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4、關於異世界 文 / 白夏源
一、異世界的地理
海洋占33%,湖泊、內海占10%,河流等其他水系占5%,陸地占52%。
成片區域:大陸兩塊,島嶼無數。一塊大陸(西陬大陸)較小,呈土豆形,另一塊大陸(北丘大陸)則呈不規則形,像一隻張開大嘴的鱷魚頭,將西陬大陸銜在嘴邊。整片海洋被兩塊大陸分成兩大區域,平靜海與風暴洋。
北丘大陸的大部分位於北半球,西陬大陸則橫跨赤道。
北丘大陸地形複雜,高山平原、湖泊河流、沙漠沼澤無一不俱。西陬大陸則以沙漠和草原為主,也有少量的高山和丘陵,四條大河橫貫東西將西陬大陸分成了五個長條。
二、北丘大陸東部諸國
雲漢國位於北丘大陸東南部,東南兩面瀕臨風暴洋。東南部外海還有一片群島,為推榆國所在。北部為北海,北海東臨黃龍國,西接雷陀聯盟,南瀕雲漢國,北通風暴洋。雲漢國的東北面緊挨著北海,東面毗鄰黃龍國,西北面向雷陀聯盟,黃龍國再往極北之初乃挹羌國和康居國。雷陀聯盟之北則是仙胡國,之西乃丁令國。雷陀、仙胡與黃龍、挹羌隔北海及北海海峽相望,諸國皆人煙稀少。雲漢國西面為桑巴高原北部,乃甫余諸部落生活之地。雲漢國西南面為桑巴高原南部,是吐渾國地界。再往南便與白夷國接壤。
甫余諸部落與吐渾國的西面是西域諸國,其中最大的是茈烏國、薩蠻國和樓蘇國。
三、諸國關係
黃龍國和雷陀聯盟均是在百年前崛起,與雲漢國交戰近百年,佔據了雲漢國大片土地。雲漢國一直退到目前的位置憑著高山險隘才算抵擋住兩國的進攻。
甫余諸部落與雲漢國多年交好。
吐渾國曾是雲漢國的大敵,與雲漢國交戰數百年,但近數十年來還算是和平相處。
白夷國是雲漢國的屬國,是吐渾國的死敵,但近年來逐漸不安分起來,有脫離雲漢國靠向吐渾國的跡象。
四、雲漢國現狀
兩百多年前,身為前朝東南節度使的雲漢國本朝開國太祖皇帝胤積曠,在手下官兵的擁戴下,黃袍加身,掃蕩中原,開創了湯嘉王朝。皇城設於雲漢國東南部的湯谷城。全國設十一個軍路,一百多個州府,一千多個郡縣。有戶兩千多萬,人口一億多。
十一個軍路為京畿路、甌居路、北朐路、子鄣路、昆虛路、木西路、大澤路、離耳軍、郁水軍、流黃軍、列陽軍。其中離耳軍位於西北、郁水軍位於北部、流黃軍位於西部、列陽軍位於西南。湯谷城便在京畿路,京畿路位於雲漢國的東南部沿海。基於自古以來擇水而居的習慣,湯谷城便位於雲漢國第一大河海河北岸。海河起自桑巴高原,終於風暴洋,全長五千多公里,河面最寬處達兩公里,最窄處僅兩百米。海河出海口深度達到二十米,大型海運船指通過海河入海口可順利抵達雲漢國的西部地區——流黃軍首府大荒城。甌居路東臨風暴洋,北靠京畿路,南接大澤路。大澤路的東、南面都是風暴洋。北部除了與甌居路相鄰外,還同時與子鄣、昆虛兩路接壤。西部是列陽軍。列陽軍南接白夷國,西臨吐渾國,北靠流黃軍,東倚昆虛路。流黃軍西接吐渾國和甫余諸部落,北靠離耳軍,東臨昆虛北部、木西路中南部。離耳軍的西北兩面都與雷陀聯盟接壤,東面緊鄰郁水軍西部和木西路西北部。郁水軍西接離耳軍東部,北靠雷陀聯盟、北海、黃龍國,東鄰黃龍國和風暴洋。南接京畿路。北朐路、子鄣路、昆虛路、木西路依次位於雲漢國的中部地區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位置,和京畿路、甌居路合稱中原。
五、雲漢國的軍隊系統
兵制繁雜,兵員冗多。大致可分禁軍、鎮軍、戍軍三大正規部隊和廂勇、隸勇等地方武裝,還有各種私兵、傭兵的私人武裝。
禁軍:皇家直屬軍隊,武器裝備一流,其前身為太祖的起家班底。目前除御林軍戰鬥力居全國之冠外,其餘各部均由貴族子弟組成,戰鬥力遠不及鎮軍和戍軍。
鎮軍:以野戰為目的的軍隊,由樞密院統轄。五百人一指揮,五指揮為一軍,十軍為一鎮的,每鎮應有二萬五千人。此外,水師屬鎮軍統轄。
戍軍:屯守邊疆的部隊,由兵部和軍節度使共同統轄。裝備、戰鬥力均是最差者。
廂勇:由各州府統管,負責地方治安。廂勇用於勞役,不參加訓練,不從事戰鬥,戰爭期間,廂勇往往充當運糧隊。
隸勇:由刑部統管,負責抓捕人犯。
私兵:王公貴族、大莊園主的私人武裝。戰鬥力良莠不齊。
傭兵:民間武裝,供人僱傭,為僱傭者提供保護。戰鬥力良莠不齊。
六、雲漢國的官僚系統
中央政府:
