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二回 張子布義說孫權 智多星計誆陸遜 文 / pener(巴孤)
且說宋江、吳用進兵,於攸縣、廬陵、豫章連破吳軍,東吳大將丁奉、徐盛、
朱桓、朱然等皆亡。孫權退軍柴桑,又聞東邊建業及江東郡縣,盡數淪陷,眾官
及權大驚。顧雍道:「如今只好再遣使者,向曹操求救也。」孫權搖頭道:「數
番求援,他只是口頭敷衍,眼見得yu坐收漁利,豈會助我?」顧雍道:「此番不
同。若是那劉備與曹操不共戴天,若是東吳覆亡,劉備坐大,則曹操亦難安也。」
諸葛瑾道:「他正是要等東吳覆亡,然後乘劉備兵力疲憊時收拾兩家也。」忽然
張昭出道:「大王,如今勢難保全,老臣有一策。」孫權問道:「何策?」張昭
搖一搖頭道:「如今江東淪陷,前面陸伯言又被劉備所拒,老臣看來,這割據事
業,是難得的了。為今之際,不如投歸曹操。」
此言一出,眾皆大驚。孫韶拍案起道:「老大人此是何言!我等當初承破虜、
討逆基業,如今豈可歸降曹孟德耶!」張昭道:「一則,曹操乃漢室正統丞相,
協天子以令諸侯;二者,曹操為人雖多謀略,卻亦是英雄胸襟;三者,曹操與劉
備誓不兩立,前番又與我有盟約。今大王舉全吳數萬之眾歸附,曹操必喜,厚待
大王,如此既可再為朝廷效命,亦可保大王英名也。」一席話說完,孫權大怒道:
「昔日赤壁前夕,子布先生也是勸孤投降曹操;今日又勸孤投降曹操;孤佔據江
東,已然三世,莫非竟要居曹操之下否?他日九泉之下,豈有面目見先父先兄!」
張昭坦然道:「大王與曹操同是王爵,今日雖歸附於他,卻是效命漢室,有何無
顏?若不當機立斷,只恐不但耽誤大王前程,也害了百姓士卒性命。」
孫權聞言,正yu說話,一邊諸葛瑾出道:「不可,不可!大王,曹操與我盟
約,不過是相互利用。如今坐視我被賊軍攻伐,不發一兵相救,其意昭然。今若
投他,是自取其辱也。下官不才,願拼出性命,陪同孫仁郡主,再往劉備大營走
一遭,以親戚之情說之,交還荊州全土,只求歸還江東六郡,然後共伐曹操。想
來劉備因恨報關羽之仇,如今也當消了,或者應允,未可知也。」張昭道:「子
瑜所言謬矣。我軍與劉備請和,已有多次。他既不允,如今焉肯答應?若兵臨城
下求和,又被拒了,這才是自取其辱。且與劉備求和,難免說到共滅曹操之事,
若是劉備陰毒,把求盟書與曹操看,必叫曹操深恨我等,則這一路也斷絕也。至
於郡主,前番回東吳來時,還差些把劉禪帶來,引得兩下交兵,如今自己回去,
豈不有辱孫氏家門?且劉備亦必不肯從也。故與其若此,不如直降曹也。」
孫權聽得臉色漸漸回復了。不料一人站出,指張昭大罵道:「皓首匹夫!汝
三番五次,攛掇大王投降曹操,莫非曹操給了汝甚麼官爵麼?」眾人看時,卻是
諸葛恪,無不變色。諸葛瑾急急拉他,諸葛恪朝前一步,對孫權道:「大王,自
古爭霸者,生死事小,名節事大。今日與劉備交戰,若與之謀和,雖是力有不敵,
非為恥也。若是不允,再整六軍,決一雌雄,非為晚也。且如今我卻有一計。那
劉備麾下梁山軍,千里略進,所到收買民心,顯見有所不軌。我等不妨私下與梁
山軍謀和,卻又故意叫劉備得知,只說梁山軍聯接東海軍,yu合謀反叛劉備,自
立為主。如此教他將帥相疑,我方戰和有轉機也。今那曹操在北,坐觀孫劉兩家
相鬥,偽有盟約,又不發兵支援。若是戰敗往投,正中彼陰毒之心,豈不壞過與
