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漢景帝(西漢) 文 / 藥醫

    景帝劉啟是漢文帝長子,母親竇姬,惠帝七年(前188)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在位16年,卒於景帝后三年(前141),謚長信宮燈號「孝景皇帝」。按周代的《謚法解》,「景」是美謚:「由義而濟(獲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慮(喜歡深思熟慮,善於充分謀劃)曰景」,「布義行剛(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曰景」。雖有諂媚溢美之意,但還是從幾個側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個性特徵。

    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那麼,景帝是怎樣發展有利的形勢、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漢王朝達到繁榮強盛的境地的呢?以下從對諸王、對匈奴、對政治、對儲位四個方面,加以闡釋和解說。

    對諸王:成功平叛,穩固皇權

    景帝前三年(前154),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既有遠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立兄劉仲之子劉濞為吳王。吳王劉濞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鹽,設官市,免賦稅,於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文帝時,吳太子入朝,與皇太子劉啟(即景帝)博弈,因爭棋路發生爭執,皇太子抓起棋盤將吳太子砸死。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漢文帝乾脆賜他幾杖(茶几、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徵),准許他不用朝請。但吳王劉濞不但沒有悔改,反而更加驕橫。

    晁錯像漢景帝即位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於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種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6個縣。

    景帝前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劉濞發難後,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梁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絳侯周勃的次子)為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竇太后堂兄之子)為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為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腰斬晁錯於東市,並殘酷地族誅。可惜晁錯一片忠心,就這樣為小人讒言所害。

    景帝誅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國仍不罷兵,這就進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於是決定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像漢軍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濞逃到東越,被殺。

    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諸侯王國間的一次關鍵性的戰爭,僅僅三個月就勝負分明。漢廷為何速勝?叛軍為何速敗?其答案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臣心、軍心、民心的向背。漢朝建立以來,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百姓生活日漸好轉,所以臣民擁戴漢室。如平民趙涉向周亞夫建議:漢軍經藍田出武關,即可迅速控制洛陽軍械庫,又可避開吳楚伏兵,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相反,吳楚等七國為了各自的私利,驅使百姓,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安定,再加上勾結匈奴,更為廣大人民所厭惡,所以遭到國內從上到下的反對。

    策略、戰略得當。七國叛亂事起,太尉周亞夫就向景帝獻計說:「楚兵勇悍,正面交鋒恐難取勝,希望棄梁國之地,然後斷絕吳楚糧道,就可以平定他們了。」此計是以暫時放棄某些空間來換取時間,達到牽制叛軍、挫其銳氣的目的。後來戰爭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周亞夫的判斷。

    人才運用得當。景帝深諳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亞夫為漢軍主帥,可謂選帥得人。而吳王濞雖能廣泛招納天下亡命之徒,但卻不能真正任用他們。

    漢「廣陵王璽」七國失敗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著手解決王國問題,以加強中央集權。

    調整諸侯王國的設置。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掉。

    繼續大力推行削藩。此後,絕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為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諸侯王國領郡由高祖時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這一變化,對於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

    抑貶諸侯王的地位。「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取消「諸侯皆賦」,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此後,諸侯王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經過景帝的改革,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制,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諸侯王在名義上是封君,實際上「唯得衣食租稅」而已;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相應的措施。

    對匈奴:和多戰少,蓄勢待發

    景帝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社會經濟有了恢復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怎樣處理漢匈關係呢?總的來說,是有戰有和,但和多戰少,以和為主。

    景帝堅持和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為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準備。當然,景帝並不是一味妥協,也進行了必要的抵禦。

    李廣騎射圖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為突出。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莊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一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於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於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讚他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為「飛將軍」。

    景帝除了支持李廣、程不識等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和和戰戰之外,還採取了一些措施,為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馬政:「造苑馬以廣用」。中原內地自古以來就缺馬,這樣既不利於騎兵的壯大,又無法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運輸等事業的發展。景帝即位之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他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如北地郡)、北邊(如上郡)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於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屬於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40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實行「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家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准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為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對政治:清靜恭儉

    西漢棉袍對景帝在政治上的傳統評價是「清靜恭儉」:「清」,是為政少事;「靜」,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儉」,是節省汰用。景帝繼續執行黃老無為政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農抑商,發展經濟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

    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穀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餵馬。

    文景時期的社會漸趨穩定,物價日益低廉,據學者統計,在整個西漢時期,文景統治的近40年內,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米價下跌的幅度最大,這就為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輕徭薄賦,約法省禁景帝時期,對農民的剝削(賦役)、壓迫(法律),較以前有所減輕。所謂約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漢帛書簡約,刑網要寬疏。前元元年(前156),景帝即位伊始就頒布了詔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時十五稅一之半,即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為西漢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西漢昭帝時代。

    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其一,繼續減輕刑罰,如前所述,對文帝廢肉刑改革中一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xing。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發展教育,打擊豪強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當時在教育領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辦學。

    文翁,廬江郡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年輕時就好學,通曉《春秋》,以郡縣吏被察舉(即郡國守相經過考察後向朝廷推薦),景帝末年任命他為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後人的肯定,武帝很讚賞文翁的辦學模式,在全國予以推廣。

    景帝一面弘揚文教禮儀,一面又打擊豪強。為了保證上令下達,景帝果斷地採取了多項措施,重要的有兩項:一是在修建陽陵時,傚法高西漢帛畫

    祖遷徙豪強以實關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強遷至陽陵邑,使他們宗族親黨相互分離,削弱他們的勢力,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寧成、周陽等,嚴厲鎮壓那些橫行郡國、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殺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強、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慄,個個惴恐,其不法行為大大收斂,這便局部地調整了階級關係,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由於推行了上述措施,就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景帝統治後期,國庫裡的錢堆積如山,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來了貧富懸殊的分化。這種狀況,既為後來漢武帝實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給西漢中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對儲位:明爭暗鬥

