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亂世晉隋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六章 桓殷之爭 文 / 陳邵軒

    冉智壓根沒想到他爹會打敗仗,所以沒在鄴城作什麼部署。慕容評帶著一萬人很快兵臨城下。冉魏在城外駐紮的士兵全部投降了燕軍,冉智只好緊閉城門,堅守不出。沒過多久,燁中地區鬧起了大饑荒,鄴城的糧倉也見底了。

    士兵們沒東西吃,就抓城裡的女人充飢。饑荒蔓延到皇宮,朝廷再也沒有能力供養石虎留下來的四萬多美女,接到消息的士兵們紛紛湧入皇宮,可憐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竟被無力保護他們的男人們分食了(在冷兵器的戰爭裡,女人永遠都是弱者)。

    很快,鄴城的女人被吃光了,再這樣下去,男人們該互相撕咬了,女人的反抗力度遠沒有男人大,如果真到這個地步,一場大規模的暴亂將無法避免。

    實在沒辦法,冉智只好派蔣干向東晉請降,並向駐紮枋頭(今河南浚縣)的謝尚求救。謝尚見到使者後,第一反應不是詢問城中情況,而是索要傳國玉璽和氏璧。使者不能做主,就回去向蔣干報告。蔣干表示,只要你東晉肯發兵救援,無論鄴城之圍能不能解,冉魏都會把玉璽送還東晉。

    謝尚想了想,覺得鄴城不太好救,就命戴施帶著一支一百多號的炮灰部隊進駐鄴城。戴施忽悠蔣干說,「如今大軍壓境,玉璽的安全問題很成問題,不如把玉璽交給我得了,我將馬上派人向陛下匯報,到時候龍顏大悅,鄴城之圍就可以解啦!」

    蔣干比周瑜的同學還老實,他沒多想,就把玉璽交給了戴施,戴施驗明玉璽真假後,當著蔣干的面喊來了督護何融,「你快馬報告陛下,就說玉璽已到手,請陛下速發糧食援兵!」

    當然,這一切都是做給蔣干看的,戴施回到住所,第一時間找了匹快馬,溜回了枋頭。蔣干發覺後大喊戴施騙子。

    被東晉狠狠地賣了,冉智不得不趁男人之間的撕咬行動開始前出城迎敵。冉魏的最後五千死士就此踏上不歸路。他們曾是國家的精英,可如今連拿駕馭戰馬的力氣都沒有了。他們即將與兩倍於己的燕軍展開最後的決戰——差點忘了,還有東晉那一百多號人。

    這一戰,慕容評徹底擊敗了冉魏主力,僅首級就收穫四千餘級。蔣干逃到倉垣,為苻健部將所殺;尚在鄴城的冉智則成了燕軍的戰利品,皇宮裡的一切用具都被搬到了薊城。

    冉魏滅亡。

    在這件事中,東晉的所作所為完全對得起「不要臉」這三個字。冉閔是漢人,冉魏政權也是一個漢人政權。東晉政府不僅不施以援手,反而揮起鋤頭挖牆腳。以致冉魏這株北方漢人政權「獨苗」慘死風中。東晉這種毫無作為的作為只能令親者痛仇者快。

    其實,東晉完全有能力向鄴城派出一支強有力的援軍,鄴城之圍一解,東晉可以立即接手冉魏的大片國土。然後以鄴城為根據地,平定中原指日可待矣。

    小小的以色列仍有美國撐腰,作為漢人正統的晉室反倒如此!

    一個如此短視,如此軟弱,如此不要臉的政府,你還指望它拿什麼去廓清中原?

    面對著堆成小山的皇室用品,慕容俊打起了歪主意,冉智是用不著了,扔掉也蠻可惜的,何不自己用?!

