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重生真仙界

大道小說網 關於龍的一些資料!! 文 / 青木瓜滋味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歎。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鬱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蕩。在屈原的時代,對龍敢於疑問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龍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這類問題,卻一直在歷史的山谷中激起迴響。當我們倘佯於九龍壁前,漫步於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內時,威武神奇、神態各異的龍的形象,使人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真像它們就要噴雲吐霧、騰空而去。但科學與理性告訴我們,龍是一種虛構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組合而成。漢代學者王充就曾指出過,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龍的這種形象是如何形成演變和發展的?要回答這類問題,需要我們把目光移向遙遠的史前時代。

    先民時代由於生產能力的低下和知識的落後,原始人類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從自然界中獲取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資源,一方面又對強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產生崇拜與敬畏,這樣便逐漸產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術。原始宗教認為自然萬物都是有靈的,而且冥冥之中,還有主宰自然界的「神」。這個(或多個)神掌握著宇宙間的一切權力,可以福佑人類,也可以懲罰人類。但人們可以通過巫與神相通,求得神的庇護和幫助。

    在人類最初的經濟活動狩獵,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對某些動物的體態,如鱷、鯢、蛇、鳥及某些昆蟲等,以及這些動物奇異的能力,如可以翱翔於天空、潛游於水底,可以無足而行,可以蟄伏而屆等,產生了崇拜和幻想。

    對動物的崇拜和對自然現象的崇拜,成為巫術活動中的極重要的內容。於是,獻祭的動物也逐漸神聖化。獻祭的動物就成為人與神聯繫的中介,在這些動物身上表達著原始人對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帶有龍特徵的動物紋飾就出現了。

    遠古「龍」的起源,除了上述原始宗教與巫術的原因外,還與圖騰崇拜有一定的聯繫,圖騰是原始社會中一個氏族的標誌,又稱為族徽。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無生命的東西,這種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徵和保護神。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不少氏族曾以龍為圖騰,如遠古的黃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堯、舜、禹的氏族,以及吳、越等氏族。但是,這些文獻成書較晚,屬後人的追述,文獻產生時,龍的觀念已經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記述上有附會和渲染加工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圖騰傳說往往變成了神話故事,不過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據專家考證,這些所謂的龍圖騰,實際上是與後來的龍形象相近的蛇、鱷、蜥蜴等動物。這些動物在氏族的祭祀中,不僅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而在形態上也被神化。在漫長的遠古歲月中,動物圖騰形象與其它原始宗教中動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龍形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