劉備求和十倍?且曹操為人陰險,主公雄才,他必深嫉之,主公投他,難保無
虞!」張昭呵呵大笑道:「元遜為人聰明,何作此無智無禮之言也?老夫年歲已
高,所以不避大王猜嫌,屢進肺腑之言者,唯思當初伯符將軍重托,不敢相廢也。
梁山軍渠首宋江、吳用皆是奸詐之輩,劉備亦非常人,你這離間之計,如何說成
便成?到時與劉備求和被拒,又斷了歸附曹操一路,則數萬將士,徒遭兵禍,你
諸葛父子倒好籍孔明的門戶,到劉玄德帳中受上賓之禮了,是也不是?」諸葛恪
聞言大怒,正要復開口,顧雍急急出道:「張公,元遜,都莫說了。大家俱是為
大吳進言,決斷還在大王。今日且退,再作思量,如何?」於是各自散去。
次日,孫權再聚眾官商議。孫韶道:「以末將看來,此地兵力寡微,難於支
撐,大王當尊駕到陸伯言軍中,末將留守此地,以當賊軍。」張昭道:「江北一
路平坦,去不去陸伯言軍中倒不是大事。只是老臣想來想去,還是只有投曹一
路。」諸葛恪豈甘示弱,出來駁斥,兩個爭論不休。孫權只是決斷不下。忽然間
哨馬來報,說梁山軍林沖、東海軍童威,引軍萬餘,水路並進,從東面殺來,據
柴桑不過十餘ri路程了。眾官皆大驚。須臾,又聞西邊警訊,說江夏被梁山軍攻
占。顧雍聞言叫苦道:「江夏被佔,則我與陸伯言之間為賊軍切斷也!」孫權聽
了,心頭惶惶無主,教眾官且散去,自己回後堂,悶頭沉思,總拿不定主意。諸
葛瑾、張昭等分頭登門,各自言和劉和曹之事,孫權決斷不下。
次日再聚,正商議間,又報曹操遣張遼、曹休為大將,起兵數萬,自合肥、
壽chun出,逼近長江。曹操自提大軍,徐晃、曹仁為前部,自宛城、襄陽有南進之
勢。張昭驚道:「大王!曹公此舉,眼見是看我不敵劉備,故yu起軍前來;非為
救我,卻是圖謀江東土地也!今日之勢,若不早早歸附於他,則等曹軍進長江,
據江東之後,我這裡於曹操成棄子,恐yu求歸附而不得也!大王可急急遣使前往,
與曹公商議歸附之事!」諸葛恪厲聲道:「子布先生此是何言!曹操凶心暴露,
yu並我江東,你還與他謀和!大王,曹操既然如此舉動,劉備亦必恐慌也。我等
正好乘機送回郡主,與劉備謀和,共抗曹操,似此可安如泰山。」張昭道:「縱
然劉備准和,江東六郡終是他人的,你yu教主公何處安身耶?」諸葛恪道:「你
若是教大王歸附曹操,只恐莫說江東六郡,連自家性命,也都捏別人手中了!」
兩個朝堂之上,爭辯不休。忽然有孫權府中丫鬟,急匆匆跑來,哭拜道:「大王,
郡主沒了!」孫權大驚:「為何沒了!」丫鬟伏地大哭道:「郡主因聞說眾官商
議,要送她回見劉備,心中百感交集,哭了半夜,自刎身亡!」孫權聞之,如晴
天霹靂,跌坐於椅,一言不發。眾官面面相覷。孫權沉默片刻,忽然躍起,指東
邊大罵道:「大耳匹夫!當初我家周郎赤壁一把火,救你性命,孤又借你荊州,
助你立業,叵耐今日汝竟如此相逼!害死我妹子,此仇不共戴天!」回顧孫韶道:
「即刻整頓此處軍馬,待孤親與大耳賊決一死戰!」
眾官聞之色變,諸葛瑾大急,搶步而出,伏地道:「大王!今日困頓此處,
三面受敵,兵馬不過萬,切不可負一時之氣,以亂大局!」孫權怒道:「子瑜,
孤待你一向如何,今劉備奪我江山,害死我妹,你竟還教我向他投降,是何居
心!」諸葛瑾連連叩首道:「大王,若歸曹操,是為投降,今與劉備,只是議和。