    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傳國玉璽。那可是皇帝吃飯的家當。慕容俊決定撒個謊,他放出風去,稱繳獲了玉璽。當事人死得七七八八了,唯一知情人冉智正在吃牢飯,連陽光都見不著,別提拆穿謊言了(就是能拆,也不敢拆啊!)。

    公元352年,在滅掉冉魏的同一年,慕容俊自立為帝,國號大燕,史稱前燕。這標誌著鮮卑慕容的政權正式duli,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燕國徹底duli了,東晉政府一時不知咋辦了。

    每次提到東晉,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忠臣不少,良將多多,卻總是在江東一畝三分地上瞎折騰。好不容易滅了李勢,桓溫人氣值猛增,掌控了朝政大權。另一名皇室重臣司馬昱擔心桓溫尾大不掉,就讓殷浩和他唱對台戲。

    桓溫和殷浩都是**,家住一個胡同,小時候經常在一起尿尿和泥。由於桓彝比殷羨的官職要高一點點,所以桓家比殷家有錢(當然,多年後由於桓彝戰死,桓家沒落)。一次,桓溫買了個小竹馬玩,玩得不稀罕了便扔在了地上,殷浩見狀,撿起來接著玩。桓溫於是就看不起這個吃人家剩飯的小玩伴。

    小朋友玩遊戲,不算數的。但這種情感卻伴隨桓溫了很多年,一直到他去世。

    殷浩對玄學非常精通,他人與之交談,總有一種清風拂面的感覺。從本質上講,殷浩和王衍之流是一類人,但殷浩更加務實,不但能說,做的也不錯。殷浩有個好朋友,名叫王羲之(就是那個寫字很好的王羲之)。

    王羲之也有一個好朋友,桓溫。而桓溫和殷浩的關係很不咋滴。王羲之就在中間做和事佬,他勸桓溫應當以國事為重,不要與殷浩結怨。趙國大亂,桓溫上書請求北伐,但朝廷卻一直沒有回音,桓溫懷疑是殷浩從中作梗,兩人關係更加惡化。

    桓溫並沒有殷浩掌權而有所收斂,相反地,荊湘八州的稅賦再也沒有進入國庫,桓溫以軍事儲備為由,把這些糧食布匹統統截留了。

    屢次上書北伐,都不為朝廷同意,桓溫決定採取更為激進的做法:率軍順流而下,逼朝廷同意。東晉內戰一觸即發。

    殷浩慌了神,他連夜趕製了幾支騶虞幡。騶虞幡是一種畫有騶虞(一種仁獸)的旗子,也是朝廷的解兵令。將軍接到騶虞幡後,無論在進行什麼樣的軍事行動,都必須停止,否則將以謀反罪論處。

    ——這是一種極其嚴厲的息兵手段,堪稱聖旨中的聖旨。

    由此可見,東晉形勢已經到了如何危急的關頭!內亂已經箭在弦上了。

    騶虞幡到底沒能送出去,因為司馬昱來到了殷浩家,他劈頭就是一通臭罵:「別瞎忙活了!沒事出去散散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桓溫還能吃了你不成?!你的辭職信我看了,簡直就是狗屁不通!桓溫不反也就罷了,一旦建業失陷,第一個死的就是你殷浩!」

    殷浩只得作罷。

    從殷浩家裡走出,司馬昱又做起了桓溫的工作,在他的軟硬兼施下,桓溫終於退兵。但桓溫的退兵也是有條件的:朝廷同意北伐。

    歷史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現在,殷浩本人是贊同北伐的,朝中只有桓溫和殷浩兩人權勢最重。北伐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後趙大亂,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東晉卻寸功未建。直到冉魏滅亡,桓溫才從西線北伐。

    矛盾之處在於:東晉在這幾年裡都幹了些什麼?那些阻止晉軍北上的因素都有哪些?桓溫的北伐請求不獲批准的原因呢?

    東晉最強一代領導集體,皆以北伐為己任的集體,竟然還不如孤軍祖狄有所作為。著實令人生疑。

    有人說,東晉的準備工作不足。江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桓溫更是把荊湘九州的八州賦稅充作軍糧;用兩年時間訓練陸軍,足矣。

    筆者認為,所謂的歷史疑雲,根本就是東晉政府不思進取,軟弱偏安所致!

    不管怎麼說,又耽擱了兩年的北伐還是啟動了。第一步,桓溫派謝尚駐守枋頭,在這裡,他用一百人換取了一塊價值連城的石頭:和氏璧。

    接下來,姚襄和謝尚進攻許昌,這是個無厘頭的舉動:許昌是前秦重鎮,不圖一片混亂的中州,反而攻擊根基已深的苻健。

    鎮守許昌的是秦將張遇,他打過不謝尚,就向主人苻健大喊救命。許昌是關中的東大門,苻健不敢有失,火速派兄弟苻雄、兒子苻菁救援。這兩人在穎水河畔的誡橋與晉軍會戰。謝尚被殺得大敗,戰死一萬五千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