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亂世晉隋

大道小說網 第七十三章 兵敗祁連 文 / 陳邵軒

    公元376年8月初,苻堅在秦涼邊境集結軍隊,梁熙、姚萇、王統、李辯等人紛紛前往,半月間,秦軍共集結步騎十三萬。大軍從河西渡過津渡河(約今永靖北黃河上),抵達河會城(今永登南湟水入黃河處),前涼驍烈將軍梁濟不戰而降;纏縮城(今甘肅永登南)隨即失守。

    前來支援的馬建接到戰報,不禁大驚失色,差點從戰馬上跌落下來。他趕緊撤退至清塞(今古浪境內),然後向張天錫要援兵,張天錫驚聞前線吃緊,就把征東將軍掌據喊了去,掌據率領三萬人,駐紮在金昌城(今甘肅金昌境內);張天錫還是放心不下,乾脆自帶五萬人御駕親征。

    這八萬人,幾乎是前涼的所有兵力。

    秦軍士氣正盛,於是趁熱打鐵,派前鋒姚萇進攻清塞,姚萇所部人數不多,只有三千騎兵,可裝備精良,士兵們都身著三四十斤的重甲,堪稱騎兵中的裝甲兵。這種部隊上戰場,幾乎不用砍人,只需用撞就行了。

    一看這陣勢,馬建被嚇得魂飛魄散,他急忙穿上盔甲,出城投降。馬建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可儘管如此,手下的士兵仍散去一萬餘人(反應更快呵)。

    姚萇稍作休息,繼續前進,下一個目標是掌據,掌據扛不住重甲騎兵的衝擊,剛一接火即發生潰亂。三萬人自相踐踏,死者無數,馬建亦被剁成了肉泥(也算是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吧)。掌據從馬上跌落,千鈞一髮之際,部將董儒快馬趕到,董儒把韁繩交到掌據手上,讓他速速離開。

    不料掌據正色道,「我掌據曾經三次督軍;兩持黃鉞;八統禁族;十總禁軍,寵任極矣!現在不幸為賊人所困,此乃先王要我報效大涼啊!」說完,掌據摘下頭盔,向西而跪,向著姑臧行臣子之禮,然後拔劍自刎;隨軍軍司席仂亦戰死。

    掌據真乃一代忠臣也!

    由於清塞兵敗之速,張天錫根本來不及支援,為了阻擋秦軍,張天錫又派司兵趙充哲率軍四萬迎敵,趙充哲的職務是司兵,平日裡掌管部隊的兵器製造,連雜牌將軍都稱不上,張天錫派他上戰場,說明前涼幾無可用之將了(十年內戰的必然後果)。信心滿滿的苻堅甚至開始為張天錫修建府邸。

    趙充哲的下場比前面幾位還慘:不僅自己戰死,四萬人被殺了三萬八,剩下的兩千殘兵僥倖逃回金昌——至此,前涼的八萬主力損失殆盡。秦軍隨後逼近金昌,光桿司令張天錫不得不親自出戰。

    張天錫前腳踏出城門,後腳便傳來城內大亂的消息,涼軍僅剩的最後一絲士氣如輕煙般散盡。張天錫顧不得城內,倉惶逃回了姑臧。

    幾天後,秦軍攻陷姑臧,涼主張天錫載著棺材請罪,隨之被押回長安,前涼滅亡。是時,八月二十七日,距苻堅出兵尚不足一月,如果從十七日兩軍交戰之日算起,則只有短短十天。能在十天內滅亡一個國家,秦國的雄厚國力可見一斑。

    前涼314年建國(若從張茂改元算起,則為320年),在62(或56)年間,共傳四世八主,前涼雖有十年內亂,但總體上是穩定的,為中國西北地區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向西開闢的疆域,一直是後世朝代的最西端,直至今天。