繼承了前朝完備的**集權中央政體,以皇帝為中心,丞相領導下的尚書省為管理中樞,設左右副相二人,分掌下轄的九寺六部三監一院。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九寺為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宗正、太府,三監為國子、將作和軍器,一院為翰林院。
六部以吏部為首,下轄二十四司,六部正副長官稱尚書、侍郎,每部有一尚書四侍郎,每位侍郎分掌一司。吏部掌官吏選授、勳封及考課之政,下轄吏部、司封、司勳、考功四司;戶部掌人口、土地、錢谷及賦稅之政,下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下轄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下轄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及按復讞禁之政,下轄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澤、屯田、營建與工匠之政,下轄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九寺正副長官稱卿、少卿,三監正副長官稱正、少正。九寺中的太常寺僅掌祭祀、禮儀,科舉考試歸禮部;光祿寺專掌酒禮膳饈之事;衛尉寺專管武器和儀仗帳幕;太僕寺掌除鑾儀外的一般馬政;大理寺掌審訊刑獄;鴻臚寺掌贊助禮儀,外族朝聘;司農寺管倉儲之事;宗正寺專管皇室親屬事務;太府寺掌金帛府藏。
三監為國子監、將作監和軍器監,分掌學校教育、國家和宮廷手工業製造、宮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以及軍用物資的打造等事務。九寺三監形式上duli,實際上是與六部配合的辦事機構。
翰林院主掌編纂經史集注,多為科考及第者過渡候選之處。
此外,九寺六部五監一院外又設樞密院掌軍事,轉運使司、鐵鹽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財政,這樣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的局面,以掣肘宰相的權力。
地方政府:
軍路長官稱節度使,但已沒有前朝節度使的權限,僅負責地方治安及鎮軍、戍軍的後勤供應,軍節度使兼掌戍軍的日常訓練和巡戍,但戍軍的調度須有兵部的許可。
一般來說,軍路的治所稱府,府長官稱府按。其餘地方稱州,州長官稱巡撫。府按、巡撫統轄廂勇,負責本州府的民生治安。
郡縣長官稱郡丞和縣令。一般王公貴族的封地所在稱郡,其餘稱縣。郡丞縣令負責本郡縣的民生治安及普通刑獄的判決。
七、雲漢國的積弊
武將沒有調兵權,也不能帶兵,只能在發生戰事時臨時統領,結束後立刻交出兵權,最高軍事權力機關幾乎沒有掌握在武將手中過,即便是打仗,武將也必須受文官的管理監督,其結果是軍隊戰鬥力普遍低下。
文官體制可以概括為責權利不分。首先是對相權的傾軋,本朝為了保證皇權的絕對權威,大大削減了相權。本朝的宰相既沒有兵權,也沒有用人權,還要面對諫官的掣肘。
本朝沿襲前朝官制,設有諫官專門從事「清議」。但與前朝不同的是,原來這個職位是向宰相負責的,現在改為直接向皇帝負責。諫官講錯話要被免職,但是免職之後往往聲望會更高,陞遷機會更大,所以諫官總是和丞相及百官唱反調。在這樣一個只對政府發空論而不負責的反對機關的掣肘下,丞相以下官員不得不小心應付,不求有功,只求無過,以免被諫官抓住辮子,落入萬死不復的糟糕境地。
前朝時地方官員全為武將,本朝開國皇帝胤積曠取得天下之後,規定武將平時不得帶兵,也不再具有地方管理權,他們只有一個名號,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地方是由朝廷直接派出的一位文官來管理。並且還要面對比前朝多出四倍的上司,即樞密、轉運、鐵鹽、度支等一院三司,地方收入大部分要上交中央。
大量的土地集中於王公貴族、大莊園主和大商家手裡,普通百姓民不聊生,賣兒鬻女屢見不鮮,各地盜賊蜂擁而起。各級衙門機構冗雜、人浮於事,各級官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雲漢國內憂外患,各種矛盾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