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露梁海戰 文 / 狂龍秋勁風
駐紮在朝鮮西部順天(今天全羅南道東南部的順天附近)一帶的小西行長第二軍,此時仍有1萬多人,在接到撤退命令後,小西決定在光陽灣沿岸上船,向巨濟島集中。但是,十一月十一早晨,第二軍登船後甫一出海,便被陳嶙和李舜臣率領的聯軍水師攔截,多次衝擊失敗,小西行長派使至陳嶙大營,曰希望用1000首級換陳嶙網開一面,但陳嶙堅決不允,小西軍只得回到駐地,並派人向駐紮在泗川的島津義弘、駐紮在南海(約數十公里外的一處港灣)的對馬守(對馬島的日本大名)求援。
陳嶙,明史上稱其「有謀略,善將兵,然所至貪黷,復被劾褫官」。他原本是與劉廷等人一起統帥陸軍的,但是因為當年二月,其部隊在路過山海關時發生了騷動事件,他被責問後調來指揮水軍,手下的兩位副將—陳蠶和鄧子龍,也都是步軍將領出身,所以,他們能將船隊指揮得當,也是殊屬不易的事情。此前一段時間,陳嶙部水師在朝鮮西南部和南部沿海巡弋,日軍「及見嶙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侵朝日軍與本土之間的聯繫,使得侵朝日軍的後勤供應受到了影響。
在十一月十四ri小西行長求和時,陳嶙曾放走了一隻小船,船上有8名日軍,李舜臣認為,這是小西行長派去求援的部下。至十一月十八日,李舜臣告訴陳嶙:「倭船出去已四ri,援兵必將至矣。吾輩當往貓島等處把截待之。」陳嶙對李舜臣非常敬重,深知李舜臣不會輕易作出重大判斷,便與李舜臣共同在露梁津海峽一帶設伏:明軍的先鋒老將鄧子龍率軍千人在露梁津海峽北側埋伏,李舜臣則伏兵於南海島的觀音浦,陳嶙率聯軍主力部署於竹島及水門洞港灣。露梁津是光陽灣的出口,光陽灣實際上是一處深入半島南端陸地的海灣,形狀口小腹大,海灣縱深約20千米,出口寬度約為三四千米,等於是一個天然的口袋。而中朝聯軍的設想,便是將日軍援軍誘入(或驅入)口袋,再封住袋口聚而殲之,鄧子龍所部就是扎口袋的那根繩索。
正如李舜臣所料,那隻小船的確是到島津義弘處求援的。島津義弘此前已經率第五軍主力登船準備回國,只等漲潮後就出發,向巨濟島轉進。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後,島津於十八日夜率軍趁夜色向露梁津開進,試圖進入光陽灣,解救小西行長。航行途中,島津船隊遇上了宗義智的船隊,宗義智有60艘船,兩軍加起來共有兵力約1萬6千人左右,艦船近500艘,此外,陸地上,小西行長所部還有1萬多人。而中朝聯軍一邊,約有艦船800艘,兵力約2萬。
十九日丑時(凌晨1~3點),島津義弘船隊大部駛入露梁海峽,向光陽灣深處進發,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
此時,島津義弘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中了埋伏,第二個反應就是回撤,因此把守海峽出口的副將鄧子龍所部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明史記載,「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yu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人躍上朝鮮舟,直前奮擊,賊死傷無算。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
鄧子龍,豐城人,明史記載他「貌魁梧,驍捷絕倫」。他用自己不到千餘人的兵力和少量船隻(史書中僅提到有「三艘巨艦」,應當是福船之類的主力戰船),在戰場的第一個瞬間—也是戰場的關鍵點—擋住了島津義弘的船隊,居功至偉,戰後,他被「贈都督僉事,世蔭一子」,而且「廟祀朝鮮」。
