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漢光武帝(東漢) 文 / 藥醫

    漢光武帝(公元前6∼公元57)

    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長沙王劉發的直系後代,父親曾任南頓令。公元25∼57年在位。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劉縯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玄立劉秀為蕭王,派使者召他去長安。耿弇對劉秀說:「如今劉玄當皇帝,山東(指崤山以東)諸將各幹各的,劉玄的皇親國戚在長安橫行霸道,百姓反而懷念王莽,由此可見劉玄必敗。應當由您來定天下。」劉秀很欣賞這一建議,於是托詞河北未平而不去長安,從此同劉玄分手。隨後,耿弇協助劉秀鎮壓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稱帝后,授建威大將軍、封好疇侯,率部擊敗鄧奉、延岑等割據勢力。建武二年(公元26年),耿弇向光武帝請求攻齊,並保證平齊。五年,奉命討伐齊地的張步。以劇縣(今山東昌樂西)為都城的張步命其將費邑率軍駐歷下(今山東濟南),分一部駐祝阿(今濟南西),在泰山至鍾城(今泰山北)一線列營數十,準備迎擊耿弇。耿弇避開張步的泰山防線,渡過黃河,進攻祝阿,破城前網開一面,讓守軍逃向鍾城。鍾城守軍也跟著潰逃,費邑命其弟費敢退守巨裡(今屬濟南)。耿弇兵臨巨裡城下,命令加緊準備攻城器械,揚言三日後攻下巨裡。又在從歷下至巨裡的道路旁坡地設伏兵,準備圍城打援。三日後,費邑果然來援。耿弇聞訊大喜,率部居高臨下襲擊援軍,陣斬費邑,取其首級向巨裡城內示威。費敢及其部屬嚇得棄城逃歸劇縣。耿弇將守軍四十餘營壘全部攻佔。張步令其弟張藍率精兵兩萬守西安(今山東淄博東北),另派萬餘人守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耿弇進軍西安和臨淄之間的畫中。西安城小而堅,臨淄大而難守。耿弇揚言五日後攻西安,到時卻突然襲擊臨淄,半日而下。張藍棄西安而撤回劇縣。張步見臨淄一失,劇縣難守,便集中20萬軍隊進行反攻,想乘耿弇立足未穩,收復臨淄。耿弇聞訊後上書已到達魯(今山東曲阜)的光武帝說:「臣據臨淄,深溝高壘。張步從劇縣來攻,疲勞飢渴。yu進,誘而攻之,yu去,隨而擊之。臣依營而戰,精銳百倍,以逸待勞,以實擊虛,旬ri之間,步首可獲。」隨即派一支部隊到淄河引誘張步來攻。張步追至臨淄東門外,耿弇乘其與守軍激戰時,自率精兵側擊張步營壘,予以重創。戰鬥中,有流矢射中耿的大腿,耿揮刀斷矢,繼續戰鬥。第二天,耿弇得知張步要撤,事先設伏兵於張步的退路,掩殺張步軍,一直追到鉅洋水(今山東壽光西)。此時,光武帝來到前線慰勞,大會群臣說:「過去韓信破歷下,現在耿將軍攻祝阿,這都是齊地的西面,功勞相當。但韓信襲擊已降,耿將軍獨拔勁敵,其功又難於韓信。三年前耿將軍就下此決心,可謂有志者事竟成。」會後,耿弇繼續追擊張步,迫使張率10萬人投降。耿弇戰功卓著,先後攻克46郡300餘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於鄗(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建武六年統一了關東,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天水、巴蜀。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於完成了統一事業。

    善於識人的光武帝將運籌帷幄的鄧禹比喻成張良,將秉公執法、長期鎮守後方的寇恂比喻成蕭何,將性格剛毅、文武雙全的賈復比喻成曹參,將忠勇無敵與殺罰果斷的吳漢比喻成周勃,而在他心中,功高蓋主的戰神將軍韓信的位置非耿弇莫屬了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主義中央集權。他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檯,最後總攬於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並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1/10。與此同時,劉秀還採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採取了不同的對策。對於農民的反抗鬥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於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後,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佈圖讖於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

    統一政權的重建

    東漢政權建立後,立即出動大軍渡河南征。首先是掃蕩更始政權在各地的殘餘勢力,然後集中主力鎮壓赤眉軍。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陽。這年十月,劉秀由河北至洛陽,遂定都於此。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鄧禹率部到達關中地區,趁赤眉軍撤離長安到扶風(今陝西興平)的時機進入長安。不久,赤眉軍復還長安,擊敗鄧禹軍,迫使其撤出關中。但這時赤眉軍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關中地區的豪族地主結成營壘,負隅頑抗;另方面,關中又接連發生災荒,糧草供應非常困難。赤眉不得已再度撤離長安,決意引兵東歸。不料在東歸途中陷入漢軍的重圍之中。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光武以鄧禹屢戰敗績,乃命偏將軍馮異為征西大將軍,代鄧禹總統諸軍;又命鄧禹率軍與馮異會合,在崤山(今河南澠池以南)一帶佈防,狙擊赤眉軍。崤底(今河南澠池西南)之役,赤眉軍大敗,損失八萬餘人。餘眾十餘萬人南走,在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附近陷入重圍。光武「自將征之」,赤眉忽遇大軍,非常驚震,乃遣劉恭乞降。

    鎮壓農民起義後,東漢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進攻南北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從建武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9—36年)之間,陸續消滅掉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梁地的劉永,齊地的張步,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囂,安定的盧芳和巴蜀的公孫述,重建統一的劉漢封建政權。

    為了鞏固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先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

    集權於尚書檯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尚書檯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she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檯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檯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表彰氣節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讖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偽造了一個叫做「赤伏符」的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東漢統一全國後,更「宣佈圖讖於天下」,把讖緯迷信尊為「內學」,作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為鞏固東漢封建統治服務。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佈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yu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yu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於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病逝於洛陽南宮,終年六十三歲,在位三十三年(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葬於洛陽城北之原陵。

    光武帝評論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克敵制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佈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ri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ri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讖,宣佈圖讖於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didu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