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 唐玄宗 文 / 藥醫

    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685-762)姓李,諱隆基,又稱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因平定韋氏之亂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即位。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後期,他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唐朝開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複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餘人攻佔了皇宮,把韋皇后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衝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瞭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麼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佔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佔,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于、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佔了蔚州(現在河北的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僱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duli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佔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併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這個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後,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裡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裡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裡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他招進宮裡,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為了掩蓋自己奪兒媳的醜惡行徑,唐玄宗讓楊妃自己請求進宮做女官,住進南宮,又賜號太真。為了安慰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

    這個時期的封建倫理觀念還沒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學出來之後那麼嚴格,男女觀念雖然是不平等,但對於女性的貞操觀念和改嫁等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壓制是元朝之後的明朝和清朝。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這時的這種寬容的社會心理有關,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樣掌握國家政權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稱女皇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後來,唐玄宗封楊妃為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但這時候沒有皇后,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讚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係,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後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餚、珍異珠寶。

    在妹妹的關係影響下,哥哥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拿著大個的粟穗子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命令司法機關進行嚴懲。楊國忠能力不高,但喜歡胡亂處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壞事卻很在行,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等等應用自如。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有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朝兵達二十萬之多

    簡介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玄宗精通音律,善詩詞書法。他一向崇尚經術,屏棄浮華,注意改革學風。登帝位後,更憑借天子權利在政治上加以號召,對盛唐質樸文風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鄒氏邑,宅即魯王宮。

    歎鳳嗟身否,傷麟泣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幸蜀回至劍門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附:唐玄宗的音樂方面的才能與貢獻

    李隆基酷愛音樂。6歲能歌舞,顯露出音樂資質。少年時在府中自蓄散樂一部以自娛。他精於多種樂器演奏,如琵琶、橫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藝尤為高超。他對唐代的音樂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調整了原九部樂、十部樂為坐、立部伎,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提高;他設立梨園,擴充教坊,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藝人;吸收和容納外來音樂,提倡俗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樂氣派。

    在8世紀上半葉,就世界音樂範圍而言,李隆基堪稱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師。唐南卓《羯鼓錄》曾說他「若製作曲詞,隨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皆應散聲,皆中點拍」。他一生中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歷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無存。根據史料記載,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後創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轉折時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還京樂》、《夜半樂》,是為了紀念他所主持的誅殺韋、武朋黨集團的宮廷政變而作的。他即位後,任用得人,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並創作和改編了為數不少的宣揚君權神授、歌頌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樂作品,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文成樂》等等。李隆基長於「法曲」風格,喜歡採用「遊仙」題材,他本人參與創作、改編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雲回》等。藝術上,歷代多有讚賞之詞。在李隆基的音樂創作中,占比重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隋時傳入中原。由於李隆基對羯鼓的特殊喜好,視其為八音領袖,故多為之譜曲,如《春光好》、《秋風高》等,多被載入史冊。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後世稱道的追憶馬嵬坡之行的《雨霖鈴》,懷念賢相張九齡的《謫仙怨》,史料中或指其為玄宗自制,或謂樂工奉命而作,都與李隆基主持有關。

    唐玄宗文學年表

    唐天後垂拱元年(685)一歲

    八月五日生於洛陽.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順聖皇后竇氏.李旦『溫恭好學,通詁訓,工草隸書『『,竇氏出身名門.

    垂拱二年(686年)二歲

    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睿宗,不敢受.

    二月,新羅請等書,賜之.

    三月,武則天置銅甌受密奏,高密之風大起.

    四月,鑄大儀,置北闋.

    六月,蘇良嗣,韋待價韋文昌左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九月,以狄仁傑韋冬官侍郎.

    垂拱三年(687年)三歲

    閏正月,封為楚王.

    五月,殺劉之

    七月,突厥寇朔州,遣李多祚破之.

    十一月,罷御史監軍之制.本年天下大饑,山東關中尤甚

    垂拱四年(688年)四歲

    二月毀乾元殿,做明堂,以薛懷義為使,凡役數萬人.

    五月,武則天加號聖母神皇.

    六月,狄仁傑奏廢yin祠.

    八月,琅琊王李沖,越王李貞起兵謀匡復唐室失敗而死.

    九月,武則天大殺唐皇室.

    十二月,明堂成,號萬象神宮.

    永昌元年(689年)五歲

    九月,遣薛懷義兩次討伐突厥,皆大敗

    十一月,始用周正.武則天自名曌,改詔為制,除唐室屬籍.

    周天授元年(690)六歲

    正月,武承嗣,岑長倩為左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二月,策貢士於洛城殿,殿試從此開始.

    七月,頒沙門撰,令諸州建大雲寺.

    八月,大殺唐宗室.