在鄧子龍部危急的時刻,陳嶙派陳蠶率軍前去增援,把「袋口」徹底扎牢,島津義弘在回撤無望的情況下,只能作困獸之鬥,與明軍決一死戰。
此時,中朝水師主力亦已佈陣完畢,開始衝擊,李舜臣擂鼓首先率船衝擊敵船隊,陳嶙也隨後率船衝入,並命令船隻下碇,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攻擊敵軍船隻,由於明朝戰船船身高大堅固,既可以撞擊敵艦,又可以居高臨下投擲火磚、震天雷,日軍受損甚烈,只能盡量躲避。為了吸引遠避本船的日軍,陳嶙命士兵伏在甲板上,以盾牌蔽體,日軍遠看以為陳嶙船上的士兵已被鳥銃和弓箭射殺殆盡,便開始圍攏過來靠幫跳船,此時明軍突然躍起,用長槍將攀爬船幫的日軍捅下大海,然後使用前面提到的噴筒噴射日軍船隻,ri船紛紛起火,士卒燒死和溺斃甚多。在朝鮮典籍《李忠武公行述》中,有如此記載,「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ri已明矣。」觀音浦是一個更小更淺的海灣,日軍進入這裡,是想利用船隻吃水淺的優勢,與明軍福船之類的大型船隻脫離接觸,但是,無形中也進入了兵法中所說的「絕地」。
福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之一,吃水約3.5米,排水量在數百噸(有一號、二號等規格)規模,按照此前戚繼光給福船配備的武備,每門福船配備如下:
火器:包括大發火貢1門,大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噴筒60具,鳥銃10支,煙罐100個,火箭300支,火磚100塊,震天雷20個,灰罐100個。
彈藥:粗火藥400斤,鳥銃火藥100斤,弩藥1瓶,大小鉛子300斤,火繩60條。
冷兵器:藥弩10張,鉤鐮10把,砍刀10把,過船釘槍20支,標槍100支,鐵蒺藜1000個,寧波弓5張,鐵箭300支,弩箭500支,籐牌24面,篾盔、釘槍、腰刀每人一副。
而日軍方面,最大的船也只有福船的四五分之一大小,火器以鳥銃(即早期的滑膛槍)為主,缺乏火炮。
在這種對抗中,日軍只能靠鳥銃來偶爾施以還擊,日本當時製造鳥銃的工藝較為精良,有效射程可以達到30~50米,雖然這種武器對明軍大船和朝軍龜船都不起什麼作用,但天亮後,在距離合適的情況下,日軍可以比較準確地用鳥銃射擊對方船上人員,這對聯軍船上人員的威脅還是較大的。也就是在天亮後,李舜臣胸部中彈,被左右扶入船艙(這一情節與英法特拉法加海戰中英軍統帥納爾遜的遭遇極為相似)。他對身邊的侄子李莞說:「戰方急,慎勿言我死。」其後犧牲。李莞按照指示,繼續以李舜臣的名義發佈命令,與明軍一起,將日軍餘下的船隊追入觀音浦。雖然福船無法進入近岸淺水水域,但明軍火器射程相當遠,便在遠處用佛郎機、虎蹲炮等火炮反覆轟擊日軍。由於日本船隻的堅固程度不足,3斤重的虎蹲炮所she鉛子,很容易穿透船板,受損後的日軍戰船很難再保證正常情況下的機動性和速度。此時又恰逢退潮,朝鮮水域潮差很大,到中午,餘下的近200艘ri艦都擱淺在了灘涂上,船上的日軍只得棄船登陸,旋即被岸上以逸待勞且早就想與水軍爭功的中朝聯軍陸軍所殲滅。島津義弘率領近身的50餘艘戰船,拚死突圍,逃回日本。
露梁一戰,日軍損失戰船約400艘,陣亡人數超過一萬,露梁津一帶海域儘是日軍船隻留下的殘骸,島津義弘所率的第五軍主力幾乎完全被消滅,在海上激戰的同時,小西行長趁己方壓力減輕的機會,率領第二軍的殘餘部隊逃脫,但是,其精華部隊已經消耗殆盡,能夠回到日本的,也都是老弱病殘之輩。這是日軍在侵朝戰爭中損失最大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