請大王三思!切切!」孫權冷笑不語,諸葛瑾見了,慘然道:「下官與大王,一
向肝膽相交。今日大王如此說,是見疑下官也。然臣一片赤誠,天地可知也。」
在地上叩首三下,起身,逕直出門去了。諸葛恪急急向孫權行個禮,亦跟出門去。
孫權哈哈笑道:「好好好,去了也好。」乃拔劍道:「孤意決矣!整頓軍馬,全
軍向西,先奪回江夏,再與陸伯言會師!」眾官皆無言,張昭挺身而出道:「大
王若為此舉,不惟於國於民不利,亦有愧於孫破虜討逆二位先將軍!」孫權愕然
道:「為何?」張昭正色道:「昔日二位先將軍親冒矢石,攻城略地,創下江東
基業,一則為朝廷輔政,二則為百姓安身,三則光耀孫氏也。今日將軍偶遇困窘,
不思忍辱負重,以求長遠,卻忿一時意氣,捨千秋大業,yu委萬金之身,而作困
獸之鬥,殊是不值也。縱然在陣前殺敵千百,又豈於大局有補?卻把孫氏功業,
盡數斷送,尚且敢自詡光宗耀祖耶?」孫權聞言,低頭不語。張昭又道:「老臣
言盡於此,何去何從,大王自己多加計較罷。只是切莫魯莽行事。」孫權抬頭看
百官,顧雍出道:「大王,下官以為子布大人所言極是。時下情形危急,曹公乃
朝廷柱石,我等當歸附,非降於曹,乃歸於漢,依舊為漢家出力也。」孫權沉吟
半晌,再問百官,百官多有附和張昭者。孫權道:「既然如此,哪位先生願北去
見曹操,以表和議?」顧雍道:「下官願往。」孫權便加顧雍為時節,渡江前去
見曹操輸誠。
原來魏王曹操,因見江東李俊起兵,怕劉備坐大,遂令曹洪、張郃攻打漢中。
誰知未及二月,連戰連敗。又聞江東盡數被東海軍奪得了。司馬懿進道:「大王,
今日劉備聲勢逾大,若不早日動手,恐日後難以剿滅!」曹操思索再三,道:
「仲達言之有理。前番孤之過也。」遂傳令:曹洪、張郃整頓軍馬,屯駐長安,
牽制漢中;調青州、徐州軍數萬,令曹休、張遼統領,從合肥、壽chun出,渡長江,
奪取江東;自調集中原大軍,南進荊州。曹仁、徐晃在襄陽為前隊,先南進虛張
聲勢。大軍陸續跟上,前後十數萬人。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曹操抵達樊城。忽
報東吳使者顧雍求見。cāo令召入,顧雍入拜道:「吳王使者顧雍,見過大王。」
曹操道:「大夫此來,有何指教?」顧雍道:「我家吳王,被劉備勾結梁山、東
海賊軍,相逼甚緊。特遣下官來見,願以全吳將士,歸附大王,只請大王出義兵,
掃平盜寇,以安百姓。」曹操聞言,哈哈大笑道:「吳王亦有求於我否?」顧雍
道:「非也。吳王英明仁義,因見賊寇猖獗,不忍長相對峙,以多害百姓。向ri
曾向大王請援軍相助,大王卻不發兵,致令今日山河淪喪,百姓受苦。吳王只得
請以軍馬暫避,非為己身,實為百姓也。且大王今逢漢朝天子,吳王亦是敕封王
爵,正當攜手匡扶朝廷。望大王心懷大義,切莫為小人所惑。」曹操聞他說得有
理,呵呵笑道:「大夫此言,深得孤心也。」遂教先引顧雍去驛館休息。自己與
謀士們商議一夜,次日作書,回復顧雍道:「大夫此去,可傳孤意:劉備自封王
爵,妄伐諸侯,天子降詔討之;吳王忠勇,與賊屢次激戰,可約束隨身本部,先
渡江到壽chun整頓;至於陸遜在夷道軍馬,可令其扼住劉備咽喉,待孤大軍到時,
裡應外合,一舉破劉備也。」顧雍拜謝。曹操又取出天子詔書,卻封孫權兼領豫
州牧,張昭為揚州牧,陸遜為益州牧,其餘眾官,各自封官加爵。只教孫權快快