    九月,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以豫王李旦為皇嗣,賜姓武,封武氏外戚為王.

    天授二年(691年)七歲

    四月,令佛教在道教前,僧尼位於道士前.七月移關內雍,同等七州民十萬於洛陽.

    八月,狄仁傑為相.

    十月,制官人鹹令自舉.

    如意元年(692年)八歲

    長壽二年(693年)九歲

    正月,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李隆基生母),被武則天暗害,痤於宮中,不自在何處啊

    十二月,降封為林芝王。

    延載元年(695年)十歲

    正月,突厥可汗骨篤祿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可汗,寇靈州。三月,以薛懷義等十八將軍討默啜,大敗。本年摩尼教始傳入中國。

    證聖元年(695年)十一歲

    天冊萬歲二月,薛懷義被殺。

    四月,大周萬口頌德天樞成。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二歲

    萬歲登封九月,吐蕃請和,令山東近諸州置武騎團兵

    令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驍勇者,官償其值,發以擊契丹。

    十月,契丹攻陷冀州

    神功元年(697年)十三歲

    四月,鑄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零其百餘斤。

    聖歷元年(698年)十四歲

    三月,召廬陵王李哲於房州

    聖歷二年(699年)十五歲

    七月,武則天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止等立誓於明堂

    久視元年(700年)十六歲

    閏七月,唐休璟打破吐蕃。

    十月,控鶴監張易之引富商宋霸子入宮侍宴同博。

    大足元年(701年)十七歲

    長安元年

    十月,武則天還長安,賜宅於興慶坊,亦與兄弟五人住,號稱五王宅

    長安二年(702年)十八歲

    正月,初設武舉

    十二月,置北亭都護府於庭州

    長安三年(703年)十九歲

    四月,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

    長安四年(704年)二十歲

    史載隆基「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歷右衛郎將尚輦奉御。

    神龍元年(705年)二十一歲

    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尚書檯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等共擁太子李顯為帝

    姚元之出為亳州刺史。

    五月,封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敬暉、袁恕己為王,皆罷知政事,朝歸武、韋。

    六月,河南,河北十八州大水。

    十一月,武則天崩年八十二。本年戶六百十五萬,口計三千七百十四萬。

    神龍二年(706年)二十二歲

    閏正月,太平、安樂等公主,並開府置官屬。敬暉、桓彥范、袁恕己出為滑、洛、豫三州刺史。

    三月,又左遷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為朗、均、亳、郢州刺史。

    大置員外官凡二千餘人。超受閹官七百以上。

    四月,黃門侍郎宋璟貶為檢校貝州刺史。

    十二月,突厥入寇靈、原、會州掠牧馬數萬。

    七月,敬暉等長流嶺南,旋被武三思遣人矯制虐殺。

    景龍三年(710年)二十六歲

    九月,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各樹朋黨,中宗患之。

    本年冬,中宗祀南郊,隆基離潞州入京參加大典。禮畢,復居長安。時皇室多故,隆基常yin引材之士以助。

    景雲元年(710年)二十六歲

    正月,金城公主赴吐蕃成親。

    六月,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中宗,韋後臨朝稱制,改元唐隆。李重茂即皇帝位,年十六,以外戚韋溫總知內外守提兵馬事。時韋後擬篡位.深忌相王旦及太平公主.密與安樂公主、韋溫及私黨宗楚客、武延秀等謀除之。臨淄王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簡、范總監鍾紹京、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密謀誅除韋黨。萬騎果毅葛福順、陳玄禮、李仙兔等皆參與密謀。

    庚子夜,隆基七百殺韋後、安樂公主、宗楚客、韋溫等。

    七月,以洛州長史宋嫌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八月,罷斜封官數千人。

    從本年始.於各地陸續設鹽池、漕運、租庸、戶口等專使。

    十月.太平公主忌太子英武.yu久固已權,徽布流言說:「太子非長,不當立。」又派人偵察太子活動,事無鉅細密報睿宗。

    景雲二年(711年)二十七歲

    正月.任太僕卿娜元振、中書侍郎張說井同平.事。因為太平公主要陷害太子,宋璟與姚元之建議將太平公主遷出東都。張說建議令太子監國以杜流言。二月,令太平公主徙居蒲州。太子監國。復斜封育。左右萬騎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令葛福順統率。四月制,「凡雙事皆取太子處分。」初於河西設節度使。五月,太子請召太平公主回京,睿宗准奏。六月,設十道按察使。

