虓也死了(上天要亡司馬穎乎?)。當天晚上,司馬穎被朝廷賜死,兩個兒子也雙雙被殺;與此同時,司馬越徵召司馬顒為司徒,後者在赴洛陽途中被司馬模暗殺。一個月後,皇帝司馬衷被毒死於顯陽殿,皇儲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
是年,公元306年。
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至此畫上句點。我們終於可以盤點一下這場席捲全國的慘烈內戰所造成的影響了,我們將從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死亡名單:凡陣亡被殺人員共計一百萬餘人;武帝司馬炎二十五子(包括夭折的)只剩三人;八王死了七個;張華、陸機、陸雲等一大批文人能臣死於非命;平民百姓就更難以計數了。至於七王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其所作所為,使後人有足夠的理由把這兩個字顛倒過來念。
張華等人是不該死的。張華以《博物誌》流傳於世,該書是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書中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風土人情,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傳說,無所不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最初即來源於此;書中甚至提到了「石漆」(石油),連早期的地質工作者都參考此書。其文學、科學價值舉世矚目。《博物誌》僅成書十卷,若假張華以天年,這本書的影響勢必會更為深遠。
陸機,大家不會陌生,此人是陸亢之子,陸遜之孫,以文名留世。一百多年後,鍾嶸這樣評價陸機:「才高詞瞻,舉體華美」(見《詩品》)。陸機還是一名偉大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現存於故宮博物館)。這樣一個大才子,竟死於司馬穎屠刀下,可惜啊!
至於陸雲等人,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第二點:對國力造成了巨大損耗。軍費開支在歷朝歷代的財政支出中佔據著很大的比例(當今某些國家也是)。士兵也是人,士兵也要吃飯拿俸祿的,要不誰跟你幹?如何養軍,是帝王必須要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秦朝曾經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即每五戶供養一名作戰士兵,什麼購置馬匹的費用、打造盔甲的費用如此種種均有這五戶人家承擔;到了漢朝,漢武帝為征討匈奴,組建了相當數量的騎兵隊伍,打了十幾年,總算把匈奴打怕了,外患也得到了解決,但為了供養這些騎兵,自文景之治以來積攢下的錢財全部散盡,武帝晚年時期甚至已經出現財政赤字了。
到了三國時期,曹操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屯田制。和平時期,士兵種田儲糧;戰爭一起就可以帶著之前儲備的糧草上戰場了。這些政策在當時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曹操雖然屢次被劉備孫權所敗,但元氣一直尚存,糧草供應充足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屯田制到武帝這行不通了,原因很簡單,土地都被門閥士族侵佔了,在僅剩不多的土地上,一些將領也變成了大地主,他們以兵士為佃農,變相侵吞著國家財富。龐大的軍費開支漸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屯田制行不通,武帝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於是乎,罷兵令應運而生。
罷兵令到八王之亂時期已經比廢紙還賤了。各王紛紛募兵,地方軍事長官也沒閒著,他們只要扯一張牛皮做成大旗,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來庸附,甚至連奴隸石勒都能聚集幾百人的隊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因為農民們實在活不下去了。為什麼會活不下去呢?因為他們的財產都被政府或者軍閥搶走養軍了。而新組建的大軍又會成為駱駝背上的新的稻草。如此一來,徵糧——農民財產大量損失——加入軍隊求生——徵糧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但這個循環不是無限的,因為耕地就那麼多,耕地上的農民卻在逐步減少,當減到生產出來的糧食不能滿足整個國家的需要時,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該內戰時期的總兵力達數百萬,這對國家財政,對社會生產的破壞無疑是毀滅性的。且不說軍隊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千里斷炊。
最後一方面,外族入侵。
胡人多居住在北部的蠻荒之地,這裡的氣候環境由於缺乏人為改造,往往非常惡劣。胡人們寧願窩在家裡睡大覺都不想扛著鐵鍬種點防護林,好解決一下土地荒漠化問題;西南倒沒有太大風沙,可樹林太多了,耕地少得可憐,這些人也沒有燒林為田的想法,所以一直處於赤貧狀態,但無論胡人也好,土蕃也罷,他們有一個特長:作戰生猛。
中原地區物產富饒,宜居指數好,沒事還能看看海景,捉幾條魚解解饞。可漢人實在是太強大了。那裡從來不缺蒙恬劉徹孫策諸葛亮那樣的奇人,所以大多數時候,他們只能倚在家門口向中原望兩眼罷了。
但中原一亂,事情就不一樣了。這些胡人土蕃已經寄人籬下很長時間了,對西晉這個主人兼鄰居家裡的情況早就瞭若指掌,家裡那麼多錢卻不懂得珍惜,那就讓他們失去後體會一下懊悔的痛楚吧!
於是他們揭竿而起,攻城略地,開始逐步蠶食西晉的地盤,中原打得火熱,自然沒時間搭理他們——當後者發覺時,他們往往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君不見李特之流,據成都而自立;王浚鐵騎,溺漢人八千;石勒年方十四,便有吞併四海,包舉宇內之心…
一言以蔽之,八王之亂給外族入侵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