    上文提到過,前涼是一個很矛盾的國度,就歸屬問題而言。張軌定下的國策是永遠效忠晉室,張寔雖然改元,但仍以晉臣自居(矛盾…),其後的六位涼主一直徘徊在自立的邊緣,張祚稱帝更是將這種矛盾發揮的淋漓盡致。筆者認為,涼主有心稱帝,卻戴不起「篡逆」的帽子,與燕國不同,張氏是血統純正的漢人,一旦有人想稱帝,其下場必會像張祚那樣,被亂棍打死。

    而鄰國對這點的看法卻出奇的一致:涼州是晉朝的土地,張氏幾代人只不過是晉朝的代言人罷了,從後趙、前秦迫使其稱臣就可以看出(若前涼是duli政權,他們不會白費口舌,打就是了)。

    有意思的是,東晉也把涼州作為本國領土,頗有點自慰的嫌疑。桓沖聽說涼州戰事後,還派朱序、石秀北上,企圖支援涼州,可惜出發沒多久便接到了姑臧淪陷的消息,只得撤兵了事。

    張天錫收到的待遇還是很不錯的,苻堅把其封為歸義侯,安置在預先準備好的大別墅裡。張天錫在秦國生活得很不錯,幾年後,他和兒子張大豫隨軍攻晉,淝水之戰時,父子二人趁機逃走,張天錫投靠東晉(這是十六國裡唯一投降東晉的君主),被授予金紫光祿大夫的官銜,列朝議事。一直活到61歲(公元398年)才去世,比前秦的國祚還長;張大豫遠走河西,幾年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以後還有不少戲份。

    ……

    東晉。

    小皇帝司馬曜已經15歲了,在謝安等人的主持下,司馬曜討了個老婆:王穆之,當朝名士王蘊之女;然後把司馬曜塞進了學堂,請徐邈教授其儒家學說以及治國之道。東晉步入了一個非常罕見的,沒有權臣當道的時代。

    當然,權臣還是有的,比如桓沖,桓溫死後,大權基本移交給桓沖,按照東晉的發展規律,桓沖應**朝政才對。遺憾的是,桓沖對晉室極為忠誠,連軍中的人事變動都要上報朝廷處理。

    桓沖的實質性職務是揚州刺史,揚州是京畿重地,直接扼守著建業水陸交通,向外可以作為北伐基地,對內可「清君側」,要挾皇帝。謝安礙於桓氏的恐怖勢力,有心委任桓沖丞相之職,入朝輔政。

    桓沖卻推辭,「臣自知才疏學淺,在外征戰勉強湊合,對政治則是一竅不通,所以,丞相一職萬不敢受,不僅如此,臣還請求辭去揚州刺史一職,為國戍邊。」

    中國最富之地莫過江東,江東富庶還看揚州,放著好好的揚州刺史不做,非要去邊境吹風沙,桓沖這是鬧哪般?桓氏宗族紛紛跳出來反對,郗超更是苦口婆心地勸桓沖吃藥。

    桓沖沒發燒,也沒說夢話,他和王敦等前輩們比起來,缺一樣東西:野心;多一樣東西:大局觀。桓沖深知,謝安的聲望已達到頂峰,他所以讓出丞相的位置,是因為忌憚自己的軍權;如果他只算自己的小九九,**朝廷,將會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

    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桓沖絕不可能如此做。

    朝廷批文很快下來了:准其所奏!桓沖接到命令,頭也不回的離開揚州,離開了權力中心。沒有大量的隨行軍隊,也沒有金銀珠寶,一匹坐騎,一紙文書,桓沖直奔京口而去,相比於建業,那裡更需要他。

    桓沖結束了一個舊時代,同時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東晉的第四代領導班子隨後確立:謝安、謝玄在內主政,桓沖在外戍邊——這是東晉最為忠心的一代領導集體,沒有那麼多的利益糾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人事變動中,王羲之被委任為右軍將軍,這不過是一個閒職罷了,此時的王羲之早已隱退會稽山,整日以詩書自娛,偶爾喝點小酒,與兒子王獻之討論討論怎樣寫漢字。

    王羲之一生有很多官銜,如江州刺史、會稽內史等等,唯有「右軍」二字,陪伴了王羲之一千多年,而且還會繼續被這麼叫下去:書聖王右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