    太子的廢立將導致統治集團權利的重新分配,各種矛盾可能在此時突然爆發,所以是君主政體最薄弱、最危險的環節。景帝從登基那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身後的儲位問題,他一共生了16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嫡出。原來,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娘家孫女,在他做太子時由祖母指定包辦的。薄皇后始終未生一男半女,於是便引起了對儲位激烈的明爭暗鬥。

    對儲位的明爭明爭儲位的是他的胞弟、母親竇太后最疼愛的兒子梁王劉武。皇后薄氏無子,加上劉武有賢王之名、廣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竇太后意欲在景帝駕崩之後,由梁王入繼大統。

    漢景帝自己也有過失。前元三年(前154)初,即七國之亂爆發前夕,梁王入朝,當時景帝尚未立太子。一ri,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後說:「朕千秋之後當傳位於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竊喜。參事竇嬰說:「漢法之約,傳子嫡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祖約乎?」景帝酒醒後驚悟失言,此議擱置起來。

    七國之亂平定後,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竇太后再度暗示景帝傳位於梁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勸誡太后,袁盎對竇太后說:「從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發了五世之亂。小不忍,害大義,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認為傳子才是正確的。」竇太后自知理虧,從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歸國。

    爭儲位的暗鬥暗鬥的主角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夫人(後封為皇后)。王夫人名娡,槐裡(今陝西興平縣境)人,父王仲,生母為臧兒。兄弟王俗、田蚡、田勝、妹王姰,曾嫁人生女金俗。由其母將她與其妹王姰送進劉啟的太子宮。

    王夫人入宮後給劉啟生下4個孩子,一龍三鳳,前3個均是女孩,分別被封為平陽公主、南宮公主和隆慮公主,而龍胎,就是後來威名遠播的漢武帝劉徹,生於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年(前156)七月初七。

    劉徹初名彘,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據《漢孝武故事》載:「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試問兒:『樂為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小劉彘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啟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慾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跡,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劉彘「訟伏羲以來群聖,所錄陰陽診候龍圖龜冊數萬言,無一字遺落。至七歲,聖徹過人」,景帝遂改劉彘名「徹」。「徹」字表示充滿智慧,達到聖德的要求。於是劉啟就萌生了易太子的念頭。

    景帝四年(前153),立寵妃栗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栗太子」;封劉彘為膠東王。不久劉彘取栗太子而代之的契機出現了,原因是館陶長公主劉piao插進來了。

    劉piao是漢景帝的姐姐,竇太后的愛女長公主想把其女阿嬌嫁給太子劉榮,沒想到竟遭到了栗妃的一口拒絕,劉piao因此與她結下怨恨,心存報復之念。

    與栗姬不同,王夫人機敏圓滑,當館陶長公主劉piao想將比劉彘大四歲的女兒許配給他時,王夫人見長公主地位崇高,在竇太后跟前說一不二,當下滿心歡喜地答應下來。

    於是6歲的劉彘與10歲的陳阿嬌訂了婚,時在景帝前六年(前151)。同年九月,皇后薄氏因無嗣被廢,從此,館陶長公主屢屢向景帝稱讚劉徹如何聰明,如何達理,使景帝更加喜愛這個孩子。同時,長公主經常向景帝進讒,誣陷栗姬。景帝便在前七年(前150)十一月,案誅大行,廢栗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半年後,王夫人被立為皇后,7歲的劉徹被立為太子。

    爭儲的餘波後來,中元二年(前148),臨江王劉榮不慎犯法,被從江陵(今屬湖北)征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嚴加看管、審訊。劉榮極其憤懣、悲傷,寫完向父親的謝罪辭後,自殺身亡。

    劉徹被立為太子,梁孝王劉武不肯就此罷手。他廣延四方豪傑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儲存金銀「且百巨萬」,又派人刺殺袁盎等十餘名大臣。陰謀敗露後,梁王大為恐慌,買通韓安國走長公主的後門,疏通竇太后,稍得寬釋,但景帝對他已疏遠多了。梁王劉武連沮喪帶驚恐,不久就身染惡疾而亡。景帝將梁地一分為五,在不知不覺中就削弱了劉武諸子的勢力。

    景帝另立太子後,對權傾朝野的條侯周亞夫最不放心,又尋機處置了他。景帝后元年(前143),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周亞夫削職下獄。一代名將,5天不吃東西,最終嘔血冤死。逼死周亞夫與冤殺晁錯一樣,都說明景帝「寡恩忍殺」,慣於過河拆橋。

    漢景帝陵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劉啟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臨終前對太子劉徹說:「人不患其不知,患其為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還要知機、知止。景帝似乎已經感覺到兒子有許多異於自己的品質,把天下交給他是放心的,路還是讓他自己走吧,多囑咐也無益。不久,景帝病死於長安未央宮,葬於陽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村北)。太子劉徹即皇帝位,這就是漢武帝。

    劉啟個人小檔案

    姓名:劉啟

    出生:惠帝七年(前188)

    屬相:牛

    卒年:景帝后三年(前141)

    享年:48歲

    謚號:孝景皇帝

    廟號:無

    陵寢:陽陵

    父親:劉恆

    母親:竇氏

    初婚:為太子時,年齡不詳

    配偶:7人,皇后薄氏、王娡

    子女:14子,3女

    繼位人:劉徹

    最得意:平定七國之亂

    最失意:梁王劉武爭儲

    最不幸:長子劉榮自殺

    最痛心:冤殺晁錯

    最擅長:寡恩忍殺

    影視資料:

    《漢武大帝》1-17集有關景帝的內容很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