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秦始皇 文 / 藥醫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有人說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

    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於是決定保留「皇」(「皇」在金文中是光輝、美麗、偉大的意思)字,兼用古帝位的稱號,將古代傳說中最尊貴的神和人——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se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yin,yin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史稱「焚書坑儒」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yin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具體經歷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出生後,姓趙。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嫪毒,並懸賞說:「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將把叛亂者一網打盡。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呂不韋的相國職務,把朝政大權收回到自己手中。又聽從李斯之議,繼續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加快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十四年,再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桓齮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為三川郡。

    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於趙地設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二十一年(前227年)又為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二十年,燕國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被秦王發現,將荊軻體解。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今běijing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於燕、趙的殘餘勢力已不足為患,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賁攻魏國,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

    同年,秦將李信和蒙武在楚國被楚將項燕打敗,遭到重創。二十三年,秦王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chun(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同年,在滅楚、魏之後,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佔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西週末年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自稱皇帝,追莊襄王為太上皇。

    秦始皇稱帝后,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佔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復被匈奴佔據的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迫匈奴退往yin山以北。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傍)yin山至遼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加強手中的權力,秦始皇採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否定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恢復分封制的主張,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後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這一政治體制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控制,開創了**主義中央集權,為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

    為鞏固中央統治,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並將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時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兩條馳道:一條東通海邊;一條南入吳楚,以便一旦發生叛亂,迅速調動軍隊鎮壓。秦始皇還多次到各地巡遊,以「威服海內」。

    在經濟上,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發佈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在思想領域,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於越等反對郡縣制的言論,穩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威,他採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藥、卜筮、種植(指農業)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等外,其它書籍一律燒燬。次年,又因為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活埋400多名儒生,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陵墓。僅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工程,就動用了70餘萬人力,給勞動人民帶來繁賦重役和飢寒交迫,激起人民起來反抗,為秦朝的迅速滅亡種下禍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患病,七月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平鄉東北)。死後不入,即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

    歷史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評論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jing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歷史教訓足以jing世後人,引以為鑒。秦始皇稱帝后,主張「事皆決於法」,從而高揚起「法治主義」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義也是個十分誘人的主張,而法制社會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境界。難道在幾千年前,這位極權皇帝就已經實行了法治主義嗎?到底什麼是法治主義?秦始皇搞的「事皆決於法」是否是法治主義?這對於瞭解中國傳統的法治思想將不無益處。

    死後建立了秦始皇陵,而是為不把建陵之事告訴世人,便把大多數工匠也活埋了。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名叫嬴政,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兩千年來,對他的評價是很有爭議的,那麼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兒時歷難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親子楚(又名異人)做人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戰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鬥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因為他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

    子楚在趙國很不得意,但呂不韋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呂不韋當時已經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他很會投機,見到了子楚便覺得他像個貴重的商品一樣奇貨可居,將來可以借他賺取功名利祿(這就是現在「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來歷)。呂不韋很熟悉秦國的內幕,知道安國君雖然最寵愛華陽夫人,但她卻沒有兒子,便打定注意要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那麼以後在太子安國君即位後,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會利用特殊的政治資本賺來無數的錢財。

    主意已定,呂不韋便付諸行動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子楚,讓他廣交朋友,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帶著去了秦國。他很精明,沒有直接去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採取了更穩妥更有效的迂迴策略:去找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施展口才,說子楚如何賢達,如何聰慧,廣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雖然身處異鄉,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國君和賢惠的華陽夫人,還經常對他說「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時到了深夜還思念得流淚。說到最後,見華陽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話打動了,便請她將禮物轉交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接受了呂不韋替子楚交給她的禮物,又聽說了子楚對她和安國君的態度,便對子楚有了好感。

    呂不韋又勸說華陽夫人的姐姐去遊說華陽夫人,讓她盡早在眾公子中挑選一個好的作為自己的兒子,並立為儲君,那麼以後即使在秦昭王死後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呂不韋商人式的精明算計,正好是華陽夫人日夜耿耿於懷的心事,姐姐來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懷。於是,華陽夫人便利用安國君的寵愛,說服他立子楚為繼承人。

    事情辦成了,子楚的處境和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了子楚足夠的錢財,還讓呂不韋做他的師長,扶助子楚。