來壽chun。
顧雍回到柴桑,見過孫權,說了曹操意思。孫權初時尚且有些欣慰,及至出
朝堂之門,看到一片江南風光,感慨萬千,不由大哭。張昭道:「大王切莫過於
悲傷。歸附朝廷,亦非愧也。」一邊孫韶冷笑道:「張大人得了揚州牧的大大官
位,自然是無愧了。」張昭聞之,卻不動氣,微微笑道:「老夫有愧無愧,天地
自鑒,似也不須小將軍評說。」轉勸孫權:「當快快準備,遲則賊軍逼近矣。」
孫權遂教顧雍收拾柴桑人馬眷屬,整頓船隻車馬,預備渡江。教孫匡、孫輔、孫
韶引軍馬防備梁山軍進襲。一面派程秉帶了吳王手旨,便服飛馬,往西去夷道,
報知陸遜此情,教他整頓軍馬,以預備助曹操破劉。
不二日,整備完畢。孫權引眾官出柴桑城,將士官吏,眷屬從人,數萬人各
登船隻,預備北渡。眾官眼見得江東基業,今日拋下,無不潸然淚下。數十里間,
哭聲不絕。忽有報諸葛瑾大夫自縊於館中,其子諸葛恪不知去向。孫權歎道:
「子瑜至死,忠心為我,孤之過也。」回看眾官,卻不見了張昭。急急教人去尋,
回報說張大人端坐館驛,不肯動身。只說:「我勸大王歸附曹操,非為個人富貴,
只為國與民也。然非議頗多。我若再相隨北歸,豈不受人以柄?大王此去,好自
為之。」孫權使人苦勸,張昭依舊不肯。孫權yu教人強把張昭帶走,張昭卻用泥
土封門,拒不出來。權無奈,只得自己登舟。方才起錨,船頭上一人大哭:「今
ri亡國之痛,轉去寄人籬下,某無能,不能生忍也!」眾人看,卻是孫權長子孫
登,跑到船邊,往水裡一跳,頓時沉下去了。孫權大驚,急急教會水的去撈,已
是不見蹤影了。孫權垂淚不止。船隊開出不久,又看數只快船,箭一般離了大隊,
卻往下游順水射去。孫權問時,回報:「是孫韶將軍,言堂堂大吳,竟降曹操,
不忍受此辱,遂引本部數十個壯士,乘船自去尋敵軍拚命去了。」顧雍道:「快
快使人去追!」孫權止之道:「追趕不及也。彼各有志,是孤無能。他既yu死節,
便由他自為吧。」自帶大隊渡江,然後棄舟登岸,大隊往壽chun行去。曹操遣董昭
沿途相迎,一路供應糧米酒肉,招待慇勤。
再說梁山軍打下豫章城,吳用謂宋江道:「如今哥哥可留守此地,俺自引七
千精兵,去奪江夏郡。江夏既得,把陸遜與孫權割斷開來,方利於我從中取勢。」
又道:「戴院長去盧員外哪裡接蕭讓兄弟,該當近日。來了可教他到江夏來尋
我。」然後同石秀、呂方、郭盛、時遷引軍七千,去攻打江夏。那江夏守軍不足
千人,又都是烏合之眾,如何抵擋,半日便奪了城池。吳用便教呂方、郭盛各引
軍馬,嚴密巡行大小道路,搜捕奸細。又差時遷潛往柴桑,打探消息。未過兩日,
戴宗取蕭讓趕到,兩邊數年不曾見面,都是非常歡喜。蕭讓道:「軍師千里取我
來,有何吩咐?」吳用道:「不知蕭兄一別數年,生計如何?」蕭讓笑道:「甚
好。我與中原名士丁儀、丁礜兄弟,及楊修楊德祖等,詩酒往來,甚是相得也。」
吳用讚道:「我聞此輩盡皆才華過人,文史標名。蕭兄與此等其列,堪為榮也。」
蕭讓道:「說來慚愧,我與這幾位交往,即席賦詩之事,有應景而作,卻也頗有
些是把二晉南北朝及盛唐詩文背出來交差的。」吳用呵呵大笑:「蕭兄以一人而
貪千年文壇之功,好不厲害!」忽然心念一動道:「如此,蕭兄有否結交曹植曹
子建?」蕭讓道:「尚未也。」吳用道:「此去,可設法結交,於我大業有助
也。」蕭讓應允。又道:「軍師傳我來,究竟何事?」吳用道:「請蕭兄先歇息
