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包公奇案

正文 包公故事(三) 文 / 繞地球一半

    包公巧斷賴銀案

    包公管理河東鹽政,事事躬行,一點也不含糊,斷案如神,很受解州的百姓普遍愛戴,他巧斷賴銀案的故事,至今還在鹽湖周邊的百姓口中流傳著。那天一早,敲過升堂鼓之後,包公來到大堂辦公,不一會兒,就有一位皓首長髯的老者,氣喘吁吁進了大堂,雙膝慢慢跪下來連喊「包大人,我真好冤枉啊」包公抬頭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開外,福眉善眼,穿戴整齊,便問道:「老人家狀告什麼人,請站起來,喝點水,慢慢地講。」老者叩頭站起說:「我叫胡明禮,是十里鋪鹽店的掌櫃。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連襟邱家坡的邱貴,他要去陝西耀州城販瓷碗,沒有本錢,向我借紋銀三百兩,說好用三個月即還,我念他是拐彎親戚,便應諾解急。次日一早讓我店裡學徒娃湖誠信送三百兩銀子給他,也沒有拿回收據,眼看就八月底,還不見邱貴還銀,雖然已愈期近兩個月,念沾親帶故,不願上門催討。前幾天,街頭相遇,提及借銀一事,邱貴說他已還多月,並說是同解州鐵家巷張小能相伴來還的,我聽此話,簡直活見鬼了,猶如五雷轟頂,還銀不還銀不是大事,借銀再受訛詐,我受不起這個罪,今興訟公堂,請包老爺公斷。」說罷從袖筒裡拿出訴狀呈上。包公細把訴狀過目一遍,看胡掌櫃也不是胡說之人,就立發傳票,傳邱貴張小能上堂,公差將邱張二人帶上堂來令兩邊跪定。包公審視二人一陣後覺得不是善茬,就問那年約四十的胖子「你可是邱貴?」胖子爬跪半步答道:「正是小人。」「今chun三月可曾向胡明禮借過白銀?」「借過紋銀三百兩」「有無借據」「因是親戚未立借據」「有無用期?」「原說三個月。」「可曾歸還?」「上月十五一次還清。」「還銀以何為證?」「我約解州張小能一起送銀給胡掌櫃的。」包公沉思片刻,將訴狀再翻一遍,轉臉問張小能「你是張小能?」「是」。「張小能,你可知,作偽證要受重罰?」「小的明白。」「何時誰約你?送銀給誰?」「七月十五,邱貴約我攜銀送給十里鋪胡記鹽店胡掌櫃。」「送銀給胡,交銀時可有什麼見證人?」「別無他人。」包公追問「張小能,還銀約你作伴,你可知是何人送銀子給邱貴的?」張小能遲疑一下才回答「是胡記小學徒娃胡誠信」「你怎麼知道的?」「是邱貴說的」「你們送銀,胡誠信可在?」張小能稍憂慮,邱貴接答「未見胡誠信。」包公驚堂木一拍「本職不曾問你,休要插話」看了冒虛汗張小能一眼「我再問你,你真的相伴邱貴還銀給胡掌櫃」「真的」包公再問「還銀多少?」「足se三百兩。」包公轉向邱貴「是足se三百兩?」邱貴答「是」。包公問胡明禮「胡掌櫃,你一把年紀,怎不念親戚關係,興訟公堂,他們口口聲聲相伴還銀給你,這難道有假不成?」胡明禮聽了連喊「冤枉」就要下跪,包公示意阻止,胡明禮肯定地說「青天大老爺,他們確實沒有還銀給我。」邱張二人偷偷暗笑。包公說:「原告被告,你們說的都是實話?」三人一一說是。包公當堂令手下人取來兩張席,一筐蘿蔔,兩把刀子,把邱貴張小能分別圍在堂下左右,各給幾條蘿蔔一把刀子,大聲宣佈「邱貴,張小能,你二人各將還胡三百兩的銀子實數,按所還時的重量、數目,用蘿蔔切割成形,以供老爺核對。」半個時辰過後,兩人各從席筒裡出來,捧出各自削成的蘿蔔元寶,包公讓擺在公堂上,讓人觀看,邱貴的是十兩的二十個、五兩的二十個。張小能的是十兩重的十五個,五兩重的三十個,都是三百兩。包公當眾質問「即是兩人同去還銀,為何數目和重量都不一樣?」回到座位,把驚堂木一拍怒聲而喝:「邱貴,張小能,本案已明,還不從實招來」

    邱貴到這個時候把案情全講出來。原來是張小能給邱貴出的賴銀主意,企圖從中漁利若干。事情大白,各責四十大板當堂判決,邱貴立即還清借銀三百兩,追加利息五十兩,張小能教唆犯罪,罰白銀一百兩交官,另罰勞役一年。審理完畢包公退堂,此案審得明白,判得公正,後人有順口溜稱讚:賴銀不想還,受罰又挨板。

    包公巧斷案,清名世代傳。

    智斷牛舌案

    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chun,這年包拯三十九歲,赴京聽調,進京前寫了一首明志詩。詩曰:「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銘。到京後不去拜權貴,立志廉潔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國家的棟樑。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詔命,便立即天長縣上任。剛到任,有個農民哭著到縣衙告狀,訴說壞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頭,請求捉拿兇手,給他申冤。這就是史書稱的「牛舌案」。這雖是一個小案,但影響農耕生產,保證詳細詢問後,認定是一件仇人報復性案件,思慮後,想出個「金鉤釣魚計」,對告狀的農民說:「牛舌被割,這頭牛必死,你回去殺掉賣肉賺錢吧。只是不要聲張,更不能說是本縣叫您殺的牛,案不難破。」那位農民一聽,嚇了一跳說:「包大人牛舌雖無,牛還未死殺耕牛是違法的。」包拯說:「本縣給你做主。」他只殺牛買肉。果然包拯神算,犯人見仇人宰殺耕牛,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到縣衙告狀了。包大人升堂,一拍驚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膽狂徒,為何先割牛舌,又來告人傢俬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供。」罪犯一聽,以為事已敗露,十分驚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認罪。這就是包拯斷的第一個案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