    從此,呂不韋便長住在了邯鄲,和子楚一起廣交天下賓客,等待回國做太子、準備以後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為了更好地籠絡子楚,呂不韋還給子楚送去一個擅長歌舞的美女,因為是在趙國的都城,所以歷史上稱她為趙姬。後來,趙姬給子楚生下一子,這就是秦始皇。開始他姓趙,因為出生在趙國。因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後來就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秦始皇剛出生,秦國和趙國便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第二年,趙國在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重金賄賂了守城門的官員,逃出了邯鄲城。秦始皇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殺身之禍。

    六年後,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這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時,秦國和趙國的關係也恢復到以前的友好狀態,秦始皇和母親得以回到秦國。安國君在位時間很短,先是為父親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後僅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剛即位,便讓呂不韋做了相國,還封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時間也不長,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

    勵精圖治十年滅六國

    嬴政做了秦王之後,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巨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又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搜集史料,最後輯成了《呂氏春秋》。

    趙太后在先前被呂不韋送給子楚之前和呂不韋很要好,現在雖然地位尊貴,但子楚已經死去,守寡時間一長,便和呂不韋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時,秦始皇已經長大,呂不韋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發覺,引來殺身之禍,於是便給趙太后找了個替身,這就是嫪毐,讓他冒充宦官進宮,在淨身時趙太后買通了執行的人,讓這個假宦官進去供趙太后享樂。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後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后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始皇,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後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后則被軟禁起來,經過群臣的勸說,秦始皇親自把母親接回咸陽。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趕出咸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後難免一死,乾脆服毒自殺了。

    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始皇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他繼承了祖輩的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繼續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今běijing)。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秦滅六國,十年統一了中國。

    政治改革建大秦帝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duli,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jing衛;衛尉,就是宮廷的jing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制,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幾代之後,關係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天子無法控制,徒有其名。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裡、什、伍,是一種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

    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後統一修造抵禦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臨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後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後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後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於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yin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焚書坑儒苛政猛於虎

    秦始皇由於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燬,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燬。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後只留下了關於農業、卜筮和醫藥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佈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

    我們傳統認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認為「坑儒」是秦始皇的一大弊。事實上,在當時秦始皇坑的大部分人是方士,其中也有儒生。史料中這個事件在當時的儒家群中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可見坑的儒生人數不多。而「坑儒」這個說法最初是來源於秦朝以後的漢武帝時期。而當時正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高漲的時期。當時的人用這個說法來鞏固自己的理論。就好像清朝近代康有為利用孔子來證明自己的理論一樣。

    焚書是確實有,但坑儒是冤枉了秦始皇。

    不僅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導致民怨沸騰。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後在咸陽照樣仿造。等全國統一了,他還曾經想造一個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現在陝西鳳翔和寶雞地區),東面延伸到函谷關(現在河南靈寶),長達千里。最後被秦始皇的侍從、侏儒優旃勸止。優旃對秦始皇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麼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後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將他們嚇跑。」秦始皇一聽,不禁大笑,於是就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沒有建成,但秦始皇卻建了其他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被項羽燒燬,所以其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無法估計,但根據歷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於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於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民工七十萬人。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後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眾活動。儒家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秦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多收賦稅。

    苛捐雜稅,加上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熱,由於原來的秦國變法,被東面其他國家稱為「虎狼之國」,現在統一後,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國」。人民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也相當嚴厲,特別是當時的野蠻的肉刑制度,常將犯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一,結束無休止的戰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勸說過秦始皇:「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但遠處的民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現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張。父皇這樣用嚴酷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聽不進扶蘇的話,反而斥責扶蘇多事。最後,秦始皇將扶蘇派到北面邊境的軍隊裡做監軍,和大將蒙恬一起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聽勸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眾的詛咒下氣數將盡。楚國舊地的民謠中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東郡(現在河南濮陽)有一塊隕石墜落,於是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終也沒有查出來。御史便將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將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

    向東求仙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雖然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但他自己還是想長生不老,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因此,在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經常出巡,這樣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沒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壞在了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統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經出巡過北面,當時主要是為了抵禦匈奴,鼓舞士氣。他全國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統一全國後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迴來的路上。

    現在,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自己統一國家、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

    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藥,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到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現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雲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並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塗)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後刻石於會稽山。下山後,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後,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後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並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裡,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台(現在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屍首放在車裡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屍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屍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聖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後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後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裡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陝西臨潼縣的東面五公里遠的下河村附近,經過測量,墓高55.5米,周長2公里。

    秦二世即位後,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這真應了那句話「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

    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公子,異人雖然生在國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而嬴政正是在趙國出生的,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他在統一六國後採取得種種引人爭議的措施,和他的個人經歷也有很大的關係。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讚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ducai、橫徵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ducai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於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