數日,到時自有拜託。」正說之間,人報玉臂匠金大堅自巴郡來。吳用大喜,急
急出迎,一起款待。金大堅道:「奉了軍師之命,星夜前來。只因要避人耳目,
因此今日才到。」吳用道:「全套金石工具,可曾帶來?」金大堅道:「盡皆在
此也。」吳用道:「甚好。隔ri自有用處。」
又過二日,呂方來報:「巡哨抓得東吳使者程秉,隨身有孫權王旨一書,是
與夷道陸遜的。」吳用展開看來,卻是孫權令夷道陸遜、沔陽孫賁,及武陵程普
諸軍,言已降曹,教諸將各引軍馬,就地抵禦劉備,以等曹操出發。看罷,吳用
冷冷笑道:「這孫仲謀一世英明,如何此書這般愚鈍?他若要既投曹操,又保自
己,便該千方百計,與陸遜會合一處,是據守城池,還是自成一軍,總之有個依
靠。如今下這等旨意,我若是曹操,更要假劉備之手,先把陸遜這數萬軍馬盡數
消滅了,免得尾大不掉。」吩咐帶上程秉來,好言詢問。程秉破口大罵,不肯相
從。吳用令斬之。一面教蕭讓模仿孫權這封親筆旨意筆跡句法,作成一文。文中
內容,卻是自責有負臣民,yu投降劉備;教眾將各降劉備,以保士卒生命家人。
一邊教金大堅偽作孫權王印。那三國時候,鑄印本來粗劣,因此一ri完成,吳用
挑了個精明小校葉驃,反覆教會,扮作使者,攜帶此書,前往夷道。一邊又喚來
時遷道:「你也引數十個精明嘍囉,往西去如此如此……」
再說陸遜在夷道,初時聞南面被梁山軍勢如破竹,江東被東海軍縱橫馳騁,
心下甚是憂愁。但劉備大軍當前,也不敢分神他顧。及至江夏淪陷,消息斷絕,
無奈之間,取程普軍馬,撤回到公安,接應夷道與江北孫賁兩頭人馬。其間殺退
劉備軍三次攻打,斬首數千,卻無益大局。這會得了孫權親筆旨意,心下大驚,
把旨意從頭又看了一遍,對葉驃道:「吳王為何不遣大臣送信,卻教你小小官員
前來?」葉驃不慌不忙道:「大王在柴桑,人心惶惶,群臣多有去者,因此派小
人前來。」陸遜又問了一回,教且請葉驃去館驛安歇。一面自己回帳中,思索再
三。徹夜不眠。次日出帳,滿面淚痕,令人召諸將前來相議,一面請葉驃來。
未及,諸將到來,韓當問:「聞說昨日大王有使命來,不知何事?」陸遜指
葉驃道:「正是這位大人。請宣旨。」葉驃點頭,取出王旨,又念一回。東吳眾
將聞之,如晴天霹靂,盡皆愕然。片刻,韓當拔劍大叫:「某等尚在死戰,如何
就此降了!」眾將無不切齒流淚,更有拔劍磔帳中案台。陸遜厲聲道:「諸君休
得亂動!聽遜一言!」嗤啦拔出寶劍,一劍將葉驃揮倒。眾將大驚,呂范道:
「伯言,此是何意?」陸遜高聲道:「我等皆是孫氏一門所屬戰將,保主公建立
大業,匡扶漢室,乃是生死之願!今劉備無德老革,豈能便降之,以使後世恥笑
某江東無人!吳王這封書信,全然不知真假,縱然是真,他若真不顧父兄基業,
我等何必隨之取辱!某有一言,諸君請聽之:江北孫伯陽,乃孫破虜從子也,自
幼隨孫破虜征戰,多有功勳。如今莫若暫推為『假王』,引領眾將,與劉備決一
死戰。雖身首分離,未有悔也!」眾將聞言,紛紛拔劍高呼:「願從伯言,共破
劉備!」陸遜大喜,便教一面飛書往沔陽與公安兩處報與孫賁、程普得知,一面
不教士卒知道吳王投降之事,預備與劉備決戰。正是:降書激起千層怒,沙場復
爭一意仇。不知陸遜此舉如何,請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