    十一月.令百姓二十五歲當府兵,五十五歲免。

    太極元年(712年)二十八歲

    延和元年正月,改元太極

    先天元年五月,改無延和

    六月.幽州大都怪孫佺奚襲契丹.唐軍覆沒。

    七月,制傳位於太子李隆基。

    八月,太子隆基稱帝,即唐玄宗。尊睿宗為太上皇。三品以上官除授及大刑政仍決於上皇。改元先天.立妃王氏為皇后。劉幽求與張暐謀以羽林兵除太平公主,密言於玄宗,玄宗同意。後來張暐洩其謀於侍御史鄧光賓,玄宗大俱.幾天後.處劉幽求、張暐、鄧光賓流刑。開元元年(713年)二十九歲

    正月,府兵改為二十五歲點兵,五十歲免。二月.京城大開城門燃燈,夜以繼ri.凡月餘。左拾遺嚴挺之諫.乃止。刺以嚴挺之忠直宣示百官,厚賞之。六月,時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宰相七人.四出其門.文武大臣一半附之。王琚、張說、崔日用等促玄宗速除之。

    七月,魏知古密告太平公主將於六月初四作亂。前一天.玄宗與薛王業、歧王范、宰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監姜皎、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發兵,殺蕭至忠、岑羲,竇懷貞自殺。四ri,太上皇浩:「自今軍國刑政,一皆皇帝處分。」太平公主賜死於家中。初九日,賞功臣郭元振等。以高力士知內侍省事,為右監門將軍。此後宦官勢力顯著上升。十五日,以左丞張說為中書令。

    十月,玄宗在驪山閱兵.以軍容不整罪貶兵部尚書郭元振。以同州刺史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建議十事.作為開元改革的政綱。十二月.改革開元.改尚書左右僕she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以姚元之為縈徽令.元之為避開元年.復名崇。張說因文通親王.貶相州刺史.右右卜she、同中書門下三品.劉幽求貶太子少保。

    開元二年(714年)三十歲

    正月,關中久早.人多饑乏,遣使賑給。沙汰僧尼二萬餘人。

    三月,毀天樞及韋後所建天街石台。

    五月,悉罷員外官試官、檢校官。

    六月.以長兄宋王成器、次兄申王成禮、從兄幽王守禮出任外州刺史。

    七月,提倡儉約.下制銷毀宮內金銀器玩、珠玉錦繡.令后妃以下勿得服珠玉錦繡。禁鑄佛、寫經。建興慶宮。歧王范、薛王業出京任刺史。

    八月,選後宮無用者送還家。時吐蕃攻臨跳,從此連年犯邊。

    九月,令各州修常平倉法。

    十二月.立次子郢王嗣謙(後改書瑛)為太子。本年任周玄慶為安南市舶使(即海關).中國海關從此開始。置隴右節度大使、又置幽州節度經略、鎮守大使。

    開元三年(715年)三十一歲

    正月.御史大夫宋璟貶睦州刺史。

    二月.突傲十姓降者二千餘帳。

    五月,山東大蝗.吏民不敢捕殺,姚祟奏遣御史督州縣捕而埋之。

    九月,以馬懷素、褚無量為侍讀。

    十一月,張孝騫定西域,大食等八國請降。崔子嵩等暴,旋敗。

    開元四年(716年)三十二歲

    正月,王皇后妹丈長孫昕等,以私憤毆御史大夫李傑,玄宗敕令於朝堂杖殺,以謝百官。諸王開始遙領節度等使。

    五月.山東大蝗又起.姚崇又命捕殺之。

    玄宗廷試縣官.退四十五人。

    六月.睿宗崩,年五十五歲。回絕、同羅、奮、拔也固、僕固五部來降。

    十一月,姚崇辭職薦廣州都份宋璟自代。

    十二月,宋璟正式任相。是月.罷十道按察使。

    開元五年(717年)三十三歲

    三月,收復營州等十二州,重建營州都份府於柳城。

    九月,中書省、門下省及侍中皆恢復舊名。恢復貞觀時諫官、史官參加宰相議率會議。

    十一月詔訪遺書,秘書監馬懷素奏請編校群書。本年日本的吉備真備入唐.回國後仿漢字作日本假名(日本文字)。

    開元六年(718年)三十四歲

    正月,禁用惡錢,京城騷動,資易幾絕。

    八月,始加稅以增官俸.

    是年規定府兵六年簡點一次。

    開元七年(719年)三十五歲

    三月,渤海郡王大祚榮卒,子大武藝襲位。是年.置劍南節度使,領益、彭等二十五州。

    開元八年(720年)三十六歲

    正月,宋璟、蘇頲罷相,以源乾曜為黃門侍郎.張嘉貞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二月,遭使括逃戶。枚以府兵役重.六十乃免,宜限以歲晚使百姓輪番負擔。

    五月,又置十道按察使。以源乾曜為侍中.張嘉貞為中書令。

    白居易寫了關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長恨歌,全文如下: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se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chun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

    **苦短ri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chun從chun游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chun。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ri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rise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se,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ri,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yu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慇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chun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慇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